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尔德霉素通过诱导热休克蛋白反应抑制DA能神经元蛋白水解应激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岚 孙圣刚 +4 位作者 曹学兵 王建明 张振涛 乔娴 刘红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A)通过诱导热休克蛋白(HSP)反应抑制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表达,加强泛素蛋白酶体降解功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鱼藤酮作用于NGF诱导的PC12细胞建立α-syn胞质内过表达细胞模型,MTT法检测GA不同... 目的探讨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A)通过诱导热休克蛋白(HSP)反应抑制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表达,加强泛素蛋白酶体降解功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鱼藤酮作用于NGF诱导的PC12细胞建立α-syn胞质内过表达细胞模型,MTT法检测GA不同浓度及用药时程条件下的细胞活力,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及共聚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GA预处理后细胞内HSP70和α-syn的表达。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各组细胞内蛋白酶体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MTT示GA20~300nmol·L-1预处理使细胞活力呈浓度依赖性上升,吸光度分别上升至正常的65%、76%、85%和94%(鱼藤酮组为59%,P<0·01),而GA与鱼藤酮同时给药或作用于其后20h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提示GA预处理使HSP70表达上升至正常的3倍左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α-syn过表达现象得以抑制,并证实两者的共定位现象。酶活性测定提示GA预处理使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活性明显增强,荧光指数分别上升至10·4±1·61和96·0±4·77(鱼藤酮组为7·9±0·90和82·4±3·51,P<0·05),PgH水解酶活性也轻度上升。结论格尔德霉素可诱发热休克蛋白反应,主要通过HSP70的作用抑制α-syn的异常表达,促进泛素蛋白酶体降解功能,减轻蛋白水解应激反应,发挥神经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热休克蛋白70 格尔德霉素 蛋白水解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多系统萎缩临床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虹 曾昆 +1 位作者 魏桂荣 李红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多系统萎缩(Shy-Drager综合征,SD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的研究,从而探讨S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神经科2005-06至2010-07诊断为SDS患者37例,男性22例(59.5... 目的: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多系统萎缩(Shy-Drager综合征,SD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的研究,从而探讨S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神经科2005-06至2010-07诊断为SDS患者37例,男性22例(59.5%),女性15例(40.5%)。对37例SDS的特点及其他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直立性低血压的血压变化和伴发症状。结果:37例SDS患者临床以直立性低血压(30例,81.1%)、头昏或晕厥(29例,78.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8例,75.7%)常见。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7例,73.0%)和核磁共振成像(29例,78.4%)异常阳性率高。经药物等治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发病后4年无1例死亡,5年3例死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结论:SDS临床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y—Drager综合征 直立性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硝基丙酸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机制研究
3
作者 梁直厚 邓学军 +2 位作者 孙圣刚 曹学兵 李红戈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研究3-硝基丙酸(3-NPA)多次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MPP+在分泌多巴胺的人神经纤维瘤细胞SH-SY5Y上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在模型制作前分别1或5次加入3-NPA(0.2 mmol.L-1)进行预处理,分别应用液闪烁仪检... 目的研究3-硝基丙酸(3-NPA)多次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MPP+在分泌多巴胺的人神经纤维瘤细胞SH-SY5Y上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在模型制作前分别1或5次加入3-NPA(0.2 mmol.L-1)进行预处理,分别应用液闪烁仪检测[3H]DA摄取率,双波长分光光度仪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浓度的改变,观察3-NPA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MPP+可降低[3H]DA摄取率,升高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3-NPA预处理可提高[3H]DA摄取率,降低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3-NPA多次预处理较3-NPA单次预处理的作用更好。结论3-NPA预处理对多巴胺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硝基丙酸 帕金森病 预处理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扩增大鼠树突状细胞及其特性鉴定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云甫 孙圣刚 +5 位作者 何国厚 陈吉相 杨敬宁 李罗清 曹学兵 吴雄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 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将大鼠骨髓细胞培养 48h后, 去除悬浮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2wk。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  目的: 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将大鼠骨髓细胞培养 48h后, 去除悬浮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2wk。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MHC-Ⅱ类分子、B7 -1、B7- 2的表达水平。将DC与同种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细胞密度的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 呈树突状, 具有DC的典型形态。培养 2wk的DC表面MHC -Ⅱ类分子表达的阳性率为 74. 2%, B7- 1、B7 -2分别为 81%、76%。培养的DC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将大鼠骨髓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的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可获得足量、较高纯度的DC, 为研究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MHC-Ⅱ类分子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杉碱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小林 程春荣 +2 位作者 曹威 魏海燕 童萼塘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2期90-95,共6页
石杉碱甲的化学结构独特,具有多靶点作用,不仅有抑制胆碱酯酶和提高脑内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的作用,还能对抗多种因素诱发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神经元毒性作用,具有作用时间长、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以及不良反应少等... 石杉碱甲的化学结构独特,具有多靶点作用,不仅有抑制胆碱酯酶和提高脑内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的作用,还能对抗多种因素诱发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神经元毒性作用,具有作用时间长、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以及不良反应少等多种特点,优于已上市的第一代抗老年痴呆药物多奈哌齐、他克林、艾斯能等。近年来,国内大量临床研究也已证明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颅脑外伤、智力低下等患者的学习、记忆障碍,小儿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损害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周不良反应少,具有潜在治疗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彬碱甲 胆碱酯酶抑制药 乙酰胆碱酯酶 阿尔茨海默病 早老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抗氧化作用拮抗鱼藤酮致PC12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崔群力 孙圣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对鱼藤酮(Ro)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鱼藤酮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DCF...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对鱼藤酮(Ro)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鱼藤酮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ROS)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结果0.5μmol/L姜黄素和1.0μmol/L姜黄素均可减轻0.1μmol/L鱼藤酮对PC12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显减轻了细胞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明显增加了PC12细胞内SOD的活性,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降低了PC12细胞内ROS的含量,明显抑制了鱼藤酮对PC1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姜黄素可拮抗鱼藤酮致PC12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除细胞内ROS,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鱼藤酮 PC12细胞 超氧化物歧化酶 活性氧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动症大鼠直接通路中DARPP-32蛋白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梁直厚 管强 +3 位作者 曹学兵 徐岩 王岚 孙圣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63-966,共4页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行为学特点及DARPP-3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探讨LID的发生机制。方法:复制成功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应用左旋多巴治疗28d诱发LID大鼠模型,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in...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行为学特点及DARPP-3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探讨LID的发生机制。方法:复制成功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应用左旋多巴治疗28d诱发LID大鼠模型,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involuntarymovement,AIM)评分,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LID大鼠纹状体内总DARPP-32的mRNA与蛋白表达及其Thr-34位点磷酸化水平。结果:LI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出现了与人类LID相似的对侧前肢、躯干和口面部AIM,并随左旋多巴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加重。LID大鼠Thr-34位点磷酸化的DARPP-32水平较对照组及左旋多巴治疗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长期间断性给PD大鼠左旋多巴能复制出LID大鼠模型,DARPP-32的Thr-34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是LID时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直接通路异常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异动症 DARPP-32蛋白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质内注射脂多糖对小胶质细胞MHC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1 位作者 张允健 乔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观察黑质内注入脂多糖(LPS)后对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7、14、60 d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HCⅡ阳性细胞;Weste... 目的观察黑质内注入脂多糖(LPS)后对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7、14、60 d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HCⅡ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黑质小胶质细胞MHCⅡ蛋白的表达;双标荧光染色法检测p47phox(NADPH氧化酶标志物)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注射LPS后1 d,注射侧黑质区始出现MHCⅡ阳性细胞,7 d时达高峰,14 d时减少,60 d时仅见少量的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有类似的趋势。双标荧光染色法检测到p47phox和i NOS在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结论黑质内单次注射LPS可激活黑质小胶质细胞并表达MHCⅡ;LPS可诱导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同时表达i NOS和NADPH氧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小胶质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84
9
作者 门雪娇 陈玮琪 +29 位作者 许玉园 朱以诚 胡文立 程忻 柏峰 王丽华 毛玲 曲辉 吕佩源 刘军 孙中武 孙莉 李玉生 吴中亮 吴丹红 吴波 谷文萍 范玉华 周国钰 倪俊 高峰 黄仕雄 曹勇军 彭丹涛 谢春明 蔡志友 徐运 王伊龙 陆正齐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 PA)、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s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等。BAD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0%~15%,临床上多表现为以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progressive motor deficiency,PDM)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多发生在发病48~72 h,临床预后差[2-3]。传统影像学很难发现BAD的血管病变,导致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基于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是发生在LSA和PPA部位的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缺血性卒中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流后p53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瑗 魏桂荣 +2 位作者 梅元武 孙圣刚 童萼塘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8-159,162,共3页
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原位末端标记 ( TUNEL)的方法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2 h后再通 0~ 72 h脑组织 p5 3基因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分布。结果发现 :缺血 2 h及再灌流 1h即可见 p5 3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和凋亡细胞 ,p5 3 m RNA及其... 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原位末端标记 ( TUNEL)的方法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2 h后再通 0~ 72 h脑组织 p5 3基因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分布。结果发现 :缺血 2 h及再灌流 1h即可见 p5 3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和凋亡细胞 ,p5 3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高峰在缺血再灌流后 2 4 h,凋亡细胞数高峰在再灌流 2 4 h~ 4 8h。提示 :脑缺血再灌流后诱导 p5 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脑缺血 再灌流 P53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罗清 徐金枝 +1 位作者 孙圣刚 杨明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52-554,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IL) 1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6例未经免疫抑制治疗和 30例已使用糖皮质激素 (GC)系统治疗的MG患者及 2 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清IL 10水平。结果 :血清IL 1...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IL) 1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6例未经免疫抑制治疗和 30例已使用糖皮质激素 (GC)系统治疗的MG患者及 2 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清IL 10水平。结果 :血清IL 10水平在MG患者高于健康者 (P <0 0 1) ,经GC治疗后 ,其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但仍高于健康者 (P <0 0 5 ) ;在AchRab阳性患者高于AchRab阴性患者 (P <0 0 5 )和正常对照者 (P <0 0 1) ,且与AchRab滴度呈正相关 (P <0 0 1)。IL 10分别在MG未治组和GC治疗组中 ,全身型均高于眼肌型 (P <0 0 5 ) ;病情重者均高于病情轻者 (P <0 0 1) ;急性期均高于慢性期 (P <0 0 5 ) ;伴胸腺异常者均高于胸腺正常者 (P <0 0 5 )。结论 :MG患者血清IL 10水平显著增高 ;IL 10与MG临床特点和AchRab的产生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白细胞介素-10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胀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旭 褚晓凡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73-2477,共5页
Oncosis is a special kind of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mod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cellular swelling,organelle swelling,blebbingand increased membrane permeabilit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pay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Oncosis is a special kind of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mod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cellular swelling,organelle swelling,blebbingand increased membrane permeabilit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pay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The review discuss the recent advances of oncosis on pathological change,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detection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胀亡 细胞死亡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治疗的实验观察
13
作者 曹学兵 孙圣刚 +3 位作者 王涛 刘昌勤 梅元武 徐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8-321,共4页
为评估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PD)的疗效。采用立体定位注射 6 -羟多巴胺 (6 - OHDA)制备偏侧 PD大鼠模型 ,右侧纹状体内分别移植入自、异体颈动脉体和胚鼠中脑组织块 ,移植后 2、 4、 8和 12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的旋转... 为评估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PD)的疗效。采用立体定位注射 6 -羟多巴胺 (6 - OHDA)制备偏侧 PD大鼠模型 ,右侧纹状体内分别移植入自、异体颈动脉体和胚鼠中脑组织块 ,移植后 2、 4、 8和 12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的旋转行为 ,测定移植区谷氨酸 (Glu)、甘氨酸 (Gly)、天门冬氨酸 (Asp)、γ-氨基丁酸 (GABA)和多巴胺 (DA)的含量改变。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 ,PD大鼠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达 12周之久 ,DA水平升高显著 (P<0 .0 1)且以自体颈动脉体移植组最佳 ;自体颈动脉体移植组纹状体内 Glu和 GABA含量显著降低 (P<0 .0 1)。结果表明 :脑内移植颈动脉体球细胞块可明显改善 PD大鼠药物诱发的旋转行为 ,提高纹状体内 DA含量并降低Glu和 GABA含量 ,是一种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 颈动脉体 球细胞块 移植 治疗 实验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缺失突变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王涛 梁直厚 +3 位作者 孙圣刚 彭海 刘红进 童萼塘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9-261,265,共4页
为观察中国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并探讨 parkin基因在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对 6 3例 PD患者进行了观察。根据起病年龄将 6 3例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 为观察中国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并探讨 parkin基因在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对 6 3例 PD患者进行了观察。根据起病年龄将 6 3例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10号外显子 ,然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观察外显子缺失分布。在 6 3例 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 2、 4缺失各 1例 ,外显子 3缺失 2例 ,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 PD组。结果表明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是我国早发性 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缺失突变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15
作者 邓学军 梅元武 +1 位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5期305-306,共2页
目的 :评价去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血纤维蛋白原等为指标 ,评价该药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去纤酶组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目的 :评价去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血纤维蛋白原等为指标 ,评价该药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去纤酶组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a后随访 ,患者复发率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与安慰药组差异显著。结论 :去纤酶可能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 ,达到保护缺血神经元 ,改善脑供血和神经功能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去纤酶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
16
作者 黎钢 袁光雷 +2 位作者 陈威 梅元武 童萼塘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0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MC I-186)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连续入院的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药,控制血压及血糖,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MC I-186)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连续入院的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药,控制血压及血糖,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b id,共14 d。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分别于治疗后第7,14,28天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8d后,治疗组CSS由治疗前的(19.6±8.7)分下降到治疗后的(11.8±4.6)分(P<0.01);对照组CSS由治疗前的(20.5±9.6)分下降到治疗后的(15.4±6.3)分(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