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指导下的血液专科病房护理岗位安全管理 被引量:7
1
作者 徐丽 于明峰 杨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5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在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指导下血液专科病房护理岗位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在对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标准充分解读及指导下,血液专科病房着重护理岗位安全管理,重点落实岗位设置、培训及管理各项措施。结果实施1年后,患者满意度... 目的探讨在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指导下血液专科病房护理岗位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在对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标准充分解读及指导下,血液专科病房着重护理岗位安全管理,重点落实岗位设置、培训及管理各项措施。结果实施1年后,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一级护理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通过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活动的开展,指导血液专科构建护理安全文化,促进内涵建设,保障了患者护理安全,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专科病房 岗位管理 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 安全管理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科病房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登举 刘文励 +1 位作者 孙自庸 朱旭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61-865,共5页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 Bauer法 ,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 ,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 Bauer法 ,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 ,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 10 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 (G +菌 )占 4 2 .2 % ,革兰阴性菌 (G -菌 )占 3 4 .3 % ,真菌占3 .5 %。 5 8.8%致病菌分离自恶性血液病患者 ,2 7.5 %来自不明原因的发热 (FUO)患者。此外 ,在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或者白细胞减少时分离出的致病菌就占到 5 1.0 %。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 ,而G +菌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最敏感 ,G -菌对亚胺培南 (imipenem)最敏感 ,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血液科病房感染与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肿瘤负荷过重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及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对合理选择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病房感染 致病菌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制定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21
3
作者 徐丽 于明峰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9期68-70,共3页
目的建立血液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方法制订血液专科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疼痛干预率、PICC/CVC意外脱管率、PICC/CV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化疗外渗发生率、腹泻(肠道GVHD)患者肛周皮肤损伤发生率、护理相关性... 目的建立血液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方法制订血液专科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疼痛干预率、PICC/CVC意外脱管率、PICC/CV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化疗外渗发生率、腹泻(肠道GVHD)患者肛周皮肤损伤发生率、护理相关性医源性皮肤损伤(皮肤GVHD)发生率等7项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明确指标的关键内容和科学测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临床评价指标监测结果,观察2014年临床评价指标监测结果变化,指导临床专科护理工作。结果前后2年的指标比较,PICC/CV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化疗外渗发生率、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下降,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建立血液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对护理质量管理具有导向作用,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内科 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程平 李义 +5 位作者 毛霞 王秋香 王兰兰 关军 周英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22,共7页
目的:探讨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 目的:探讨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0(32-80)岁。起病时均以不同形式的皮肤损害为首发临床症状,表现为皮疹、溃疡性肿块、皮肤痛性结节、浸润性斑疹等,皮损累及部位多为四肢及躯干,也可单独出现于下肢。5例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8例存在B症状。所有患者诊断时临床分期晚(Lugano分期Ⅳ期),危险分层为高危(PINK-E评分≥3分)。病损皮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56、EBER阳性率均为100%,中位Ki-67指数75%(50%-80%)。血浆EBV-DNA检测均为阳性(≥5×10^(2) copies/ml)。诱导化疗方案多为含培门冬酶或左旋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MESA、p-Gemox、SMILE)或联合PD-1单抗免疫治疗,或选择HLH的方案(HLH-04方案、L-DEP)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均为4.5(0.5-27)个月,随访期内未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8例患者全部死亡,死因多为疾病快速进展。3例患者接受了ASCT治疗,1例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死亡,2例存活。接受ASCT的3例患者OS分别为21、27和19个月,PFS分别为11、20和13个月。移植后不定期监测血浆EBV-DNA拷贝数,EBV的载量与病情的变化呈现一致性。结论: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更不典型,早期诊断尤为困难,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很差,最佳治疗策略仍无统一标准。大剂量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尽快行ASCT可使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及实体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肖毅 张东华 +5 位作者 黄伟 黄振倩 李登举 孟凡凯 黄亮 谭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4-647,652,共5页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和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行HSCT的患者,其中19例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37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5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结果除2例成人UCB...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和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行HSCT的患者,其中19例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37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5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结果除2例成人UCBT病例外,59例均获造血重建。在auto-HSCT、allo-HSCT(不包括UCBT病例)和UCBT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20×109/L所需的时间3组分别为(11.7±3.8)d和(12.7±5.4)d、(12.5±2.6)d和(13.8±4.3)d、(14.2±3.5)d和(30.4±10.5)d。auto-HSCT与allo-HSCT比较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UCBT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llo-HSCT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为24.3%,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为35.1%,UCBT组未发生GVHD。auto-HSCT组、allo-HSCT组和UCBT组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和累积复发率的Kaplan-Meier曲线无显著差异。auto-HSCT组中移植后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组的DFS及累积复发率的Kaplan-Meier曲线有显著差异。结论auto-HSCT与allo-HSCT的3年OS、DFS和复发率相当。auto-HSCT后的免疫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对于有脏器功能受损或年龄大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嵌合体的监测指导免疫抑制剂的调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能有效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 实体瘤 总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毅 张东华 +5 位作者 张义成 黄伟 黄亮 周剑峰 孙汉英 刘文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265,共4页
目的评价亲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2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亲缘HLA至少1个位点不合的HSCT。预处理分别采用改良Bu/Cy+ATG、Flu+Cy+ATG、Flu+Bu+ATG、Ara-C+Bu+Fl... 目的评价亲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2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亲缘HLA至少1个位点不合的HSCT。预处理分别采用改良Bu/Cy+ATG、Flu+Cy+ATG、Flu+Bu+ATG、Ara-C+Bu+Flu+ATG方案。采用环孢素A(CsA)、短疗程甲氨蝶呤(MTX)、霉酚酸酯(MMF)的三联方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对2例患者加用了CD25单抗。结果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恢复,除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患者植入失败自身恢复外,均达完全供者型植入。10例发生aGVHD(10/12),其中Ⅰ度4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2例。在可供评价的9例患者中,5例发生慢性GVHD(cGVHD),其中局限型3例,广泛型2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5例,其中1例为CMV间质性肺炎。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肠道Ⅳ度aGVHD,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位随访时间239(72~570)d,7例无病生存,1年预计总生存率(66.7±2.3)%,1年预计无病生存率(58.3±2.2)%,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亲缘HLA配型不合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须警惕移植后GVHD及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xx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邓金牛 李春蕊 刘文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9-731,共3页
目的研究Daxx在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mRNA水平检测了100例恶性和21例良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Daxx的表达,并分析了其与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关系。结果急性髓样白血病... 目的研究Daxx在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mRNA水平检测了100例恶性和21例良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Daxx的表达,并分析了其与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关系。结果急性髓样白血病组(0.75±0.28)、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患组(0.57±0.34)Daxx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组(0.33±0.19),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急性髓样白血病组Daxx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0.42±0.2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axx在血液病中广泛表达,在恶性组中高表达,其表达的高低与急性白血病的分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xx基因 基因表达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淑萍 程焰宁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9期76-77,共2页
4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首次剂量5mg/d,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避光、8~12h内滴完,如能耐受逐日加量至25~50mg/d。临床总有效率为75.0%,不良反应中贫血28例,血小板减少23例,寒颤、... 4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首次剂量5mg/d,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避光、8~12h内滴完,如能耐受逐日加量至25~50mg/d。临床总有效率为75.0%,不良反应中贫血28例,血小板减少23例,寒颤、发热23例,低血钾16例,消化道反应8例,肝、肾功能损害7例。对症护理,认真观察、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后好转。提出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使可接受剂量加大,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诱导血液肿瘤细胞凋亡的效率
9
作者 孙立石 洪振亚 +4 位作者 韩志强 肖敏 曹阳 黄亮 周剑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5-188,203,共5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Apicidin与Bortezomib单药及联合应用对恶性血液病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200~2000nmol/L TSA、Apicidin,5~80μmol/L Bort...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Apicidin与Bortezomib单药及联合应用对恶性血液病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200~2000nmol/L TSA、Apicidin,5~80μmol/L Bortezomib分别处理恶性血液病肿瘤细胞株K562、SHI-1、Jurkat 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根据流式细胞术结果选取TSA 800nmol/L,Apicidin 400nmol/L分别与5~80μmol/L Bortezomib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TSA 1000nmol/L,Apicidin 400nmol/L分别与Bortezomib联合作用于SHI-1细胞,TSA 600nmol/L,Apicidin 600nmol/l,分别与Bortezomib联合作用于Jurkat细胞。以上药物作用24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并绘制浓度-凋亡曲线。分别以Apicidin 200nmol/L,Bortezomib 20μmol/L及Apicidin 200nmol/L与Bortezomib 5μmol/L联用作用于K562细胞24h,用Western blot检测Bcl-XL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TSA、Apicidin、Bortezomib均可促进K562、Jurkat、SHI-1细胞凋亡。TSA、Apicidin分别与Bortezomib联用,可导致K562、SHI-1细胞系凋亡率的明显提高,而对Jurkat细胞系没有明显影响。Bcl-XL蛋白在Apicidin与Bortezomib联用24h组较对照组及单一药物处理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小剂量Bortezomib联合TSA或Apicidin应用于K562、SHI-1细胞系,可以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此时,TSA、Apicidin用量较用单药时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曲古菌素A APICIDIN 硼替佐米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莉 刘爱国 +5 位作者 王雅琴 黄永建 侯凌 张艾 王松咪 胡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 了解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师提升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分布,炎症因子特点。结果 纳入386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 目的 了解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师提升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分布,炎症因子特点。结果 纳入386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平均发病年龄(2.0±0.3)岁,<3岁患儿294例(76.2%)。中位血小板计数为626.5(567.8~701.0)×10^(9)/L,在病程8.0(7.0~11.0)天,血小板计数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3例患儿在病程恢复期规律监测血常规,血小板在病程10.0(7.0~14.0)天恢复正常。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为感染(94.6%),感染最常见的3种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真菌和腺病毒。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2受体、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高于血小板正常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针对原发病治疗后血小板即可恢复正常,除川崎病,其余患儿均无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 血小板增多 感染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行干细胞移植联合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丽 万滢 +2 位作者 阮海涛 雷路 陈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0,共3页
目的 总结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完善治疗前的护理评估,重点落实预处理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以及植入综... 目的 总结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完善治疗前的护理评估,重点落实预处理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以及植入综合征的护理,并将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治疗过程。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造血干细胞,外周血中检测到持续性CAR30转基因,其中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均为Ⅰ级,未观察到神经毒性。随访20.4(12.1,34.4)个月,患者均存活并保持其反应性。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高度活性,护理在治疗各阶段以及毒副反应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口腔黏膜炎 腹泻 血液病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细胞治疗在儿童中的毒副作用
12
作者 尹萌萌(综述) 胡群(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1-366,共6页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因其特异性识别功能及细胞毒性,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但它也具有一系列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对儿童,毒性反应发展迅速,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本文对CAR-T细胞治疗在儿童中的毒副作用,及其临床表现...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因其特异性识别功能及细胞毒性,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但它也具有一系列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对儿童,毒性反应发展迅速,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本文对CAR-T细胞治疗在儿童中的毒副作用,及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优化其在儿童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毒副作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期监测微小残留病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顿建新 丁玉亭 +3 位作者 张艾 王雅琴 刘爱国 胡群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2,共4页
背景微小残留病变(MRD)用于监测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反应,并根据MRD水平进行危险度分层。目的探讨ALL患儿化疗期间及结束化疗后定期监测MRD对复发的预后价值。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华... 背景微小残留病变(MRD)用于监测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反应,并根据MRD水平进行危险度分层。目的探讨ALL患儿化疗期间及结束化疗后定期监测MRD对复发的预后价值。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我院)接受CCCG-ALL 2015方案化疗的初诊ALL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分析定期监测MRD与早期预测复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局指标无复发生存期(RFS)。结果224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134例,女90例,中位年龄4.8岁。①诱导缓解第19天(D19)MRD阳性104例(46.4%),第46天(D46)MRD阳性23例(10.3%)。从诱导缓解后(16周)至结束化疗(125周)MRD均阴性145例。结束化疗后随访期间(152~287周),13例MRD阳性,其中11例(84.6%)复发。②28例患儿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3月,14例存活,12例死亡,2例失访;20例骨髓复发,其中2例合并睾丸复发,1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复发(CNSL);8例单纯CNSL。③224例患儿随访时间52(IQR:36.5~69.5)月,5年RFS(84.5±2.8)%。D46 MRD≥0.01%与<0.01%、诱导缓解后至结束化疗期间MRD均阴性与MRD至少1次阳性患儿的5年R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46 MRD≥0.01%及诱导缓解后至结束化疗期间MRD至少1次阳性的患儿预后较差。化疗过程中定期监测MRD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变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顿建新 张艾 +3 位作者 王雅琴 王瑶 刘爱国 胡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7-551,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过程中发生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SP)相关胰腺炎(asparaginase-associated pancreatitis,AAP)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AAP的危险因素,探讨AAP后ASP再暴露情况及AA...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过程中发生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SP)相关胰腺炎(asparaginase-associated pancreatitis,AAP)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AAP的危险因素,探讨AAP后ASP再暴露情况及AAP对ALL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初诊252例ALL患儿临床资料,分析AAP临床特点。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AAP的危险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252例ALL患儿中,23例AAP发生率为9.1%。19例(82.6%)患儿AAP发生在诱导缓解期,末次ASP至胰腺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2 d。初诊时总胆固醇≥3.5 mmol/L是A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6例AAP患儿在AAP治愈后进行ASP再暴露,3例发生二次AAP。AAP组患儿5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78.3±8.6)%,非AAP组患儿5年OS为(9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止组患儿5年OS为(77.8±9.8)%,未中止组患儿5年OS为(90.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次ASP至胰腺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2 d。AAP患儿较非AAP患儿5年OS低。ASP再暴露有发生二次AAP的风险,但完成化疗方案ASP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冬酰胺酶 胰腺炎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钠和曲古抑菌素A促进K562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及其对比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春蕊 刘文励 +3 位作者 周剑锋 孙汉英 孟凡凯 黄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 探讨丁酸钠与曲古抑菌素A(TSA)促进K5 6 2细胞分化的机制 ,并对比二者的异同。方法 台盼蓝拒染实验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四氮唑盐还原试验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检测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分化作用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R... 目的 探讨丁酸钠与曲古抑菌素A(TSA)促进K5 6 2细胞分化的机制 ,并对比二者的异同。方法 台盼蓝拒染实验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四氮唑盐还原试验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检测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分化作用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RT 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察细胞周期蛋白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丁酸钠和TSA分别将细胞主要阻滞于G0 /G1期和G2 期 ;丁酸钠下调cyclinD1mRNA的水平基本上不影响其蛋白质的表达 ,上调cyclinD3蛋白质表达水平基本上不影响其mRNA的水平 ;TSA与丁酸钠的作用相同 ;二者均可以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刺激K5 6 2细胞 p2 1的表达。 结论 丁酸钠和TSA促进K5 6 2的分化是通过诱导 p2 1和cyclinD3蛋白质的表达而完成的 ,丁酸钠和TSA均有望成为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CYCLIN D P21 曲古抑菌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中LFA-1、I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吴宁 胡德蓉 +4 位作者 齐洁琳 周登锋 步兵 张锡芹 孙汉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中LFA-1、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的机制。方法:正常24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正常组未作任何处理,将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小鼠用6.0Gy[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中LFA-1、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的机制。方法:正常24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正常组未作任何处理,将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小鼠用6.0Gy[60Co]γ射线1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56Gy/min。照射后即分别喂饲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0.2mL/只,每天2次)和川芎嗪(2mg/只,每天2次),直至处死为止。在照射后第7、14、21d处死小鼠,制备骨髓细胞悬液,培养基质细胞,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I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LFA-1表达水平。结果:6.0Gy[60Co]γ射线照射后,川芎嗪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LFA-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骨髓基质细胞I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结论:川芎嗪加快辐射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LFA-1的表达,降低骨髓基质细胞ICAM-1的表达,从而改善骨髓微环境,促进造血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辐射损伤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胞间黏附分子1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新碱对K562细胞plk1和γ-微管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伟 张瑶珍 +1 位作者 周剑锋 刘文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298,共4页
目的研究长春新碱对K562细胞周期及plk1和γ微管蛋白影响。方法分析长春新碱处理后K562细胞周期变化,检测长春新碱及plk1反义寡核苷酸处理后plk1andγ微管蛋白表达。结果长春新碱诱导K562细胞G2/M期阻滞。长春新碱影响plk1的聚集和γ微... 目的研究长春新碱对K562细胞周期及plk1和γ微管蛋白影响。方法分析长春新碱处理后K562细胞周期变化,检测长春新碱及plk1反义寡核苷酸处理后plk1andγ微管蛋白表达。结果长春新碱诱导K562细胞G2/M期阻滞。长春新碱影响plk1的聚集和γ微管蛋白形成中心体,plk1反义寡核苷酸同样可影响γ微管蛋白形成中心体。结论长春新碱诱导K562细胞G2/M期阻滞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lk1的聚集和γ微管蛋白形成中心体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K1 Γ-微管蛋白 长春新碱 K56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63、p73蛋白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晓茜 陈燕 +5 位作者 黄晓园 曹阳 罗爱月 卢运萍 王世宣 马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研究p63、p73蛋白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63、p73基因在宫颈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正常宫颈组织、3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2例宫颈鳞癌和8例宫颈腺癌患者的病... 目的研究p63、p73蛋白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63、p73基因在宫颈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正常宫颈组织、3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2例宫颈鳞癌和8例宫颈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中p63、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6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主要表达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和旁基底细胞、增生的储备细胞、不典型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和鳞癌组织中。在正常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组(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组(CIN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组(CINⅢ)和鳞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44.4%、40.0%、47.4%和68.8%,正常组、CIN组和鳞癌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7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主要表达在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中,在鳞癌癌巢中散在分布。在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和鳞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1.7%、88.9%、80.0%、73.3%和46.9%,正常组和CIN组与鳞癌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正常组、CIN组和鳞癌组之间p63、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负相关。在宫颈癌中,p63蛋白的阳性率与组织学类型、分级有关,与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p73蛋白的阳性率仅与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论p63高表达于鳞状细胞中,可作为宫颈鳞癌及具有向鳞状上皮分化倾向的增生储备细胞的标志物。宫颈鳞癌组织中p63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而p73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提示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可能起到了相互拮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3蛋白 P73蛋白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肿瘤患者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17
19
作者 徐丽 唐叶丹 +1 位作者 陈琳 丁迎春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2-34,共3页
目的总结21例复发难治B细胞肿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1例复发难治B细胞肿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的并发症加强评估、观察和护理。结果患者均移植成功,随访2~13个月,1例死亡,5... 目的总结21例复发难治B细胞肿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1例复发难治B细胞肿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的并发症加强评估、观察和护理。结果患者均移植成功,随访2~13个月,1例死亡,5例移植后0~3个月复发,其余患者生存。均发生口腔黏膜炎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肠道黏膜炎7例,植入综合征4例,均经治疗症状控制。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肿瘤疗效明显,加强并发症的评估、预防及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肿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CAR-T治疗 并发症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植入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8
20
作者 尹萌萌 刘爱国 +2 位作者 张艾 王雅琴(综述) 胡群(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1-635,共5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4~5)/10万,多数(80%~90%)ITP患儿在确诊后12个月内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但少数(10%~20%)患儿血小板减少会超过1年,成为慢性ITP。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有...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4~5)/10万,多数(80%~90%)ITP患儿在确诊后12个月内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但少数(10%~20%)患儿血小板减少会超过1年,成为慢性ITP。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有研究认为是在患儿易感基因背景下,由于感染和免疫紊乱产生的自身免疫抗体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文章综述慢性ITP的诊断,预测因素及相关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预测因素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