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构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贺慧 张彤 +2 位作者 张庆昊 董凤千 张学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4,共7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文化公园 主体功能区 湖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邓巍 胡贝贝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3,30,共7页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传统市镇被现代城市吞并后形成的特殊形态的城市文化遗产。它们既保留着整体性的传统市镇空间结构,又呈现了层层积淀的城市遗产空间形态,具有街区类型的特殊性。文章立足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内涵和整体性遗产...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传统市镇被现代城市吞并后形成的特殊形态的城市文化遗产。它们既保留着整体性的传统市镇空间结构,又呈现了层层积淀的城市遗产空间形态,具有街区类型的特殊性。文章立足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内涵和整体性遗产特征,探究其时空发展规律及保护问题的发生逻辑,并从市镇空间赓续、街区空间更新、街城空间融合3个方面,提出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此类街区的保护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 价值内涵 整体特征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特征与优化对策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智勇 胡纯广 +1 位作者 张毅 刘合林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1,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重要因素,不仅会改变地表的自然碳过程,还会通过改变人类能源消耗强度来影响碳循环的速率。文章基于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测算碳源或碳汇总量,通过测算碳源经济贡献系数和碳汇生态承载系数,将省...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重要因素,不仅会改变地表的自然碳过程,还会通过改变人类能源消耗强度来影响碳循环的速率。文章基于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测算碳源或碳汇总量,通过测算碳源经济贡献系数和碳汇生态承载系数,将省域空间划分为碳排放低碳发展区、碳强度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高碳优化区。在分析区域存在的经济贡献度与生态承载度不匹配、经济贡献度与空间结构性不协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与区域功能关系不和谐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碳排放治理水平,文章提出了“依托分区特征,完善空间碳排放格局;联接功能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化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完善生态价值机制;缓和结构矛盾,协调经济与生态贡献”的碳排放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循环 碳排放 国土空间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集性文化景观及其适配性陆桥廊道、网络方法研究
4
作者 万敏 秦凡凡 +1 位作者 徐世琛 谭超逸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89,共6页
简述了陆桥理论渊源并界定了陆桥廊道、网络概念及其广义、狭义内涵,归结出大多文化景观具有的群集性特点,并通过万里长城、西南悬圃聚落、秦直道、太行山东麓岗丘城镇群等例证,阐明了文化景观围绕陆桥廊道或网络群集的现象,归结出该类... 简述了陆桥理论渊源并界定了陆桥廊道、网络概念及其广义、狭义内涵,归结出大多文化景观具有的群集性特点,并通过万里长城、西南悬圃聚落、秦直道、太行山东麓岗丘城镇群等例证,阐明了文化景观围绕陆桥廊道或网络群集的现象,归结出该类群集性文化景观具有的因山制宜、以道为骨、高枕无忧、天人合一四大特征;以陆桥特征鲜为人识、狭义和广义兼有、多尺度展现为原则,选取红军长征线路、江汉平原岗丘聚落、南漳堡寨3组群集性文化景观为例,探讨不同尺度陆桥廊道或网络的构成、形态、特征和求取方法,阐述了两者的适配性,并指出陆桥方法对相应群集性文化景观研究具有的系统性思想价值及对其他群集性文化景观研究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冀此创新思维丰富风景遗产研究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群集性文化景观 陆桥廊道与网络 风景遗产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史前人居环境的宜居地方性研究
5
作者 万敏 秦凡凡 +2 位作者 杨芷芊 苏欣怡 雷晶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7,共8页
将研究时间定位于新石器时代至晚商,该时段仅占史前文明的1%,却是极富爆发力、遗址遗物最多且在中国风景园林史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时期;研究空间所定之江汉平原是长江中游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的区位、久远而持续的人居历史使其成为反映宜... 将研究时间定位于新石器时代至晚商,该时段仅占史前文明的1%,却是极富爆发力、遗址遗物最多且在中国风景园林史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时期;研究空间所定之江汉平原是长江中游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的区位、久远而持续的人居历史使其成为反映宜居地方性肇始的极佳窗口。以约翰·阿格纽(John Agnew)的地方三元结构理论为支撑,聚焦于3个方面:1)从史前江汉平原城址与聚落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相互关系探讨其区位的宜居地方性;2)从史前重点场所识别、时空演化和重点场所个案探讨其场所的宜居地方性;3)从城壕聚落营造、仪典和生活场景,以及植物环境等探讨其空间的地方感。当前,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立足史前开展宜居地方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故研究成果对丰富宜居地方性研究、弥补史前江汉平原风景园林发展研究的不足有重要意义,并对景观考古研究中结合运用ArcGIS多功能模块具有技术拓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宜居地方性 地方三元结构 史前城址与聚落 江汉平原 景观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增量型城市更新的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祝贺 林颖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4,共10页
空间容量大幅增加的城市更新活动,为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带来额外负担,为抵消由此形成的外部性影响,需付出更多公共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持续压力。由于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的缺失,使空间规划无法基于财政平衡,对存量空间更新... 空间容量大幅增加的城市更新活动,为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带来额外负担,为抵消由此形成的外部性影响,需付出更多公共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持续压力。由于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的缺失,使空间规划无法基于财政平衡,对存量空间更新改造后的功能与开发强度进行科学管控。为此,研究提出面向我国和具有相似土地制度国家的城市更新财务分析框架,以更好理解城镇化后期存量土地上开发权供给与政府财政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根据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责权范畴,构建对接政府财会制度的公共成本测算方法体系,并基于实证研究揭示增量更新对地方财政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提出基于财务收支平衡分析的城市规划功能与容量调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性 公共成本 土地财政 财务平衡 开发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生成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的园林植物感知偏好研究——以武汉城市公园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苏畅 陈一秀 +1 位作者 殷利华 郭诗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城市公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至关重要。园林植物作为主要物质空间要素,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恢复和促进作用。但基于公众视角与用户生成数据对园林植物感知行为及偏好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以武汉城市公... 城市公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至关重要。园林植物作为主要物质空间要素,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恢复和促进作用。但基于公众视角与用户生成数据对园林植物感知行为及偏好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以武汉城市公园为对象,按照社交媒体平台优先推荐植物观赏类城市公园的原则筛选,挖掘并解译用户生成数据,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揭示公众对园林植物的感知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公众对植物的感知主要集中在植物种类、季相和植物印象3个方面。其中植物种类感知与季相、感官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园情感得分呈负相关。平台推荐引导的植物感知重点和公众评论中的实际感知基本一致。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公园季相、观赏错峰、观赏种类创新、观赏植物科教4个方面的植物景观优化建议,为城市公园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公众感知友好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等提供研究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用户生成数据 自然语言处理 景观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影响下的城镇建设与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宋霖 王晓洁 +1 位作者 严国泰 王瑞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0,共6页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类保护地,多年来在保护资源并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城镇建设发展。按照城市型、近郊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梳理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揭示风景名胜区带动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管控区内建...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类保护地,多年来在保护资源并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城镇建设发展。按照城市型、近郊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梳理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揭示风景名胜区带动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管控区内建设用地、划定外围保护地带、调整边界及布局旅游服务基地等规划措施,在防止自身被城市化的同时,促进相关城镇的空间建设、经济发展及职能转变。指明景城之间已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期为新时期新需求下的保护地与城镇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区域一体化 总体规划 景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里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及邻里环境的优化研究
9
作者 贾艳飞 张智奇 丁玥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2期40-48,共9页
【目的】建设健康中国是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探究社区邻里环境(简称邻里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化发展。【方法】基于2015—2018年某地级市某三级甲等医院... 【目的】建设健康中国是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探究社区邻里环境(简称邻里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化发展。【方法】基于2015—2018年某地级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信息,探究邻里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通过空间回归分析探究患病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呼吸系统疾病与邻里环境的相关性。选取高患病率代表社区L社区为例,从步行空间、建筑空间、绿化空间和街巷尺度4个方面进行邻里环境优化设计,为邻里环境与呼吸健康相关研究以及邻里环境的健康化设计提供参考。【结果】1)患病人群在空间上表现出局部集聚特征,片区南部高聚类集聚明显;2)高密度居住环境影响人体呼吸系统健康;3)完善的交通服务设施是减少空气污染、促进呼吸健康的有力手段;4)街道绿化在社区层面能显著改善人群呼吸健康。【结论】探索健康邻里环境优化设计的具体路径,并且在城市环境与呼吸健康的交叉研究领域进行工具分析语言结合空间设计语言的探索,为健康城市建设发展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城市 健康空间 邻里环境 呼吸系统疾病 回归分析 街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广高铁沿线武汉乌龙泉镇生境质量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殷利华 杜慧敏 姚忠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0,共9页
【目的】高铁作为中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建设和运营不可避免对沿线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质量变化、生物多样性干扰等,但其影响程度、范围等科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方法】以京广高铁武汉江夏区生态本底良... 【目的】高铁作为中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建设和运营不可避免对沿线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质量变化、生物多样性干扰等,但其影响程度、范围等科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方法】以京广高铁武汉江夏区生态本底良好的乌龙泉镇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 3.2模型,分析2000—2010年、2010—2020年、2000—2020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探讨京广高铁建设对两侧生境质量的影响特征。【结果】1)研究区域用地类型转化有时段差异:2000—2010年主要是林地、湿地和水体转化为耕地,2010—2020年则是耕地向其他类转化。2)镇域生境质量先差后优:建设用地扩张使生境质量较差区域的面积持续增加,生境质量优良的林地和水体面积为先减后增。3)核心区域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与镇域表现一致。2000—2020年,高铁建设对沿线核心区生境质量的影响明显,生境质量整体变差,部分水域湿地生境质量提高。【结论】京广高铁沿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影响了沿线的生境质量。高铁两侧用地类型及结构不同,对两侧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各不同:高铁沿线西侧随远离高铁距离的增加,生境质量呈现“先降后升”特点,而东侧则相反。分析高铁不同时间对沿线乡镇生境质量影响特征,可为沿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受损生境修复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生境修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持续发展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功能中心时空分化及其规划政策驱动机制——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永伟 刘合林 +2 位作者 罗梅 高俊阳 慈慧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91-1902,共12页
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运用长时间跨度的城市兴趣点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区位熵等方法,识别城市功能中心的时空分化特征,进而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功能中心的空间分布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主副差序格局显著。功能中心的功能... 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运用长时间跨度的城市兴趣点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区位熵等方法,识别城市功能中心的时空分化特征,进而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功能中心的空间分布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主副差序格局显著。功能中心的功能呈现公共性向生活性主导转变,并逐渐转化为消费性主导的特征,且主导功能的空间分异显著。2)驱动机制方面,多尺度空间、多层级政府的规划政策共同建构嵌套式的演化驱动机制。其中,宏观政策层面,经由国家战略落位和区域规划向下传导,指引空间和功能的整体演化方向;中观政策层面,有为政府通过构建蓝图式规划,联动市场机制,推动城市多功能中心的生成;微观政策层面,城市功能疏解、空间更新和新城特色空间营造等行动政策协同,推动城市各功能中心的功能疏解与集聚。城市功能中心的主导功能类型演化有其客观规律,有必要加强多案例对比研究,注重从功能中心体系视角出发,探讨功能中心的联系与分工,以促进规划政策的精细化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趣点 城市功能中心 时空分化 规划政策 驱动机制 中心城区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的在地经验:明清武汉私家园林营造中的“山水”借景
12
作者 赵纪军 何家鑫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6,共7页
“借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明清武汉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借景”现象,认为其不仅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经验和“借景”传统,更有丰富而生动的“在地经验”:依托本土山形水势的... “借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明清武汉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借景”现象,认为其不仅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经验和“借景”传统,更有丰富而生动的“在地经验”:依托本土山形水势的登眺所观,嵌合江山风景的“入境式”身体参与,追怀三国群雄等本土人文历史的时空观想,以及晚清时局变迁背景下,关联张之洞等特定的人与事、由出世归隐到入世关怀的近代转型。明清武汉私家园林迄今均湮没于历史时空长河之中,然园林不存,风景犹在,其风景的在地经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得以存续和传播,提示了如今倡导守护绿水青山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借景 武汉私家园林 山水风景 在地经验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考古学:理论演进、方法应用与学科前瞻
13
作者 赵纪军 刘蓓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1,共8页
景观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将考古遗址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互动及其对文化演变的塑造作用。其理论演进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相关,而纳入人文因素、强调主体经验,并确立人... 景观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将考古遗址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互动及其对文化演变的塑造作用。其理论演进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相关,而纳入人文因素、强调主体经验,并确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平等关系;其研究方法包括区域系统调查法、时空数据集成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其跨学科性使相关研究得以形成基于考古材料的人地关系与人类历史文化的综合认知,也同时需要面对化解学科壁垒、协同技术平台等挑战。景观考古学对于跨区域的研究视角拓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拓展对于人地关系的历史阐释,并基于文化责任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考古学 理论演进 方法应用 学科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井·集体·邻里:中国住区的开放空间与老龄交往及其关联研究——基于武汉多模式住区实证比较 被引量:18
14
作者 董贺轩 何妍伶 王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7,共5页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居住区 开放空间 老龄交往活动 市井集体邻里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地区田园综合体类型谱系及规划策略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亚平 朱雷洲 +1 位作者 郑加伟 王智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0,共8页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建设田园综合体以来,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近几年田园综合体建设方兴未艾,却也在建设过程中暴露了众多短板。文章以问题为导向...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建设田园综合体以来,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近几年田园综合体建设方兴未艾,却也在建设过程中暴露了众多短板。文章以问题为导向,剖析目前田园综合体建设在建设规模、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村镇社区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地华中三省为研究范围,以数据爬取及现场调研的华中地区61座田园综合体样本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和经济产业维度划分出"两类六种"田园综合体类型谱系,从分布、规模及产业特色三方面深入分析并进行图谱示意;提出从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注重差异化功能定位及统筹优化田园社区布局3个层面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华中地区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指导,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一条普适可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地区 田园综合体 类型谱系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江南园林中的女性生活及其人文建构——基于随园女弟子诗文的解析
16
作者 肖婕 赵纪军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2,共7页
园诗、园记等文本是园林空间中相关活动的产物,园林空间则被这种文化再现赋予特定而丰富的意义蕴含。前者是“空间中的文学”,后者为“文学中的空间”,两者互为表里。借此双重视角,考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女性门徒随园女弟子所作的与园林... 园诗、园记等文本是园林空间中相关活动的产物,园林空间则被这种文化再现赋予特定而丰富的意义蕴含。前者是“空间中的文学”,后者为“文学中的空间”,两者互为表里。借此双重视角,考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女性门徒随园女弟子所作的与园林相关的诗文,追溯其中有关女性园林活动的场景片段,揭示各种园林生活及其与园林空间的互动。及至清代,园林活动空间逐步纳入女性角色,是历史时空流变与社会文化嬗变的结果。随园女弟子则借由请业、雅集、悠游等活动实现了开展园林活动的主体地位,建立了抒写身心的能动与自觉。同时,探索随园女弟子园林活动与园林空间及相关文本的耦合关系,亦可深化对于江南园林时空体验中的性别内涵与女性特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随园女弟子 闺秀诗文 女性与园林 园林活动 袁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及模式构建——以大冶市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来荣 陆珍 +2 位作者 陈瞻 鲁仕维 梁靓洁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1,共8页
从城市层面编制面向治理的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对接落实相关政策与上位规划的战略要求,联动协调多元参与主体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指导完整社区高质量建设,既是优化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编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区规划体系亟待探... 从城市层面编制面向治理的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对接落实相关政策与上位规划的战略要求,联动协调多元参与主体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指导完整社区高质量建设,既是优化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编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区规划体系亟待探究的议题。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及空间关系并进行规划转型解析,明确城市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的对象、定位及作用;提出面向治理的城市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的价值理念以及模式构建思路、重点和关键;结合大冶市的规划实践,从“共同缔造”的编制组织、“普适可行”的技术成果、“赋能治理”的实施应用等方面对规划模式内涵进行阐释,以为健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社区规划理论方法以及开展相关规划实践工作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规划模式 治理型规划 城市更新 建设管理图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期聚焦: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单卓然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7期1-1,共1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后,学术界对乡村振兴议题的讨论逐步聚焦至其实现路径与模式策略研究,各地也结合实际条件推动了一系列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 优先发展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长江武汉段城市河流廊道蓝绿空间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邱悦 文晨 戴菲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4,共7页
为推动城市河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性发展,该研究在长江生态大保护规划背景下选取武汉段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系统服务(ES)理论,基于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工具集,筛选计算了代表研究区综合特征的5个模块(生物多样性、微气候调节、水净... 为推动城市河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性发展,该研究在长江生态大保护规划背景下选取武汉段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系统服务(ES)理论,基于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工具集,筛选计算了代表研究区综合特征的5个模块(生物多样性、微气候调节、水净化、审美质量、休闲与娱乐),并通过可达性评估了其高值与人口之间的耦合度。结果显示区域ES与人口的空间匹配较为失衡,呈现区段梯度变化趋势。根据耦合度结果,建议划分4类优先区域,提出优化蓝绿空间格局和构建蓝绿空间网络的建议,目的为均衡区域的ES存量和激活ES流量。本研究的存量和流量测定评估体系能有效识别ES转化的薄弱区,助力区域综合效益提升,为城市河流廊道的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存量 流量 城市河流廊道 蓝绿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八景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唐河八景中的三景营造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莹紫 姚佳其 +1 位作者 王凯悦 万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63-68,共6页
综述了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指出城市八景的保护与传承虽有一定实践,但理论探讨不足,相关实践以隶属文保单位的城市八景为主,而非文保单位的实践却难有公认的章法;提出保护性更新对城市八景才是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之正... 综述了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指出城市八景的保护与传承虽有一定实践,但理论探讨不足,相关实践以隶属文保单位的城市八景为主,而非文保单位的实践却难有公认的章法;提出保护性更新对城市八景才是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之正道的观点。围绕唐河八景中的“龟井寒泉”“泌桥飞雪”“竹林晚翠”三景的遗迹不存、遗迹尚存、遗迹受迫的3种现象,探讨了相应的史料考证式、存古容今式、文脉延续式3种城市八景的保护性更新方法,并展示了其实际功效。在同一城镇,多个城市八景景目的保护性更新项目得以设计并落地建成,在全国并不多见,希望其经验对其他城市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八景 唐河八景 保护与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