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四达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45,共3页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从乐律的和谐发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理性,并把它推进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社会理性,由此提出“德行宽容”的主张。然而在古代“尊压卑,固其义”的专制制度下,和谐理想...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从乐律的和谐发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理性,并把它推进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社会理性,由此提出“德行宽容”的主张。然而在古代“尊压卑,固其义”的专制制度下,和谐理想与宽容精神不但未得到落实,反而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只有汲取古代失败的教训,加强制度机制的建设与社会生态的培育,和谐理想才能转化为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宽容 理想 现实 历史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韩非“自为”人性论和“利害”杠杆化的政治运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庄树宗 王四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2-65,共4页
人性论是韩非整个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自为"人性论则是韩非区别于传统人性论的主要特色。其理论具有两面性: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利己"的本性及"利"、"害"社会关系中的"杠杆"作用,为... 人性论是韩非整个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自为"人性论则是韩非区别于传统人性论的主要特色。其理论具有两面性: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利己"的本性及"利"、"害"社会关系中的"杠杆"作用,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帝王权术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从"自为"人性论开发出"非道德"的"法治"思想与"非人治"的"势治"主张,这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为”人性论 “利害”杠杆化 权术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的误读与中国生态危机的出路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四达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19,共5页
"天人合一"在古代主要是一个宗教命题,并由此展开为一种政治追求。但当今学界不少人却把它误读为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视之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良方,这并非对症下药。中国当前的自然生态危机与政治生态弊端、社会生态... "天人合一"在古代主要是一个宗教命题,并由此展开为一种政治追求。但当今学界不少人却把它误读为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视之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良方,这并非对症下药。中国当前的自然生态危机与政治生态弊端、社会生态乱象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提供现实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危机 误读 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亲亲相隐”之本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四达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20,共4页
在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争鸣中,《〈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一文认为争议双方均误读"隐"之含义,故力图从字义训诂入手释"隐"为"直",再借助文献佐证推翻传统释义。但... 在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争鸣中,《〈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一文认为争议双方均误读"隐"之含义,故力图从字义训诂入手释"隐"为"直",再借助文献佐证推翻传统释义。但这一观点无论是在训诂释义上还是文献佐证上均存在着主观臆测、过度引申、片面解读等问题,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亲相隐 本义 重读 商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外环境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四达 梁雁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0,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但也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挑战。只有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代精神的大背景,才能正确认识并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对外,中国应在适应国际秩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化,这是符合国家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但也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挑战。只有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代精神的大背景,才能正确认识并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对外,中国应在适应国际秩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化,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也是由被动化主动的惟一途径;对内,应在祛除历史幽灵与现实羁绊的斗争中推进改革,这是国家强大的现实基础,也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内外环境 现实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学传统与中华文化精神——对华夏文明权威迷信与创新障碍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四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3-578,共6页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与"唯上是从"的文化精神,其本质就是权威迷信。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制度的、心理的、人格的创新障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传统 文化精神 权威迷信 创新障碍 社会停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实现的本体论设定与宗教性归宿——简论杜维明对儒家人学思想的阐发及其误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四达 赵新友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47,共4页
杜维明从"存有的连续性"这一本体论假设出发,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实现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转化的动态持续过程;并认为"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一个宗教伦理问题",深入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及与西方宗教的不同超越方... 杜维明从"存有的连续性"这一本体论假设出发,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实现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转化的动态持续过程;并认为"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一个宗教伦理问题",深入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及与西方宗教的不同超越方式。虽说杜维明创造性阐释工作有一定的时代感和启发意义,但他的儒学解释学并不能根本改变儒家人性本体论假设的神秘主义色彩,内在与超越的断层问题及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契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有的连续性 人性天授 内在超越 自我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层面的考察与现实层面的追问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四达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2,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逻辑延伸与现实推广,其理论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普适性与民族普适性。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的原理虽然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逻辑延伸与现实推广,其理论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普适性与民族普适性。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的原理虽然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论断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对该矛盾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并未作明确界定。由于俄、中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均非"瓜熟蒂落"的社会革命,故落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后遗症,并分别走向崩溃与改革。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改革的正确取向,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在理论上与现实中应对这些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可能走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世界化 中国化 理论考察 现实追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述而不作”的文化怪圈——中国古代权威崇拜与社会停滞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四达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6-99,共4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自我标榜的文化志向,它上承三代“尊祖”、“法古”之源,下开后世“述圣”、“述孔”之流,形成了权威崇拜的文化传统,演变为帝王禁锢思想的政治工具,终于导致了民族创新能力的丧失与社会发展的停滞。反思这...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自我标榜的文化志向,它上承三代“尊祖”、“法古”之源,下开后世“述圣”、“述孔”之流,形成了权威崇拜的文化传统,演变为帝王禁锢思想的政治工具,终于导致了民族创新能力的丧失与社会发展的停滞。反思这一历史教训,走出这个文化怪圈,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而不作 历史怪圈 创新障碍 社会停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以人为本”的神圣之维——政治哲学视阈下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四达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44,共5页
神圣存在是人类理性的提纯与升华。通过对神圣价值的追寻与神圣维度的确立,可以拷问统治者代表最高权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成为捍卫人民利益与个人权利的思想武器,化为政治哲学的价值来源与坚实基础。因此"以人为本"不但需要... 神圣存在是人类理性的提纯与升华。通过对神圣价值的追寻与神圣维度的确立,可以拷问统治者代表最高权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成为捍卫人民利益与个人权利的思想武器,化为政治哲学的价值来源与坚实基础。因此"以人为本"不但需要神圣价值的形上依据,而且需要以个人为本的形下落实与民主法治的制度安排。中、西历史上的"人本"(民本)思想及其转化落实的差异,对我们今天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深有启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神圣维度 形上依据 形下落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主体性的多面观照
11
作者 王四达 梁雁秋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3,共4页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民主主体性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人民与个人就是这种统一的体现。由于普遍寓于特殊之中,"特殊的"个人成了民主的基本主体,由个人的自主性,利益追求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分化组合出群体、组织、民族、...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民主主体性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人民与个人就是这种统一的体现。由于普遍寓于特殊之中,"特殊的"个人成了民主的基本主体,由个人的自主性,利益追求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分化组合出群体、组织、民族、国家等各个层次或各个领域的派生主体。所以民主就是合理地落实各种具体主体的权利。当各种主体性在互动中得到体现时,民主的抽象主体——人民做主就在其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主体性 基本主体 派生主体 抽象主体 具体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唤真诚的生活——从人性的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与环节
12
作者 王四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53,共4页
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是古今中外多种因素在时空交汇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封建文化在现实中的发酵及中外文化在开放中的碰撞,导致各种腐败现象猖獗、社会风气恶化与生活意义迷失。因此,要把回归真诚生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而立足真... 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是古今中外多种因素在时空交汇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封建文化在现实中的发酵及中外文化在开放中的碰撞,导致各种腐败现象猖獗、社会风气恶化与生活意义迷失。因此,要把回归真诚生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而立足真实的人性基础、塑造健全的个人伦理、建设合理的制度伦理则是实现人性化社会、回归真诚生活的三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诚生活 和谐社会 生活支点 实现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及其对策
13
作者 汤兆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93-200,共8页
在人口发展的过程中,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泉州市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人口过程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由于传统文化、现实生产力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性,因此,只有... 在人口发展的过程中,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泉州市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人口过程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由于传统文化、现实生产力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性,因此,只有采取行政的、法制的手段,加大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才可能在短时期内降低泉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失衡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世界的消解与生活世界的开启--宗教批判视阈中现代性的生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39,共3页
基督教文化所形成的神圣世界对世俗社会的绝对控制决定了近代西方现代性的生成必须经过近代思想家以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的过程。神圣世界的特征决定了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对教会的批判与对宗教理论的批判。宗教改革... 基督教文化所形成的神圣世界对世俗社会的绝对控制决定了近代西方现代性的生成必须经过近代思想家以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的过程。神圣世界的特征决定了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对教会的批判与对宗教理论的批判。宗教改革、哲学批判最终完成了消解神圣世界的任务,与此同时,世俗社会逐步摆脱神圣世界的控制,现实世界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存在方式成为人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活世界随之开启。于是,现代性生成的过程便表现为宗教批判消解神圣世界、开启生活世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世界 生活世界 宗教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物返道:《吕氏春秋》本体论诠释新探
15
作者 冯上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0,共5页
以往对《吕氏春秋》的本体论诠释大多遵循以"道"释"物"的解析传统和演绎模式,仅对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化而裁之",而对因何悟得形上之道则未予关注。形上之道并非来自天启,而是《吕氏春秋》编撰者们从现... 以往对《吕氏春秋》的本体论诠释大多遵循以"道"释"物"的解析传统和演绎模式,仅对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化而裁之",而对因何悟得形上之道则未予关注。形上之道并非来自天启,而是《吕氏春秋》编撰者们从现实境遇出发,通过"识物"、"治性"和"治国"三个环节逐步向上追寻,最终悟得其形上之"道"的。它不但可成为《吕氏春秋》本体论诠释的另一种进路,对其他道家著作之道论亦可作如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本体论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及其现代性抉择
16
作者 刘宇 《理论月刊》 2006年第S1期33-36,共4页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政治文化传统 现代性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