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 被引量:9
1
作者 徐勇 李锋 +2 位作者 熊伟 方忠 廖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7-832,共6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应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应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L5/S1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0岁(41.6±11.0岁);记录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tl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症状,术前术后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评估腰骶段前凸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后1例m现逆行性射精,1例患者发生单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路手术时间为70~120min(90.0±27.5rain),失血量为200—600ml(361.5±150.2m1);后路手术时间为50。70min(57.7±8.3min),失血量为50~200ml(106.9±56.9m1)。术后培养结果其中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大肠杆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未见细菌生长,但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感染性病变。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16.6±7.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骨融合率100%,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VAS评分术前平均7.8±0.7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术前4.4°±2.90°.末次随访时17.5°±2.8°.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一种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前后路 腰椎前入路 Wiltse入路 腰椎间隙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转移潜能MG63骨肉瘤细胞亚株裸鼠肺转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2
作者 祝文涛 袁林 +2 位作者 郭风劲 许涛 陈安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2-534,F0003,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转移潜能的骨肉瘤MG63细胞亚株裸鼠肺转移模型,为探讨骨肉瘤发生发展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MTT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骨肉瘤MG63细胞亚株M8、M6细胞增殖情况,将生长良好的细胞制成2×107/ml细胞悬液注射裸鼠尾静脉,第... 目的建立不同转移潜能的骨肉瘤MG63细胞亚株裸鼠肺转移模型,为探讨骨肉瘤发生发展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MTT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骨肉瘤MG63细胞亚株M8、M6细胞增殖情况,将生长良好的细胞制成2×107/ml细胞悬液注射裸鼠尾静脉,第4周起处死裸鼠,肉眼及镜下观察肺部转移灶形成情况,肺组织经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相关指标Cyclin E1和Bcl-2的表达。结果高转移潜能细胞M8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M6组。尾静脉注射瘤细胞后,M8组20只裸鼠除2只死亡外,有17只发生肺转移;低转移潜能M6组20只裸鼠仅1只发生肺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8组裸鼠肺组织Cyclin E1和Bcl-2表达呈阳性,而M6组未见阳性细胞表达。结论采用尾静脉注射人骨肉瘤细胞亚株M8、M6可成功建立高、低转移潜能的骨肉瘤裸鼠肺转移模型,为深入研究骨肉瘤侵袭和转移机制及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转移潜能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_3诱导大鼠前软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特性方向分化及其在KLD-12自组装肽纳米凝胶中的培养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凯 游洪波 +4 位作者 陈安民 郭风劲 祁军 徐志刚 丁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软骨组织工程方法中修复软骨缺损理想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方法免疫磁珠分离纯化新生大鼠前软骨干细胞(PSCs),分别采用KLD-12自组装肽纳米凝胶三维培养(实验组)和普通培养瓶平面培养(对照组),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诱导... 目的探讨软骨组织工程方法中修复软骨缺损理想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方法免疫磁珠分离纯化新生大鼠前软骨干细胞(PSCs),分别采用KLD-12自组装肽纳米凝胶三维培养(实验组)和普通培养瓶平面培养(对照组),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诱导两组PSCs向软骨细胞特性方向分化。利用RT-PCR、免疫组化等方法测定其向软骨细胞特性方向分化过程中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collagenⅡ)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表达的情况。结果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KLD-12自组装肽纳米凝胶组细胞在诱导7、14 d后均有collagenⅡ和aggrecan表达,且RT-PCR检测结果表明KLD-12自组装肽凝胶组细胞的collagenⅡ和aggrecan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GFβ-3诱导后的PSCs可向成软骨方向分化,诱导后的PSCs与KLD-12自组装肽凝胶复合有望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KLD-12自组装肽纳米凝胶是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软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3 细胞外基质 自组装肽纳米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抗VEGF单克隆抗体在荷人骨肉瘤裸鼠体内生物学分布系统给药与局部给药之比较
4
作者 熊伟 陈璟 +2 位作者 饶耀剑 潘艾玲 吴华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6期539-541,共3页
目的:研究131I抗VEGF单克隆抗体(Sc7269)在荷人骨肉瘤裸鼠体内生物分布,探讨131I Sc7269用于骨肉瘤放射免疫治疗的可行性,并比较系统给药与局部给药在生物学分布上的差异。方法:Iodogen法131I标记Sc7269。24只荷人骨肉瘤裸鼠各12只分别... 目的:研究131I抗VEGF单克隆抗体(Sc7269)在荷人骨肉瘤裸鼠体内生物分布,探讨131I Sc7269用于骨肉瘤放射免疫治疗的可行性,并比较系统给药与局部给药在生物学分布上的差异。方法:Iodogen法131I标记Sc7269。24只荷人骨肉瘤裸鼠各12只分别瘤内注射和静脉注射131I Sc7269,进行生物分布研究。结果:2种给药方式中,131I Sc7269均可在肿瘤组织内特异性聚集。局部给药后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系统给药,而其他组织的放射性摄取明显低于系统给药组。结论:131I Sc7269具有靶向骨肉瘤的特性,且局部给药较系统给药在体内生物学分布上具有明显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放射免疫疗法 抗体 单克隆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联合盐酸乙哌立松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 被引量:8
5
作者 罗政强 郭风劲 王江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9期1165-1166,共2页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盐酸乙哌立松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腰扭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第1天给予塞来昔布400 mg,bid,从第2天开始每次200 mg,bid,饭后服用,6 d;治疗组同时联合应用盐酸乙哌立松50...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盐酸乙哌立松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腰扭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第1天给予塞来昔布400 mg,bid,从第2天开始每次200 mg,bid,饭后服用,6 d;治疗组同时联合应用盐酸乙哌立松50 mgt,id,饭后服用7,d。比较两组治疗第7,14天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7天优良率分别为90.0%,75.0%(P<0.05);第14天优良率分别为95.0%,93.8%(P>0.05)。结论塞来昔布联合盐酸乙哌立松在早期可以迅速缓解急性腰扭伤患者症状,中远期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乙哌立松 盐酸 腰扭伤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国宾 游洪波 孙凯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3期324-330,共7页
随着社会发展,急性脊髓损伤在现代创伤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病情重,预后差。近年来,国内外对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研究及治疗亦有长足发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抗氧化药、免疫抑制药、神经节苷脂、钙通道拮抗药、神经生长因子等,针对不同... 随着社会发展,急性脊髓损伤在现代创伤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病情重,预后差。近年来,国内外对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研究及治疗亦有长足发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抗氧化药、免疫抑制药、神经节苷脂、钙通道拮抗药、神经生长因子等,针对不同病理环节的一系列药物已应用于临床。笔者综合相关文献,对近几年来药物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一些新认识和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急性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继革 吴华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SD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将模型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只。实验组按3mg.kg-1的剂量将依达拉奉...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SD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将模型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只。实验组按3mg.kg-1的剂量将依达拉奉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每隔12h腹腔注射1次,给药时间为30 min,共14d。对照组采用同样方式给予0.9%氯化钠溶液。比较实验开始后不同时间大鼠斜板试验、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结果从伤后2周和3周起,实验组的斜板最大角度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依达拉奉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脊髓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