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公地·自然·遗产:梁思成的“公园”理念研究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赵纪军
何梦瑶
宋霖
-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2078227、51578257)共同资助。
-
文摘
梁思成作为一名建筑学者,亦发展了关于“公园”的认知,并成为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支持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设立“造园组”的思想基础。但对其“公园”理念的研究仍付之阙如。通过分析其文章著述、报头设计,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规划设计实践,揭示其“公园”认知的内容、特点与转变:1930年受《首都计划》的影响,形成了城市公园系统及城市分区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开放“公地”的理解,这一理解也体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编纂《中国建筑史》时,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园”的研究之中;20世纪40年代末,受西方城市规划中“有机性疏散”学说的影响,“公园”在“体形环境论”的理论框架中被明确为与建成环境相对、且应保存的“自然”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其认知纳入城市遗产保护关切,“公园”被视为遗产保护的载体,而“公园”与“遗产”在城市尺度和场地尺度上扮演着等量齐观或主次有别的角色。总体而言,梁思成的“公园”理念以近代西方的公园概念为核心,同时拥有城市视野与历史眼光。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而言,其“公园”理念是学科初创时期学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如今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参照。
-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梁思成
公园理念
公地
自然
遗产
-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iang Sicheng
notion of public park
commons
nature
heritage
-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建成环境对武汉市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时长影响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王书贤
赵丽元
梁思成
袁建峰
-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
出处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7-1987,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131008,5237805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3WKZDJC009)资助。
-
文摘
以武汉为例,通过整合地铁刷卡数据、用地、兴趣点(POI)、房价等多源大数据,比较多种地理回归方法构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时长的影响模型,选取拟合效果最好的空间滞后模型(SLM)进一步探究不同地理圈层中影响老年人工作日及周末轨道交通出行时长的建成环境差异。研究发现:(1)老年人工作日和周末轨道交通出行平均时长分别为29.45和31.18 min,新城圈层轨道交通出行时长大于45 min的占比最高。(2)老年人工作日轨道交通出行时长与三甲医院可达性紧密相关,周末轨道交通出行时长与城市公园可达性相关性更大。(3)旧城圈层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时长受建成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轨道换乘是该圈层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时长增加的主要因素。(4)随着地理区位逐渐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展,影响中间圈层及新城圈层老年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长的建成环境要素逐渐增多,包括容积率、混合度、道路密度、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
-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建成环境
老年人
空间滞后模型
空间异质性
-
Keywords
rail transit
built environment
elderly
spatial lag model
spatial heterogeneity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