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阿司匹林减轻大鼠移植动脉血管病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陈文伟 孙贤斌 +3 位作者 杨亦荣 夏鹏 陈必成 宫念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司匹林在移植动脉血管病(TA)发展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Brown-Norway(BN)至Lewis大鼠、Lewis至Lewis大鼠的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受体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n=7,术后给予阿司匹林80mg.kg-1.d-1)、空白对照组(n=7,不...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司匹林在移植动脉血管病(TA)发展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Brown-Norway(BN)至Lewis大鼠、Lewis至Lewis大鼠的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受体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n=7,术后给予阿司匹林80mg.kg-1.d-1)、空白对照组(n=7,不给予阿司匹林)和同系对照组(n=6,供受体均为Lewis大鼠,不给予阿司匹林)。术后8周取移植动脉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内膜厚度,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动脉壁环氧化酶2(COX-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PDGF-B)的表达。结果同系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空白对照组新生内膜厚度分别为3.86±0.61、37.99±9.99、73.10±11.56μm,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空白对照组移植动脉新生内膜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OX-2、PDGF-B在同系对照组几乎不表达,在空白对照组高表达,而在阿司匹林组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调,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减轻大鼠TA病情,其机制可能与COX-2、PDGF-B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移植动脉血管病 环氧化酶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蔡明 潘桃 +1 位作者 李红洲 陈知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着重对供肝分离、灌注、肝上下腔静脉切取,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袖套和胆道处理等手术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结果:共建立4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着重对供肝分离、灌注、肝上下腔静脉切取,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袖套和胆道处理等手术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结果:共建立4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80%,7 d存活率达70%。结论:在娴熟细致的外科操作基础上进一步缩短无肝期,可顺利完成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二袖套法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肾内新生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吴卫真 陈忠华 +3 位作者 朱凌峰 王栋 叶永峰 谭建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移植肾内新生微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45例肾移植患者移植肾组织标本,采用podoplanin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内微淋巴管,观察微淋巴管形态学及分布特点,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目的:探讨移植肾内新生微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45例肾移植患者移植肾组织标本,采用podoplanin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内微淋巴管,观察微淋巴管形态学及分布特点,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根据不同病理学诊断进行比较分析,并与正常肾组织作对照。结果: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中微淋巴管数量较少,形态上与正常肾组织相同;急性排斥的移植肾内微淋巴管数量相对较多,管腔大小不等,多分布在末梢小动脉周围;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的微淋巴管数明显增多,管腔扩张,扭曲,其周围多见局灶性单核细胞浸润。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低(1.26±0.27),与急性排斥和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组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高(20.76±5.30),高于其他各组(P<0.01);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与正常肾组织比较无差异。结论:移植肾内存在淋巴管增生的现象,并与排斥反应有关,在不同类型的排斥中淋巴管增生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肾移植 病理学 淋巴管密度 PODOPLA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链球菌自溶酶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克隆及重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鲜墨 张莉滟 +5 位作者 童荔 甘慧泉 吕志跃 何思杰 郑焕钦 吴忠道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3-458,共6页
目的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肺炎链球菌自溶酶蛋白(LytA)可能的抗原表位,合成带有linker(Gly4 Ser1)3序列的融合基因片断(l1l2),并在原核系统表达。方法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在二级结构预测抗原表位分值的基础上结合单参数分析结果,... 目的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肺炎链球菌自溶酶蛋白(LytA)可能的抗原表位,合成带有linker(Gly4 Ser1)3序列的融合基因片断(l1l2),并在原核系统表达。方法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在二级结构预测抗原表位分值的基础上结合单参数分析结果,预测并设计LytA可能的重组抗原表位(L1L2)。扩增该表位基因l1l2,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入宿主菌JM109中原核表达L1L2多肽片断与载体标签蛋白还原性谷胱苷肽(GST)的融合蛋白GST-L1L2。结果预测表明序列2~28(EINVSKLRTDLPQVGVQPYRQVHAHST)、序列98~112(FMTDYRLYIELLRNL)分别为可能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用PCR技术合成了l1l2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l1l2,成功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结论经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L1L2,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SDS-PAGE分析显示该重组质粒在原核系统中得到了表达,为后继多肽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LytA 表位预测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呼吸机为中心,重新论定义脑死亡——关于脑死亡的问与答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忠华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9,共4页
脑死亡标准是对呼吸机使用年代死亡标准的完善和补充。智能化呼吸机广泛应用于临床之时,就是脑死亡标准和政策应该出台之时[1-2]。因为没有脑死亡医疗标准,在疑似脑死亡状态下的系列病人中,80%在没有达到脑死亡标准的情况下就被放弃了治... 脑死亡标准是对呼吸机使用年代死亡标准的完善和补充。智能化呼吸机广泛应用于临床之时,就是脑死亡标准和政策应该出台之时[1-2]。因为没有脑死亡医疗标准,在疑似脑死亡状态下的系列病人中,80%在没有达到脑死亡标准的情况下就被放弃了治疗,其中多数因为经济困难;20%完全符合脑死亡标准仍然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其中多数属于公费医疗;前者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后者是对死亡的不尊重,这种急救医学的混乱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目前我在临床上看到的情况是一种缺乏脑死亡标准下的惰性医疗体系:病人"似死非死,似生非生";医生"似抢救非抢救,似放弃非放弃"。一瓶生理盐水挂在那里,一直等到心脏完全停止,历时数天、数月不等。这是一种及具中国特色的惰性医疗状态,同时也是急救医学亟待解决的死角。缺乏脑死亡标准的医疗体系是一个不完善的体系,也是引发医疗纠纷、民事纠纷、刑事纠纷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呼吸机 急救医学 器官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