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特征与高频症状的增龄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乐霄 王玫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39-1445,1452,共8页
背景主观症状是老年患者就诊和再入院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症状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老年患者症状的增龄性变化,由此降低了老年患者症状管理的针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目的探究近10年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特征... 背景主观症状是老年患者就诊和再入院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症状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老年患者症状的增龄性变化,由此降低了老年患者症状管理的针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目的探究近10年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特征、高频症状的发生率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为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症状管理、功能改善提供参考和方向。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医渡云”医学数据检索与应用平台进行检索,通过平台结果分析界面提取住院科室、疾病诊断前5位统计数据、患者症状统计数据,以症状发生率≥5%定义为高频症状,老年住院患者的高频症状分为共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症状6大类。采用例(%)描述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科室、疾病诊断、症状分布情况。分析50~<60岁(老年前期)、60~<70岁(低龄老年)、70~<80岁(中高龄老年)、≥80岁(高龄老年)住院患者高频症状的差异。采用Origin绘制散点图和曲线图描述患者症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研究共纳入1214387例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其中老年前期患者465488例(38.33%),低龄老年患者422935例(34.83%),中高龄老年患者235364例(19.38%),高龄老年患者90600例(7.46%)。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住院科室排列第1位为心血管内科;老年前期患者疾病诊断排列第1位为恶性肿瘤化疗,低龄和中高龄老年患者为高血压,高龄老年患者为冠心病。50~<60岁年龄段住院患者高频症状为12项,60~<70岁年龄段高频症状为14项,70~<80岁年龄段高频症状为19项,≥80岁年龄段高频症状为23项。高频症状以体力下降、体重下降、咳嗽、胸闷、消化不良较为突出,呼吸系统症状随年龄呈现“高增长”趋势,消化系统症状增龄性变化呈现异质性,神经、循环、泌尿系统症状发生率随年龄呈现相对“低增长”趋势。结论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各系统症状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总体呈增长趋势,不同症状随年龄的变化速率不同,70岁以后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高频症状的数量和发生率均较低龄老年人发生了大幅变化,增龄性变化的作用开始凸显,70岁可能成为老年住院患者整体状况衰退的重要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体征和症状 主诉 症状 功能能力 增龄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衰老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孔伶 阮磊 张存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1,共4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显著上升。血管衰老作为其关键病理生理机制,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血管衰老的多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如颈动脉超声、极速脉搏波传导速度、磁共振成像等进行综述,旨在为血管...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显著上升。血管衰老作为其关键病理生理机制,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血管衰老的多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如颈动脉超声、极速脉搏波传导速度、磁共振成像等进行综述,旨在为血管衰老的早期识别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血管衰老 影像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谭含璇 初红霞 +12 位作者 樊静静 阮磊 全小庆 刘宁 王文隆 刘洋 林立 宋玉娥 吕家高 刘启功 张存泰 王琳 白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4,共8页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心室心内膜、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发放刺激,在体记录和比较犬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及其跨室壁离散度。在心力衰竭犬组,给予维拉帕米进行干预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均有延长,中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明显[(279.30±54.81)ms vs(270.03±57.58)ms,P<0.01],跨室壁复极离散显著增大[(29.80±25.67)ms vs(20.60±12.65)ms,P<0.01],不应期离散有所减小[(29.21±15.83)ms vs(31.25±20.83)ms,P>0.05];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刺激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但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维拉帕米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减小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心力衰竭犬给予维拉帕米后(24.50±15.18)msvs正常犬(31.25±20.83)ms,P<0.05]。结论: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不应期离散减小;维拉帕米减小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与不应期离散;左心室心外膜参与的起搏方式对心肌不应期无明显影响,但增大跨室壁复极离散,且这一效应不能被维拉帕米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期 复极 跨室壁离散 维拉帕米 心力衰竭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初红霞 阮磊 +6 位作者 樊静静 谭含璇 白融 林立 吕家高 刘启功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极 跨室壁离散 楔形心肌块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部位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TNF-α诱导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徐西振 李耕 +2 位作者 冯文静 凃玲 汪道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16-2320,共5页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BAECs,应用TNF-α诱导BAECs表达LOX-1,给予EGB刺激,采用RT-PCR以及W este...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BAECs,应用TNF-α诱导BAECs表达LOX-1,给予EGB刺激,采用RT-PCR以及W estern b lotting的方法检测BAECs LOX-1表达的改变,同时用W estern b lotting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的变化,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亚硝酸盐(NO2-/NO3-)的含量。结果:TNF-α显著上调LOX-1的表达(P<0.05),EGB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LOX-1的表达(P<0.05),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可显著抑制EGB的效应(P<0.05);TNF-α显著下调eNOS的表达(P<0.05),EGB显著促进eNOS蛋白的表达(P<0.05);TNF-α明显降低亚硝酸盐(NO2-/NO3-)的含量(P<0.05),EGB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亚硝酸盐(NO2-/NO3-)含量的降低(P<0.05)。结论:EGB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LOX-1的表达,其作用由EGB上调的NO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内皮细胞 受体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西振 郑常龙 +2 位作者 凃玲 赵刚 汪道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35-2238,共4页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human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转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复苏并传代培养HK2细胞,应...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human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转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复苏并传代培养HK2细胞,应用10μg/LTGF-β1诱导HK2细胞向间充质的转分化,给予EGB干预。应用West-ern印记法检测HK2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NADPH氧化酶p67pho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表达,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EGB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E-cadherin下调(P<0.05)和α-SMA上调(P<0.05);EGB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p67phox表达增加(P<0.05),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SOD表达降低(P<0.05);同时,TGF-β1显著促进了MDA的产生(P<0.05),EGB可以部分抑制TGF-β1刺激的MDA浓度的升高(P<0.05)。结论:EGB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其机制可能是EGB抑制了TGF-β1诱导的p67phox上调并上调SOD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转化生长因子Β 肾小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激肽对TGF-β_1诱导的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文静 徐西振 +4 位作者 赵刚 赵俊杰 董若兰 凃玲 姚济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36-1740,共5页
目的:研究缓激肽(BK)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猪PASMCs,采用CCK-8法测定BK对TGF-β1诱导的PA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ASMCs PI3K、p-... 目的:研究缓激肽(BK)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猪PASMCs,采用CCK-8法测定BK对TGF-β1诱导的PA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ASMCs PI3K、p-Akt和p-ERK1/2表达的变化。结果:TGF-β1呈剂量依赖性促进PASMCs增殖(P<0.05),BK显著抑制了TGF-β1诱导的PASMCs增殖(P<0.05),而BK 2型受体(B2R)抑制剂HOE-140可以显著抑制BK的效应(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K抑制TGF-β1诱导的PASMCs增殖主要是通过阻断PI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活化而实现。结论:BK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PASMCs增殖,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PI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激肽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文静 赵刚 +4 位作者 徐西振 赵俊杰 董若兰 凃玲 姚济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观察缓激肽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PASMCs,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缓激肽对PASMCs跨膜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应用划痕修复实验检测缓激肽对PASMCs横向迁移能... 目的观察缓激肽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PASMCs,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缓激肽对PASMCs跨膜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应用划痕修复实验检测缓激肽对PASMCs横向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TGF-β1显著增加了跨膜迁移的PASMCs数目(P<0.05),缓激肽显著减少了PASMCs的跨膜迁移(P<0.05),而B2受体抑制剂(HOE-140)对缓激肽抑制TGF-β1诱导的PASMCs的跨膜迁移作用无显著改变(P>0.05)。缓激肽显著降低PASMCs的划痕愈合指数(P<0.05),而HOE-140对缓激肽抑制TGF-β1诱导的PASMCs的横向迁移能力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缓激肽可以抑制TGF-β1诱导的PASMCs跨膜和横向迁移能力,而这一效应可能不通过缓激肽B2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拉帕米减少2型长 QT 综合征楔形心肌块模型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并预防尖端扭转型室速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洋 戴琳 +8 位作者 张远恒 王金丽 张存泰 薛玉梅 吴书林 胡丹 喻荣辉 刘念 白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9,共7页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治疗2型长QT综合征(LQT2)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稳定1 h后灌注E-4031 0.5μmol·L-1建立LQT2心肌块模型;同时按照分组分别灌注维拉帕米0.5,1.0和2.5μmol·L-1,30 min后开始采集数据,采集时...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治疗2型长QT综合征(LQT2)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稳定1 h后灌注E-4031 0.5μmol·L-1建立LQT2心肌块模型;同时按照分组分别灌注维拉帕米0.5,1.0和2.5μmol·L-1,30 min后开始采集数据,采集时间持续30 min。以2000 ms基础步长连续起搏(S1S1刺激),同步记录心内、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测量动作电位复极达90%的时程(APD90)、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和心电图QT间期,并观察各组自发和程序刺激(S1S2刺激)诱发的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发生率。结果灌注E-4031 0.5μmol·L-1后,左心室楔形心肌块心内、外膜下APD90和QT间期均显著延长(P<0.01),TDR显著增加(P<0.01),并观察到自发或程序刺激诱发的EAD及TdP发作。同时灌注维拉帕米0.5,1.0和2.5μmol·L-1,LQT2模型内、外膜下心肌APD90和QT间期呈浓度依赖性地缩短(P<0.01),TDR显著减小(P<0.01),自发或程序刺激诱发的EAD和TdP明显受到抑制。硝苯地平1.0μmol·L-1有类似作用,且强度更大。结论维拉帕米可通过缩小心肌TDR和抑制EAD减少LQT2患者Td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拉帕米 2 型长 QT 综合征 跨壁复极离散度 尖端扭转型室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在非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付梦璐 罗莉曼 +2 位作者 李园园 凃玲 徐西振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1-674,共4页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目前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在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抑制胆固醇合成以外,他汀...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目前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在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抑制胆固醇合成以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神经、调节免疫及细胞凋亡等多效性。该文阐述他汀类药物在非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非心血管疾病 临床多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残肾模型肾脏组织学和缓激肽B_2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
11
作者 凃玲 邓娟娟 +1 位作者 万槐斌 汪道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残肾模型肾脏组织学和缓激肽B2受体(BKB2R)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5/6肾切除术构建大鼠残肾模型。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5、30、60、120 d分别检测大鼠尾动脉血压和血... 目的研究大鼠残肾模型肾脏组织学和缓激肽B2受体(BKB2R)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5/6肾切除术构建大鼠残肾模型。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5、30、60、120 d分别检测大鼠尾动脉血压和血清肌酐水平。造模后1月和4月分别处死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各6只,肾组织石蜡切片、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RT-real time PCR法检测肾组织BKB2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后15 d血压和血清肌酐水平即较造模前明显升高(均P<0.01),以后逐渐上升至120 d达高峰;造模后1月残肾已出现肾小球代偿肥大,系膜中度增生,肾组织BKB2R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4月时残肾出现明显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坏死和肾间质纤维化,肾组织BKB2R m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下调(P<0.01)。结论残肾模型大鼠在造模后15d即出现明显的肾功能不全,随后进行性加重,肾组织BKB2R mRNA的表达水平则逐渐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B2受体 慢性肾功能不全 大鼠残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