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转移癌误诊为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姜红浩 沈琴 +4 位作者 钱悦 朱里 涂亚庭 陈思远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86-787,共2页
皮肤转移癌在临床上不少见,但极易误诊,现将1例皮肤转移癌误诊为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癌皮肤转移 基底细胞 硬斑病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球菌多重耐药性与mtrR基因点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宏翔 涂亚庭 +2 位作者 林能兴 黄长征 张丽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6-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多传递耐药(mtr)外排系统中mtrR基因点突变与淋球菌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应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分离出55株淋球菌流行株。利用小量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抽提试剂盒取淋球菌DNA,PCR扩增16株淋球菌mtr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 目的探讨多传递耐药(mtr)外排系统中mtrR基因点突变与淋球菌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应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分离出55株淋球菌流行株。利用小量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抽提试剂盒取淋球菌DNA,PCR扩增16株淋球菌mtr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比较淋球菌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占76.36%(42/55)。4株敏感株和2株耐青霉素淋球菌无mtrR基因突变,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点突变,表现为3种点突变形式:6株发生了第45位Gly(GGC→GAC)Asp,3株发生了第14位His(CAC→CGC)Arg,1株发生了第51位Phe(TTC→GTC)Val。结论淋球菌mtrR基因第45位Gly(GGC→GAC)Asp、14位His(CAC→CGC)Arg和第51位Phe(TTC→GTC)Val突变与淋球菌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瑟氏淋球菌 淋病 药物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sCD23和白介素-4水平检测 被引量:5
3
作者 林能兴 连昕 +2 位作者 黄长征 陈善娟 涂亚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02-703,共2页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依巴斯汀 SCD23 白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 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家文 吴艳 +1 位作者 李东升 谭志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32-534,共3页
目的:探讨β趋化性细胞因子家族中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及其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6((3CR6)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3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8例正常人皮肤中CCL2... 目的:探讨β趋化性细胞因子家族中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及其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6((3CR6)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3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8例正常人皮肤中CCL20和CCR6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CL20与CCR6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01)。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CL20和CCR6 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CC趋化因子配体20mRNA CC趋化因子受体6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及局部NK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邹耘 陈兴平 涂亚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CA皮损内CD4、CD8、CD16、CD57表达的检测,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对CA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法检测4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 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CA皮损内CD4、CD8、CD16、CD57表达的检测,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对CA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法检测4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淋巴细胞内Th1/Th2细胞因子(IL-2、IL-4、IL-12和IFN-γ)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A皮损及正常对照者包皮环切组织CD4、CD8、CD16及CD57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A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CD4+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IL-4+-CD4+T细胞百分率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在CA发病过程中存在Th1向Th2漂移。疣体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均增高,但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织;CD16、CD57表达较正常组织中减少,说明病损局部NK细胞较正常组织少。结论CA患者存在外周血Th1/Th2失衡及病损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能是导致CA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TH1/TH2细胞因子 自然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夏季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及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岳臣 邬炎卿 +5 位作者 徐刚 江萍 毛叶红 冯爱平 陈兴平 连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真菌病 流行病学 病原菌 夏季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表达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厚君 涂亚庭 +3 位作者 林能兴 李家文 黄长征 刘志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335,共3页
为研究尖锐湿疣 (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C)凋亡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白介素 2 (IL- 2 )水平在 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法和 EL ISA法 ,检测了 6 0例不同病程 CA患者PBL C凋亡调控蛋白 Fa... 为研究尖锐湿疣 (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C)凋亡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白介素 2 (IL- 2 )水平在 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法和 EL ISA法 ,检测了 6 0例不同病程 CA患者PBL C凋亡调控蛋白 Fas/Fas- L 的表达水平和血清中 IL- 2水平。发现 CA短病程组 PBL C的 Fas、Fas- L 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5 ) ,而 CA长病程组 PBL C的 Fas、Fas- L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 CA短病程组 (P<0 .0 5 )和健康对照组 (P<0 .0 1) ,短、长病程组 CA患者血清 IL- 2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 ,CA患者 PBL C Fas/Fas-L 表达水平与血清中 IL- 2的水平呈负相关 (P<0 .0 1)。结果表明 :CA患者 PBL C有凋亡异常 ,并且与血清中 IL- 2的水平呈负相关 ,患者 PBL C凋亡异常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 调控蛋白 白细胞介素2 研究 FAS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胶囊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冯爱平 龙勇 +1 位作者 郑春玲 吴艳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2期1268-1269,共2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胶囊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9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丹参酮组(A组)、三蕊胶囊组(B组)和联合治疗组(C组),各30例。A组仅口服丹参酮胶囊4粒,tid;B组仅口服三蕊胶囊50 mg,b id;C组口服丹参酮胶囊4粒,tid,... 目的观察丹参酮胶囊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9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丹参酮组(A组)、三蕊胶囊组(B组)和联合治疗组(C组),各30例。A组仅口服丹参酮胶囊4粒,tid;B组仅口服三蕊胶囊50 mg,b id;C组口服丹参酮胶囊4粒,tid,三蕊胶囊50 mg,b id,4周后三蕊胶囊减为25 mg,b id。以上3组均同时皮损处外用复方吲哚美辛酊(舒服特),tid。用药6周为1个疗程。结果A、B、C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23.3%,26.7%和50.0%,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0.0%,63.3%和93.3%(P<0.01)。结论丹参酮胶囊联合三蕊胶囊治疗痤疮能增强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和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蕊胶囊 丹参酮胶囊 痤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岚 涂亚庭 +2 位作者 李慎秋 陈兴平 周礼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病例对照组与BCG-PSN组,病例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驱梅方案治疗,BCG-PSN组除常规驱梅治疗外加用BCG-PSN;以健康志愿者1...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病例对照组与BCG-PSN组,病例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驱梅方案治疗,BCG-PSN组除常规驱梅治疗外加用BCG-PSN;以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抑制明显,BCG-PSN可纠正早期隐性梅毒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改善其细胞免疫失调,提示BCG-PSN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作为梅毒的辅助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隐性梅毒 卡介菌多糖核酸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卫国 洪浩 +4 位作者 梁智 林海波 刘飞 吴艳 李家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2-284,共3页
报告1例皮肤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男,44岁。左下肢结节2年余,无明显自觉症状,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该病。
关键词 纤维组织细胞瘤 动脉瘤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首例解脂念珠菌肉芽肿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岳臣 曾敬思 +3 位作者 李家文 王岱军 邬焱卿 吴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1,共3页
报告国内首例解脂念珠菌(Candida lipolytica)肉芽肿。患者男,39岁。右颧外伤后结节进行性增多、扩大2年,经多次手术及多种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泼尼松及环磷酰胺等治疗,均无效果。病情进行性加重,浸润性红褐色斑块和结节增多、扩大,累... 报告国内首例解脂念珠菌(Candida lipolytica)肉芽肿。患者男,39岁。右颧外伤后结节进行性增多、扩大2年,经多次手术及多种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泼尼松及环磷酰胺等治疗,均无效果。病情进行性加重,浸润性红褐色斑块和结节增多、扩大,累及双侧眼睑、面部、鼻及鼻窦,并有高热和剧痛。左下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为炎性肉芽肿,左面部溃疡组织及左上颌窦穿刺抽出物内含有大量较细的菌丝、关节孢子,结合核糖体 DNA 的转录间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片段序列检测,鉴定为解脂念珠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脂念珠菌 肉芽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真菌药治疗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小鼠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善娟 刘志香 +2 位作者 吴艳 涂亚庭 李家文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2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比较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治疗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构建ICR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应用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灌服治疗,并在灌药后不同时间动态观察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结果特比萘芬组在不... 目的比较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治疗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构建ICR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应用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灌服治疗,并在灌药后不同时间动态观察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结果特比萘芬组在不同时间点其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明显高于氟康唑组及伊曲康唑组(P<0.01),连续灌药1周后其真菌载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氟康唑组与伊曲康唑组从灌服药物后第2天开始其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明显减少,灌服药物后第3天开始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即处于极低水平,表明两组疗效显著,但两者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特比萘芬治疗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欠佳,而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比萘芬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白念珠菌病 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先天梅毒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思远 黄长征 李家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5-176,共2页
报告1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女,70d。发热、背部及四肢起暗红色斑伴脱屑1周。患儿及其父母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1∶16),梅毒微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给予水剂青霉素G5万U/kg·d,连续用药14d全身皮疹完全消退。
关键词 梅毒 先天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与芦氟沙星联合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42例
14
作者 徐秋梅 刘贞富 +1 位作者 李雯 刘泽虎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9期634-635,共2页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与芦氟沙星联用对单用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效果不佳之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的疗效。方法 :男性NGU患者 42例 ,给予阿奇霉素胶囊 0 .5g·d 1 ,qd ,po ,芦氟沙星 0 .1g·d 1 ,bid ,po ,均连用 7d。结果 :痊愈...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与芦氟沙星联用对单用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效果不佳之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的疗效。方法 :男性NGU患者 42例 ,给予阿奇霉素胶囊 0 .5g·d 1 ,qd ,po ,芦氟沙星 0 .1g·d 1 ,bid ,po ,均连用 7d。结果 :痊愈 40例 ,显效、无效各 1例 ,有效率 97.62 %。疗程结束后解脲支原体的转阴率 97.62 % ,有尿道症状者症状消退率93 .5 5 %。结论 :对单一用药效果不明显的NGU患者 ,阿奇霉素与芦氟沙星联用是理想的治疗方案 ,病原体清除率高 ,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芦氟沙星 尿道炎 非淋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前列腺炎71例
15
作者 刘贞富 李雯 刘泽虎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6期384-385,共2页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治疗由沙眼衣原体 (Ct)和解脲脲原体 (Uu)感染引起的非淋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非淋菌性前列腺炎 71例 ,给予阿奇霉素首次 1g ,以后每天 0 .5g ,均qd ,po ,共 14d。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94.37% ,病原体转阴率 73 ...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治疗由沙眼衣原体 (Ct)和解脲脲原体 (Uu)感染引起的非淋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非淋菌性前列腺炎 71例 ,给予阿奇霉素首次 1g ,以后每天 0 .5g ,均qd ,po ,共 14d。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94.37% ,病原体转阴率 73 .2 4% ;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阿奇霉素对非淋菌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少 ,使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前列腺炎 非淋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斑素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37例
16
作者 连昕 徐祖森 陈兴平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6期387-388,共2页
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制斑素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6 1例 ,分为治疗组 37例 ,给予制斑素 5mL ,im ,qd ,同时配合维生素E、维生素B1 2 及外用药 ;对照组 2 4例 ,采用氨肽素、复方青黛丸等配... 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制斑素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6 1例 ,分为治疗组 37例 ,给予制斑素 5mL ,im ,qd ,同时配合维生素E、维生素B1 2 及外用药 ;对照组 2 4例 ,采用氨肽素、复方青黛丸等配合维生素、抗组胺药及外用药治疗。比较治疗 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73 .0 % ,对照组有效率45 .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制斑素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近期疗效较好 ,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斑素 银屑病 进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tterer-Siwe病1例
17
作者 陈宏翔 黄长征 +5 位作者 李家文 吴志洪 严小枫 李娟 谭明 涂亚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74-675,共2页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罕见的原因未明的疾病,又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病和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其中Letterer—Siwe病极为少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Letterer-Siwe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棘皮病并发Leser-Trélat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元丰 陈思远 +5 位作者 钱悦 吴艳 李家文 涂亚庭 王椿森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68-669,共2页
报告1例恶性黑棘皮病并发Leser-Trélat征。患者男,69岁。全身褶皱部位皮肤色素沉着、乳头瘤样增生,伴瘙痒半年。皮肤科检查:颜面部、双侧腹股沟、腋窝、肛周皮肤色素沉着,呈绒毛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双眼睑缘和唇红区及颊黏膜乳头瘤... 报告1例恶性黑棘皮病并发Leser-Trélat征。患者男,69岁。全身褶皱部位皮肤色素沉着、乳头瘤样增生,伴瘙痒半年。皮肤科检查:颜面部、双侧腹股沟、腋窝、肛周皮肤色素沉着,呈绒毛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双眼睑缘和唇红区及颊黏膜乳头瘤样增生。双侧乳头和乳晕角化及色素沉着,颈部、上胸部、腹部及四肢可见米粒至黄豆大疣状角化性丘疹。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示贲门-胃底低分化腺癌。诊断:恶性黑棘皮病并发Leser-Trélat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皮病 恶性 Leser-Trélat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