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IgA、IgA/C3比值对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诊断价值和肾脏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嘉 丁娟娟 +5 位作者 栾江威 戚畅 祝高红 江倩倩 刘黎黎 王筱雯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378,共5页
背景IgA肾病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肾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寻找可用于辅助诊断原发性IgA肾病的血清标志物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血清IgA及IgA/C3比值对儿童原发IgA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设计诊断准确性研... 背景IgA肾病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肾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寻找可用于辅助诊断原发性IgA肾病的血清标志物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血清IgA及IgA/C3比值对儿童原发IgA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设计诊断准确性研究。方法以肾活检病理为金标准分为原发性IgA肾病(真阳性)和非IgA肾病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真阴性),以血清IgA和IgA/C3比值为待测标准,建立预测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诊断模型。截取人口学特征、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结果、肾活检病理检查报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年龄分为1~4岁、~7岁、~11岁和~18岁亚组;根据入院时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mg·kg^(-1)·d^(-1))分为<50和≥50亚组。主要结局指标血清IgA和IgA/C3比值对原发性IgA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原发性IgA肾病150例、非IgA肾病474例进入分析。①原发性IgA肾病患儿血清IgA和IgA/C3比值高于非IgA肾病患儿,且在各年龄亚组血清IgA升高的比例均高于非IgA肾病患儿。②血清IgA和IgA/C3比值的AUC分别为0.824和0.851,敏感度分别为80.0%和74.3%,特异度分别为73.1%和82.7%;IgA和IgA/C3均以1~4岁的AUC最大;IgA和IgA/C3的诊断截断值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③血清IgA和IgA/C3比值在24 h尿蛋白水平<50 mg·kg^(-1)·d^(-1)亚组的敏感度分别为90.3%和93.5%,在不同年龄亚组24 h尿蛋白水平<50 mg·kg^(-1)·d^(-1)的患儿中的敏感度为86.8%~100%。在不同尿蛋白水平亚组,IgA和IgA/C3比值的诊断截断值亦随年龄增加而升高。④病理分级:无论是2016版牛津分级积分<4分和≥4分患儿比较,还是LEE氏分级Ⅰ~Ⅱ级和Ⅲ~Ⅴ级患儿比较,性别、年龄、血清IgA、补体C3和IgA/C3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IgA/C3比值和IgA升高对于筛查原发性IgA肾病有重要价值,尤其是24 h尿蛋白<50 mg·kg^(-1)·d^(-1)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IGA肾病 IgA/C3比值 病理分级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息肉综合征4例临床特点及STK11基因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娟 赵培伟 +3 位作者 黄敏捷 黄玉凤 张文 何学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144,160,共4页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及其致病基因STK11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例PJ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患儿和父母的STK1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4例中女3例、男1例,年龄1岁8个月至9岁6个月。均在口唇和/或手指处发现黑斑,肠镜检查均发现不同位...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及其致病基因STK11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例PJ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患儿和父母的STK1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4例中女3例、男1例,年龄1岁8个月至9岁6个月。均在口唇和/或手指处发现黑斑,肠镜检查均发现不同位置的胃肠道多发息肉;行息肉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黏膜肌层的肌纤维增生形成树枝样结构。基因检测发现,4例患儿均存在STK11基因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为c.582C>A,c.580G>A,c.719C>G以及c.879 ins A突变。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PJS,STK11基因c.879 ins A突变为国内外未报道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息肉综合征 临床特点 STK1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敏感受体在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大黄素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文彬 鄢素琪 +4 位作者 汤建桥 周俪姗 黄娟 熊小丽 江治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64-2667,共4页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在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大黄素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PF级离乳后幼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熊去氧胆酸组、大黄素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组灌胃相应...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在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大黄素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PF级离乳后幼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熊去氧胆酸组、大黄素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组灌胃相应药物。第5天,各组(正常组除外)采用α-异硫氰酸萘酯50 mg/kg一次灌胃建立急性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造模后48 h留取标本。检测血清TBIL、DBIL、TBA、ALT、AST、γ-GT、ALP水平,RT-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CaSR mRNA和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BIL、DBIL、TBA、ALT、AST、γ-GT、ALP水平,CaSR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CaSR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与地塞米松组、熊去氧胆酸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CaSR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大黄素组肝脏病理损伤较模型组减轻;与地塞米松组和熊去氧胆酸组比较,大黄素组病理损伤改善更明显。结论 大黄素能够降低α-异硫氰酸萘酯诱导的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其作用优于地塞米松及熊去氧胆酸,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R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胆汁淤积 肝炎 钙敏感受体(Ca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