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进展与体系构建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龙妍 李小姗 +3 位作者 丁晴 熊卓 徐祖伟 赵永椿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CCUS标准,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助力CCUS等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围绕CCUS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系统梳理国内外CCUS标准现状,完善标准体系以支撑CCUS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然而,CCUS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CCUS项目边界不清、产业发展不规范,科技创新链条受阻,配套政策缺乏规范指引。综合考虑CCUS行业特性、技术门类及功能序列,初步构建了CCUS标准体系框架。针对当下CCUS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措施,并围绕亟需建设的4个重点方面展开讨论。结合已有科研基础,提出将标准体系布局、CCUS技术标准、CCUS量化标准和CCUS管理标准等作为重点方向,推动我国CCUS标准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标准体系 碳捕集 碳利用 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氢/氨碳中性燃料燃烧机理与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2
作者 刘小伟 周昊 +2 位作者 吴玉新 冯汉升 晋中华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I0001-I0004,共4页
火电机组绿色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绿氢/氨作为零碳能源载体,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低碳燃料体系的核心要素。《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将绿氨掺烧列为煤电低碳化路径之一... 火电机组绿色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绿氢/氨作为零碳能源载体,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低碳燃料体系的核心要素。《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将绿氨掺烧列为煤电低碳化路径之一,鼓励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实施燃煤机组掺烧绿氨发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性 电力行业 碳达峰 燃料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双碳’目标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3
作者 张立麒 方梦祥 +2 位作者 赵传文 杜振 王乐乐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I0001-I0004,共4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推动化石能源脱碳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低碳电力的必要选择,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性支撑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已将CCUS技术纳入...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推动化石能源脱碳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低碳电力的必要选择,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性支撑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已将CCUS技术纳入《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旨在推动存量煤电机组的低碳改造及新建煤电机组的低碳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CCUS 双碳目标 利用与封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书桩 郭亚飞 +18 位作者 赵传文 邵斌 胡军 孙楠楠 李嘉楠 秦昌雷 金波 梁志武 张肖宇 刘文强 张毅然 曲雅琨 孙洪满 王耀祖 余柏呈 周会 赵虓仝 朱园 吴春飞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07,共55页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与CO_(2)捕集集成的反应出发,分析应用于ICCU过程的“捕集-催化”双功能材料的设计准则,探讨材料与碳捕集与催化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解析原位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以期为材料与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结合非热催化转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前沿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ICCU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基于ICCU设计思路耦合其他高碳排过程,拓展了相关的应用场景,为相关过程创新提供了思路。本综述总结了ICCU系统及双功能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前景与机遇,从材料到过程进行了综合的评论,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 双功能材料 逆水煤气变换 甲烷化 甲烷干重整 CO_(2)捕集 CO_(2)催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烟气固体吸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文韬 杜振 +2 位作者 张杨 罗聪 张立麒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8,共15页
针对“双碳”形势下国内煤电机组低碳转型需求,探索CCUS技术工业化固碳新路径,开发可直接用于燃煤烟气CO_(2)捕集的新型固体化学吸附材料,实现燃煤烟气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 针对“双碳”形势下国内煤电机组低碳转型需求,探索CCUS技术工业化固碳新路径,开发可直接用于燃煤烟气CO_(2)捕集的新型固体化学吸附材料,实现燃煤烟气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研究多以分项理论研究为主,对此,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低、中、高温固体吸附材料研究进展,指出固体吸附材料研究需拓展的方向,以及实现规模化应用需开展的研究内容。以典型高温钙基吸附剂为例,针对吸附剂放大制备、造粒成型、反应器设计及钙循环CO_(2)捕集系统验证全过程工业化应用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可为下一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突破,加快构建高活性低能耗固体吸附捕集CO_(2)的全流程装备技术体系,实现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烟气 固体吸附 CO_(2)捕集 规模化 钙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屑低碳储藏与成型行为的协同调控机制
6
作者 肖亚琴 谭梦娇 +3 位作者 李辉 杨海平 李昌珠 雷廷宙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644,共9页
探究通风状况和添加剂对木屑30 d储藏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成型行为和成型燃料品质的影响,以期揭示木屑储藏中温室气体减控与成型行为的协同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通风状况(含氧量)和添加剂对木屑储藏中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显著,有氧组木... 探究通风状况和添加剂对木屑30 d储藏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成型行为和成型燃料品质的影响,以期揭示木屑储藏中温室气体减控与成型行为的协同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通风状况(含氧量)和添加剂对木屑储藏中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显著,有氧组木屑CO_(2)排放高峰出现在储藏前7 d,而缺氧组在整个周期内数次出现排放高峰。缺氧组30 d的CO_(2)累积排放量为106060.80 mg/kg,是有氧组的3.30倍。使用Ca(OH)_(2)、MgCl_(2)和混合添加剂后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下降17.07%、38.32%、17.73%;同时,添加剂能影响木屑的成型行为,但添加MgCl_(2)不利于成型。因此,改善通风状况和使用Ca(OH)_(2)添加能协同实现储藏中温室气体减控和改善成型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储藏 添加剂 温室气体 成型燃料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烟气硒发生与异相凝并脱除实验研究
7
作者 杨双华 柳鹏飞 +8 位作者 韩伟庆 孙道荣 肖日宏 杨威 罗长新 龙开颜 熊卓 张军营 赵永椿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51,共13页
硒(Se)作为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其超低排放研究常常被忽略。现有研究中,燃煤电厂里脱除Se的最常见方法是异相凝并,即向烟道中喷射能与Se相互吸附的凝并剂,并最终经除尘器脱除吸附态硒以达到Se的超低排放。本文首先设计了气相Se实验发... 硒(Se)作为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其超低排放研究常常被忽略。现有研究中,燃煤电厂里脱除Se的最常见方法是异相凝并,即向烟道中喷射能与Se相互吸附的凝并剂,并最终经除尘器脱除吸附态硒以达到Se的超低排放。本文首先设计了气相Se实验发生系统,为对系统的稳定性和Se回收率进行探究,分别改变温度、质量浓度、气氛和注射速率等影响因素,最终得到温度不低于250℃、质量浓度范围在0.25 g/L~0.50 g/L以及注射速率不高于0.1 mL/min是最优反应条件;接下来搭建除Se实验台架,并在台架上探究凝并剂种类(微生物胞外多糖(XTG),纤维素醚(MC))、添加剂(Ca(OH)_(2),FeCl_(3),CaCl_(2))、凝并剂流量(0.25 mL/min,0.50 mL/min,0.75 mL/min)、温度和气氛等影响因素对除Se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的加入会提高脱除效率,且添加剂的脱除效果为Ca(OH)_(2)>FeCl_(3)>CaCl_(2)。添加剂提高脱Se效率可能是因为硒和添加剂反应生成CaSeO_(4),Fe_(2)(SeO_(3))_(3)等物质,喷射XTG的脱Se效率大于直接喷射MC。在150℃以下,除Se效率达70%左右,SO2和HCl酸性气体气氛会一定程度抑制脱Se效率,其中SO2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超低排放 异相凝并 发生和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 MW燃煤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8
作者 韩金克 吴建群 +4 位作者 夏永俊 张员根 黄赵鑫 郭修文 刘小伟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流速、湿度测量方式的不同设计了5种碳排放直接在线监测方法,以快速核算法为基准,对比了不同测算周期内不同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计算偏差。结果显示:随测算周期时间跨度的增大,不同方法的碳排放量计算偏差逐渐稳定,60天内的监测结果显示,系统法、监测法、修正监测法、氧平衡法、修正氧平衡法和热值法的平均计算偏差分别为-11.5%、7.7%、4.6%、9.7%、7.1%和17.0%,经长周期参比修正后均可用于燃煤机组碳排放在线监测,支撑燃煤机组碳排放控制和碳资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碳排放 碳核算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烷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生成特性
9
作者 田松杰 任豪 +3 位作者 徐顺塔 席礼阳 涂垚杰 刘豪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8-248,共11页
中强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燃烧是一种新型低氧稀释燃烧技术,能够同时实现低NO_(x)和碳烟排放。基于化学动力学分析软件CHEMKIN-PRO中的对冲火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丙烷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的... 中强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燃烧是一种新型低氧稀释燃烧技术,能够同时实现低NO_(x)和碳烟排放。基于化学动力学分析软件CHEMKIN-PRO中的对冲火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丙烷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的生成路径及其与常规燃烧之间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拉伸率(50~80 s^(-1))和CO_(2)稀释(体积分数0~60%)对丙烷MILD方式下碳烟生成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生成的主要路径是2C_(3)H_(3)→A1、A1^(−)+H(+M)⇌A1(+M)、A1^(−)+CH_(4)⇌A1+CH_(3)、A1^(−)+C_(2)H_(4)⇌A1+C_(2)H_(3)、C_(6)H_(5)CH_(3)+H=A1+CH_(3)和C_(4)H_(5)^(-2)+C_(2)H_(2)=A1+H;与常规燃烧相比,MILD燃烧方式下2C_(3)H_(3)→A1和A1^(−)+H(+M)⇌A1(+M)反应速率降低,减少了A1生成进而抑制了碳烟成核,最终导致碳烟表面质量生长速率降低78.6%,最终碳烟峰值体积分数降低了83.7%;相比之下,MILD燃烧方式下2C_(3)H_(3)→A1路径对碳烟生成的贡献率降低了7.7%,而C_(6)H_(5)CH_(3)+H=A1+CH_(3)和C_(4)H_(5)^(-2)+C_(2)H_(2)=A1+H路径的贡献率重要性明显上升,分别提升5.36%和7.59%;此外,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峰值体积分数随拉伸率的变化呈非线性特征,碳烟峰值体积分数随拉伸率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机理源于成核速率的非单调变化与表面生长速率的持续上升之间的竞争效应。CO_(2)的物理和化学效应随着稀释比例的上升呈增加趋势,在稀释范围为0~40%时,CO_(2)的物理效应对碳烟峰值影响不大,CO_(2)通过CO+OH⇌CO_(2)+H反应促进H消耗从而削弱PAH生长所需的HACA机制,导致A1和A4物质的量分数显著降低,在CO_(2)稀释比例为60%时碳烟峰值体积分数进一步降低至6.4×10^(−9),从而进一步减少MILD燃烧方式下碳烟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D燃烧 常规燃烧 丙烷 碳烟 拉伸率 CO_(2)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双切圆锅炉低负荷下燃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10
作者 彭志福 韩磊 +5 位作者 周福 潘存华 马启磊 马仑 杨敏锐 方庆艳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45-251,共7页
在深度调峰背景下,现有煤电机组常需在低负荷下运行。基于此,对某1 000 MW双切圆锅炉在低负荷下燃烧及NO_(x)排放特性开展了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模拟与现场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负荷下,正塔配风飞灰含碳量最高,... 在深度调峰背景下,现有煤电机组常需在低负荷下运行。基于此,对某1 000 MW双切圆锅炉在低负荷下燃烧及NO_(x)排放特性开展了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模拟与现场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负荷下,正塔配风飞灰含碳量最高,缩腰和均等配风方式下飞灰含碳量最低,但4种配风方式下锅炉出口NO浓度差异相对较小。BCD磨下飞灰含碳量最低、NO浓度最高,DEF磨下飞灰含碳量最高、NO浓度最低。燃尽风风率为15%和20%情况下,飞灰含碳量维持在1.0%左右,但当燃尽风风率达到25%时,飞灰含碳量增加到2.5%左右,而NO浓度随着燃尽风风率增加轻微降低。现场试验表明,均等配风和缩腰配风方式下飞灰含碳量相对较低,过热蒸汽温度较高,且均等配风方式下锅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配风方式,达到93.39%。综上所述,推荐低负荷运行时采用ABC磨(或BCD磨)、燃尽风风率控制在20%左右且均等配风方式运行,可达到高效低NO_(x)燃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双切圆燃烧 低负荷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有害矿物质富集特性及其热工艺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唐跃刚 张军营 +6 位作者 王绍清 许德平 陈博文 胡耀锋 袁东营 丁华 白向飞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2-490,共39页
低碳、零减排与提效是当今煤炭清洁利用的主题,煤中矿物质的结渣与污染性是制约洁净煤工艺的瓶颈。为揭示其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重新定义了有害矿物质,查阅大量国内外期刊、论著及标准文献,回顾了煤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梳理... 低碳、零减排与提效是当今煤炭清洁利用的主题,煤中矿物质的结渣与污染性是制约洁净煤工艺的瓶颈。为揭示其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重新定义了有害矿物质,查阅大量国内外期刊、论著及标准文献,回顾了煤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梳理有害矿物质类型、元素的赋存形式,介绍亲石元素及其矿物的结渣特性和亲硫亲铁元素及其矿物的污染性,提出了工业与环境有害元素及其矿物的分类,其有害性取决于元素及其矿物的赋存状态。分析了煤中矿物质赋存与富集分异特性,归纳了有害矿物质的成因类型,探讨了煤中矿物质热迁变的煤阶、矿物质结合方式、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矿物质成分和反应温度、反应气氛、反应压力、灰中其他成分等地质与工艺影响因素,综述了煤中有害矿物质在气化、液化、热解炼焦以及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机理,揭示了气化、液化、热解和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不同挥发程度。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无定形矿物质、仪器精确定量、快速高温、碱性元素与硅元素相互作用、预测结渣出入、地质与工艺耦合和洁净度等主要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展望未来发展,应关注原煤非晶的类矿物和热熔融态无定形物的基础研究,关注同位素等示踪技术在热工艺的应用,建议大力发展洁净煤有害矿物质脱除与稀有元素提取的研发,促进洁净煤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矿物质 微量元素 分类 赋存状态 结渣 环境 转化与利用 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型火焰锅炉全比例燃烧烟煤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辉 吴元元 +4 位作者 毛志慧 宋功祥 江龙 胡松 向军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02-310,共9页
为探讨鄂州电厂设计掺烧40%烟煤的330 MW W型火焰锅炉全烧烟煤的可行性,开展W型火焰锅炉燃用100%烟煤的锅炉热力计算及全炉膛数值模拟研究,采用炉膛出口烟温和炉内组分浓度等指标评判其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明确W型火焰锅炉燃用100%烟煤... 为探讨鄂州电厂设计掺烧40%烟煤的330 MW W型火焰锅炉全烧烟煤的可行性,开展W型火焰锅炉燃用100%烟煤的锅炉热力计算及全炉膛数值模拟研究,采用炉膛出口烟温和炉内组分浓度等指标评判其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明确W型火焰锅炉燃用100%烟煤适应性。结果表明:W型火焰锅炉全烧烟煤后,炉膛出口烟温相对设计工况将提高约10℃,去除卫燃带面积将降低炉膛出口烟温约20℃,可有效保证炉膛出口烟温不超设计值;取消乏气风,提高一次风率,可有效降低燃烧器烧损、炉膛结焦风险;全烧烟煤后,烟煤中燃料氮含量增加,火焰温度升高,未去除锅炉部分原设计敷设的卫燃带时,炉膛出口NO_(x)质量浓度由640 mg/m^(3)增至720 mg/m^(3),去除锅炉下炉膛侧墙部分(100 m2)原敷设的卫燃带可降低火焰中心温度,抑制热力型NO_(x)生成,出口质量浓度可降至480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型火焰锅炉 热力计算 数值模拟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掺氨燃烧中Na对氨/焦还原NO的机理
13
作者 张保华 曲名新 +4 位作者 何文俊 庞波 朱鸿玮 徐静颖 徐义书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43,共11页
燃煤锅炉掺烧低碳氨燃料可以实现大幅碳减排,煤掺氨燃烧中的NO生成与排放问题十分关键。煤中含有Ca、Fe、K、Na等多种典型矿物元素,其对煤燃烧以及掺氨燃烧过程中NO生成与排放影响不尽相同。前人对Ca、Fe、K等矿物元素在煤掺氨燃烧中对N... 燃煤锅炉掺烧低碳氨燃料可以实现大幅碳减排,煤掺氨燃烧中的NO生成与排放问题十分关键。煤中含有Ca、Fe、K、Na等多种典型矿物元素,其对煤燃烧以及掺氨燃烧过程中NO生成与排放影响不尽相同。前人对Ca、Fe、K等矿物元素在煤掺氨燃烧中对NO的生成与还原进行了研究,但是矿物元素Na在煤与富氮燃料氨混合燃烧中NO生成与还原的作用仍不明晰。为了研究煤掺氨燃烧过程中高温贫氧区的NO还原机制以及矿物元素Na的作用机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进行了模拟计算。首先,利用典型Zigzag模型构建了不同位置吸附Na的焦炭模型,计算结果表明Na原子更易吸附于焦炭边缘未饱和碳上,而不是平行于焦炭吸附。其次,针对NO和NH的不同吸附顺序进行了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NO和NH分别吸附于Na原子两侧的结构更为稳定,比无Na参与的吸附能最大增加-49.31 kJ/mol。然后,探究了6种反应物构型的反应详细步骤,其中H原子迁移至焦炭表面后形成N2分子的限速步能垒明显更低。同时,结果表明Na的参与明显降低了反应限速步的能垒,减少了77.12 kJ/mol(路径5相比于路径2)。最后,对6条路径的限速步进行了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Na的存在促进了反应的进行,且在低温下更为明显(路径5相比于路径2加快了4259倍),同时也降低了反应对温度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NA NO 异相还原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硒气相扩散系数实验研究
14
作者 吴小龙 罗光前 +3 位作者 邹仁杰 方灿 李显 姚洪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针对扩散管法无法有效对固体的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系统,研究了二氧化硒在不同气体体系、不同体系温度下的气相扩散系数.基于Stefan扩散管模型,推导出与固体物质质量变化相关的扩散系数计算公式.通过开... 针对扩散管法无法有效对固体的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气相扩散系数测量系统,研究了二氧化硒在不同气体体系、不同体系温度下的气相扩散系数.基于Stefan扩散管模型,推导出与固体物质质量变化相关的扩散系数计算公式.通过开发的测量系统对萘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进行测量,发现与文献中测量值相近,进一步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在单工况气体氛围和混合工况气体氛围中的实验,修正了FULLER公式中的系数值,拟合得出在393~433 K范围内SeO_(2)气相扩散系数的公式.结果表明:在单工况气体氛围中,实验值和模型计算值的误差均在10%以内,且拟合后曲线的R^(2)>0.97;在混合工况下,拟合后曲线的R^(2)>0.95,验证了修正后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扩散系数 二氧化硒 气流量 Stefan扩散管法 FULLER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焦掺混生物质无焰富氧燃烧NO_(x)机理模拟研究
15
作者 吴佳佳 李鹏飞 +5 位作者 张富强 成鹏飞 彭学平 赵亮 代中元 柳朝晖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6,共12页
随着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半焦,但其大规模低碳利用仍存在挑战。半焦挥发分含量较低,在燃烧过程中常面临着火困难和燃尽率低的问题。掺混燃烧特性相对较好的生物质可望改善半焦的燃烧性能,提高燃尽率。由于半焦固定碳含量较... 随着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半焦,但其大规模低碳利用仍存在挑战。半焦挥发分含量较低,在燃烧过程中常面临着火困难和燃尽率低的问题。掺混燃烧特性相对较好的生物质可望改善半焦的燃烧性能,提高燃尽率。由于半焦固定碳含量较高,燃烧会产生大量CO_(2)。无焰富氧燃烧既能实现高浓度CO_(2)捕集,又能显著降低NO排放。但是目前半焦掺混生物质在无焰富氧氛围相关的研究较少,氮转化特性尚不明确。为了研究无焰富氧气氛半焦和生物质掺烧的燃料氮转化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对模型进行详细验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生物质掺混比对掺烧过程氮转化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NO的单独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焰富氧燃烧下,炉内烟气的卷吸效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生物质掺混比增大,炉内高温区提前,峰值温度升高,同时低氧区范围扩大,挥发分含量增加,CO含量增多并且分布区域更广;与纯半焦燃烧相比,纯生物质燃烧的峰值温度升高了105 K。当生物质掺混比为25%时,出口总NO浓度显著降低;当生物质掺混比在50%~100%时,出口总NO浓度无明显变化。出口总NO浓度主要由燃料型NO生成量和NO再燃量决定,其中燃料型NO起主导作用。随着生物质掺混比由0增大到75%,NO再燃量由5×10^(-6)增加到35×10^(-6)。当生物质掺混比小于50%时,燃料型NO生成量不断降低,其中半焦NO的生成减少占主导地位,生物质NO的增加对燃料型NO的影响有限。推荐采用25%的生物质掺混比,在此条件下能有效抑制NO的生成;与纯半焦燃烧相比,此时出口总NO体积分数降低了33%,主要是因为燃料型NO生成量减少了30%,而NO再燃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焦 生物质 无焰富氧燃烧 燃料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煤掺烧对烟气NaCl浓度及其凝结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郭若瑾 陈鑫科 +5 位作者 姚杨 马仑 方庆艳 谭鹏 张成 陈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51,共11页
准东煤中碱金属钠含量较高,燃用过程中会导致受热面严重的积灰结渣问题,降低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将准东煤与合适的煤种掺烧,通过煤灰中硅铝矿物与气相碱金属钠反应降低烟气中碱金属钠浓度,是防治严重积灰结渣问题发生的有效手段... 准东煤中碱金属钠含量较高,燃用过程中会导致受热面严重的积灰结渣问题,降低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将准东煤与合适的煤种掺烧,通过煤灰中硅铝矿物与气相碱金属钠反应降低烟气中碱金属钠浓度,是防治严重积灰结渣问题发生的有效手段。为探究准东煤合适的掺烧比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一台600 MW对冲燃烧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UDF对准东煤掺烧过程中碱金属钠析出、气相反应及NaCl蒸气凝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实现了大型锅炉掺烧准东煤时碱金属钠迁移转化过程的模拟,获得了烟气中NaCl蒸气浓度分布及受热面上NaCl蒸气凝结特性随准东煤掺烧比例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烟气中NaCl蒸气浓度及炉内各受热面上NaCl蒸气凝结速率均随准东煤掺烧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当准东煤掺烧比例超过80%时,屏区受热面NaCl蒸气凝结速率增幅最大,使屏区受热面黏性明显增大,对飞灰颗粒的吸附倾向明显增强,屏区受热面沾污结渣倾向明显提高;当准东煤掺烧比例超过70%时,水冷壁受热面NaCl蒸气凝结速率增幅最大,导致其对飞灰颗粒的吸附倾向明显增强,水冷壁受热面发生严重积灰结渣问题的倾向明显提高。综合考虑,将准东煤掺烧比例控制在70%以内,有利于降低炉内各受热面的积灰结渣倾向。研究结果可为燃煤锅炉安全掺烧准东煤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掺烧 碱金属蒸气 凝结 积灰结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碳捕集耦合二氧化碳光、热、电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柳待 王宇旸 +6 位作者 吴嘉僖 吴宛霖 王腾 熊卓 刘婧 赵永椿 张军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7,共11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全过程成本,在碳中和路径中具有重要价值。介绍了DAC技术的分类和原理,综述了DAC技术与CO_(2)光、电、热转化技术耦合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挑战,最后展望了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深度耦合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碳捕集 CO_(2)光、电、热转化 深度耦合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燃煤机组钙循环烟气CO_(2)捕集系统模拟研究
18
作者 王长清 谭煜幺 +4 位作者 徐瑞昌 周子健 刘文强 胡勇 徐明厚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746,共9页
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高温钙基吸附剂碳捕集的系统模型,开展了1 000 MW燃煤机组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模拟研究。针对煅烧炉煤富氧燃烧供能存在的高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出采用外部电加热供能方式为煅烧炉提供热量。详细考察了... 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高温钙基吸附剂碳捕集的系统模型,开展了1 000 MW燃煤机组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模拟研究。针对煅烧炉煤富氧燃烧供能存在的高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出采用外部电加热供能方式为煅烧炉提供热量。详细考察了烟气进入碳捕集系统后,系统关键性能参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守恒情况,以及不同操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增加碳捕集系统后,发电热效率将下降26.11%;碳化炉温度稳定在645℃时,CO_(2)捕集效率可达92.13%;煅烧炉温度设定在900℃时,CaCO3会分解得更彻底;碳酸化炉温度的提升会减少煅烧能耗并提高发电热效率,而煅烧温度的升高会增加能耗并降低发电热效率;钙碳摩尔比的增加导致钙基碳捕集系统的固体循环量增加,而钙基吸附剂的平均碳转化率则呈现出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钙基吸附剂 燃煤烟气 Aspen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冲锅炉高岭土添加对燃用准东煤烟气NaCl分布及凝结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崔明硕 陈鑫科 +4 位作者 郭若瑾 谭鹏 张成 方庆艳 陈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41-451,共11页
在准东煤燃用过程中添加高岭土,通过其与烟气中的碱金属蒸气反应降低其浓度是减弱积灰结渣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一台600 MW对冲燃烧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碱金属钠的析出、气相反应、与高岭土反应以及在炉内受热面凝结的数... 在准东煤燃用过程中添加高岭土,通过其与烟气中的碱金属蒸气反应降低其浓度是减弱积灰结渣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一台600 MW对冲燃烧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碱金属钠的析出、气相反应、与高岭土反应以及在炉内受热面凝结的数学模型,对高岭土不同添加比例和不同添加方式下准东煤的燃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岭土添加比例在0~3%范围内时烟气中NaCl蒸气浓度及受热面上NaCl蒸气凝结速率随高岭土添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高岭土添加比例超过3%后继续增加添加比例烟气中NaCl浓度及受热面上NaCl凝结速率降低趋势减缓,趋于稳定。将高岭土添加方式由下层燃烧器送入炉膛改为由全部燃烧器送入时,烟气中NaCl浓度和受热面上NaCl蒸气凝结速率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高岭土 积灰结渣 碱金属蒸气 凝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0 MW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高温烟道蒸发脱除SO_(3)试验研究
20
作者 王建豪 王志康 +3 位作者 崔向峥 熊卓 赵永椿 张军营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6,共9页
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产生的脱硫废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煤燃烧产生的SO_(3)易造成空预器堵塞,增强雾霾的发生。提出一种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协同脱除SO_(3)的工艺,将添加磺化复合剂的脱硫废水通过雾化喷枪喷入空预器前高温烟道,雾化... 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产生的脱硫废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煤燃烧产生的SO_(3)易造成空预器堵塞,增强雾霾的发生。提出一种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协同脱除SO_(3)的工艺,将添加磺化复合剂的脱硫废水通过雾化喷枪喷入空预器前高温烟道,雾化液滴与高温烟气充分换热后蒸发,SO_(3)通过磺化反应吸附脱除。将该技术在330 MW燃煤电厂进行了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预器高温烟道喷入1.0 m^(3)/h脱硫废水,可实现55.19%~55.39%的SO_(3)脱除率;空预器入口烟气温度下降5.6℃~5.7℃,除尘器入口烟气温度下降1.9℃~2.3℃,系统连续运行300 d,单侧烟道平均处理废水0.87 m^(3)/h,长期运行空预器内部未见积灰与堵塞;同时SO_(3)被捕获后,防止了空预器阻力增加,脱硫废水蒸发过程对空预器和设备没有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脱硫废水 SO_(3) 烟道蒸发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