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黎冬平 刘磊 +1 位作者 栗静 王虎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拟定的入选标准选取行ICL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90眼,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拟定的入选标准选取行ICL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90眼,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低对比度视力、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使用SPSS 19.0软件描述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分布特征,采用非参数检验对裸眼视力进行手术前后的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其余各指标进行手术前后的差异性比较。结果 90眼均成功植入ICL。全部患者在随访期中,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52.2%的眼数超出一行及以上;等效球镜度维持在±1.0 D;低对比度视力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0.43±0.20、-0.47±0.21、-0.45±0.18,较术前矫正屈光不正后测得值有所提高(P<0.05),眼压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减少(P<0.05)。对于术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除低对比度视力在术后3个月达稳定水平外,其余指标均在术后1个月时即达到稳定状态。91.7%的患者对ICL植入术早期效果表示满意,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在术后早期随访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晶状体眼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2-ND4基因转染细胞线粒体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硕 刘磊 +4 位作者 裴晗 万幸 陆朵朵 胡维琨 李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3-695,共3页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导致视神经退行性变的线粒体遗传性疾病,主要与线粒体11778位点突变导致ND4蛋白合成异常有关,构建含正常ND4蛋白的载体是基因治疗的关键。由于ND4DNA存在于线粒体,而转染的外源基因只能进入细胞...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导致视神经退行性变的线粒体遗传性疾病,主要与线粒体11778位点突变导致ND4蛋白合成异常有关,构建含正常ND4蛋白的载体是基因治疗的关键。由于ND4DNA存在于线粒体,而转染的外源基因只能进入细胞核,不能作用于突变的线粒体DNA。探讨将ND4基因成功转染到线粒体是LHON的基因治疗的关键。目的验证人工合成的ND4基因所构建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转染细胞后产生的ND4蛋白能否进入线粒体。方法常规体外培养转染腺病毒E1A基因的人肾上皮细胞系(293细胞),将细胞分为AAV—ND4转染组和单纯AAV转染组,分别将两种转染液加至各组的培养基中,分别于转染后12、24、36和48h用Y03量子点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质中ND4的表达,细胞质中绿色荧光为ND4表达阳性。结果培养的293细胞生长良好,达到80%融合。荧光显微镜下显示,AAV-ND4基因转染组293细胞质中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而单纯AAV转染组仅可见线粒体蛋白红色荧光。结论AAV-ND4基因转染细胞后产生的ND4蛋白能够进入线粒体,为LHON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治疗 基因疗法 线粒体DNA 遗传 转染 腺相关病毒 视神经节细胞 细胞系 Y03双荧光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王虎杰 黎冬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背景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可导致各种眼表功能异常,严重的LSCD会导致角膜结膜化、慢性炎症、持续的角膜上皮缺失、角膜混浊和伴发的长期视力丧失。目的研究成功构建兔全LSCD模型的适宜方法和最佳时间,观察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眼角... 背景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可导致各种眼表功能异常,严重的LSCD会导致角膜结膜化、慢性炎症、持续的角膜上皮缺失、角膜混浊和伴发的长期视力丧失。目的研究成功构建兔全LSCD模型的适宜方法和最佳时间,观察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眼角膜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选择3~5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用手术刀切除左眼360。角膜缘内1mm、角膜缘外2mm的角膜缘上皮组织和剩余的全部中央角膜上皮组织和浅层基质,切除组织厚度为100~150μm。分别在术后2~5周行裂隙灯检查,以角膜混浊、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和上皮荧光素钠染色情况为观察指标,按照国际通用LSCD模型评分标准对模型眼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2、3、4、5周获取模型眼的角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的改变,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角蛋白3(CK3)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手术后不同时间点造模成功率的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术后第2、3、4、5周时的模型成功率分别为12.5%、62.5%、81.3%和87.5%,术后第3周造模成功率明显高于第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第3周与第4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第3周与第5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第4周与第5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造模成功的平均时间为(3.21±0.80)周。造模成功的标准为模型眼角膜明显混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荧光素钠染色阳性。模型眼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角膜基质水肿,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过碘酸希夫染色发现,仅在造模后第5周的角膜组织中发现杯状细胞。各时间点造模成功模型眼角膜组织中均未见到CK3阳性表达。结论用手术切除角膜缘及全部中央角膜上皮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全LSCD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时间约为手术后3.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EK术后Haze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谭业双 刘磊 李新宇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546-548,共3页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中保留了尚存活性的角膜上皮层,能减轻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形成。可能的原因是减少了眼表组织中白介素-1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含量,降低了凋亡介导下的角膜创伤愈合。通过术中预防性使用抗代谢药物...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中保留了尚存活性的角膜上皮层,能减轻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形成。可能的原因是减少了眼表组织中白介素-1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含量,降低了凋亡介导下的角膜创伤愈合。通过术中预防性使用抗代谢药物、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拮抗剂等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等方法,从而预防或减轻Haze形成,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稳定性和预测性。本文就近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术后Haze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角膜上皮下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3 位作者 栗静 李新宇 王虎杰 朱爱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评估LASIK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不同分为3组,LF〈...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评估LASIK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不同分为3组,LF〈1.6者为A组(50眼),1.6≤LF〈1.7者为B组(25眼),1.7≤LF≤2.0者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时用Pentacam测量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ndex of surface variance,ISV)、垂直不对称指数、高度不对称指数、圆锥角膜指数、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结果3组患者术后ISV、垂直不对称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术后2~7d时达到最大,之后均有所下降,A组患者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仍有明显下降(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高度不对称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圆锥角膜指数和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3个月ISV与术前ISV的差值AISV与术前验光度数、LF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0.517、0.464,均为P=0.000),但与角膜实际切削量、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和角膜前表面形态因子均无线性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较术前明显增大,但LF〈1.6的患者术后角膜不规则性恢复情况明显优于LF≥1.6的患者。LF是综合考虑了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的更全面的LASIK手术安全评价指标,LF≤2.0是安全的LASIK手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PENTACAM 角膜前表面 承载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d1转基因小鼠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硕 刘磊 +5 位作者 万幸 王文丰 王娟 贺恒 雷蕾 李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17,共3页
背景 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1(Hrd1,又名Syvn1)作为一种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RAD)途径中的核心蛋白,能够减少内质网应激. 目的 构建Hrd1高表达小鼠,为今后研究Hrd1... 背景 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1(Hrd1,又名Syvn1)作为一种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RAD)途径中的核心蛋白,能够减少内质网应激. 目的 构建Hrd1高表达小鼠,为今后研究Hrd1在DR中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 方法 构建Hrd1系统表达重组质粒,酶切、测序后显微注射3 p1到685枚C57BL/6小鼠受精卵中,移植到代孕母鼠,得到Hrd1转基因小鼠.利用鼠尾PCR检测法鉴定F0代小鼠的基因型.得到Hrd1基因检测阳性鼠后,使其分别与野生型鼠杂交,得到F1代Hrd1转基因小鼠,取鼠尾组织,用PCR检测法再次鉴定F1代小鼠基因型. 结果 成功构建了Hrd1重组载体,重组质粒pRP.ExBi-EF1 a-Syvn1-IRES-eGFP的全序列测定结果显示,cDNA序列均正确.接受了Hrd1-pcDNA显微注射的685枚受精卵中成活598枚.将存活的受精卵移植到代孕母鼠后共产子鼠41只,获F0代子鼠8只,生理活动均良好.PCR电泳显示339 bp处阳性条带,该基因型可以传递到子代F1.结论 成功构建了Hrd1转基因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1 小鼠/转基因 内质网应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HYDROXYMETHYL glutaric ACYL COENZYME A REDUCTASE degradation protein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李新宇 徐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6-468,471,共4页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7为B组(25眼),LF≥1.7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最适参考球面(posterior best fitsurface,PBFS)、后表面最高点(posterior elevation,PE)、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和最小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PBFS:A、B、C3组术后PBF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术前PBFS和术后7d时PBFS的差值ΔPBFS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数、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LF和术后7d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E: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PE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CD:A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最小前房角: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最小前房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7d内角膜后表面有前移,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后移,3个月时大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未恢复者与1个月时相比也无进行性发展。LF≥1.6的患者术后ACD变浅,可能与术后调节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前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小鼠角膜损害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硕 王娟 +3 位作者 万幸 贺恒 李斌 刘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18-1119,共2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角膜形态损害的特点,为后期进行的糖尿病角膜病变保护因子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J小鼠,分别于糖尿病成功造模后3个月、6个月时,选取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石蜡包埋后行HE染色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角膜形态损害的特点,为后期进行的糖尿病角膜病变保护因子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J小鼠,分别于糖尿病成功造模后3个月、6个月时,选取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石蜡包埋后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糖尿病成功造模后3个月、6个月,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角膜水肿、基质增厚,角膜溃疡区上皮缺损,溃疡区基质增厚、角膜水肿明显高于非溃疡区。结论糖尿病小鼠造模后3个月即可发生角膜基质病变,6个月时角膜基质改变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角膜病变 HE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D1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硕 贺恒 +5 位作者 马思琪 朱颖 王文丰 雷蕾 李斌 刘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2-615,共4页
目的观察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1(Hmg Co A reductase degradation 1,HRD1)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方法 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J小鼠,分别于糖尿病成功造模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选取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 目的观察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1(Hmg Co A reductase degradation 1,HRD1)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方法 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J小鼠,分别于糖尿病成功造模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选取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PCR技术检测HRD1在糖尿病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观察到HRD1绿色荧光强度在1个月、3个月、6个月糖尿病小鼠视网膜随糖尿病进程逐渐减弱。Western blot、RT-PCR检测可见在1个月、3个月、6个月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HRD1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m RNA:P1=0.040 5;P2=0.006 2;P3=0.004 1;蛋白:P1=0.010 9;P2=0.001 3;P3=0.000 3)。结论HRD1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D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纤维蛋白凝胶为载体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 被引量:1
10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王虎杰 徐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研究兔角膜缘上皮细胞(corneal limbus epithelialcell,CLEC)在纤维蛋白凝胶上的最佳接种方式及其生长情况。方法取角膜缘上皮组织块进行细胞培养。用针对鼠抗兔角蛋白3(CK3)的单克隆抗体AE5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行间接免... 目的研究兔角膜缘上皮细胞(corneal limbus epithelialcell,CLEC)在纤维蛋白凝胶上的最佳接种方式及其生长情况。方法取角膜缘上皮组织块进行细胞培养。用针对鼠抗兔角蛋白3(CK3)的单克隆抗体AE5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MTT法测定CLEC增殖活性。将传第二代的细胞分A、B两组分别接种到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和凝胶体内进行培养,在接种后5d、10d、15d时将凝胶溶解离心后计数细胞数,比较两种接种方式下细胞的增殖力。结果传第一、二代细胞培养3~5d后胞浆AE5染色阳性,胞核PCNA染色阳性,传第一代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1%、65%,传第二代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5%、79%。传第一代细胞在接种后6h内贴壁,1~2d时处于潜伏期,2~3d时处于快速生长期,3d时达85%以上汇合,细胞增殖活性最高,4d时细胞汇合达95%以上,增殖活性逐渐降低。接种后5d时A组细胞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d和15d时A组细胞数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以纤维蛋白凝胶为载体培养CLEC时将细胞接种在凝胶表面比包埋在凝胶体内更有利于细胞增殖,适合用于CLEC移植培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上皮细胞 纤维蛋白凝胶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5年疗效观察
11
作者 刘磊 邓江涛 李新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5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在我中心检查行LASEK的近视眼患者101例193眼,其近视度数平均为(-11.61±2.83)D...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5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在我中心检查行LASEK的近视眼患者101例193眼,其近视度数平均为(-11.61±2.83)D(-8.00~-23.00D),平均角膜厚度为(510.33±26.72)μm(460~579μm),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a,记录其在术后3个月、6个月、1a、2a及5a时的随访结果。主要观测指标有术后裸眼视力、术后屈光度(散瞳验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裂隙灯检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5a后等效球镜度数在±1.00D以内者138眼(占71.50%),在±2.00D以内者152眼(占78.56%)。5a内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有轻微回退,平均每年回退(0.20±0.31)D。术后5a裸眼视力≥1.0者50眼,≥0.6者125眼。5a后36眼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43眼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及以上。术后早期haze发生率为35.75%,且多为0.5级(39眼)。术后角膜后表面与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值(Differ值)平均为(0.072±0.024)mm,无圆锥角膜发生。结论LASEK对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安全、有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光有轻微的回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原位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