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介素-13及相关皮肤病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艳蕾 徐祖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白介素interleukinIL-13是近10年来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参与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的功能与分化,并可作用于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它与多种皮肤病有关。该文主要阐述了IL-13的结构、... 白介素interleukinIL-13是近10年来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参与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的功能与分化,并可作用于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它与多种皮肤病有关。该文主要阐述了IL-13的结构、生物学活性及其与部分自身免疫性、变态反应性等相关皮肤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白介素-13 T细胞 IL-13 结构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尿道炎表现的男性性病患者支原体感染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慎秋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6期340-341,共2页
目的 :了解支原体在男性性病患者中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淋球菌血琼脂培养基以及支原体鉴定定量和药敏试条对 5 3 5 4例拟诊性病患者取材做淋球菌培养以及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在拟诊性病患者中 ,病原体阳性率达 2 ... 目的 :了解支原体在男性性病患者中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淋球菌血琼脂培养基以及支原体鉴定定量和药敏试条对 5 3 5 4例拟诊性病患者取材做淋球菌培养以及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在拟诊性病患者中 ,病原体阳性率达 2 4.9% (13 3 3 5 3 5 4) ,其中 :淋球菌占总阳性率 5 .0 % (67 13 3 3 ) ,沙眼衣原体 (Ct)占 3 1.4% (4 18 13 3 3 ) ,解脲脲原体 (Uu)占 5 7.2 % (763 13 3 3 ) ,人型支原体 (Mh)占 6.4% (85 13 3 3 ) ,Uu +Mh阳性率 9.1% (12 1 13 3 3 ) ;对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 :氧氟沙星 (5 4.7% )、红霉素 (4 4 .9% )、四环素 (19.9% )、强力霉素 (19.6% )、交沙霉素 (15 .6% )和原始霉素 (11.6% )。结论 :在以尿道炎表现的男性性病中以Uu感染为主 ,患者年龄以 2 1~ 40岁为主 ;支原体感染的耐药情况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炎 男性 性病 支原体感染 研究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白三烯与皮肤病
3
作者 梁源 徐祖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59-561,共3页
半胱氨酸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是来源于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的一类重要活性递质,不仅具有强大的促炎症作用,而且可以作为细胞因子调控剂参与调节T淋巴细胞(Th1和Th2)的功能与分化。CysLTs的发生及发展与部... 半胱氨酸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是来源于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的一类重要活性递质,不仅具有强大的促炎症作用,而且可以作为细胞因子调控剂参与调节T淋巴细胞(Th1和Th2)的功能与分化。CysLTs的发生及发展与部分自身免疫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密切相关,其拮抗剂有望用于这些皮肤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白三烯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江文 刘冬先 +2 位作者 陈映玲 徐祖森 阎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在BCG-PSN治疗前,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结论BCG-PSN可通过调节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患者Th1/Th2模式及Tc1/Tc2模式失衡现象,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卡介菌多糖核酸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兴平 李慎秋 +2 位作者 李家文 陈映玲 徐世正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6期346-347,共2页
目的 :评价盐酸克林霉素凝胶在治疗寻常性痤疮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寻常性痤疮患者 2 0 0例 ,采用严格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方法。治疗组 10 0例应用 1%盐酸克林霉素凝胶治疗 ,对照组 10 0例应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 目的 :评价盐酸克林霉素凝胶在治疗寻常性痤疮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寻常性痤疮患者 2 0 0例 ,采用严格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方法。治疗组 10 0例应用 1%盐酸克林霉素凝胶治疗 ,对照组 10 0例应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 84.0 % ,对照组为 78.0 % ,经Ridit检验 ,两组疗效差异不显著 ;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1%盐酸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克林霉素凝胶 治疗 寻常性痤疮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及局部NK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邹耘 陈兴平 涂亚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CA皮损内CD4、CD8、CD16、CD57表达的检测,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对CA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法检测4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 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CA皮损内CD4、CD8、CD16、CD57表达的检测,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对CA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法检测4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淋巴细胞内Th1/Th2细胞因子(IL-2、IL-4、IL-12和IFN-γ)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A皮损及正常对照者包皮环切组织CD4、CD8、CD16及CD57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A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CD4+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IL-4+-CD4+T细胞百分率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在CA发病过程中存在Th1向Th2漂移。疣体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均增高,但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织;CD16、CD57表达较正常组织中减少,说明病损局部NK细胞较正常组织少。结论CA患者存在外周血Th1/Th2失衡及病损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能是导致CA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TH1/TH2细胞因子 自然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夏季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及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岳臣 邬炎卿 +5 位作者 徐刚 江萍 毛叶红 冯爱平 陈兴平 连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真菌病 流行病学 病原菌 夏季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江文 刘冬先 +1 位作者 陈映玲 陈兴平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12期906-908,共3页
目的 :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 (BCG PSN)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 (TCR)表达的影响 ,探讨BCG 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尖锐湿疣患者 18例给予BCG PSN 0 .5mg ,im ,隔天 1次 ,3 6d为 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双色荧光... 目的 :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 (BCG PSN)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 (TCR)表达的影响 ,探讨BCG 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尖锐湿疣患者 18例给予BCG PSN 0 .5mg ,im ,隔天 1次 ,3 6d为 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及TCRαβ+ T细胞、TCRγδ+ T细胞百分率。结果 :在BCG PSN治疗前 ,尖锐湿疣患者CD+3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CRγδ+ T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1) ,TCRαβ+ 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治疗后尖锐湿疣患者CD+3T细胞百分率高于治疗前 (P <0 .0 1) ;TCRαβ+ T细胞、TCRγδ+ T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升高 (P <0 .0 1)。结论 :BCG PSN可能通过调节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CR的表达 ,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菌多糖核酸 尖锐湿疣 T细胞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岚 涂亚庭 +2 位作者 李慎秋 陈兴平 周礼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病例对照组与BCG-PSN组,病例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驱梅方案治疗,BCG-PSN组除常规驱梅治疗外加用BCG-PSN;以健康志愿者1...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病例对照组与BCG-PSN组,病例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驱梅方案治疗,BCG-PSN组除常规驱梅治疗外加用BCG-PSN;以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抑制明显,BCG-PSN可纠正早期隐性梅毒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改善其细胞免疫失调,提示BCG-PSN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作为梅毒的辅助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隐性梅毒 卡介菌多糖核酸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30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兴平 曹育春 陈岚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3期209-210,共2页
目的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严格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对照组给予25%氟尿嘧... 目的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严格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对照组给予25%氟尿嘧啶乳膏治疗。用法均为每周3次,分别于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给药,直至疣体完全消退,最多用药8周。比较两组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8929%,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痊愈后无复发病例,对照组痊愈后复发率为4286%,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4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复发率低,局部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喹莫特 氟尿嘧啶 尖锐湿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支原体检测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慎秋 万沐芬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6期347-348,共2页
目的 :了解支原体在性病患者中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支原体鉴定定量和药敏试条 ,对 12 5 2 8例怀疑性病患者 ,分成 5个年龄组取材做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在这些患者中 ,支原体阳性率为 75 .3%( 9433/ 12 5 2 8) ,其中... 目的 :了解支原体在性病患者中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支原体鉴定定量和药敏试条 ,对 12 5 2 8例怀疑性病患者 ,分成 5个年龄组取材做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在这些患者中 ,支原体阳性率为 75 .3%( 9433/ 12 5 2 8) ,其中解脲脲原体 (Uu) 5 8.3%( 730 5例 ) ,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 (Mh)阳性率 3.0 %( 379例 )和Uu +Mh阳性率 14 .0 %( 1749例 ) ,阳性率比较P <0 .0 1;药物不敏感情况依次为 :氧氟沙星 5 0 .5 %、红霉素 41.9%、四环素 14 .6 %、强力霉素 4.7%、交沙霉素 2 .9%和原始霉素 2 .0 %。结论 :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仍以Uu感染为主 ,集中于 2 1~ 40岁 ;支原体感染药物不敏感情况严重 ;同时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实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炎 支原体 药敏试验 治疗 抗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杏平 陈兴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在尖锐湿疣(CA)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在尖锐湿疣患者中是否存在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的缺陷。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患者皮损和10名正常人... 目的:研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在尖锐湿疣(CA)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在尖锐湿疣患者中是否存在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的缺陷。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患者皮损和10名正常人包皮组织中TAP1和MHC-I类分子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包皮对照组相比,CA皮损中TAP1和MHC-I类分子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②在CA皮损中TAP1和MHC-I类分子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A患者皮损中TAP1和MHC-I类分子表达降低,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缺陷,这在人乳头瘤病毒逃逸机体免疫监视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类 抗原提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酶抑素A在抗小鼠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晶 陈兴平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9期865-868,共4页
目的评估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抑制药胃酶抑素A(pepstatin A)在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Sap在小鼠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剂量的胃酶抑素A应用于感染小鼠,观测其1... 目的评估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抑制药胃酶抑素A(pepstatin A)在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Sap在小鼠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剂量的胃酶抑素A应用于感染小鼠,观测其15 d内的存活情况;再以胃酶抑素A的最佳浓度0.6 mg.kg-1预先或感染后应用于小鼠,比较其15 d内的存活情况;均与氟康唑处理组、0.9%氯化钠溶液组进行比较。测定不同剂量的胃酶抑素A对小鼠肾菌落形成单位(CFU)的影响,进一步评估胃酶抑素A的抗白念珠菌活性。结果与0.9%氯化钠溶液组比较,胃酶抑素A的预防性用药对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有显著保护作用;最佳浓度为0.6 mg.kg-1,能显著延长感染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数(P<0.01),提高存活率,其保护作用可达到使用1.0 mg.kg-1氟康唑的同等效果。0.6 mg.kg-1胃酶抑素A能显著减少白念球菌感染后第4天小鼠肾CFU。结论胃酶抑素A的预防性用药对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有显著保护作用,并间接提示Sap在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有致病作用,且作用大部分发生在感染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酶抑素A 白念珠菌 天冬氨酸蛋白酶 分泌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性传播性尿道炎病原体治疗前瞻性研究
14
作者 曹育春 龚丽 +1 位作者 徐祖森 万沐芬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 :了解男性性传播性尿道炎经治疗后无症状患者的性病原体DNA阳性率。方法 :选择首次出现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 ,将其分为甲乙两组 ,即左氧氟沙星组及左氧氟沙星加阿奇霉素治疗组。治疗 2周后用荧光定量 PCR(FQ PCR)方法筛选出淋球... 目的 :了解男性性传播性尿道炎经治疗后无症状患者的性病原体DNA阳性率。方法 :选择首次出现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 ,将其分为甲乙两组 ,即左氧氟沙星组及左氧氟沙星加阿奇霉素治疗组。治疗 2周后用荧光定量 PCR(FQ PCR)方法筛选出淋球菌 (Ng)、解脲脲原体 (Uu)、沙眼衣原体 (Ct)DNA阳性者 (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者 ) ,对病原体DNA阳性者重复治疗 2周 ,再次筛选出Ng、Uu、CtDNA阳性者 (包括无症状和有症状 )。结果 :无症状患者的病原体DNA阳性检出率 :治疗 2周后甲组 3 5 .2 % ,乙组 2 0 .8% ;对病原体DNA仍阳性者重复治疗 2周后 ,甲组 5 0 .0 % ,乙组 :15 .8%。结论 :男性性传播性尿道炎经治疗后无症状患者有较高比例病原体DNA检出率 ,应重视该人群的追踪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性传播性尿道炎 病原体 治疗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muGM-CSF增强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研究
15
作者 陈兴平 张华丽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12期896-898,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uGM-CSF)对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将浓度为100,200,300,400U·mL^(-1)的rmuGM-CSF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培养2~5d,然后测定巨噬细胞的抗白念珠菌活性。结果:... 目的:研究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uGM-CSF)对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将浓度为100,200,300,400U·mL^(-1)的rmuGM-CSF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培养2~5d,然后测定巨噬细胞的抗白念珠菌活性。结果:rmuGM-CSF可增强巨噬细胞的抗白念珠菌活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随着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强效应不降低。结论:rmuGM-CSF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抗白念珠菌活性,增强效应强而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噬细胞 白念珠菌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维酮碘溶液治疗隐翅虫皮炎及脓疱疮153例
16
作者 杨擎宇 徐祖森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10期659-659,共1页
目的 :观察聚维酮碘溶液治疗隐翅虫皮炎及脓疱疮的疗效。方法 :将两种疾病患者分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应用聚维酮碘溶液外擦或换药 ,每日 1~ 2次。对照组 :隐翅虫皮炎患者外用炉甘石洗剂 ,每日 4~ 6次 ;脓疱疮患者外用百多邦软膏 ... 目的 :观察聚维酮碘溶液治疗隐翅虫皮炎及脓疱疮的疗效。方法 :将两种疾病患者分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应用聚维酮碘溶液外擦或换药 ,每日 1~ 2次。对照组 :隐翅虫皮炎患者外用炉甘石洗剂 ,每日 4~ 6次 ;脓疱疮患者外用百多邦软膏 ,每日 3次。治疗 1~ 2周观察疗效。结果 :隐翅虫皮炎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皮损消退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 ;脓疱疮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皮损消退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维酮碘 隐翅虫皮炎 脓疱疮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艳琼 陈兴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2-744,748,共4页
目的 探讨白介素 10 (IL 10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抗白念珠菌 (白念 )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γ干扰素、脂多糖作为刺激因子 ,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及不同浓度的IL 10共同培养 2 4h后 ,加入一定浓度的白念培养 4h ,检测每毫升中白念菌... 目的 探讨白介素 10 (IL 10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抗白念珠菌 (白念 )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γ干扰素、脂多糖作为刺激因子 ,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及不同浓度的IL 10共同培养 2 4h后 ,加入一定浓度的白念培养 4h ,检测每毫升中白念菌落形成单位 (CFU/ml) ,同时取上清用Griess试剂测一氧化氮 (NO)的浓度。用NBT还原法检测超氧阴离子 (O2 -) ,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O2 -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当IL 10的浓度分别为 0、 1、 10、 10 0ng/ml时 ,其白念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75 0 7%、 6 4 79%、 5 6 2 9%、 4 6 6 7% ,培养上清中NO的浓度分别为 115 13± 2 7 72、10 8 91± 17 98、 77 82± 7 76、 6 0 5 4± 8 96 ,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O2 -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为 (5 2 76± 5 16 ) % ,对照组为 (6 0 4 9± 3 0 1) %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IL 10可能通过降低NO及超氧阴离子的产生 ,从而抑制活化的巨噬细胞体外抗白念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IL-10 体外 对照组 抗白念珠菌活性 白细胞介素10 阳性细胞 超氧阴离子 刺激因子 一氧化氮(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阴汗管瘤3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春梅 李慎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0-311,共2页
报告3例局限于女阴的汗管瘤。患者均为青年女性,皮疹均表现为外阴部散在粟米至绿豆大的肤色或淡褐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1例患者的皮疹受月经周期影响。3例患者均经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关键词 汗管瘤 外阴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芽肿性唇炎误诊为扁平苔藓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毛明奇 李慎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52-753,共2页
患者女,38岁。因下唇红肿及结厚痂2年余,于2010年4月12日到同济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无明显原因自感嘴唇干燥、皲裂、脱屑等约10年.并于2年前出现下唇肿胀,无明显灼痛及瘙痒等不适,其后表面开始结痂,且红肿,痂皮不能自行消退,... 患者女,38岁。因下唇红肿及结厚痂2年余,于2010年4月12日到同济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无明显原因自感嘴唇干燥、皲裂、脱屑等约10年.并于2年前出现下唇肿胀,无明显灼痛及瘙痒等不适,其后表面开始结痂,且红肿,痂皮不能自行消退,但痂皮能自行剥离,剥除后仍会再次结痂,无发热、口腔溃疡及关节痛等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炎 肉芽肿性 扁平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