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总体性视阈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理路探析
1
作者 黄长义 崔锦文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将其视为一种总体性存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力。这种总体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结构、运行过程和实施环境三个维度,具...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将其视为一种总体性存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力。这种总体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结构、运行过程和实施环境三个维度,具体呈现为体系完备性、主体协同性和系统集成性等样态。在当前的制度实践中,坚持这一根本制度面临着制度供给难题、机构条块分割、配套支撑滞后等总体性困境。对此,应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深化机构改革、强化配套支撑等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健全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根本制度体系、优化以机构协同为依托的制度运行模式、完善以多向赋能为保障的制度治理格局,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指导地位 根本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总体方法论视阈下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系统探赜
2
作者 鲁长安 梁燕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2,共9页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辩证法大师。从马克思总体方法论来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标识性范畴,通过思想总体结构中范畴的运动,创立...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辩证法大师。从马克思总体方法论来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标识性范畴,通过思想总体结构中范畴的运动,创立了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思想。这一“具体总体”和“思想总体”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不仅成为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历史路标”,而且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改革开放 中国式的现代化 总体方法论 系统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劳动?——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再阐发
3
作者 蔡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关于“数字劳动”的争论。要准确把握“数字劳动”的性质,必须回到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生产性”首先是相对于资本而言的,同时,生产性劳动属于一种“力的作用过程”,遵循着质料变换法...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关于“数字劳动”的争论。要准确把握“数字劳动”的性质,必须回到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生产性”首先是相对于资本而言的,同时,生产性劳动属于一种“力的作用过程”,遵循着质料变换法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社会,应把生产劳动界定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生产职能的雇佣劳动。之所以产生有关生产劳动理论的诸多理论纷争,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马克思在研究中不断深化了广义社会再生产研究,导致不同时期的经典文本中关于生产劳动概念缺少明确且统一的界定;二是现代社会中服务业部类的快速发展,给全面把握生产劳动理论带来了现实遮蔽;三是生产劳动理论潜在蕴含着对非生产劳动存在合理性的质疑,具有社会批判意味,从而引起很多既存秩序维护者的本能反对。只有明确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才能把握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真义。坚持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实践层面来说,应实时关注劳动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动,综合评估服务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并推动构建合理的“分工-分配”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 服务劳动 无谓耗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洲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融合
4
作者 申晨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59,共9页
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独特的历程,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正义和变革理念与非洲哲学的集体主义、社会和谐、环境共生理念存在显著契合点。非洲哲学... 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独特的历程,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正义和变革理念与非洲哲学的集体主义、社会和谐、环境共生理念存在显著契合点。非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可在多个层面展开互动与融合:在理论层面,非洲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与非洲实际相结合;在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助力非洲的民族解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在文化层面,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非洲文化复兴与阶级解放结合等多方面的发展。面对非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的特殊情况,非洲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挖掘非洲传统文化价值,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和加强文化教育宣传;需加强与中国合作、拓展与其他国家合作以及推动国际组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哲学 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伦理观解读
5
作者 吕洪良 《理论月刊》 2008年第12期15-18,共4页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和伦理观,为我们正确处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伦理建设。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科技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71
6
作者 黄长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28,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场域急剧扩张,使中国文化的生态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场域急剧扩张,使中国文化的生态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文化场域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葛国耀 刘家俊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123,1,共7页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是一种研究和评价科学理论进步发展与否的重要方法。针对拉卡托斯早年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不能预见经验事实的质疑,本文从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蔓延及社会主义兴衰发展的历史状况出发,尝试应用硬核-保护带理论,...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是一种研究和评价科学理论进步发展与否的重要方法。针对拉卡托斯早年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不能预见经验事实的质疑,本文从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蔓延及社会主义兴衰发展的历史状况出发,尝试应用硬核-保护带理论,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的基本构成,论证其理论预见性和实践检验性,并回应某些西方学者叫嚣的马克思主义"失败论"和"过时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研究纲领 硬核-保护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 被引量:5
8
作者 欧阳康 曾异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深入地研究资本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勾连出资本逻辑的加速向度,基于这一视角来再次审视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得出... 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深入地研究资本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勾连出资本逻辑的加速向度,基于这一视角来再次审视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得出“加速度的资本逻辑”与“稳态的生态环境”的“失同步化”主要表征在生产、消费和技术三个面向中。同时,在对既有“加速”与“减速”双重向度的对策进行回溯与反思发现,“绿色GDP”方案是兼具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据此阐明这一“匀速”发展的科学策略对我国绿色经济探索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观 资本逻辑 生态危机 匀速 “绿色G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宫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5,共4页
从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明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指导方向,整合思想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共... 从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明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指导方向,整合思想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元素,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精神家园的建构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以把握方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提升与理论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大众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9-10,共2页
大众化的重提,应该是站在旧大众化的历史终结处面向当下与大众的新的历史诉求。所以,艾思奇现象是无需复制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业已终结的旧大众化的历史。恰恰相反,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遭遇的梗阻式的情形,可能就是艾思奇式的成... 大众化的重提,应该是站在旧大众化的历史终结处面向当下与大众的新的历史诉求。所以,艾思奇现象是无需复制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业已终结的旧大众化的历史。恰恰相反,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遭遇的梗阻式的情形,可能就是艾思奇式的成功使然。因为大众并不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群体,而更可能是历史语境的产物,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历史语境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历史终结 历史语境 艾思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与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慧 王绪念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8-51,60,共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源头和根脉。立足于经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与学,有其内在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有利于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廓清理论误区、破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源头和根脉。立足于经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与学,有其内在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有利于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廓清理论误区、破解理论难点、增进理论认同,更好地理解原理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精髓。要有效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与学,必须把握经典选取的引导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现实性原则,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的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原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教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前提批判——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峰 徐如刚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65,共6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前提批判是对前资本主义交换的批判,它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可交换劳动能力的批判。劳动能力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使劳动者具有"自为性"和"为他性",是劳动与财富分离的首要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前提批判是对前资本主义交换的批判,它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可交换劳动能力的批判。劳动能力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使劳动者具有"自为性"和"为他性",是劳动与财富分离的首要条件。其二,对货币内在矛盾及其所有者"致富欲"的批判。货币通约一切使用价值的"质"与现实中始终是一定"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货币所有者的"致富欲",是财富增殖的根本动力。其三,对货币与劳动能力交换的批判。货币与劳动能力交换是劳动与财富分离的重要途径,也使象征资本主义正义的所有权、自由与平等走向自身反面。马克思基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从前资本主义的交换中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 财富分配正义 前提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识论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第一届社会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视域学术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德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2-135,共4页
我国的社会认识论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经历了萌芽、生长、兴盛以及分化的发展阶段。步入历史新时期,有必要全面回顾和总结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成果,以期继续深入推进社会认识论研究,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社会认识论 认识论研究 未来发展方向 学术论坛 视域 20世纪80年代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践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峰 田德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8,共4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之一。基于实践理性,可以从时间、空间、立场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包括批判能力和建设能力。其批判能力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体现出来...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之一。基于实践理性,可以从时间、空间、立场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包括批判能力和建设能力。其批判能力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体现出来;其建设能力突出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上,包括统领力建设、影响力建设以及包容力和凝聚力建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批判能力和建设能力的探究,有助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践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深化和运用--列宁'政治遗嘱'的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太生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19,共3页
列宁的"政治遗嘱"是列宁晚年构思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大的思想体系。就内容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即哲学方法论的层面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策略的层面。"政治遗嘱"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深化和运用。
关键词 列宁 政治遗嘱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旅行: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发展变异
16
作者 杜志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4-222,共9页
从列宁到斯大林,从陈独秀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西方到东方的旅行,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化、中国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也彰显了新的价值,引领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在东方的发展。然而,无论是俄国还是中... 从列宁到斯大林,从陈独秀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西方到东方的旅行,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化、中国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也彰显了新的价值,引领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在东方的发展。然而,无论是俄国还是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因"救亡压倒启蒙"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曾被当作一种工具来运用,其"解释世界"的功能让位于"改造世界"的使命,其科学性和完整性被忽视;此外,在俄国和中国都曾出现过将马克思主义片面化、简单化、教条化、神圣化等倾向。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旅行"中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旅行 发展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模式探讨
17
作者 杨成林 《毛泽东研究》 2014年第1期81-85,共5页
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解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中国发展道路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中国模式及其内涵的客观存在性。但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动态性,... 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解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中国发展道路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中国模式及其内涵的客观存在性。但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动态性,又决定了我们要用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待中国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概念化为"中国模式"。因此,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及不断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模式才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 价值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18
作者 欧阳康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6,共4页
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好。也有些遗憾,因为... 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好。也有些遗憾,因为被安排接待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汉总领馆的有关客人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参访,我将原来定好的机票退了,没有能够来到广州现场参加会议。今天上午完成接待,罗海鸥书记安排我下午来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觉得也非常难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 美国国务院 汇报交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化素质 教育协同 三中全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之间的关系——基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建民 李菲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4,I0001,I0002,共11页
从自然法的本质特征这一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不仅与自然法理论相容,而且在三个方面超越了传统自然法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科学性正在于价值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澄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之... 从自然法的本质特征这一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不仅与自然法理论相容,而且在三个方面超越了传统自然法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科学性正在于价值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澄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的各种误读,而且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及其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自然法 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 法律实证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论纲
20
作者 吕宏山 岳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7,共4页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关键在于把握课程的价值遵循、组织实施、流程形式与主体职责。为此,“概论”课实践教学应统筹课堂内外、校内外全方...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关键在于把握课程的价值遵循、组织实施、流程形式与主体职责。为此,“概论”课实践教学应统筹课堂内外、校内外全方位发展,依托学校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合力,完善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教师、学生和高校行政部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应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共同推动“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论”课 实践教学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