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功能评分、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影像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评定患者疼痛、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0~99个月,平均4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79.68±6.17)min,术中出血量(524.00±39.25)mL。术后3、6和12个月,VAS评分和NHP评分分别较术前降低,MSTS评分、ISOLS评分、Harris评分和KPS评分分别较术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每个随访点之间的VAS评分、相关功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46个月,6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70.37%和11.11%。结论:股骨近段骨转移瘤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肢体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4例,C4/56例,C5/69例,C6/7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4例,C4/57例,C5/68例,C6/7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5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ASD),其中3例无临床症状,2例临床症状较重再次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和NDI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Odom's分级优良率为90.5%,ACDF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ACDR 0 vs ACDF 23.8%,P<0.05)。结论:ACDR治疗颈椎病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效果,能够保留置换节段ROM和颈椎生理曲度,减少ASD发生。展开更多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信号转导和活化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之一,参与增殖、凋亡、迁移...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信号转导和活化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之一,参与增殖、凋亡、迁移、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细胞生物行为。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STAT3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是治疗骨肉瘤的一个潜在靶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STAT3表达在骨肉瘤诊断、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以及STAT3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总结了STAT3抑制剂在骨肉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日后对STAT3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功能评分、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影像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评定患者疼痛、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0~99个月,平均4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79.68±6.17)min,术中出血量(524.00±39.25)mL。术后3、6和12个月,VAS评分和NHP评分分别较术前降低,MSTS评分、ISOLS评分、Harris评分和KPS评分分别较术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每个随访点之间的VAS评分、相关功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46个月,6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70.37%和11.11%。结论:股骨近段骨转移瘤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肢体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文摘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4例,C4/56例,C5/69例,C6/7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4例,C4/57例,C5/68例,C6/7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5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ASD),其中3例无临床症状,2例临床症状较重再次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和NDI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Odom's分级优良率为90.5%,ACDF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ACDR 0 vs ACDF 23.8%,P<0.05)。结论:ACDR治疗颈椎病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效果,能够保留置换节段ROM和颈椎生理曲度,减少ASD发生。
文摘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信号转导和活化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之一,参与增殖、凋亡、迁移、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细胞生物行为。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STAT3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是治疗骨肉瘤的一个潜在靶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STAT3表达在骨肉瘤诊断、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以及STAT3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总结了STAT3抑制剂在骨肉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日后对STAT3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