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无主义之类型、体相与思维方式——以西方哲学为语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新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20,共7页
作为哲学与历史学语境中的虚无主义,曾经并且当下仍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论题。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虚无主义有三种类型:否认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的怀疑主义,拒斥传统的自然权利的历史主义,消解理性逻辑的必然性意义的非理性主义。从对虚无主... 作为哲学与历史学语境中的虚无主义,曾经并且当下仍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论题。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虚无主义有三种类型:否认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的怀疑主义,拒斥传统的自然权利的历史主义,消解理性逻辑的必然性意义的非理性主义。从对虚无主义三种类型的思想史考察可以看出,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其根源在于知识论本身的悖谬性,即理性以寻求确定性的知识为目的,其自身又无法完全保证这种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故而存在导致与理性的初衷悖反的结果,亦即走向虚无化的可能。这种虚无化一方面彰显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导致虚无的主义化而凸显其悖谬。虚无的主义化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实不能脱离具体语境而进行价值判断,但是,一旦进入具体语境进行判断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即A→┐A,┐A→A。从逻辑的角度看,虚无主义作为否定性的思维方式却是以肯定虚无本身为前提,这种肯定同时也是虚无主义自身作为否定的肯定;从历史的角度看,每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在虚无的同时又是以某种对于虚无本身的不虚无为前提。如是,虚无的主义化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从而消解自身。因此,从思想的结果看,虚无主义最终摆脱不了由于知识论的逻辑所导致的悖论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怀疑主义 历史主义 非理性主义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 被引量:30
2
作者 蔡守秋 吴贤静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9,共17页
"主、客二分"和"主、客一体"这两种范式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后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 "主、客二分"和"主、客一体"这两种范式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后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范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彻底克服"主、客二分"范式的逻辑弊病,发扬"主、客一体"范式理论优势的需要;是发展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告别旧时代,信任和投入新时代的需要;是学科健康发展、深化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 客二分” “主 客一体” 范式转变 环境资源法 法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社会的三重困境及其克服——基于康德“善意志”理论的分析
3
作者 马新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善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所谓"善意志"是为义务而为的意志,义务是遵循道德法则的必然行为,道德法则是定言令式,该令式可以通过三种原则表达,即普遍化原则、目的原则和自律原则。这三种原则对于现代... "善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所谓"善意志"是为义务而为的意志,义务是遵循道德法则的必然行为,道德法则是定言令式,该令式可以通过三种原则表达,即普遍化原则、目的原则和自律原则。这三种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社会中的主体普遍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取向,普遍化原则的延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趋势;现代社会中的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他人定位为达成自身目的的手段或者工具,目的原则即是对工具原则的直接批判;现代社会同时也是一个被资本决定了的社会,生活在该社会中的个体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他律原则,自律原则恰是对他律原则的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意志 自我中心主义 工具原则 他律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