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Axl、NF-κB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慎秋 谢春丽 +3 位作者 蒋思 曾芬 梁宁 赵红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9-572,共4页
目的观察Axl(Aexekleto)、真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特点,并探讨其在皮肤SC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组织及40例皮肤SCC中Axl、NF-κ... 目的观察Axl(Aexekleto)、真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特点,并探讨其在皮肤SC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组织及40例皮肤SCC中Axl、NF-κB(P65)的表达。结果 Axl在皮肤S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7.5%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NF-κB(P65)在皮肤S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和10.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3,P<0.05)。Axl及NF-κB(P65)在皮肤SCC中的表达等级相关系数rs=0.224,P=0.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xl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在皮肤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L 真核转录因子-κB 皮肤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恶性黑素瘤中hTERT及Ki-67的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慎秋 熊芬 张春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1-233,共3页
关键词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Ki-67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ERT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慎秋 熊芬 张春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原发性CMM中hTERT的表达,并以20例发育不良痣、20例痣细胞痣及20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痣细胞痣、发育不良痣、...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原发性CMM中hTERT的表达,并以20例发育不良痣、20例痣细胞痣及20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痣细胞痣、发育不良痣、CMM中hTERT的阳性表达依次增强,各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hTERT有望成为原发性CMM早期诊断的标志物,追踪hTERT阳性的痣病变患者将有助于早期发现CMM。研究hTERT对CMM的治疗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皮肤恶性黑色索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育春 徐祖森 +3 位作者 陈如 邓云华 陈岚 陈兴平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7期419-421,共3页
目的 :了解目前引起皮肤及其软组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用ATBExpression系统鉴定细菌 ,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G+ 菌 72株 ,G- 菌 13株。G+ 菌、G- 菌对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及... 目的 :了解目前引起皮肤及其软组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用ATBExpression系统鉴定细菌 ,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G+ 菌 72株 ,G- 菌 13株。G+ 菌、G- 菌对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庆大霉素均较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氯霉素及复方磺胺甲唑均较敏感 ,但对红霉素、阿奇霉素、青霉素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对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用药应以药敏试验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感染 皮肤感染 抗菌药物 敏感性 病原菌 药敏试验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性皮肤白血病 被引量:1
5
作者 曹育春 李慎秋 +2 位作者 陈辉 陈兴平 刘继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76-378,共3页
报告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皮肤白血病。患者女,17岁。右胫前肿块2个月余,右大腿出现紫红色结节、躯干出现紫红色浸润性斑块1个月余,偶有疼痛和瘙痒。血常规检查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有一狭窄无浸润带,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大... 报告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皮肤白血病。患者女,17岁。右胫前肿块2个月余,右大腿出现紫红色结节、躯干出现紫红色浸润性斑块1个月余,偶有疼痛和瘙痒。血常规检查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有一狭窄无浸润带,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大小不一的单一核细胞浸润,部分胞核较大,深染,偶见核丝分裂。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CD3、CD4、CD5、CD8、CD20、CD79、MPO标志均为阴性,CD68阳性,且TdT标记30%~40%单一核细胞为阳性,提示为淋巴细胞前体细胞,结合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给予患者DOCP(吡柔比星、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胫前肿块缩小变平,身体其他部位皮损均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皮肤 淋巴细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k1和Rb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慎秋 曾芬 +2 位作者 李舒康 石晓霞 向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3-566,共4页
目的检测保罗样激酶1(Plk1)及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Rb)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C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CSCC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线索,同时寻求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 目的检测保罗样激酶1(Plk1)及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Rb)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C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CSCC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线索,同时寻求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20例CSCC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lk1和Rb的表达情况。结果在CSCC中Plk1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k1和Rb参与了CSCC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PLK1 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5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中表达的病理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邹爱玲 段铱 曹育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角蛋白5(CK5)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中表达的病理意义。方法通过CK5单抗检测CK5在39例PCA和10例对照组[扁平苔藓(LP)、皮肤红斑狼疮(LE)]真皮浅层的表达;通过CD3和CD68抗体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PCA和对照组真皮浅... 目的探讨角蛋白5(CK5)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中表达的病理意义。方法通过CK5单抗检测CK5在39例PCA和10例对照组[扁平苔藓(LP)、皮肤红斑狼疮(LE)]真皮浅层的表达;通过CD3和CD68抗体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PCA和对照组真皮浅层的浸润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方法分析PCA和对照组真皮浅层巨噬细胞吞噬CK5的情况。结果 39例PCA的真皮浅层均见不同程度的CK5阳性;对照组部分为阳性。8例PCA皮损中浸润的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计数均少于对照组;5例PCA皮损中CK5抗体与CD68抗体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结果为阴性,2例LE均为阳性,2例LP均为阴性。结论 PCA的淀粉样蛋白可能来自界面损伤后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可能与局部的巨噬细胞数量减少或吞噬功能缺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淀粉样蛋白 CK5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β-连环蛋白在皮肤黑素细胞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慎秋 杨松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检测黑素细胞痣及不同生长阶段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连环蛋白(catenin)的表达,以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简称SP法)检测50例黑素细胞痣及65例皮肤... 目的:检测黑素细胞痣及不同生长阶段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连环蛋白(catenin)的表达,以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简称SP法)检测50例黑素细胞痣及65例皮肤恶黑中的VEGF及β-连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在所有黑素细胞痣中表达阴性,而在皮肤恶黑的初始阶段、侵袭阶段、侵袭转移阶段、转移阶段、未转移阶段阳性率分别为33.3%、73.1%、87.5%、89.3%及50.0%。β-连环蛋白在所有黑素细胞痣中表达率为66%,在皮肤恶黑的初始阶段、侵袭阶段、侵袭转移阶段、转移阶段、未转移阶段阳性率分别为93.3%、65.4%、37.5%、35.7%、77.3%。结论:VEGF表达随皮肤恶黑的侵袭与转移程度有增加趋势;β-连环蛋白表达随皮肤恶黑的侵袭与转移程度有下调趋势;皮肤恶黑中的VEGF与β-连环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VEGF与β-连环蛋白的检测对预测皮肤恶黑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黑素瘤 恶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Β-连环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F-4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慎秋 卫琴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2-513,516,共3页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eIF-4E、p53的表达,以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7例正常成人皮肤以及3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eIF-4E、p5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正常表皮中eIF-4E、p53表达均为阴性。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eIF-4E、p53的表达,以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7例正常成人皮肤以及3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eIF-4E、p5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正常表皮中eIF-4E、p53表达均为阴性。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3.8%和56.3%,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皮肤(P<0.05)。结论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eIF-4E、p53均可作为肿瘤标志物,且eIF-4E蛋白表达率高、特异性强,是一种更具潜质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治疗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2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建国 赵爱杰 许成蓉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55-1556,共2页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CMC)属于深在型皮肤念珠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感染,临床表现为一组综合征,特点是慢性反复性的皮肤、指甲及黏膜的念珠菌感染,系统受累少见,现报道2例如下。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血管淋巴样增生为皮肤表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
11
作者 夏颖 杨秀奇 +4 位作者 李慎秋 曹育春 邹耘 刘冬先 陈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45-549,共5页
报告1例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血管淋巴样增生的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男,56岁。头部多发肿块4年余伴右颈部肿块1年。血Ig G4水平和IgG4/IgG比值升高,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检查提示腮腺肿大,颈部淋巴... 报告1例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血管淋巴样增生的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男,56岁。头部多发肿块4年余伴右颈部肿块1年。血Ig G4水平和IgG4/IgG比值升高,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检查提示腮腺肿大,颈部淋巴结增多。两次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血管淋巴样增生样表现;真皮内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免疫组化:IgG4阳性细胞最多区域约160个/HP,IgG4/IgG>0.80。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最终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予以泼尼松30 mg/d口服,目前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结节 头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12
作者 梁宁 赵红磊 +1 位作者 李慎秋 张晓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96,共2页
患儿男,33d。因全身泛发浸润性斑块、丘疹、糜烂及结痂1个月余于2009年6月17日入院。患儿于出生时躯干部即有多个3cm×4cm卵圆形浸润性斑块,曾于出生后1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皮炎”,给予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其后类似皮损渐向四... 患儿男,33d。因全身泛发浸润性斑块、丘疹、糜烂及结痂1个月余于2009年6月17日入院。患儿于出生时躯干部即有多个3cm×4cm卵圆形浸润性斑块,曾于出生后1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皮炎”,给予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其后类似皮损渐向四肢、头面部扩展,部分皮损表面出现水疱,并有糜烂结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增生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伴肺结核1例
13
作者 胡松 曹育春 段铱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13-1815,共3页
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较为少见,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会因疫苗接种、药物、免疫系统疾病等诱发出现大疱性类天疱疮。该文报道1例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伴肺结核病例,患儿经过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抗结核治疗后,疗效满意。该类... 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较为少见,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会因疫苗接种、药物、免疫系统疾病等诱发出现大疱性类天疱疮。该文报道1例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伴肺结核病例,患儿经过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抗结核治疗后,疗效满意。该类病例因伴有肺结核,治疗更具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肺结核 大疱性类天疱疮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陈兴平 李永喜 +2 位作者 邓云华 陈映玲 周礼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6-338,348,共4页
为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个体 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机制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系统地观察了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外周血、脾脏、胸腺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 :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调节由于环磷酰胺导... 为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个体 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机制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系统地观察了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外周血、脾脏、胸腺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 :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调节由于环磷酰胺导致的外周血、脾脏、胸腺中紊乱的 CD4 + T、 CD8+ T细胞亚群并使之恢复正常比例。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能直接调节外周血、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 )和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 ) CD4 + T、CD4 + CD8+ T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而维持 CD4 + T、 CD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菌多糖核酸 免疫抑制 小鼠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脊电针配合火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红星 魏巍 +3 位作者 徐祖森 黄国付 刘学敏 刘银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91-693,共3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而引起的以皮肤疼痛和疱疹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疼痛和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绝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的甚至痛如针刺刀割...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而引起的以皮肤疼痛和疱疹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疼痛和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绝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的甚至痛如针刺刀割,频繁发作,影响饮食和睡眠。笔者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采用电针夹脊穴配合火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并设立西药对照组对比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火针治疗 急性期 临床观察 夹脊电针 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皮肤疼痛 电针夹脊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伴抑郁情绪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少慧 张勇 +1 位作者 黄永初 陈兴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伴抑郁情绪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通过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大于50识别是否有抑郁情绪,将有抑郁情绪的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病例27例,非干预组病例30例。尖锐湿疣治疗:CO2激光彻...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伴抑郁情绪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通过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大于50识别是否有抑郁情绪,将有抑郁情绪的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病例27例,非干预组病例30例。尖锐湿疣治疗:CO2激光彻底清除皮损;心理干预方法为:采用疾病认知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每周1次,共6次。结果①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干预组的SDS评分明显低于非干预组;②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在治疗后1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40.74%,6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44.44%,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8.15%、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有抑郁情绪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提高其临床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抑郁 尖锐湿疣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血清固定梅毒37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岚 李慎秋 涂亚庭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8期884-886,共3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血清固定梅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清固定梅毒患者37例,给予大剂量水剂青霉素静脉滴注,2 400万U.d-1(每次400万U,q4 h),连续14 d;然后给予苄星青霉素,每周240万U肌内注射,共3次。结果治疗后... 目的观察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血清固定梅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清固定梅毒患者37例,给予大剂量水剂青霉素静脉滴注,2 400万U.d-1(每次400万U,q4 h),连续14 d;然后给予苄星青霉素,每周240万U肌内注射,共3次。结果治疗后3个月血清RPR试验滴度下降2个以上稀释度的比例为48.6%,6个月时为78.4%,9个月时为94.6%,12个月时RPR试验转阴率达83.8%。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血清固定梅毒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 水剂 大剂量 梅毒 早期血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总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IL-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贺勤 李慎秋 +4 位作者 帅俊 陈加媛 李青 徐娟 王京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白细胞介素(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6例,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每粒0.3 g,含芍药苷≥104 mg)0.6 g,tid。服药4周为1个疗程。用药初始和4周末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同时采...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白细胞介素(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6例,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每粒0.3 g,含芍药苷≥104 mg)0.6 g,tid。服药4周为1个疗程。用药初始和4周末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同时采集15例患者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采用银屑病皮损程度(PASI)评分判定白芍总苷对银屑病的临床疗效;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区IL-17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寻常型银屑病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前银屑病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中IL-17mRNA相对量为(1.256 8±0.196 4),治疗后为(0.640 8±0.101 0),对照组为(0.451 6±0.157 3)。治疗后银屑病皮损中IL-17mRNA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皮损IL-17mRNA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总苷能降低银屑病皮损中IL-17的含量,其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涉及对患者皮肤Th17细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厚君 涂亚庭 +3 位作者 陈兴平 文海泉 谢红付 曹育春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2期1262-1264,共3页
目的了解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共入选尖锐湿疣患者2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适量;对照组118例,给予2.5%氟尿嘧啶乳膏适量;均... 目的了解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共入选尖锐湿疣患者2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适量;对照组118例,给予2.5%氟尿嘧啶乳膏适量;均为每周3次外搽,疗程8周;疣体完全消退者继续随访8周以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6.4%,66.1%(P>0.05);有效率分别为85.7%,85.6%(P>0.05)。治疗组痊愈后复发6例,复发率5.0%;对照组痊愈后复发27例,复发率22.9%(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29例,发生率24.4%,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4例,发生率37.3%(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给药部位的红斑和糜烂,无系统不良反应。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安全性好,使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喹莫特 氟尿嘧啶 尖锐湿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酰胺治疗尖锐湿疣最适剂量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莹 曹育春 张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571,共6页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治疗尖锐湿疣(CA)的最适剂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①初步确定最适剂量:66例先行CO2激光治疗的CA患者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口服CTX(25、50、75 mg/d),另一组激光治疗后未予药物处理,观察10 d、20 d、1月、2月...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治疗尖锐湿疣(CA)的最适剂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①初步确定最适剂量:66例先行CO2激光治疗的CA患者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口服CTX(25、50、75 mg/d),另一组激光治疗后未予药物处理,观察10 d、20 d、1月、2月、3月及6个月后皮损复发率;ELISA法检测CTX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IL-2、IFN-γ、IL-4、IL-10水平,以1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②进一步验证:8例未行CO2激光治疗的患者直接口服CTX 50 mg/d,观察治疗后3月内皮损情况;RT-PCR检测CTX治疗前后皮损内IL-2、IFN-γ、IL-4、IL-10 mRNA水平,以6例健康人包皮组织作对照。结果①先行CO2激光治疗组复发情况:治疗第10天各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0天以后,CTX 50 mg/d和75 mg/d治疗组的复发率较CTX 25 mg/d组和单纯激光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服用CTX前,CA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IL-4、IL-10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服用CTX后第10天,50 mg/d组和75 mg/d组的IL-2、IFN-γ水平显著提高,IL-4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②直接口服CTX 50 mg/d组皮损组织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皮损处IL-2、IFN-γmRN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4 mRNA表达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IL-10 mRNA表达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合适低剂量CTX能诱导CA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γ蛋白和mRNA的表达,抑制Th2细胞因子IL-4、IL-10蛋白和mRNA的表达;CTX 50~75 mg/d治疗CA能有效改善局部免疫功能,CTX 50 mg/d可能是CA治疗的最佳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环磷酰胺 THL/TH2 细胞因子 治疗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