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镜、皮肤共聚焦显微镜、皮肤超声联合观察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 被引量:4
1
作者 胡艺 安湘杰 +1 位作者 曾敬思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共3页
患者男,41岁。主诉:胸部紫黑色丘疹1个月,无痒痛。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胸前出现一绿豆大紫黑色丘疹,周围为色稍浅的斑片,孤立存在,无自觉症状,未治疗,自觉较前稍变大。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 患者男,41岁。主诉:胸部紫黑色丘疹1个月,无痒痛。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胸前出现一绿豆大紫黑色丘疹,周围为色稍浅的斑片,孤立存在,无自觉症状,未治疗,自觉较前稍变大。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增大。皮肤科检查:胸部一约1 cm×1 cm大的孤立性靶形损害,中央紫黑色丘疹,质地软,表面光滑,周围呈环形紫色瘀斑样晕(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 靶样 皮肤镜 皮肤共聚焦显微镜 皮肤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氮卓斯汀治疗荨麻疹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广 庞晓文 +2 位作者 涂亚庭 毕建平 姚晨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5-416,共2页
目的:观察盐酸氮卓斯汀片口服治疗急、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方法,共治疗143例荨麻疹患者。试验组71例口服氮卓斯汀2mg,每日1次,对照组72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急性荨... 目的:观察盐酸氮卓斯汀片口服治疗急、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方法,共治疗143例荨麻疹患者。试验组71例口服氮卓斯汀2mg,每日1次,对照组72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急性荨麻疹疗程为14d,慢性荨麻疹为28d。结果:氮卓斯汀组,显效率为53.52%,有效率为76.06%;氯雷他定组,显效率为58.33%,有效率为79.1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氯雷他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氮卓斯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盐酸氮卓斯汀治疗荨麻疹有效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氮卓斯汀 药物治疗 荨麻疹 安全性 氯雷他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旭娥 孟赤 +1 位作者 岳青 李家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233,共2页
报告1例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患者女,60岁。鼻右侧出现新生物2个月,无痛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囊肿形成,增生表皮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其基底部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 报告1例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患者女,60岁。鼻右侧出现新生物2个月,无痛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囊肿形成,增生表皮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其基底部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上;真皮浅层有基底样细胞形成的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确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上皮瘤 基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ton X-100在单菌落PCR技术中的优化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莉 冯莹颖 +3 位作者 张强 罗勤 蒋苹 钱悦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6期82-85,共4页
在利用单菌落PCR法直接筛选含有外源基因的重组质粒以及发生同源重组的重组子时,通过0.1%TritonX-100处理模板对PCR技术进行优化。以大肠杆菌DH5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重组克隆为例,单菌落经Triton X-100处理后再进行PCR,琼脂糖凝... 在利用单菌落PCR法直接筛选含有外源基因的重组质粒以及发生同源重组的重组子时,通过0.1%TritonX-100处理模板对PCR技术进行优化。以大肠杆菌DH5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重组克隆为例,单菌落经Triton X-100处理后再进行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的条带更清晰、杂带减少;克隆鉴定的阳性率明显提高,且在15μL的PCR反应混合液体系中的扩增效果更明显。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可以推广适用于多种革兰氏阳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ONX-100 单菌落PCR 重组克隆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P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调控毒力基因actA转录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莹颖 张晓莉 +4 位作者 张强 罗勤 蒋苹 钱悦 冯爱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9-143,共5页
PrfA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个调控绝大多数毒力基因转录表达的蛋白因子。为了研究PrfA转录调控毒力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将无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毒力基因actA的启动子融合,连接到穿梭载体pLSV16... PrfA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个调控绝大多数毒力基因转录表达的蛋白因子。为了研究PrfA转录调控毒力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将无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毒力基因actA的启动子融合,连接到穿梭载体pLSV16质粒上,构建成表达融合载体pLSV16-PactA-gfp,然后将其电转化入LM野生株P14、PrfA高表达突变株P14a和prfA基因等位缺失突变株A42中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和荧光酶标仪检测上述3株细菌中绿色荧光蛋白的不同表达强度,从而评价actA基因依赖于PrfA的转录活性强弱。结果显示,绿色荧光蛋白在P14a中发出的荧光强度最高,P14次之,A42最弱,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毒力基因actA的转录水平高低与PrfA的活性成正相关,其转录表达依赖于PrfA的调控;该试验同时也显示GFP能方便、有效地用于研究PrfA调控LM不同毒力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PrfA actA毒力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风1例
6
作者 朱佳 邹志勇 李家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9-359,共1页
关键词 痛风 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血管黏液瘤
7
作者 钟萍 李清 +2 位作者 李家文 柴宝 徐丽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9-220,共2页
报告1例浅表血管黏液瘤。患者女,17岁。外阴出现有蒂肿物2年,无自觉症状,肿物突然弥漫性红肿1 d,微痛。皮肤科检查:外阴阴蒂包皮一有蒂鸡蛋大红色肿物,质韧,无触痛,有蒂部位可见勒痕及裂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高度水肿,表皮内水疱,... 报告1例浅表血管黏液瘤。患者女,17岁。外阴出现有蒂肿物2年,无自觉症状,肿物突然弥漫性红肿1 d,微痛。皮肤科检查:外阴阴蒂包皮一有蒂鸡蛋大红色肿物,质韧,无触痛,有蒂部位可见勒痕及裂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高度水肿,表皮内水疱,真皮及皮下组织中见境界不清的黏液状沉积物,阿辛蓝染色阳性,可见数量不等的梭形、星形等肿瘤细胞和丰富的小血管腔,稀疏散在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索。免疫组化检查:FactorⅧ、波形蛋白(vimentin)、CD34和CD44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黏液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