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7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经济学课程教育的比较分析——以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华中科技大学为案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红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9,共5页
本文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本科生和博士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借鉴麻省理工的文理相融、通专结合、博学与专精、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提出加强经济学本科生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和实... 本文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本科生和博士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借鉴麻省理工的文理相融、通专结合、博学与专精、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提出加强经济学本科生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以及经济学博士的课程建设,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比较分析 课程教育 案例 中美 科研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 本科生教学 经济学博士 对比分析 文理相融 创新能力 课程建设 改革思路 培养质量 博士生 基础性 实践性 创新性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经济学的鼻祖——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培刚
2
作者 张建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1934年,张培刚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1941年考取庚款赴美留学,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出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1948年初,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及... 1934年,张培刚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1941年考取庚款赴美留学,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出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1948年初,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初回国,继续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1952年底奉调参与筹建华中工学院,1979年起先后任该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 华中工学院 大学教授 张培刚 大学经济学 科技 武汉大学 经济研究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3
作者 钱雪松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9-97,共9页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保障和源头活水,后者是前者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结合当...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保障和源头活水,后者是前者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结合当前实际看,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体系不匹配、估值方法不适配、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耐心资本供给不足等难点和堵点。为此,可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估值评价体系、加强监管与公司治理、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赋能,进而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投资者保护 耐心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G评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股价波动
4
作者 王红 刘清 张金淼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本文使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对ESG评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股价波动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ESG评级上升对股价波动具有抑制作用,ESG评级越高,股价波动越小;(2)ESG评级可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声誉... 本文使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对ESG评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股价波动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ESG评级上升对股价波动具有抑制作用,ESG评级越高,股价波动越小;(2)ESG评级可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声誉和提高分析师关注度三个渠道降低股价波动;(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ESG评级抑制股价波动具有调节作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ESG评级上升对股价波动的抑制作用越强;(4)对于市场信息效率较高企业、非重污染企业和非国有企业,ESG评级上升对股价波动的抑制效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评级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股价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周期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马绍雄 孙焱林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5,共7页
文章利用199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周期β收敛、σ收敛、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重新划分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区域。研究发现:第一,上海、广东等少部分省份呈现β收敛态势,经济周期波动向稳,大部分省份呈现... 文章利用199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周期β收敛、σ收敛、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重新划分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区域。研究发现:第一,上海、广东等少部分省份呈现β收敛态势,经济周期波动向稳,大部分省份呈现β发散态势,大起大落式周期波动仍存在。第二,中国经济周期整体长期呈现σ收敛态势,各省份之间经济周期波动差异收窄,但过程存在阶段性收敛与发散交替。第三,传统划分的经济区域未出现经济周期俱乐部收敛的态势,重新划分的新东部、新中部、新北部和新西部四个经济区域表现出较好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第四,初始波动、经济体量和产业结构是经济周期β收敛稳健的影响因素;中国宏观调控以逆周期调节为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周期σ收敛,其中,财政政策的影响相对更大;体制改革诱发的初始波动是划分俱乐部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周期 Σ收敛 Β收敛 俱乐部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企混改:股权策略及福利效应
6
作者 赖烽辉 李善民 +1 位作者 王大中 杨楠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72,共20页
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民营企业的知识赋能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机之一。本研究基于隐性知识分享视角,构建混合寡头竞争模型探究民营企业参与混改的最优股权结构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发现:激励民营企业分享隐性知识需使其参... 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民营企业的知识赋能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机之一。本研究基于隐性知识分享视角,构建混合寡头竞争模型探究民营企业参与混改的最优股权结构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发现:激励民营企业分享隐性知识需使其参股比例高于特定阅值,“拉郎配”式混改无法提升社会福利.恰好激励隐性知识分享的参股比例为混改的最优股权结构,在该股权结构下,当且仅当国有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吸收能力高于特定阈值,且隐性知识价值位于合理区间时,混改才能提升社会福利.进一步考虑显性知识转移、递增边际生产成本、异质产品竞争、国有资本多目标等因素发现,激励隐性知识分享的参股比例阅值结构与混改的社会福利变化情况保持稳健.同时发现,产业链纵向互补情形下民营企业具有内生知识分享激励,但合理的股权结构对社会福利依旧至关重要.最后,本研究还发现,当隐性知识价值为民营企业私有信息时,可通过合宜的合约设计进行甄别.本研究提供了知识经济时代混改策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中国特色企业理论,对提高国有企业市场化混改效率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改革 股权结构 福利效应 隐性知识 吸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作用及发展实践 被引量:15
7
作者 唐良智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56,共3页
研究了大学科技园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对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初步实践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孵化器功能 服务器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消费扩容提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政策取向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建华 文艺瑾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33,共17页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内需求结构发生变迁,消费不断扩容提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其理论逻辑是:消费规模扩大能够加快经济增长和经济循环,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新型消费的产生能够提升...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内需求结构发生变迁,消费不断扩容提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其理论逻辑是:消费规模扩大能够加快经济增长和经济循环,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新型消费的产生能够提升民生福祉。然而,中国消费在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方面还面临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增长不足制约居民收入提升,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服务消费占比偏低,社会保障不足抑制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释放,体制机制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致使新型消费扩容受限。应从保持居民收入与宏观经济基本同步增长、加快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加强新型消费的软硬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消费扩容提质长效机制,让消费作为主动能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扩容 消费升级 新型消费 扩大内需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态补偿与经济活动空间重配置:基于镇级面板数据 被引量:1
9
作者 马莉 田艳平 汪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162,共12页
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是应对跨区域水污染难题的重要制度创新,空间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环境政策的重要特征。在各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践经验反哺理论并高度凝练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规则的背景下,研究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空间... 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是应对跨区域水污染难题的重要制度创新,空间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环境政策的重要特征。在各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践经验反哺理论并高度凝练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规则的背景下,研究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及其背后机制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激励间的动态权衡,更是不同行政区域间实现生态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的关键。鉴于此,该研究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多源经济地理数据集和中国镇级矢量地图,从镇级空间尺度考察了流域生态补偿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及其空间重配置机制。研究发现:①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虽在整体层面抑制试点区域的乡镇经济发展,但该效果存在空间异质性。在试点区域内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会对中上游、外围乡镇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下游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积极效应;在试点-非试点区域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会损害安徽省试点区域的周边乡镇经济发展,但有利于浙江省试点区域的周边乡镇经济发展。②集聚效应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乡镇经济活动产生空间异质性影响的重要机制。人口密度与企业分布在试点区域内部、试点-非试点区域间的差异会形成乡镇经济资源的空间重配置效应,从而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化。根据该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化的补偿机制,精细调整生态补偿的考核标准与支付水平;二是构建各级主体参与的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流域共同发展;三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经济活动 空间异质性 空间重配置 集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和中部五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易文钧 吴晓杰 邢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51-57,共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总体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同区域的发展仍存在着较显著差异。从长三角和中部五省的科技创新现状出发,选取两个地区1999—2014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测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长三... 21世纪以来,中国总体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同区域的发展仍存在着较显著差异。从长三角和中部五省的科技创新现状出发,选取两个地区1999—2014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测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长三角还是在中部五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长三角的科技创新能力高于中部五省;长三角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大于中部五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中部五省 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支撑湖北经济“弯道超越”:现实困难和政策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颖 范红忠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8期42-46,共5页
湖北经济要实现弯道超越,就是要拥有一批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是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但是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企业领导科技创新管理经验不足、科技人员指标式职称评定... 湖北经济要实现弯道超越,就是要拥有一批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是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但是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企业领导科技创新管理经验不足、科技人员指标式职称评定制度等主观、客观及制度原因,严重制约了湖北科技创新对湖北经济的支撑作用。为了让科技有力地支撑湖北经济弯道超越,建议严格制度标准、毫不手软地推进"诚信湖北"和"绿色湖北"的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减少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建立对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科技创新积极性考核的长效机制;出台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次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 湖北经济 弯道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测度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小愉 吴凯 孙焱林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文章从变量指标选取、周期特征估计、协同性测算三个方面提出一种关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新估算方法,分别测算了区域与全国的总体协同性以及区域间的双边协同性,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省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演化趋势,另一方面,... 文章从变量指标选取、周期特征估计、协同性测算三个方面提出一种关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新估算方法,分别测算了区域与全国的总体协同性以及区域间的双边协同性,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省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演化趋势,另一方面,探讨以东、中、西部板块的传统思路划分政策区域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省份经济周期分化特征突出,处于同一板块的省份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且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周期的区域分化程度加深;处于不同协同性水平的省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地理位置分布特征,且大部分经济发达省份与其他区域的协同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 双边协同性 区域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组织“串谋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以大学技术设备招标采购为案例
13
作者 李鸿飞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81-82,共2页
通过对大学组织契约制度和大学技术设备招标采购中“串谋行为”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组织“串谋行为”制度经济学的特征,由此提出治理大学组织“串谋行为”需要在规范程序、监督体系、专家系统、惩治措施和道德与思想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大学组织契约制度和大学技术设备招标采购中“串谋行为”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组织“串谋行为”制度经济学的特征,由此提出治理大学组织“串谋行为”需要在规范程序、监督体系、专家系统、惩治措施和道德与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策略性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组织 技术设备 招标 串谋 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推动企业绿色化转型的成效、局限与政策优化:来自长江经济带的证据 被引量:8
14
作者 龚建骄 兰秀娟 +1 位作者 胡哲能 文传浩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52,共25页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之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文章以2008—2021年长江经济带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之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文章以2008—2021年长江经济带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点政策提升了长江经济带试点地区整体企业绿色转型水平,尤其提升了非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水平,但降低了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水平。机制分析发现,试点政策通过增强筹资能力,合理化资源配置,促进试验区整体企业绿色转型水平的提升。其中,试点政策通过提高非重污染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绿色转型水平。但对重污染企业而言,试点政策仅倒逼其增加污染环保支出,却并未缓解其融资困境,使其陷入“入不敷出”的低水平转型陷阱,引致企业绿色转型水平的降低。进一步的同群效应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存在行业间企业绿色转型的非对称溢出效应,非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存在负向溢出效应。研究对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促进不同类型企业绿色转型提出了可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企业绿色转型 重污染企业 非重污染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集团化经营与企业投资效率
15
作者 李田雨 海梦碟 邢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8,共14页
本文从集团化经营的角度,以2008—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集团化经营既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分散经营风险,减轻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本文从集团化经营的角度,以2008—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集团化经营既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分散经营风险,减轻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造成的企业投资不足,也可能通过加剧代理问题,放大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企业投资过度;进一步地,面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非国有企业或处于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更有必要采取集团化经营策略以缓解投资不足,但集团化经营策略同时也可能加剧这些企业的过度投资;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既能够替代集团化经营策略以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导致的融资约束和投资不足,也可以避免集团成员企业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的过度投资问题。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识别集团化经营策略在对冲宏观政策风险中的有效边界,有利于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情境下深入理解企业集团与市场机制的相互关系,并能为政策部门在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和提高投资效率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集团化经营 投资不足 过度投资 投资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政府响应与经济复苏——来自中国城市层面政府采购的证据
16
作者 王歆 张杭 +1 位作者 徐铭梽 何川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4,共26页
本文基于2018—2021年中国各地政府医疗卫生采购的季度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来考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政府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即其对社会经济表现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政府医疗卫生采购上升导致未来... 本文基于2018—2021年中国各地政府医疗卫生采购的季度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来考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政府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即其对社会经济表现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政府医疗卫生采购上升导致未来第三季度夜间灯光平均亮度和工作岗位数量显著上升。此外,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当地政府医疗卫生采购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作用越大,表明良好的市场化基础是有为政府行为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政府公共卫生财政支出通过提振市场信心对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财政支出 医疗卫生采购 社会经济表现 市场信心 有为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业发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动能
17
作者 郑冯忆 丁松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87,共12页
从服务业成本病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探讨服务业发展及内部结构变迁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机制,为如何通过服务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从而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与指导。基于2006—... 从服务业成本病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探讨服务业发展及内部结构变迁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机制,为如何通过服务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从而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与指导。基于2006—202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1)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以及服务业整体,服务业成本病现象尚集中于消费性服务业。(2)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主要来自公共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次之,消费性服务业最弱。(3)服务业成本病会产生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拖累效应,而该效应目前仅存在于消费性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公共性服务业中并不显著。(4)服务业集聚效应也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负向抑制作用,但主要来源于消费性服务业与公共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能够呈现正向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成本病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动能 行业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犹不及:金字塔层级对地方国有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善民 张昕玥 +1 位作者 赖烽辉 王雷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26,共13页
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力是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关键。本文从资源动态演进的视角,考察了金字塔股权架构对地方国有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并探寻促进地方国有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与创新... 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力是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关键。本文从资源动态演进的视角,考察了金字塔股权架构对地方国有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并探寻促进地方国有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与创新产出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金字塔层级位于3~4层时最有利于地方国有企业创新。进一步地,这一倒U型关系的形成机制为资源释放和资源侵蚀在金字塔层级叠加过程中的动态演进:当金字塔层级较少时,市场化改革的资源释放效应提高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当金字塔层级较多时,代理问题导致的资源侵蚀效应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意愿,呈现“过犹不及”的态势。本文证实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对创新的非线性影响,丰富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股权架构经济后果的研究,对地方国有企业治理模式选择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字塔层级 地方国有企业 倒U型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企业ESG表现 被引量:4
19
作者 代昀昊 彭可可 +1 位作者 童心楚 李鸿雨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5,共12页
作为绿色金融工具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提升企业ESG表现,还是适得其反?本文根据环责险投保企业名单,结合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9—2022年数据,探讨了企业投保环责险与ESG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投保环责险存在道德风险,在将可能的... 作为绿色金融工具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提升企业ESG表现,还是适得其反?本文根据环责险投保企业名单,结合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9—2022年数据,探讨了企业投保环责险与ESG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投保环责险存在道德风险,在将可能的环境污染赔偿转嫁给保险公司后,企业会减弱环境治理动机和增加“漂绿”行为,从而导致ESG表现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外部治理监督能约束投保企业的道德风险,内部兼顾环境保护的经营目标和充足的绿色投入是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保障,因此在公众环境关注度和环境规制水平较高、环境执法力度较强的地区,重污染行业和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中,以及国有企业和外部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投保环责险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效应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投保环责险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效应主要集中于环境和公司治理维度,投资者对企业购买环责险的短期市场反应显著为负。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环保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和环境执法力度,同时优化环责险产品设计,根据事故发生率等因素实行差别化保险费率和理赔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ESG表现 道德风险 漂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质量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启良 范红忠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劳动者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劳动者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就业报酬、就业能力、就业环境等所体现的就业质量,对区域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区域创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基于1999~2...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劳动者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劳动者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就业报酬、就业能力、就业环境等所体现的就业质量,对区域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区域创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基于1999~202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测算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城市的就业质量与区域创新的现状,从理论上讨论了就业质量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在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并以两步系统GMM模型对此做出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整体上,就业质量与区域创新之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但会随城市规模不同而有明显的总体差异和地区差异。(2)就总体差异而言,就业质量对区域创新的正向影响在小型、中型、大型城市逐渐增大并在大型城市达到最大,而在特大型城市趋于下降。(3)就地区差异而言,相对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城市,东部地区城市和南方地区城市就业质量对区域创新的正向影响在小型、中型、大型城市均相应更大,而在特大型城市的下降趋势则更明显。据此文章认为,以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为目标,在制定与实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模及地区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靠的分类、分层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 就业质量 区域创新 城市规模差异 城市地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