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霉素纳米粒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DOX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华芳 胡豫 +2 位作者 郑金娥 周薇 方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 合成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 ,观察其对阿霉素耐受性细胞株K5 6 2 (K5 6 2 /DOX)耐药性逆转效果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粒 ,透射电镜观察计算粒径 ,分光光度法计算包封率 ;以梯度浓度的阿霉素纳米... 目的 合成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 ,观察其对阿霉素耐受性细胞株K5 6 2 (K5 6 2 /DOX)耐药性逆转效果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粒 ,透射电镜观察计算粒径 ,分光光度法计算包封率 ;以梯度浓度的阿霉素纳米粒处理培养的K5 6 2 /DOX细胞 ,噻唑蓝比色法 (MTT)检测K5 6 2 /DOX细胞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 (IC50 )并计算逆转倍数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药物浓度 ;TUNEL法检测药物诱导后凋亡的发生及凋亡率。结果 阿霉素纳米粒平均粒径 (98 5± 3 7)nm ,包封率为 95 % ;MTT结果显示阿霉素纳米粒对K5 6 2 /DOX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较单纯阿霉素显著增高 ,阿霉素纳米粒对K5 6 2 /DOX的耐药逆转倍数为 6 2 ;TUNEL检测经 10 μg/ml阿霉素纳米粒处理后的K5 6 2 /DOX平均凋亡率为 38 7%。结论 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为载体的阿霉素可增强诱导K5 6 2 /DOX细胞凋亡的效率和有效逆转其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K562 纳米粒 凋亡率 耐药逆转作用 耐药细胞株 白血病 丁酯 丙烯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晓玲 李睿 陈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36-639,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48例MAL患者,这些患者均是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EGIL)1995年标准而诊断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同时,以同期6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48例MAL患者,这些患者均是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EGIL)1995年标准而诊断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同时,以同期6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和6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同期急性白血病500例中MAL发生率为9.6%,细胞形态上往往表现为AML以M1、M2亚型为主,ALL以L2亚型为主;MAL组白细胞中位数明显高于AML组和AL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明显高于AML组(P<0.01),而与ALL组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以髓系和B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占70.9%,T系和髓系共同表达的占20.8%,T系、B系和髓系均表达的占8.3%;MAL组CD34阳性率为79.2%,明显高于AML组CD34阳性率(54.4%)和ALL组CD34阳性率(52.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MAL可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MAL组正常核型占32.1%,异常核型占67.9%,其中Ph染色体阳性率(25%)明显高于AML组Ph染色体阳性率(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ALL组Ph染色体阳性率(16.7%)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完全缓解率(CR率)为38.1%,明显低于AML组CR率(70.8%)和ALL组CR率(72.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L组疗效与CD34和Ph染色体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AL以髓系和淋巴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它很可能源于造血干细胞,MAL较少见,常伴有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缓解率低,预后差,因此须进一步探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抑制剂PDTC抗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纯 崔国惠 刘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49-2352,共4页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特异性抑制剂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Trans AMTM NF-κB/p65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PDTC作用K562细胞12h、24h后NF-κB亚基p65活性的变...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特异性抑制剂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Trans AMTM NF-κB/p65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PDTC作用K562细胞12h、24h后NF-κB亚基p65活性的变化;采用WST-1细胞增殖试验观察不同浓度PDTC作用24h、48h、72h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检测)方法检测PDTC对K562细胞DNA损伤的影响;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PDTC对K562细胞中pro-caspase-3和活化型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PDTC处理的实验组K562细胞NF-κB/P65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P<0.01);且PDTC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P<0.05);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实验组细胞DNA受损,浓度为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PDTC处理后,实验组细胞DNA总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3.50%、84.00%、95.63%,明显高于对照组(9.75%),P<0.05,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PDTC处理后的K562细胞胞质中可检测到pro-caspase-3和活化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论:NF-κB参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调控,PDTC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性,上调caspase-3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抑制剂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K562细胞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夏凌辉 邹萍 +5 位作者 游泳 黎纬明 张纯 方峻 刘芳 宋善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RD-SCT)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22例白血病患者接受URD-SCT治疗。预处理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马利兰联合环磷酰胺(BUCY2)或改良BUCY2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22例均采... 目的探讨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RD-SCT)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22例白血病患者接受URD-SCT治疗。预处理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马利兰联合环磷酰胺(BUCY2)或改良BUCY2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22例均采用酶酚酸酯(MMF)+环孢素A(CsA)+短程甲氨蝶呤(MTX)方案,其中,4例用猪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16例于移植0d和移植后4d使用赛尼哌(CD25单抗),2例同时用ALG和CD25单抗。供者细胞回输:输注有核细胞中位数为4.5×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4.3×10^6/kg。结果1例早期死亡不能评估,1例未植活,20例经血型、染色体及DNA多态性检测证实植活。急性Ⅱ~Ⅳ度GVHD8例;慢性GVHD8例:局限性3例,广泛性5例。感染:移植后100d内感染者17例,病原学确诊为细菌感染3例,真菌感染2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6例。存活情况:100d内死亡5例,100d后死亡5例,其余患者无病存活。结论进一步降低移植相关并发症已成为URD-SCT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无血缘供者的高危白血病患者,在严格控制移植适应证情况下,URD-SCT仍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血缘供者 移植物抗宿主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夏凌辉 邹萍 +3 位作者 张纯 方峻 李学军 宋善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0-733,共4页
目的 探讨同胞和非血缘关系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  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行同胞和非血缘关系脐血移植各 2例。预处理方案 :以BUCY为基础化疗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 :采用环孢素A和... 目的 探讨同胞和非血缘关系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  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行同胞和非血缘关系脐血移植各 2例。预处理方案 :以BUCY为基础化疗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 :采用环孢素A和短程甲氨喋呤方案。脐血细胞回输 :输注脐血有核细胞中位数为 3 5 5× 10 7/kg(2 2 0× 10 7~ 4 86× 10 7/kg) ,CD34+ 细胞中位数为 2 80× 10 5/kg (0 93× 10 5~ 3 85× 10 5/kg)。结果  4例患者脐血造血干细胞经DNA多态性分析证实植活。出现急性Ⅱ度和Ⅳ度GVHD各 1例 ,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好转。 3例患者仍无病存活 ,生存时间分别为 36个月、 2 4个月、 2 0个月 ,1例患者移植后 7个月白血病复发。结论 脐血是造血干细胞的良好来源 ,脐血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急性白血病 脐血移植 患者 非血缘 GVHD 并发症 DNA多态性 存活 CD3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P标记的hVEGF_(165)重组腺病毒构建新方法及其相关特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仲照东 邹萍 +3 位作者 黄士昂 胡中波 刘凌波 卢运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8-242,共5页
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快速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标记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6 5(hVEGF165)重组腺病毒载体 ,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体外研究。首先将hVEGF165cDNA亚克隆到含EGFP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 pAdTrack CMV中 ,然后与... 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快速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标记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6 5(hVEGF165)重组腺病毒载体 ,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体外研究。首先将hVEGF165cDNA亚克隆到含EGFP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 pAdTrack CMV中 ,然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 1共同电击转化大肠杆菌BJ5183 ,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 pAd EGFP/hVEGF165,鉴定后通过脂质体法转染HEK2 93细胞 ,产生重组腺病毒Ad EGFP/hVEGF165。通过体外试验观察病毒的形态、均一性和安全性 ,靶细胞的感染效率及hVEGF165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通过细菌内质粒间同源重组法在短期内成功地构建了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d EGFP/hVEGF165;借助于EGFP的表达 ,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到靶细胞的感染效率和外源基因的表达。经纯化的病毒颗粒在电镜下成分均一 ,滴度可达 2× 10 12 pfu/ml。病毒感染Hela细胞后经多次传代未见细胞病变。以感染复数 (MOI) =10 0感染hUVEC可获得最大增殖刺激作用。同样浓度感染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效率达 2 7.3% ,培养上清中hVEGF165蛋白含量达 1385± 332 pg/ 10 6cells。结论 :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腺病毒载体具有高效、省时、省力的特点 ,辅以EGFP为标记基因可以直观检测靶细胞感染和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重组腺病毒 造血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配体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爱香 邹萍 +2 位作者 王良利 胡中波 马艳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3-186,共4页
为了解Fas配体 (FasL)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诱导Fas+敏感细胞发生凋亡的功能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8例髓系白血病患者 (外周血白细胞 >10 0× 10 9/L)的白血病细胞在新鲜分离及IL 2和IFN γ刺激后表面膜FasL的表达水... 为了解Fas配体 (FasL)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诱导Fas+敏感细胞发生凋亡的功能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8例髓系白血病患者 (外周血白细胞 >10 0× 10 9/L)的白血病细胞在新鲜分离及IL 2和IFN γ刺激后表面膜FasL的表达水平 ,将白血病细胞 ( 1× 10 6/ml)与Jurkat细胞 ( 1× 10 5/ml)混合培养 2 4小时后 ,用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Jurkat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表明 :白血病细胞表面FasL表达量 ( 3.5 9± 1.0 5 ) %高于正常人 ( 0 .36± 0 .16 ) % ,P <0 .0 0 1,经IL 2和IFN γ刺激后其表达量明显增加 ( 7.78± 3.4 0 ) % ,P <0 .0 1;白血病细胞刺激前后诱导Jurkat细胞发生的凋亡率分别为 ( 8.2 8± 1.6 1) % ,( 10 .73± 2 .16 ) %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FasL在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高表达且对Fas+的敏感细胞具有杀伤功能 ,推测Fas/FasL途径可能在白血病的“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配体 髓系白细胞细胞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方云 杨英 彭娟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9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对76例血液肿瘤患者施行PICC置管,根据置管前、置管后1d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血小板计数<20×109/L为实验组,血小板计数>20×109/L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对76例血液肿瘤患者施行PICC置管,根据置管前、置管后1d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血小板计数<20×109/L为实验组,血小板计数>20×109/L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0h、1h、2h、24h的出血程度。结果两组不同时间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20×109/L行PICC置管未显著增加出血程度,PICC置管可作为减轻血液肿瘤患者反复穿刺疼痛及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ICC 出血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氧甲苯咪唑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芳 邹萍 +2 位作者 张敏 吴耀辉 肖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91-393,共3页
为了研究氯氧甲苯咪唑(econazole)诱导鼠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凋亡的机制,利用AnnexinⅤ/PI双染实验测定细胞凋亡,Fura2荧光负荷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并抽取WEHI3细胞内质网部分蛋白,利用Westernblot测定caspase7、c... 为了研究氯氧甲苯咪唑(econazole)诱导鼠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凋亡的机制,利用AnnexinⅤ/PI双染实验测定细胞凋亡,Fura2荧光负荷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并抽取WEHI3细胞内质网部分蛋白,利用Westernblot测定caspase7、caspase1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nazole作用后WEHI3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细胞内游离[Ca2+]i较对照明显升高,caspase12和caspase7表达随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结论:econazole能诱导WEHI3细胞凋亡,caspase12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氧甲苯咪唑 细胞凋亡 细胞质[Ca^2+]i CASPASE-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GM-CSF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耀辉 邹萍 +1 位作者 刘芳 沈汉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凋亡存活蛋白survivin在白血病的原代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粒-巨噬细胞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其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37例白血病患者、10例正常成人骨髓和3种白血病细胞系(K562、HL-60、U937)... 本研究旨在探讨凋亡存活蛋白survivin在白血病的原代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粒-巨噬细胞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其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37例白血病患者、10例正常成人骨髓和3种白血病细胞系(K562、HL-60、U937)中survivin的表达。以HL-60细胞为对象,加入合适浓度的GM-CSF,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加药前后surivin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37例白血病患者中有25例表达survivin,阳性率为67.6%,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为73.3%,高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0.0%)(P<0.05)。3种细胞系K562、HL-60和U937全部表达survivin。合适浓度的GM-CSF作用2天后,HL-60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mRNA水平升高了26%,蛋白水平升高了49%。结论:suvivin在白血病的原代细胞和细胞系中均有较高表达,而GM-CSF能显著提高HL-60细胞中survivin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 SURVIVIN 粒-巨噬细胞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留置PICC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方云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穿刺方法行PICC置管术对血液肿瘤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结果两组置管过程均顺利。置管...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穿刺方法行PICC置管术对血液肿瘤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结果两组置管过程均顺利。置管后24h观察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16%和10.53%,24h内非正常更换敷贴观察组为0.26次,对照组0.21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临床血液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塞丁格技术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12
作者 唐晓琼 赵智刚 +2 位作者 王红祥 黎纬明 邹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0-433,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纯化、扩增以及在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获取CML患者的骨髓MSCs,采用低血清培养液培养,瑞士染色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逆转...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纯化、扩增以及在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获取CML患者的骨髓MSCs,采用低血清培养液培养,瑞士染色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CML特异性表达的bcr/abl基因;分析骨髓MSCs染色体核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MSCs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CML来源的骨髓MSCs呈纤维样贴壁生长,体外培养易扩增;表达相关抗原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1、CD13、CD34、CD45、HLA DR;不表达bcr/abl融合基因,且具有正常的核型;不同扩增代数的MSCs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NF、NSE呈阳性反应。结论CML患者骨髓中可以分离培养MSCs,它具有体外大量扩增并保持低分化状态的特性和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是一种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转染mFasL-cDNA小鼠骨髓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徐之良 邹萍 +2 位作者 刘凌波 李爱香 马艳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12-515,共4页
为了探讨通过Fas FasL途径清除骨髓移植物中T细胞后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可能性 ,采用脂质体转移法将FasL cDNA转染雌性BALB/c小鼠骨髓细胞 ,证实其获得表达后 ,体外与雄性BAC (BALB/c×C57BL/ 6)小鼠骨髓移植物混合培养... 为了探讨通过Fas FasL途径清除骨髓移植物中T细胞后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可能性 ,采用脂质体转移法将FasL cDNA转染雌性BALB/c小鼠骨髓细胞 ,证实其获得表达后 ,体外与雄性BAC (BALB/c×C57BL/ 6)小鼠骨髓移植物混合培养后输注给经致死照射的BALB/c鼠 ,然后观察受体鼠GVHD的表现、死亡率 ,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骨髓细胞Y染色体及CFU S检测。结果表明 :实验组 10只小鼠 ,60天死亡 2只 ,4只有GVHD改变 ;对照组 10只 ,60天死亡 7只 ,10只均有GVHD改变 ;两组骨髓细胞Y染色体分析显示均有供体鼠来源的骨髓细胞植入 ;CFU S检测表明实验组动物体内 10天即有CFU S形成 ,移植后第 2 0天即达正常水平。结论 :转染mFasL cDNA小鼠骨髓细胞能有效地预防GVHD的发生 ,并能使受体造血功能获得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抗原 FAS配体 基因转染 骨髓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Fas锤头状核酶阻抑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英文)
14
作者 刘凌波 黎纬明 +2 位作者 邹萍 何伟 张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62-866,共5页
为了研究抗Fas锤头状核酶对T细胞Fas表达及其凋亡的影响和探讨增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时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新策略,构建可有效切割FasmRNA的锤头状核酶真核质粒,用电穿孔法将其导入小鼠CTL细胞株CTLL-2之后,借助RT-PCR和Westernblo... 为了研究抗Fas锤头状核酶对T细胞Fas表达及其凋亡的影响和探讨增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时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新策略,构建可有效切割FasmRNA的锤头状核酶真核质粒,用电穿孔法将其导入小鼠CTL细胞株CTLL-2之后,借助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其Fas的表达,同时检测转染前后其胱冬酶-3(Caspase-3)活性和凋亡(AnnexinV-FITC法)的改变,并用MT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及pU6-RZ596转染组CTLL-2细胞的增殖情况和体外杀伤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的活性。结果表明:构建的U6嵌合型锤头状核酶RZ596在细胞内能有效切割Fas,明显降低小鼠活化CTLL-2的Fas水平,与高表达Fas配体的WEHI-3孵育后,其存活率和体外杀伤WEHI-3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抗Fas核酶能显著降低小鼠活化CTLL-2的Fas表达,使其免于WEHI-3的膜Fas配体经Fas途径所致的凋亡,并提高CTL对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的杀伤力,从而阻抑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的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核酶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更昔洛韦抢先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陆铉 严晗 夏凌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06-1711,共6页
目的比较缬更昔洛韦和常规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症抢先治疗的疗效,评估缬更昔洛韦在抢先治疗... 目的比较缬更昔洛韦和常规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症抢先治疗的疗效,评估缬更昔洛韦在抢先治疗策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行allo-HSCT患者139例,按照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中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 ATG)的总剂量,分为无ATG组(n=28)、低剂量ATG(≤6 mg/kg)组(n=73)和高剂量ATG(>6 mg/kg)组(n=38)。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技术检测外周血CMV-DNA水平。对发生CMV血症(CMV-DNA>400拷贝数/mL)的患者,采用缬更昔洛韦或常规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进行抢先治疗。比较不同ATG剂量组的CMV血症发生率和各组治疗后CMV-DNA转阴率、转阴中位时间。结果 allo-HSCT后共有52例患者发生CMV血症,感染率为37.4%(52/139)。无ATG组、低剂量ATG组和高剂量ATG组移植后100 d内CMV感染率分别为14.3%、34.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2例发生CMV血症的患者中,使用缬更昔洛韦组(20例)和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组(32例)患者CMV-DNA转阴率均为100%,但缬更昔洛韦组患者外周血CMV-DNA转阴的中位时间显著少于常规抗病毒药物组(21 d vs 31 d,P=0.022)。高剂量ATG组共有19例患者出现CMV血症,使用缬更昔洛韦组(6例)患者外周血CMV-DNA转阴的中位时间少于常规抗病毒药物组(13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d vs 35 d,P<0.001)。结论 allo-HSCT患者发生CMV血症,使用缬更昔洛韦方案进行抢先治疗可有效缩短CMV-DNA转阴的时间,加速清除外周血中的CMV。在移植期间使用大剂量ATG的患者采用缬更昔洛韦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血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缬更昔洛韦 抢先治疗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表达增高及其意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胡豫 孙春艳 +4 位作者 王雅丹 魏文宁 吴涛 何文娟 赵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情况和BDNF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初步探讨BDNF在MM的发生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MM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情况和BDNF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初步探讨BDNF在MM的发生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MM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BDNF和VEGF的浓度 ;采用MTT法观察BDNF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 ;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等体外血管新生模型观察BDNF对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通道的影响 ;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和小鼠matrigelplug方法观察BDNF对体内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患者血浆BDNF浓度为 (4.2 2± 0 .6 4 )ng ml,与健康体检者 (2 .0 3± 0 .38)ng ml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0 ) ;患者血浆VEGF浓度为 (79.35± 13.2 5 ) pg ml,与健康体检者 (34.4 1± 1.78)pg ml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6 )。BDNF与VEGF水平间存在着相关性 (r =0 .4 30 ,P =0 .0 2 5 )。BDNF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显著作用 ,但可明显促进HUVEC的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 ;同时可促进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和matrigelplug中血管新生。结论 :MM患者血浆BDNF和VEGF显著增高 ,BDNF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效应 ,在MM的血管新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VEGF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秋玲 何静 +1 位作者 陈燕 宋善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开放试验。 30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 0mg/kg ,疗程 14d或给药至血小板计数比给药前增高≥ 5 0× ...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开放试验。 30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 0mg/kg ,疗程 14d或给药至血小板计数比给药前增高≥ 5 0× 10 9/L。动态观察全血细胞计数 ,定期复查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小板形态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 (19 0± 13 1)× 10 9/L ,用药后最高值为 (16 0 8± 115 6 )× 10 9/L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升高达最高值的时间为 (17 8± 6 5 )d。rhTPO治疗前后WBC、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凝血功能 (PT、APTT、纤维蛋白原 )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5 )。仅 1例出现头痛、血压升高 ,但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 ,不良反应轻微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慢性 心电图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不良反应 难治性ITP TPO 国产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在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中对凋亡调控蛋白Bax、Bak、Mcl-1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裕丹 陈燕 +6 位作者 何静 陈文娟 李慧玉 向建平 董继华 何明生 向直富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27,共3页
为了探讨姜黄素在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 HL- 6 0细胞凋亡时 ,Bcl- 2基因家族成员是否参与了其调控过程。选用 Bcl- 2基因家族成员 Mcl- 1、Bax、Bak蛋白为研究对象 ,SABC法检测其表达状况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DNA直方图中 Sub- G1 峰值、末... 为了探讨姜黄素在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 HL- 6 0细胞凋亡时 ,Bcl- 2基因家族成员是否参与了其调控过程。选用 Bcl- 2基因家族成员 Mcl- 1、Bax、Bak蛋白为研究对象 ,SABC法检测其表达状况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DNA直方图中 Sub- G1 峰值、末端 Td T酶标技术检测 TUNEL 细胞阳性率。发现当 2 5 μmol/ L 姜黄素分别处理 HL- 6 0细胞 2 4h、 36h、 48h后 ,可使 Mcl- 1表达下调 ,Bax和 Bak上调 ,呈时间依赖性。在各处理组 ,Mcl- 1、 Bax、 Bak表达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F值分别为 3.44 3、 8.32 8;P值分别为 0 .0 40、 0 .0 0 1)。结果表明 :Bcl- 2基因家族成员确实参与了姜黄素诱导 HL-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基因家族 姜黄素 HL-60细胞系 急笥髓性白血病 细胞凋亡 Bax BAK MC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和雷公藤内酯醇调节Raji细胞内VEGF的表达及基质胶中ECV304细胞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19
作者 崔国惠 陈卫华 +2 位作者 薛克营 刘芳 陈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008-1012,共5页
为了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雷公藤内酯醇作用Raji细胞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VEGF与ECV血管形成的关系,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抑制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法对Raji细胞上清的VEGF定量;用基质胶上的内皮细胞网... 为了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雷公藤内酯醇作用Raji细胞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VEGF与ECV血管形成的关系,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抑制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法对Raji细胞上清的VEGF定量;用基质胶上的内皮细胞网络形成检测ECV304(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起源的细胞系)血管生成;用RT-PCR检测VEGFmRNA含量。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最适合作用时间为24小时,24小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nmol/L;Raji细胞上清VEGF的含量在TNF-α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组则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Raji细胞内VEGFmRNA主要为VEGF165和VEGF121,其含量在TNF-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增加,而雷公藤内酯醇抑制VEGFmRNA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方式;Raji细胞上清、VEGF(10ng/ml)和TNF-α(10ng/ml)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在基质胶中作用ECV304细胞后可促进血管形成,而雷公藤内酯醇(25nmol/L)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和1640培养基作为的对照组加入基质胶中ECV304细胞未见血管形成。结论:在TNF-α、雷公藤内酯醇作用Raji细胞过程中,TNF-α促进VEGF的表达而雷公藤内酯醇则抑制其表达;TNF-α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在基质胶中促进血管形成,而雷公藤内酯醇则抑制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雷公藤内酯醇 VEGF RAJI细胞 ECV304细胞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芳 陈燕 +2 位作者 崔国惠 王妍 刘红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8-309,322,共3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人类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术(FCM)等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人类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术(FCM)等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作用24h时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nmol/L。且经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后K562细胞G1/S期所占的百分比较对照组上升(P<0.05)。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8h,其浓度的变化与K562细胞凋亡率具有相关性(r=0.97,P<0.05),而作用24h时,则无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有明确的抗白血病细胞增殖的能力,干扰K562细胞周期,上调细胞G/S期检测点,并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红白血病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