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找回情感:国家治理的情感脉络及其当下进路 被引量:3
1
作者 罗昊 李薇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96,共6页
在现代科层制面临转型困境的制度背景下,如何将情感带回到国家治理之中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研究的重要理论关切。在西方国家治理的演进历程中,情感在不同治理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差异化的历史表达,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遭遇到理性化... 在现代科层制面临转型困境的制度背景下,如何将情感带回到国家治理之中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研究的重要理论关切。在西方国家治理的演进历程中,情感在不同治理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差异化的历史表达,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遭遇到理性化进程的冲击。相较而言,中国国家治理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情感特征。传统古代社会以个人性情为起点推导出依“伦”而治的政教礼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立起一整套包括技术、策略和共同信念的情感传统,在走出全能主义体制后又蜕变为维持基层权力运作的人情资源,这三者共同形塑了当下情感秩序的基本逻辑,同时蕴含着由“情感”及“治理”的发展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情感治理 现代科层制 治理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耦合互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人文经济学是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分支,是关于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双向互动的科学。建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使命担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 人文经济学是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分支,是关于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双向互动的科学。建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使命担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所需。从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进程是经济与人文互动渐强的过程,人文经济学的出场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人文经济学也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从理论来看,人文经济学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创新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拓展。在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实践观,实现人文经济学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耦合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网络治理的路径选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21
3
作者 董慧 李家丽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7-44,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世界各国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实现网络综合治理的科学路径。从理论视角考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互联网时代人类面临超越地理界限的网络风险时提出的协同合作和责任共担的网络治理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世界各国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实现网络综合治理的科学路径。从理论视角考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互联网时代人类面临超越地理界限的网络风险时提出的协同合作和责任共担的网络治理战略。进入新时代,我国网信事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开展依法治网和国际网络治理协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亦是对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在我国治国理政的推进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网络治理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依法治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第四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0,共4页
2018年11月24日至2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代表... 2018年11月24日至2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共计150余人汇聚武汉东湖之滨,共同围绕新形势下全球经贸关系的挑战和未来、新形势下全球政治及安全治理的挑战和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问题、网络空间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善治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论坛 东湖 国家治理 华中科技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治国方略的创新思考
5
作者 杜志章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对专制皇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它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带给百姓深重灾难。他们主张必须进行治国方略的变革,"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实现君、臣、民、士大夫之间的分权与平衡:一是...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对专制皇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它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带给百姓深重灾难。他们主张必须进行治国方略的变革,"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实现君、臣、民、士大夫之间的分权与平衡:一是中央权力重新分配的制度设计;二是通过县级自治扩大郡县权力;三是实行家族管理的乡村自治;四是实行"德法并举"的治国之道。这些主张不仅在那专制主义时代极具批判性和超前性,而且对于当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治国方略 权力配置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逻辑前提、多维透析及其合理前瞻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社会认识论是一个复杂宽广的研究领域,是将认识论研究与社会历史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积极尝试。它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以及世界局势变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魅力,其最大特点就是把诸多看来悖反的要素... 社会认识论是一个复杂宽广的研究领域,是将认识论研究与社会历史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积极尝试。它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以及世界局势变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魅力,其最大特点就是把诸多看来悖反的要素内在地融合在一起。对中国道路及其复杂性的正确认知决定着把握当代中国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准确程度。因此,中国道路需要社会认识论去深度研究,认识愈清,则道路愈明、信念愈坚。社会认识论研究需要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机遇与挑战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合理的前瞻,对社会本身的深刻认识是我们继续开拓中国道路的重要起点。可见,社会认识论既为中国道路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服务、智慧支撑,也将进一步彰显社会认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研究 社会认识论 当代中国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逻辑前提 实践指向 中国社会现实 认识论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