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况东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48,156,共6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IRF4)在B细胞发育和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gene rearrangement,LBCL-IRF4)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生发中心来源的成熟B细胞淋巴... 干扰素调节因子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IRF4)在B细胞发育和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gene rearrangement,LBCL-IRF4)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生发中心来源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最初归入滤泡性淋巴瘤的特殊暂定类型,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发现其有别于经典型滤泡性淋巴瘤(classic follicular lymphoma,cFL)、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ediatric follicular lymphoma,PTF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第五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正式将此肿瘤归入大B细胞淋巴瘤项下的一个独立类型。为了较全面认识该肿瘤,该文对LBCL-IRF4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淋巴瘤 IRF4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钟 岑红兵 +3 位作者 郑昌旭 夏丹萍 万勇汉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7-199,共3页
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在人类许多恶性肿瘤细胞中发现脂肪酸合成增加,而过去人们认为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正常的能量合成形式。该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使肿瘤细胞的内源性脂肪酸的生物... 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在人类许多恶性肿瘤细胞中发现脂肪酸合成增加,而过去人们认为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正常的能量合成形式。该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使肿瘤细胞的内源性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后者可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产生重要的作用,提供了肿瘤细胞生存所需的能量及结构物质,而且与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这些发现让人们对FASN产生新的认识,使得该酶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其可能对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该文现就其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 癌症 调控机制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曹钟 钟佳良 +2 位作者 朱贤海 杨志勇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91-995,999,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最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囊瘤 性腺外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褪色病理教学HE切片颜色恢复技术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瞿智玲 倪娟 +2 位作者 敖启林 苏铁芬 王国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3-434,共2页
在病理学实习教学中,病理常规HE切片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对病理学教学切片要求所选病例典型,组织切片应完整、无皱褶、无摺叠、无破损,并且切片染色鲜艳,红蓝对比鲜明。由于时间的关系,一些教学切片发生褪色,其中主要是苏木精颜色的减退... 在病理学实习教学中,病理常规HE切片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对病理学教学切片要求所选病例典型,组织切片应完整、无皱褶、无摺叠、无破损,并且切片染色鲜艳,红蓝对比鲜明。由于时间的关系,一些教学切片发生褪色,其中主要是苏木精颜色的减退,有些切片甚至完全褪色,整张切片呈现一片红色,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木精 病理切片 褪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朋成 晏菲 +2 位作者 马燕凌 敖启林 邓仲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的判定。方法复习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病变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指标主要包括HMB45、...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的判定。方法复习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病变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指标主要包括HMB45、Melan-A和SMA。并依据相应的分级体系对6例进行生物学行为判定。结果 6例中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从21岁到58岁,平均年龄36.2岁;4例来源于肾脏,2例来自于肝脏;肿瘤大小从5 cm到18 cm不等。临床上无远处转移证据。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弥漫的上皮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胞质丰富,呈弱嗜酸性或透明状。免疫组化示HMB45、Melan-A和SMA均有阳性表达。生物学行为判定,5例属于不确定恶性潜能范畴,1例为恶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属于不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极少病例依据组织学特点可以判定为恶性肿瘤。这种依据组织学特点定性的体系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积极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敖启林 王国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2-955,962,共5页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少见,其诊断标准日趋完善并被广泛接受,在WHO乳腺肿瘤病理分类中已作为独立病种提出.PBL与其它部位淋巴瘤相比,有其共同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加全面认识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严格把...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少见,其诊断标准日趋完善并被广泛接受,在WHO乳腺肿瘤病理分类中已作为独立病种提出.PBL与其它部位淋巴瘤相比,有其共同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加全面认识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严格把握其诊断标准,本文对PBL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类型、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综合做一介绍.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原发性淋巴瘤 WHO肿瘤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RⅡ、NF-κB在肺癌中的表达及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计数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颜临丽 李娜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0-604,609,共6页
目的通过对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计数的研究,探讨三者与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GF-βRⅡ蛋白、NF-... 目的通过对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计数的研究,探讨三者与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GF-βRⅡ蛋白、NF-κB蛋白及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①TGF-βRⅡ蛋白的表达在肿瘤组织中明显降低(P<0.01),其表达下调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均P<0.05)。②NF-κB蛋白的表达在肿瘤组织中明显增强(P<0.01),其表达增强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1,P<0.05)。③TAMs在肿瘤间质内浸润数量明显增多(P<0.01),并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P<0.01)。④TGF-βRⅡ蛋白与NF-κB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NF-κB蛋白的表达与TAMs的浸润数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TGF-βR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促进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对肺腺癌发生或进展可能影响更大;NF-κB可能通过下调TGF-βRⅡ的表达、吸引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至肿瘤间质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且这种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 NF-ΚB 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体-假乳头状肿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TFE3表达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3 位作者 岑红兵 秦灵芝 廖伟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 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 TFE3)表达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胰腺SPN中TFE3、β-catenin、CD10、CK、vimentin、...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 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 TFE3)表达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胰腺SPN中TFE3、β-catenin、CD10、CK、vimentin、Syn、CD56、AR、PR的表达,40例胰腺非SPN分别为1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15例导管腺癌(duct adenocarcinoma, DACC)、3例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ACC)、3例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和2例胰母细胞瘤作为对照组,分析TFE3在SPN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β-catenin、CD10、CK、vimentin、Syn、CD56、AR、PR在胰腺SPN和非SPN中均呈不同程度表达。32例胰腺SPN中TFE3阳性位于肿瘤细胞核,其中28例呈弥漫强阳性,4例呈局部阳性,阳性率为100.0%(32/32);胰腺非SPN中有3例NET、1例NEC和1例ACC呈TFE3阳性,阳性率为12.5%(5/4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TFE3对胰腺SP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87.5%。TFE3、β-catenin和CD10三者联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100.0%,优于TFE3和TFE3联合β-catenin或CD10检测。结论 TFE3在肿瘤细胞核中呈强阳性表达模式是胰腺SPN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TFE3联合β-catenin、CD10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可以作为诊断胰腺SPN的重要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TFE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朋成 晏菲 +2 位作者 杨子萱 孟莉 敖启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收集7例SANT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SMA、CD34、CD31、CD4、CD8、CD68、IgG4、IgG等...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收集7例SANT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SMA、CD34、CD31、CD4、CD8、CD68、IgG4、IgG等。结果 7例中3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从28岁到43岁不等,平均年龄37岁;7例中4例为直接诊断为SANT,3例原诊断分别为脾脏错构瘤、脾炎性假瘤和结节性血管瘤,复查后更正为SANT;肿瘤大小从直径4.0cm到10.5cm不等,平均直径为6.3cm;组织学病变呈多结节状,结节周围广泛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结节内呈血管瘤样病变,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瘤样构象或窦岸血管瘤样构象。免疫组织化学示结节内血管CD31恒定阳性,但CD34和CD8表达有所差异。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的良性瘤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应和脾脏原发的其他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卫硕 高思海 +1 位作者 王敏 敖启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7-591,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技术,检测69例原发性NSCLC患者血浆(手术前、后)及对应新鲜肺肿瘤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以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及血浆...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技术,检测69例原发性NSCLC患者血浆(手术前、后)及对应新鲜肺肿瘤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以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及血浆、5例健康献血员血浆作对照。并同时对相应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NSCLC患者血浆(术前)和对应肿瘤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8%(26/69例)、54%(37/69例),其共同检出率达54%(20/37例);而对照组肺良性病变及健康人血浆中均未检出该基因突变。术后血浆中p53突变率明显低于术前,仅7例(10%)检测到p53突变,包括Ⅲ期3例,Ⅳ期4例,多为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免疫组化染色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4%(44/69例),PCR-SSCP分析与免疫组化染色两种方法检测符合率为81%(56/69例)。NSCLC患者血浆(术前)中p53基因突变在不同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该基因的突变及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病理分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在NSCLC患者血浆与原发肿瘤组织中有较高的一致性和检出率,且其改变与NSCLC临床分期和转移相关;监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p53突变具有一定意义,通过检测外周血中p53基因的改变可能对肺癌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术后追踪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突变 P53基因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晏菲 敖启林 +2 位作者 孙建海 马燕凌 朱朋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到2009年间诊断的12例原发及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组织蜡块...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到2009年间诊断的12例原发及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组织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Vimentin、CD34、Bcl-2、CD99和EMA、S-100等。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6.3岁;12例中2例发生于脑膜,9例发生于邻近脑膜的中枢神经组织,1例发生于椎管内;肿瘤直径1.5~11.0cm,平均直径为5.4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分布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构型。在细胞稀疏的区域,胶原物质沉积增加;在细胞密集区,肿瘤表现为"血管外皮瘤"样的组织学构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Vimentin和CD34多呈弥漫阳性,CD99和Bcl-2阳性,而PCK和EMA等上皮标记以及S-100则多为阴性;1例复发病例CD34表达缺失,表现出恶性转化的特点。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较为罕见,有着独特的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应和脑膜瘤和神经鞘瘤相鉴别;富于细胞型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易复发,并有恶变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外皮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9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晓敏 朱朋成 敖启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7,76,共5页
目的探讨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MASC)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9例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K7、P63、Mam... 目的探讨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MASC)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9例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K7、P63、Mammaglobin、S-100、SOX10、DOG1、MUC4及Ki-67等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7.4岁。7例患者病变位于腮腺,1例病变位于颌下腺,1例位于硬腭;9例均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肿瘤大小1.0~3.8 cm,平均直径2.5 cm。原发病例8例,复发转移病例1例。病理组织学表现,低倍镜下,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5例表现为瘤细胞排列成经典的管状、管状囊性和筛状结构,2例表现为囊性乳头状结构。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无明显坏死。免疫组化显示所有肿瘤显示CK7强阳性,S-100和Mammaglobin中度至强阳性。在所有病例中均检测到SOX10弱阳性表达,在6例中MUC4灶性阳性。P63和DOG1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8%~10%。FISH检测结果示8例存在ETV6基因易位。结论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是较为罕见的低度恶性涎腺型癌。病理形态学与其他涎腺病变类似,易误诊。免疫组化显示S-100及Mammaglobin阳性。ETV6基因易位是特征性的分子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乳腺分泌性癌 涎腺 ETV6-NTRK3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肉瘤26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燕凌 孙建海 +1 位作者 朱朋成 晏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5-728,749,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6例上皮样肉瘤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PCK、EMA、CD34、INI-1、Ki-67...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6例上皮样肉瘤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PCK、EMA、CD34、INI-1、Ki-67等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 2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72岁,平均年龄33.8岁。13例患者病变位于躯干及四肢末端皮下,13例病变位于会阴部及深部软组织;20例表现为孤立性肿块,6例表现为多结节性病灶;肿瘤大小1.0~7.0cm,平均直径2.3cm。原发病例21例,复发转移病例5例。病理组织学表现,15例镜下改变符合经典型ES:低倍镜下呈"假肉芽肿"特点,中央为不规则地图状坏死,周围为上皮样肿瘤细胞,瘤细胞间为纤维化胶原成分;11例符合"近端型"ES:密集丰富的瘤细胞,部分表现为"横纹肌样"细胞质,细胞间纤维间质较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病例均表达PCK、EMA和VIM,均缺表达INI-1;16例弥漫或部分表达CD34,Ki-67增殖指数约5%~10%。结论上皮样肉瘤是较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临床过程缓慢,易延迟复发。病理形态学以上皮样细胞构成为主,可分为经典型和近端型,和多种病变有重叠,易误诊。CD34+/INI-1-是特异性的免疫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肉瘤 INI-1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例肌纤维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晏菲 孙建海 +1 位作者 朱朋成 马燕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4-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肌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的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肌纤维瘤,结合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MA、Caldesmon、Desmin、CD34、S-... 目的探讨肌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的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肌纤维瘤,结合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MA、Caldesmon、Desmin、CD34、S-100、β-catenin、Ki67等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 23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12d^61岁。发病部位头颈部13例,四肢6例,躯干2例,骨内2例;肿瘤表现为孤立性肿块21例,多中心性病变2例;肿瘤大小从0.5~8.5cm不等。21例患者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结节,2例表现为局部浸润性生长;1例局部累及颌面骨表面。肿瘤组织学表现为双相模式:低倍镜呈结节状或多结节状构象,高倍镜下见结节周边区为肥胖的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排列呈短束状或旋涡状;结节中心部位细胞则为圆形、多角形,细胞呈实性片状分布,或呈"血管外皮瘤样"构象。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强表达SMA,部分表达Caldesmon;但Desmin、S-100、β-catenin及CD34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肌纤维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软组织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呈良性表现,可有局部浸润;病理组织学具有特征性的双相性构象;免疫组化SMA阳性,而Desmin等阴性。临床上要与其他组织学形态类似良性和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瘤 肌周细胞瘤 肌纤维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A13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5
作者 柯晓康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9-1122,共4页
Gα13是G蛋白G12亚家族中的一员,由G蛋白α亚基13(GNA13)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上,功能包括调控细胞的形态、收缩、迁移和分化成熟等。GNA13与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并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性转化;其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 Gα13是G蛋白G12亚家族中的一员,由G蛋白α亚基13(GNA13)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上,功能包括调控细胞的形态、收缩、迁移和分化成熟等。GNA13与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并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性转化;其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能调控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且在不同的恶性肿瘤中,GNA13的表达及其意义不尽相同,确切的机制尚需进一步分析。该文着重对GNA13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A13 Gα13 信号通路 恶性肿瘤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Ezrin和CD44v6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静 韩义明 +1 位作者 王国平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Ezrin和CD44v6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各种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zrin及CD44v6的表达。结果Ezrin的表达程度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P=0.004)和淋巴结转移(P=0.00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Ezrin和CD44v6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各种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zrin及CD44v6的表达。结果Ezrin的表达程度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P=0.004)和淋巴结转移(P=0.003)密切相关;CD44v6的表达程度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10)密切相关;Ezrin和CD44v6两者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68,P=0.000)。结论Ezrin和CD44v6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Ezrin和CD44v6有助于判断肺癌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转移 EZRIN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和HIF-1α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韩义明 王静 +1 位作者 王国平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4例人肺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PAS及CD34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检测肺癌中是否存在VM;采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4例人肺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PAS及CD34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检测肺癌中是否存在VM;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结果肺癌中VM和HIF-1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7.50%(24/64)、57.81%(37/6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0/15)(P<0.05)。VM在低分化肺癌组(56.67%)高于高-中分化肺癌组(20.59%),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IF-1α的表达也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VM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5,P<0.05)。结论肺癌中存在VM,HIF-1α高表达可能促进VM。VM与HIF-1α高表达可能是肺癌浸润、转移重要生物学标志。VM与HIF-1α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低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e2、Ang1和Ang2蛋白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梅 瞿智玲 +2 位作者 白靖平 岳娜 阿迪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Tie2、Ang1和Ang2蛋白在血管异常(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至2012年血管畸形50例,皮肤增殖期血管瘤30例,正常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ie2、Ang1和Ang2蛋白在血管异常中的表... 目的探讨Tie2、Ang1和Ang2蛋白在血管异常(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至2012年血管畸形50例,皮肤增殖期血管瘤30例,正常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ie2、Ang1和Ang2蛋白在血管异常中的表达。结果 Tie2在血管异常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而Ang1在血管异常中的阳性表达率较低,Tie2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Ang1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e2和Ang2在血管异常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Ang1蛋白表达降低可能破坏了血管的稳定性,有助于病变的发展,Tie2蛋白表达增高,其与Ang2结合对病变血管生成可能具有促进作用,Tie2、Ang1和Ang2表达失衡在血管异常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血管瘤 TIE2 ANG1 AN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3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4 位作者 岑红兵 袁晓露 周刚 赵建红 敖启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500,共6页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将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正常脾窦岸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13例LCA患者包括7名男性和6名女性,年龄从39~70岁,平均54.2岁,中位年龄55岁,这些肿瘤患者中,6例伴有腹腔内恶性、良性肿瘤或者炎症,7例由体格检查被偶然发现。肿瘤标本大体观发现脾内含有直径为0.5~6.2 cm孤立性或者多发性灰白色结节。肿瘤组织学特征为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血管腔隙内排列丰富的、从圆形到立方状窦岸细胞,并延伸到血管腔,通常可以看到在肿瘤的一些区域中,覆盖于乳头状结构中的窦岸细胞延伸到血管腔内,在血管腔中还可以辨认出另外一种组织细胞样细胞,大小比窦岸细胞大,两种细胞均未显示细胞学非典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所有病例中的窦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21、CD31、CD68、多克隆FⅧRAg和ERG)呈阳性表达,而这些细胞对CD8、CD34和WT-1呈阴性表达,表明LCA中的窦岸细胞的免疫表型与对照组不同。结论:LCA是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它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由于在一些病例中伴随的其他肿瘤或炎症,因此免疫失调可能和该肿瘤存在关联,LCA中的窦岸细胞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呈内皮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性表型,因此这些细胞可能具有介于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特征,强调组织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岸细胞血管瘤 免疫表型分型 病理学 临床 诊断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20连环蛋白表达变化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有关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丹 夏传生 +1 位作者 李娜萍 王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目的通过甲醛(FA)刺激建立体外气道炎症反应模型,探讨甲醛刺激后人气道上皮细胞株(16HBE)中p120连环蛋白(p120ctn)的表达变化及其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有关机制。方法培养的16HBE... 目的通过甲醛(FA)刺激建立体外气道炎症反应模型,探讨甲醛刺激后人气道上皮细胞株(16HBE)中p120连环蛋白(p120ctn)的表达变化及其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有关机制。方法培养的16HBE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100μmol/L的甲醛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甲醛处理不同时间后16HBE细胞p120ctn、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IκBα)等蛋白的表达;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甲醛处理不同时间后16HBE细胞中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p120ctn在正常16HBE细胞中含量丰富,甲醛刺激后,p120ctn表达下调,并呈时间依赖性。②甲醛刺激后引起16HBE细胞中NF-κB p65总蛋白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③ELISA检测显示甲醛刺激后NF-κB靶基因IL-8表达明显增强。④甲醛刺激后NF-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减少;核内NF-κB p65表达增多。⑤甲醛刺激后p120ctn的表达与NF-κB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在甲醛引起的气道炎症反应中,p120ctn可能通过IκBα降解、释放NF-κB p65入核及促进IL-8表达而负性调节NF-κB信号途径的活化,从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20连环蛋白 NF-ΚB 白细胞介素8 炎症反应 气道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