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100
1
作者 俞小梅 王喜丰 +3 位作者 张静 王文华 李俊 沈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921-2924,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和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到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区就诊的发病72h内NIHSS评分为0~21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丁苯酞胶囊组...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和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到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区就诊的发病72h内NIHSS评分为0~21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00例,丁苯酞注射液组及丁苯酞胶囊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相应药物,观察疗程为14d。对3组患者第15天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14d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丁苯酞注射液组〉丁苯酞胶囊组〉常规组。丁苯酞胶囊组不良反应事件少.3组间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丁苯酞注射液较丁苯酞胶囊效果更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丁苯酞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丁基对苯二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肖瑶 沈伟 +2 位作者 张静 李刚 俞小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8-651,共4页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加溶剂治疗组、缺血再灌注加叔丁基对苯二酚治疗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4 h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采...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加溶剂治疗组、缺血再灌注加叔丁基对苯二酚治疗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4 h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叔丁基对苯二酚对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同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叔丁基对苯二酚可以显著上调Nrf2蛋白的表达(P<0.05)和SOD的活性(P<0.05),显著减少MDA的表达量(P<0.05),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量(P<0.05)。结论:叔丁基对苯二酚可以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显著地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叔丁基对苯二酚 NRF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基因多态性与≤60岁人群脑卒中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曾晓云 罗志秀 +2 位作者 熊玲 伍俊伊 周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3606-3612,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和A1298C、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胱硫醚-β-合成酶(CBS)G919A、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与≤60岁人群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及中国知网、维... 目的系统评价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和A1298C、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胱硫醚-β-合成酶(CBS)G919A、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与≤60岁人群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及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与≤60岁人群脑卒中发生有关的基因多态性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1月。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完成对文献的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项研究,包括1 840例患者(病例组)和2 525例对照(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分别有22、17项研究报告了MTHFR C677T基因CC、CT基因型频率与≤60岁人群脑卒中的关系,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CC、CT基因型频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54,95%CI(0.39,0.78),P=0.000 5;OR=1.28,95%CI(1.07,1.54),P=0.007〕。4项研究报告了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与≤60岁人群脑卒中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AA、AC基因型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4,95%CI(0.36,0.81),P=0.003;OR=1.68,95%CI(1.20,2.35),P=0.003〕。3项研究报告了Apo E基因多态性与≤60岁人群脑卒中的关系,相关基因型频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研究报告了G919A基因多态性与≤60岁人群脑卒中的关联,两组AA、AG和GG基因型频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关于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CC基因型对≤60岁人群脑卒中的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CT基因型是危险因素;关于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AA基因型对≤60岁人群脑卒中的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AC基因型是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基因型 基因多态性 中年人 青年人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斑块的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喜丰 李刚 +6 位作者 张静 汪敏 肖瑶 沈伟 吕国义 金辉 王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425-2429,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狭窄斑块特点。方法收集82例MCA粥样硬化M1段狭窄患者,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同侧MCA供血区有无急性缺血性病灶分为症状性狭窄组(52例)和非症状性狭窄组(30例)。对M...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狭窄斑块特点。方法收集82例MCA粥样硬化M1段狭窄患者,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同侧MCA供血区有无急性缺血性病灶分为症状性狭窄组(52例)和非症状性狭窄组(30例)。对MCAM1狭窄段进行HRMRI血管壁成像,记录并分析狭窄部位、斑块分布、信号强度、斑块负荷等特点。结果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多发生于M1近端(分叉前段),症状性狭窄组与非症状性狭窄组在M1段近端及远端(分叉后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狭窄组后壁、上壁及环形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症状性狭窄组(8.33%vs.3.33%;16.67%vs.3.33%;18.75%vs.3.33%),非症状性狭窄组斑块多位于前壁、下壁(63.34%,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狭窄组混杂信号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症状性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负荷检测症状性狭窄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低于非症状性狭窄组[(0.66±0.25)mm^2 vs.(3.65±0.5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壁标准化指数、血管总面积、管壁面积明显高于非症状性狭窄组[(89.75±3.62)%vs.(36.78±7.88)%;(6.44±0.99)mm^2 vs.(5.83±0.87)mm^2;(5.78±0.92)mm^2 vs.(2.18±0.6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MCA M1段血管壁结构,MCA粥样硬化狭窄多位于近端,后壁、上壁和环形斑块、斑块内混杂信号、负荷较大的斑块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狭窄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体积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喜丰 李刚 +5 位作者 付群芳 俞小梅 张静 汪敏 肖瑶 沈伟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体积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 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体积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入院3 d和10 d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脑梗死体积,分别在发病12 h、48 h、72 h检测血清MMP-9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入院3 d[(144.09±29.41)cm^3 vs(170.21±33.09)cm^3]及10 d[(116.57±25.73)cm^3 vs(140.21±29.48)cm^3]脑梗死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发病后48 h[(212.69±10.51)ng/ml vs(247.79±8.25)ng/ml)]及72 h[(86.14±4.84)ng/ml vs(106.10±7.03)ng/ml]MMP-9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MP-9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大面积脑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TRPM7蛋白对HEK293细胞氧糖剥夺再氧合损伤后NF-κB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静 王喜丰 +2 位作者 李刚 王岚 沈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type 7channel,TRPM7)蛋白对人胚肾293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cells,HEK293)氧糖剥夺再氧合(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损... 目的探讨过表达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type 7channel,TRPM7)蛋白对人胚肾293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cells,HEK293)氧糖剥夺再氧合(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损伤后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并研究上述变化是否通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介导。方法运用重组DNA技术建立四环素调控稳定性表达TRPM7的HEK293细胞系(293-TRPM7/WT):加入四环素诱导稳定表达TRPM7的293-TRPM7/WT细胞称为Tet(+)细胞,未加入四环素的293-TRPM7/WT细胞称为Tet(-)细胞。通过免疫印迹技术鉴定上述细胞,予以氧糖剥夺1h/再氧合24h处理后,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和TLR4蛋白的表达;在Tet(+)细胞OGD处理前1h加入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或同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使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Tet(-)细胞在经过OGD/R处理后,细胞核内NF-κB的表达增加(P<0.05),而Tet(+)细胞在OGD/R后核内NF-κB的表达量与经过同样处理的Tet(-)细胞相比增加更为显著(P<0.05);(2)Tet(-)细胞在OGD/R损伤后细胞内TLR4的表达升高(P<0.05),与之相比,Tet(+)细胞在OGD/R处理后TLR4的表达量则更为升高(P<0.05);(3)Tet(+)细胞经过OGD/R处理,并加入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后,与未加药组或DMSO组相比,细胞核内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过表达TRPM7增加OGD/R后293-TRPM7/WT细胞内TLR4蛋白的表达,并通过TLR4介导加速OGD/R后NF-κB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M7 TOLL样受体4 HEK293细胞 氧糖剥夺再氧合 NF-ΚB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其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杜艳华 胡义奎 +5 位作者 李连 叶恒泰 王峥 李承旭 王芳 孟祥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t—PA正常组(〉1.3IU/ml)69例和t—PA降低组(≤1.3IU/ml)5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t—PA正常组(〉1.3IU/ml)69例和t—PA降低组(≤1.3IU/ml)5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在发病72h内检测血浆t—PA水平,随访1年,将死亡及再发缺血性血管病记录为终点事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析t-PA、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年龄、吸烟、饮酒等因素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①t-PA降低组患者较t-PA正常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28.9%,11.7%;P=0.007,log-rank检验);②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PA降低(OR=3.966;95%CI:1.753-13.285;P=0.039)、吸烟(OR=5.233;95%CI:1.991~16.227;P=0.035)及糖尿病(OR=4786;95%CI:1.591—16.709;P=0.033)与终点事件独立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t-PA降低可能是脑梗死发病1年内死亡和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疼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扬 罗志秀 曾晓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9-436,共8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伴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治疗56例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并假刺激组(对照组)和常规药物辅助低频(0.5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组(rTMS组),并根...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伴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治疗56例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并假刺激组(对照组)和常规药物辅助低频(0.5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组(rTMS组),并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视觉模拟评分(VAS)、国王帕金森病疼痛评价量表(KPP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分评价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15.398,P=0.000)和KPPS评分(F=13.483,P=0.001)低于治疗前,其中KPPS量表仅骨骼肌疼痛(F=8.245,P=0.008)、慢性疼痛(F=7.376,P=0.007)和神经根性疼痛(F=3.156,P=0.008)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治疗后rTMS组VAS评分(F=6.237,P=0.045)和KPPS评分(F=343.872,P=0.000)低于对照组,其中KPPS量表仅骨骼肌疼痛(F=7.145,P=0.020)和慢性疼痛(F=6.325,P=0.014)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rTMS组出现短暂性血压升高(1例)和短暂性头痛(1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2/28)对0(0/28);校正χ^2=0.519,P=0.471]。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疼痛疗效确切,尤以缓解骨骼肌疼痛和慢性疼痛效果最佳,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安全性良好,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疼痛 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