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4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黄琳 丁宏刚 +1 位作者 陈刚 张立麒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4-236,共3页
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内容、管理模式、运行状况、开放服务以及取得的成果与效益。
关键词 大型仪器 共享平台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浅谈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体会 被引量:5
2
作者 范伶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4年第4期74-75,共2页
介绍该校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经验和体会,探讨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精神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燃烧特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建设 工作作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作者 范伶俐 柳朝晖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0-311,共2页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改变.煤炭的利用效率不高以及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为了应运国家的这种需要,1988年由...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改变.煤炭的利用效率不高以及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为了应运国家的这种需要,1988年由国家直接投资建设,199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属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实验率自开放以来,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在中国煤燃烧领域研究中发挥了章要作用,是中国在煤燃烧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于1997年和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的两次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 应用基础研究 科学研究项目 能源结构 可持续发展 安全问题 环境污染 利用效率 投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 被引量:36
4
作者 黄琳 丁宏刚 +3 位作者 彭小平 朱西桂 刘太林 陈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8期1002-1004,共3页
介绍了该校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状况、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系统以及运行管理模式,探讨了共享平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关具体内容。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型仪器设备 共享平台 管理模式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过程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小雨 赵海波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6-1032,共7页
运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以Fe_(2)O_(3)/FeO为氧载体的600 MW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基于系统的仿真结果,分别进行了能量、[火用]和[火用]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净热效率为35.38%;系统中内部[火用... 运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以Fe_(2)O_(3)/FeO为氧载体的600 MW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基于系统的仿真结果,分别进行了能量、[火用]和[火用]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净热效率为35.38%;系统中内部[火用]损失最大的组件为空气反应器,占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子系统组件总内部[火用]损失的28.39%;水汽系统总内部[火用]损失在整个系统中占比较小,仅为化学链燃烧子系统的14%;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中单位[火用]成本最大的组件为空气预热器,其值为3.88,再热器、省煤器和过热器的产品单位[火用]成本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 [火用]分析 [火用]成本分析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量制备Fe_2O_3/Al_2O_3氧载体及褐煤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郭磊 赵海波 +3 位作者 马琎晨 梅道锋 方彦飞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7-63,12,共7页
采用冷冻成粒法、喷雾干燥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批量制备了Fe2O3/Al2O3氧载体,从氧载体产率、制备周期、物理化学表征、煤化学链燃烧中氧载体性能等角度比较各种批量制备方法,确定合适的批量制备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冷冻成粒法的氧载... 采用冷冻成粒法、喷雾干燥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批量制备了Fe2O3/Al2O3氧载体,从氧载体产率、制备周期、物理化学表征、煤化学链燃烧中氧载体性能等角度比较各种批量制备方法,确定合适的批量制备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冷冻成粒法的氧载体产率较高,机械性能最优;与褐煤的化学链燃烧实验中,喷雾干燥法和冷冻成粒法制备的氧载体导致碳转化速率较快,然后依次为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且前两种方法制备的氧载体的循环稳定性高;不同方法制备的氧载体在第1—4次还原过程中,CO2捕集率均在88%以上,CO2气产率伴随着C转化率的增大而增大,最后接近100%,燃烧效率均在90%以上,表明使用以上4种方法制备的氧载体对CO2捕集效果都较好,对可燃成分的利用程度也都较高。当褐煤作为燃料时,可优先采用由冷冻成粒法和喷雾干燥法批量制得的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铁基氧载体 褐煤 批量制备 CO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7
作者 马仑 汪涂维 +3 位作者 方庆艳 谭鹏 张成 陈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47-2653,共7页
为深入研究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在沉降炉上进行了贫煤和烟煤不同配比混煤(贫煤掺混烟煤比例0,25%,50%,75%,100%)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煤燃烧过程中易燃煤对混煤燃烧的促进和抑制2种交互作用的竞争决定... 为深入研究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在沉降炉上进行了贫煤和烟煤不同配比混煤(贫煤掺混烟煤比例0,25%,50%,75%,100%)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煤燃烧过程中易燃煤对混煤燃烧的促进和抑制2种交互作用的竞争决定了混煤的燃烬特性,促进作用表现为烟煤优先燃烧,提高了燃烧初期的局部温度,促进了难燃煤的着火与燃烧;抑制作用则表现为易燃煤抢先燃烧消耗了大量氧气,导致难燃煤燃烧处于欠氧状态,阻碍了难燃煤的燃烧与燃烬。由于煤种差异大,交互作用影响明显,混煤实际燃烬率与计算线性燃烬率差异较大。掺混25%易燃煤时,促进作用在混煤燃烧中占主导地位,燃烬率高于按掺烧比例线性计算得出的计算线性燃烬率;当掺混50%易燃煤时,混煤燃烬率的出现"拐点";进一步增加至75%时,抑制作用在混煤燃烧中占据主导地位,燃烬率明显降低。混煤燃烧NO_x排放量与计算线性NO_x计算值比较接近,其随着易燃煤的掺烧比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煤燃烧 交互 沉降炉 燃烧特性 NO_x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和煤混合燃烧实验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豪 邱建荣 +1 位作者 董学文 李骏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9-322,共4页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是一种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煤炭资源并同时降低污染排放的新型燃烧方式。本文在STA 4 0 9C型热综合分析仪上对一种煤样和两种生物质样以及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所得的混合试样进行燃烧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煤中加入生物...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是一种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煤炭资源并同时降低污染排放的新型燃烧方式。本文在STA 4 0 9C型热综合分析仪上对一种煤样和两种生物质样以及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所得的混合试样进行燃烧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煤中加入生物质后 ,着火燃烧提前 ,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燃尽特性。生物质和煤混合后 ,发热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合燃烧 实验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孔模型研究煤焦O_2/CO_2燃烧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费华 胡松 +5 位作者 向军 孙路石 石金明 付鹏 陈刚 苏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9-205,共7页
在热重分析仪上对焦作无烟煤焦和云浮烟煤焦O2/CO2条件下燃烧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煤焦O2/CO2燃烧的特征。利用随机孔模型(RPM)表征两种煤焦反应速率与碳转化率的关系,同时与未反应缩核模型(ModelⅠ)和混合模型(ModelⅡ)... 在热重分析仪上对焦作无烟煤焦和云浮烟煤焦O2/CO2条件下燃烧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煤焦O2/CO2燃烧的特征。利用随机孔模型(RPM)表征两种煤焦反应速率与碳转化率的关系,同时与未反应缩核模型(ModelⅠ)和混合模型(ModelⅡ)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不同反应条件下,随机孔模型具有最佳的拟合效果,相关系数都在0.986以上。比较RPM、ModelⅠ和ModelⅡ计算结果发现,焦作无烟煤焦的O2/CO2等温燃烧的活化能比云浮烟煤焦的高,且同一煤种燃烧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常数越大。由于随机孔模型的结构参数ψ可以很好地表现孔结构变化对煤焦燃烧反应的影响,因此随机孔模型能更加准确地描述煤焦O2/CO2燃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孔模型 煤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学链燃烧双循环流化床连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琎晨 赵海波 +3 位作者 魏义杰 田鑫 张永亮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263-5271,5408,共10页
在串行流化床化学链燃烧系统上以天然铁矿石作为氧载体,神华烟煤为燃料进行了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在不同的进煤速率和温度下共进行累计100h的持续实验,天然铁矿石氧载体表现出良好的持续循环能力和反应性能,其中燃烧效率最高达96.33%,... 在串行流化床化学链燃烧系统上以天然铁矿石作为氧载体,神华烟煤为燃料进行了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在不同的进煤速率和温度下共进行累计100h的持续实验,天然铁矿石氧载体表现出良好的持续循环能力和反应性能,其中燃烧效率最高达96.33%,碳捕集效率最高达89.36%。探讨了温度和热功率对燃烧效率,碳捕集效率和CO2产率以及燃料反应器尾气出口组分浓度的影响。对反应前后的赤铁矿氧载体进行了比表面积(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氧载体没有出现严重的烧结和团聚。在TGA上对反应前后的氧载体颗粒进行了氧化还原性能测试,反应前后氧载体反应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串行流化床 赤铁矿 CO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S技术的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的释放特性
11
作者 赵京 杨本超 +3 位作者 魏小林 倪文翔 乔瑜 娄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16-3224,共9页
O_(2)/CO_(2)燃烧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高碱准东煤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碱金属通常是引起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的重要物质,严重危害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探讨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 O_(2)/CO_(2)燃烧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高碱准东煤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碱金属通常是引起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的重要物质,严重危害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探讨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的释放特性对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火焰发射光谱技术(FES),在金属丝网反应器上研究了煤粉燃烧过程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在O_(2)/N_(2)和O_(2)/CO_(2)两种气氛下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在O_(2)/N_(2)气氛下,挥发分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焰;与O_(2)/N_(2)气氛相比,O_(2)/CO_(2)气氛下煤粉燃烧强度降低,火焰温度下降,着火时间延迟,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时间延长,使得煤粉中气相Na的释放过程受到抑制。对于NaAc、Na_(2)CO_(3)和Na_(2)SO_(4)来讲,O_(2)/CO_(2)气氛延迟了其释放过程中质量浓度降低的时间,使煤粉中气相Na从开始释放就进入稳定释放阶段,气相Na质量浓度变化率波动不大;但NaCl会在释放的4 s左右质量浓度变化率变为负值,导致释放的气相Na质量浓度一直降低。同时CO_(2)气氛还会使得NaAc、NaCl等类型盐转化形成更难释放的Na_(2)CO_(3),进一步抑制气相Na的释放过程。而Na_(2)CO_(3)的质量释放率在O_(2)/CO_(2)气氛下也降低的主要原因则是CO_(2)抑制了Na_(2)CO_(3)向Na_(2)O的分解过程。Na_(2)SO_(4)则由于其本身释放就比较困难,因此其质量释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燃料燃烧温度和强度降低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CO_(2)燃烧 碱金属 火焰发射光谱技术 金属丝网反应器 释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中外在矿物质转化机理及动力学参数计算 被引量:8
12
作者 占中华 刘小伟 姚洪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5-359,共5页
应用热重实验和热分析动力学研究了煤中3种典型矿物质的转化机理,采用MasterPlot法推断反应的最概然机理函数,由Coats-Redfem法计算了其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和计算结果显示:高岭石在700—900K时发生脱水反应,生成偏高岭石,其反... 应用热重实验和热分析动力学研究了煤中3种典型矿物质的转化机理,采用MasterPlot法推断反应的最概然机理函数,由Coats-Redfem法计算了其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和计算结果显示:高岭石在700—900K时发生脱水反应,生成偏高岭石,其反应机理为成核与生长,反应的活化能为86kJ/mol;随后,偏高岭石在1100K左右开始转变为莫来石.方解石在1000-1200K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其反应机理为成核与生长,反应的活化能为170kJ/mol.黄铁矿先在700-800K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磁黄铁矿,其反应机理为三维扩散,反应的活化能为210kJ/mol;随后,磁黄铁矿在约900-1000K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磁铁矿,其反应机理为成核与生长,反应的活化能为147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矿物质 转化机理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燃烧中添加改性高岭土脱除Pb和V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浩 刘小伟 +2 位作者 徐义书 张煜枫 王小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92-1699,共8页
采用盐酸和醋酸钙两种方法改性高岭土。分别将原高岭土和两种改性高岭土与煤粉按照3:100的比例混合均匀,送入高温沉降炉中进行1500°C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利用低压撞击器(LPI)取样系统收集粒径小于10?m的颗粒物,通过微波消解、ICP-M... 采用盐酸和醋酸钙两种方法改性高岭土。分别将原高岭土和两种改性高岭土与煤粉按照3:100的比例混合均匀,送入高温沉降炉中进行1500°C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利用低压撞击器(LPI)取样系统收集粒径小于10?m的颗粒物,通过微波消解、ICP-MS测试测定各粒径颗粒物中重金属Pb和V的含量。结果表明:原高岭土、盐酸改性高岭土和醋酸钙改性高岭土减排超细颗粒物(PM0.2)中Pb的效率分别为20.9%、30.8%和35.6%;减排超细颗粒物中V的效率分别为24.4%、37.3%和41.9%。盐酸处理后,高岭土晶体结构部分遭到破坏,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加,为捕集重金属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醋酸钙改性后,高岭土中混入醋酸钙,增强了与重金属的反应,并且高岭土颗粒在高温下能够部分与氧化钙反应,生成熔融颗粒,促进液相捕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高岭土 添加剂 超细颗粒物 重金属 燃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装 黄华汉 +9 位作者 傅勇强 李华鸿 方顺利 王志超 陈端 张冲 王浩帆 马帅 姚斌 娄春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7,共14页
准东煤等高碱煤在新疆地区储量巨大,但其富含的碱金属元素极易导致炉膛受热面沾污、结渣等问题,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研发高碱煤高效清洁燃烧发电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 准东煤等高碱煤在新疆地区储量巨大,但其富含的碱金属元素极易导致炉膛受热面沾污、结渣等问题,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研发高碱煤高效清洁燃烧发电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发射光谱技术、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在高碱煤燃烧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进而对其发展趋势和动态进行探讨。发射光谱技术通过对火焰发出的不同波长光谱辐射信号进行处理获取温度与组分,近期,已广泛用于测量工业炉膛燃烧火焰温度和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并基于此对炉内结渣趋势进行定性判断。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具备信号空间分布的解析能力,利用CCD、CMOS等面阵传感器获取炉内自发辐射图像,基于图像处理与热辐射成像原理,结合辐射反问题求解方法,可以获得燃烧场在三维空间的温度分布以及二维壁温分布,使结渣的三维可视化监测成为可能。未来需基于发射光谱技术、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对二维或者三维的受热面结渣沾污进行监测,结合炉内燃烧温度与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等参数分布,建立高碱煤燃烧受热面结渣沾污的定量判断指标,最终达到对受热面结渣沾污在线预测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燃料 自发辐射分析 火焰发射光谱 图像处理 热辐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整煤气喷吹-氧气高炉的富氧燃烧碳捕集方案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志辉 毛文超 +3 位作者 李小姗 罗聪 邬凡 张立麒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技术是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行选择,但是我国钢铁生产以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为主,产生碳排放的工序众多且碳浓度较低,目前仍缺少经济高效的碳捕集方案。在此背景下,通过引入气化炉用于重整炉顶煤气,改...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技术是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行选择,但是我国钢铁生产以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为主,产生碳排放的工序众多且碳浓度较低,目前仍缺少经济高效的碳捕集方案。在此背景下,通过引入气化炉用于重整炉顶煤气,改进现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工艺的炉顶煤气循环方式,耦合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重整煤气喷吹-氧气高炉的富氧燃烧碳捕集方案,并利用Aspen Plus建模计算和碳流分析评估了该方案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与氧气高炉低碳冶炼工艺有着良好的承接性与耦合性,两者耦合能够降低钢铁行业碳捕集的难度;富氧燃烧单位CO_(2)的捕集能耗为2623.91 kJ/kg,比现有的醇胺法的碳捕集能耗低51.4%,比变压吸附法的碳捕集能耗低26.2%;生产每吨钢材可通过富氧燃烧捕集到1.5 t CO_(2),有望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CO_(2)净零排放。总的来说,该方案能够在高炉低碳冶炼的基础上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的碳捕集,是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氧气高炉 富氧燃烧 重整煤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点火阶段正庚烷着火及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友军 张浩宇 +5 位作者 张正 肖逸 郝军 罗光前 李显 姚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59-5666,I0018,共9页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地下煤层以天然气形式开采出来,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点火是开启气化反应的第一步,对化学点火过程中燃料着火与燃烧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高效气化。该文选取正庚烷为点火燃料,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庚烷雾化过...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地下煤层以天然气形式开采出来,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点火是开启气化反应的第一步,对化学点火过程中燃料着火与燃烧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高效气化。该文选取正庚烷为点火燃料,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庚烷雾化过程,建立庚烷液滴与氧气共流燃烧模型,探究庚烷着火温度及燃烧火焰特性,并对影响初始点火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压力升高,庚烷着火温度降低,10 MPa时达到670 K;液滴粒径在0.1~0.4 mm范围内时,着火温度随粒径减小而小幅上升;提高氧化剂中氧气浓度可显著提高火焰温度,但会导致火焰长度变短;为避免煤的熔融问题,氧气浓度控制在20%~30%附近较为合适,对壁面最高温度在1200~1530 K内。贫氧燃烧时,火焰温度较低,但过量空气系数处于0.6~0.8时,对壁面的加热温度及加热长度均高于富氧燃烧,在点火过程中能更高效利用燃料。结果可为煤炭地下气化点火过程燃料及氧化剂参数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燃烧 煤炭地下气化 着火温度 火焰温度 正庚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重力煤粉燃烧实验装置的研制
17
作者 于强 艾国志 +1 位作者 吴乐 徐明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5-639,共5页
介绍了一种空间煤粉燃烧实验装置,用于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煤粉颗粒群的热解、气化、着火、挥发分的析出与焦碳燃烧及其燃尽等燃烧特性.采用间断式喷入方式,当炉膛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将煤粉通过一定氧气比例的空气喷入,观察并记录煤粉在... 介绍了一种空间煤粉燃烧实验装置,用于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煤粉颗粒群的热解、气化、着火、挥发分的析出与焦碳燃烧及其燃尽等燃烧特性.采用间断式喷入方式,当炉膛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将煤粉通过一定氧气比例的空气喷入,观察并记录煤粉在炉膛中的燃烧过程.燃烧完成之后,测量燃烧产物中的气体成分和含量.给出了利用该装置在地面进行煤粉燃烧实验的结果.详细介绍了该实验装置的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燃烧 煤燃烧 着火点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燃烧方式下神华煤熔融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青 张泰 +4 位作者 黄晓宏 柳朝晖 刘超 陈松涛 郑楚光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85,共7页
选用马弗炉和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FF-EFR)开展了神华煤在不同气氛下的灰化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分析仪(TG/DSC)、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仪(EDS)对收集到的灰样进行表征,探究了神华煤灰熔融性温度低的原因,考察了灰熔点温度... 选用马弗炉和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FF-EFR)开展了神华煤在不同气氛下的灰化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分析仪(TG/DSC)、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仪(EDS)对收集到的灰样进行表征,探究了神华煤灰熔融性温度低的原因,考察了灰熔点温度和灰分中矿物质成分含量受气氛的影响.结果表明,神华煤灰熔点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煤中存在大量的Ca和Fe,参与反应产生各种低熔点化合物;传统方式测得灰熔点可以代表实际锅炉中燃煤灰熔点,但不能直接表征高氧浓度燃烧反应时灰分实际熔融性特征;不同气氛下主要燃烧产物种类不变,区别在于富氧燃烧时会产生在空气中燃烧时没有的Ca CO3,从而降低富氧条件下灰熔点并加重结渣情况;富氧条件下Fe矿物形态相对空气气氛下玻璃体更多,赤铁矿更少,这些原因导致神华煤在富氧条件下结渣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富氧燃烧 灰熔点 矿物 结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煤混合燃烧NO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蒋博宇 顾明言 +4 位作者 陈萍 王佩佩 花昌豪 樊建人 汪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746-6754,共9页
氨作为一种富氢无碳含氮燃料,与煤粉混合燃烧在有效降低煤电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NO的生成途径。为实现氨煤低氮燃烧,该文在氨煤混燃理论燃烧放热量固定的条件下,利用高温管式炉进行氨煤混合燃烧实验探究掺氨比(0%~10%)、温度(1000~1... 氨作为一种富氢无碳含氮燃料,与煤粉混合燃烧在有效降低煤电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NO的生成途径。为实现氨煤低氮燃烧,该文在氨煤混燃理论燃烧放热量固定的条件下,利用高温管式炉进行氨煤混合燃烧实验探究掺氨比(0%~10%)、温度(1000~1500℃)对氨煤共燃NO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的掺混能够促进NO的生成与单位质量燃料NO释放量,降低燃料N向NO的转化率。随着掺氨比升高,NO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在同一掺氨比工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O的单位质量燃料释放量先增加后降低。掺氨比为0~2%时,燃料N到N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掺氨比为4%~10%时,燃料N到N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在1200℃时,各工况下转化率达到峰值。结果可为氨煤混合燃烧N转化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掺氨比 温度 NO 煤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体积分数对氨煤混燃NO生成特性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萍 向军 +1 位作者 顾明言 何正江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氨为一种理想的无碳燃料,通过氨煤混燃替代和降低燃煤发电中部分煤炭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氨煤混燃会生成额外的NO,其中氧体积分数变化对燃烧时NO的生成具有显著影响。利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不同温度(1000℃~1500℃)、不同掺氨... 氨为一种理想的无碳燃料,通过氨煤混燃替代和降低燃煤发电中部分煤炭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氨煤混燃会生成额外的NO,其中氧体积分数变化对燃烧时NO的生成具有显著影响。利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不同温度(1000℃~1500℃)、不同掺氨比(0%~20%)下氧体积分数对氨煤混燃时NO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量空气系数(α)从1.1增加至1.2时,纯煤粉燃烧条件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促进了燃料-N到NO的转化;1100℃与1300℃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抑制了氨煤混燃过程燃料-N到NO的转化;1500℃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促进了氨煤混燃过程燃料-N到NO的转化,且掺氨比和温度是氧体积分数增加时燃料-N转化为NO的氮转化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氧体积分数的增加利于系统氧化性自由基生成,从而促进了NH_(2)→HNO→NO,NH_(2)→H_(2)NO→HNO→NO以及NCO与O,O_(2)自由基等氧化的进行,促进了混燃过程中NO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掺氨比 温度 NO 氧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