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张文涵 邵剑波 +3 位作者 彭雪华 夏薇 李俭 朱圣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PDM)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例PDM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利用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显示降结肠走行及血供的影像学... 目的:探讨儿童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PDM)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例PDM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利用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显示降结肠走行及血供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PDM患儿中男10例,女2例。降结肠右侧缘均位于左肾门内侧,向下沿脊柱左旁或跨脊柱沿右侧向下走形,结肠脾曲位置正常或下移,9例乙状结肠位于盆腔右侧,3例位于盆腔左侧。腹主动脉约肾门水平与降结肠壁间的中位距离为0.68 cm(0.36,1.33),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至左结肠动脉(LCA)的中位距离为0.54 cm(0.33,1.37),IMA距离降结肠边缘血管距离变短,IMA分型为Ⅰ型2例(50%),Ⅲ型2例(50%)。结论:降结肠右侧缘位于左肾门内侧可作为儿童PDM的诊断标准;CT检查及MPR、MIP等后处理技术可有效评估PDM患儿的降结肠走形及IMA血供特点,对于需行腹部手术的患儿在术前为手术医生提供参考,减少腹部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 肠系膜下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大腿肌肉MRI影像特点及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盛思思 邵剑波 +3 位作者 彭雪华 郭豫 邓小龙 孙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119,共6页
目的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大腿肌肉常规MRI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基因确诊并进行MRI检查的37例(Ⅰ型5例,Ⅱ型21... 目的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大腿肌肉常规MRI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基因确诊并进行MRI检查的37例(Ⅰ型5例,Ⅱ型21例,Ⅲ型11例)SMA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SMA患儿大腿肌肉MRI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采用改良版Mercuri分级对右侧大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半定量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脂肪浸润总分与汉默史密斯功能运动-扩展量表(Hammersmith Functional Motor Scale Expanded,HFMSE)评分、病程及存活运动神经元2(survival motor neuron 2,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MA患儿表现为双侧大腿肌肉形态学改变,肌肉内部和(或)周围有点状、条状和(或)片状脂肪信号影,致肌肉呈“网状”和(或)“岛屿状”;Ⅰ型SMA以肌肉萎缩为主,Ⅱ型SMA伴有肌肉肥大,Ⅲ型SMA以脂肪浸润为主;Mercuri脂肪浸润评分显示股四头肌(肌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及肌内侧肌)、缝匠肌、大收肌、股薄肌受累程度较重,其中缝匠肌的Mercuri评分最高,而长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受累程度较轻,其中长收肌的Mercuri评分最低,并且明显低于其他肌肉;Ⅲ型SMA患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与HFMSE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917,P<0.001),所有SMA患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均与病程呈正相关(r=0.772,P<0.001)。结论SMA患儿常规MRI表现为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为主,且脂肪浸润是进行性的,不同临床表型SMA患儿肌肉受累模式及严重程度不同。此外,SMA累及肌肉是有选择性的,存在相对肌肉保留模式。MRI能可视化评估SMA患儿肌肉受累情况,并与临床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一个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脂肪浸润 肌肉萎缩 儿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