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骨转移瘤 被引量:3
1
作者 浦飞飞 钟彬龙 +7 位作者 刘建湘 王弘刚 师德尧 刘伟健 张志才 王佰川 吴强 邵增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01-506,共6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功能评分、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影像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评定患者疼痛、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0~99个月,平均4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79.68±6.17)min,术中出血量(524.00±39.25)mL。术后3、6和12个月,VAS评分和NHP评分分别较术前降低,MSTS评分、ISOLS评分、Harris评分和KPS评分分别较术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每个随访点之间的VAS评分、相关功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46个月,6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70.37%和11.11%。结论:股骨近段骨转移瘤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肢体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股骨近段 外科治疗 股骨头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骨肉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欣 师德尧 邵增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1,共5页
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的最为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特点是瘤细胞直接形成骨样组织,也称成骨肉瘤。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生长迅速,容易复发和转移,并且易对放化疗无效,或对化疗耐药。目前临床上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 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的最为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特点是瘤细胞直接形成骨样组织,也称成骨肉瘤。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生长迅速,容易复发和转移,并且易对放化疗无效,或对化疗耐药。目前临床上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及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综合治疗骨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骨肉瘤 微小RNA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欣 张惟悦 邵增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2-736,共5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ngeneration,IDD)是骨骼肌肉疾病中在临床引起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尚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椎间盘主要由凝胶状的髓核、纤维环和附着在椎体上下的软骨终板三个部分所构成[1]。内...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ngeneration,IDD)是骨骼肌肉疾病中在临床引起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尚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椎间盘主要由凝胶状的髓核、纤维环和附着在椎体上下的软骨终板三个部分所构成[1]。内层的髓核由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NP)以及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构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RNA 椎间盘退行性变 髓核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创 吴斌 +2 位作者 吴永超 郑瑾 郑启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8-1096,共9页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4例,C4/56例,C5/69例,C6/7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4例,C4/57例,C5/68例,C6/7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5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ASD),其中3例无临床症状,2例临床症状较重再次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和NDI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Odom's分级优良率为90.5%,ACDF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ACDR 0 vs ACDF 23.8%,P<0.05)。结论:ACDR治疗颈椎病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效果,能够保留置换节段ROM和颈椎生理曲度,减少ASD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钟彬龙 邵增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8-403,共6页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信号转导和活化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之一,参与增殖、凋亡、迁移...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信号转导和活化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之一,参与增殖、凋亡、迁移、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细胞生物行为。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STAT3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是治疗骨肉瘤的一个潜在靶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STAT3表达在骨肉瘤诊断、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以及STAT3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总结了STAT3抑制剂在骨肉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日后对STAT3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和活化转录因子3 骨肉瘤 STAT3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周围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宏志 邵增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8-232,共5页
骨盆是恶性肿瘤,包括多种原发性恶性肿瘤(软骨肉瘤、尤文肉瘤及骨肉瘤等)和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髋臼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该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极具挑战性。随着新辅助化疗、影像学和外科技术的发展,骨盆恶性肿瘤的预后有了... 骨盆是恶性肿瘤,包括多种原发性恶性肿瘤(软骨肉瘤、尤文肉瘤及骨肉瘤等)和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髋臼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该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极具挑战性。随着新辅助化疗、影像学和外科技术的发展,骨盆恶性肿瘤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髋臼肿瘤 恶性肿瘤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对话囊泡”外泌体在椎间盘退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君坦 张宇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3-867,872,共6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以椎间盘代谢异常、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为特征的一种病理改变。IDD与年龄和脊柱承受的异常应力负荷息息相关,常常导致...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以椎间盘代谢异常、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为特征的一种病理改变。IDD与年龄和脊柱承受的异常应力负荷息息相关,常常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最终引起下腰痛和行走障碍。由于ID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疾病进展难以缓解,治疗仍以手术和对症治疗为主,寻求一种新的缓解IDD进展的药物治疗方式迫在眉睫。外泌体(exosome)作为一种具有细胞间物质传递、细胞功能调控作用的细胞外囊泡,在退变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该文分析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椎间盘的可能作用和机制,以期为后续外泌体应用于IDD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外泌体 髓核细胞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柱肿瘤的治疗进展
8
作者 胡宏志 邵增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9-375,共7页
儿童脊柱肿瘤的发病率较低,约占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1/10 6 ~2/10 6 [1-3]。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原发脊柱肿瘤较继发肿瘤多见,而且其诊断和治疗有许多特殊之处。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发热、体重减轻、神经功能障碍、脊柱畸形、肠道... 儿童脊柱肿瘤的发病率较低,约占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1/10 6 ~2/10 6 [1-3]。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原发脊柱肿瘤较继发肿瘤多见,而且其诊断和治疗有许多特殊之处。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发热、体重减轻、神经功能障碍、脊柱畸形、肠道和膀胱功能障碍等[4-6]。在儿童脊柱肿瘤中,原发性肿瘤占绝大多数,转移性肿瘤极为少见。原发性肿瘤分为原发性良性肿瘤和原发性恶性肿瘤。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是:血管瘤、嗜酸性肉芽肿、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骨软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骨巨细胞瘤等;常见的恶性肿瘤是:骨肉瘤和尤文肉瘤[7]。本文将儿童常见的脊柱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柱肿瘤 原发性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