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消化内科护士开展住院患者自杀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 被引量:28
1
作者 熊宇 胡德英 +1 位作者 颜巧元 李燕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1期39-42,共4页
目的提高消化内科护士对患者自杀相关知识的认知及预防自杀相关行为的能力。方法对消化内科42名护士进行患者自杀相关知识及预防自杀相关行为的现状调查,并进行为期1年的针对性培训。培训方法包括知识讲解、行为示范、模拟演练和追踪反... 目的提高消化内科护士对患者自杀相关知识的认知及预防自杀相关行为的能力。方法对消化内科42名护士进行患者自杀相关知识及预防自杀相关行为的现状调查,并进行为期1年的针对性培训。培训方法包括知识讲解、行为示范、模拟演练和追踪反馈。结果培训后消化内科护士对患者自杀相关知识及预防自杀相关行为得分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均P<0.01);患者自杀事件发生率从0.70‰下降到0.13‰。结论对护士进行患者自杀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能够显著提高护士的认知和行为水平,从而有效预防患者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自杀 消化内科 护士 认知 行为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 被引量:20
2
作者 熊宇 张小昊 余丽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11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方法:从专科护理评估及对策、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无缝隙健康教育模式、医护一体化患者安全管理、延续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5个方面来开展规范化围术期管理。结...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方法:从专科护理评估及对策、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无缝隙健康教育模式、医护一体化患者安全管理、延续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5个方面来开展规范化围术期管理。结果 :通过1年的临床实践,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护理质量、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开展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有利于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切实保证了患者的护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科 内镜 微创治疗 规范化 围术期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科护士对基于Watson关怀理论之护理人文关怀认知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1
3
作者 熊宇 张莹 +2 位作者 胡灵芝 谢进芝 胡德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11期1431-1437,共7页
目的了解消化内科护士对基于Watson关怀理论护理人文关怀的认知现状,为临床开展相关的培训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消化内科护士护理人文关怀认知调查问卷,对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36名消化内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136... 目的了解消化内科护士对基于Watson关怀理论护理人文关怀的认知现状,为临床开展相关的培训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消化内科护士护理人文关怀认知调查问卷,对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36名消化内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136名消化内科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认知得分总均分为(12. 56±2. 61)分,正确率为62. 39%。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所在医院、知识获取途径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消化内科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的认知水平不高,护理管理者应参考影响因素,建立并完善专科护理人文关怀的学习与临床实践环境,以提高消化内科护士对基于Watson关怀理论护理人文关怀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科护士 Watson关怀理论 人文关怀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医院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熊宇 胡德英 +3 位作者 刘义兰 曾莉 韩燕红 黄璐璐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状况,为更好地预防患者自杀提供建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调查问卷,对412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总均分9.56±2.20,正确率45.5...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状况,为更好地预防患者自杀提供建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调查问卷,对412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总均分9.56±2.20,正确率45.52%,其中自杀一般知识均分6.83±1.68,正确率52.54%,自杀预防知识均分2.73±1.41,正确率34.07%。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预防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有护理自杀倾向/自杀未遂患者经历的护士自杀预防知识得分高于无经历者(P<0.05)。结论综合医院护士预防住院患者自杀的认知水平尚不理想,护理管理者应结合影响因素开展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医院 护士 住院患者 自杀 自杀预防 认知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构建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熊宇 徐玉兰 +3 位作者 胡灵芝 刘媛 谢进芝 胡德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7期43-46,共4页
目的构建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各级指标权重系数。方法对17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函询,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检验其逻辑一致性。结果 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 目的构建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各级指标权重系数。方法对17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函询,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检验其逻辑一致性。结果 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86,一级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32、0.37(均P<0.01)。确立的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及3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396、0.5279、0.3325;各级指标层次单排序及总排序一致性比率均<0.10,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结论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行,各指标权重合理,能为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围术期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微创治疗 护理质量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检查后下消化道大出血致呼吸心跳骤停一例的抢救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斐 金洁琼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5期63-63,75,共2页
关键词 直肠异物 胃镜检查 大出血 呼吸心跳骤停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色罗片对慢性便秘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翠萍 刘诗 +1 位作者 谢小平 侯晓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311-1316,共6页
目的:研究口服替加色罗对慢性便秘患者伴随的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口服4周替加色罗6mg每日两次或安慰剂随机双盲治疗。治疗前后用消化不良症状问卷、不透X线标记物法、胃... 目的:研究口服替加色罗对慢性便秘患者伴随的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口服4周替加色罗6mg每日两次或安慰剂随机双盲治疗。治疗前后用消化不良症状问卷、不透X线标记物法、胃电图和直肠肛管测压法评估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替加色罗组慢性便秘患者伴随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57±3.24vs5.29±1.18,P=0.024)。替加色罗组治疗后空腹-餐后胃电正常节律百分比变化较治疗前显著减小(6.58%±1.29%vs11.80%±3.85%,P=0.044)。替加色罗组患者胃内残余钡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5.95±1.65vs4.57±1.65,P=0.036);结肠内残余标记物数量(7.50±2.02vs5.89±1.94,P=0.029)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其中右半结肠(1.06±0.50vs0.67±0.23,P=0.035)和直肠乙状结肠(3.33±1.28vs1.50±1.01,P=0.017)残余标记物数显著减少。替加色罗治疗后直肠排便窘迫阈值[(25.2±1.8)mmHgvs(22.9±2.0)mmHg,P=0.028,1mmHg=0.133kPa]和最大容量感觉阈值[(32.1±2.5)mmHgvs(29.3±2.3)mmHg,P=0.043]显著降低。替加色罗治疗后初次排便感觉阈值和肛管直肠压力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加色罗能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改善餐后胃电活动,加速胃肠传输,降低直肠感觉阈值,提高直肠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色罗 慢性功能性便秘 消化不良症状 胃电活动 胃肠传输 直肠肛管测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细胞死亡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汤孟凡 付妤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514-2520,共7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由遗传易感性、宿主免疫功能失调、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受损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调节性细胞死亡(RCD)由信号转导通路和明确的作...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由遗传易感性、宿主免疫功能失调、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受损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调节性细胞死亡(RCD)由信号转导通路和明确的作用机制介导,在维持机体稳态和包括IBD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本文就RCD在IB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调节性细胞死亡 肠道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美国胃肠病学院临床指南:肝、肠系膜循环障碍》摘译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士雪(译) 杨玲 祁兴顺(审校)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9-531,共3页
肝脏的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系将食管上段和直肠远端以外的整个消化道、胰腺、胆囊和脾脏的末梢血液运输至肝脏。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腺颈部后方汇合形成。肠系膜下静脉常汇入脾静脉,胃左静脉汇入门静... 肝脏的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系将食管上段和直肠远端以外的整个消化道、胰腺、胆囊和脾脏的末梢血液运输至肝脏。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腺颈部后方汇合形成。肠系膜下静脉常汇入脾静脉,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汇合处。门静脉长约6~8 cm,直径约1 cm,在肝门处分为肝内门静脉左右支。流入肝血窦的门静脉血通过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内脏循环 美国 诊疗准则(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灵妃 胡德英 +2 位作者 熊宇 胡灵芝 李苗苗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将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6例、干预组47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制定和实施团体接纳承诺疗法,连续干预8周。评价两组干预前及干预... 目的探讨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将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6例、干预组47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制定和实施团体接纳承诺疗法,连续干预8周。评价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干预8周时及干预后1个月)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完成全程研究均为43例;干预后干预组疾病接受度、焦虑、自我管理能力及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制定和实施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心态,提高自护能力,促进疾病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接纳承诺疗法 团体干预 疾病接受度 自我管理 焦虑 负性情绪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R的细胞免疫治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11
作者 戴尔放 付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844,共6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正常健康组织和细胞导致的疾病,其主要发病基础是产生自身抗体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而基于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细胞免疫治疗可以耗竭B细胞或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通过...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正常健康组织和细胞导致的疾病,其主要发病基础是产生自身抗体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而基于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细胞免疫治疗可以耗竭B细胞或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通过靶向CD19/BCMA可以实现非特异性B细胞耗竭。嵌合自身抗体受体T细胞(CAAR-T)选择性杀伤携带特定自身抗体的免疫细胞,不损害正常B细胞。嵌合抗原受体调节T细胞(CAR-Treg)利用Treg细胞具有的调节自身耐受性和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CAR-NK)和嵌合自身抗体受体自然杀伤细胞(CAAR-NK)则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与可及性,在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同时扩宽了免疫细胞的来源。该文将探讨CAR的细胞免疫疗法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嵌合自身抗体受体T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调节T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32
12
作者 黄晓宇 李刚平 +4 位作者 寇继光 李蕾 夏秀梅 杨玲 侯晓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392-395,共4页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分布状态;肠道菌群分布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益生菌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情况及对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健康成人21例及孝感市中心医...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分布状态;肠道菌群分布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益生菌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情况及对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健康成人21例及孝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肝硬化不伴腹水患者26例及肝硬化伴腹水患者22例,其中肝硬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生菌(贝飞达),共治疗14 d进行比较研究。测定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血氨及ALT,血清白蛋白水平及TBil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肝硬化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肠球菌、肠杆菌显著增多(P<0.01),双歧杆菌减少(P<0.01);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有关,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菌群失调较A级严重(P<0.01);益生菌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标、降低血氨、提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P<0.01);益生菌亦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其中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效果更明显(P<0.01)。结论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可改善生化指标及降低血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道菌群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在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技术操作标准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3
作者 陈斐 熊宇 +2 位作者 张小昊 郭芳 刘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0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为蓝本,对临床留置针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置...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为蓝本,对临床留置针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因素,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异常拔管率由34.13%下降至7.69%(P<0.01),留置时间由(33.57±15.24)h延长至(86.54±12.47)h,静脉炎、堵管、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圈员的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规范执行,可以提升团队精神,有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质量和护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静脉治疗 静脉留置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窦倩 商海涛 +4 位作者 叶进 徐可树 侯晓华 宋宇虎 刘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评价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腹水肿瘤标志物,并绘制肿瘤标志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设定肿瘤标志物的临界值... 目的评价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腹水肿瘤标志物,并绘制肿瘤标志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设定肿瘤标志物的临界值,恶性腹水组癌胚抗原(CEA)、CA19-9、CA15-3高于临界值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腹水组(均P<0.05),而血清和腹水CA12-5无明显差异;腹水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其中腹水CEA诊断价值最高;与单一肿瘤标志物相比,联合检测腹水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5-3)其诊断价值更高。结论联合检测CEA、CA19-9、CA15-3对于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腹水中肿瘤标志物,使用ROC曲线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其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腹水 良性腹水 鉴别诊断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LR9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谭琰 邹开芳 +2 位作者 钱伟 陈胜 侯晓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0-527,共8页
目的从Toll样受体9(TLR9)的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和微生态制剂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0例轻、中度活动期的UC患者分为:美常安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A组)10例、丽珠肠乐联合... 目的从Toll样受体9(TLR9)的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和微生态制剂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0例轻、中度活动期的UC患者分为:美常安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A组)10例、丽珠肠乐联合SASP组(B组)10例、SASP组(C组)10例,疗程均为4周;正常对照组10例(肠镜及结肠病检均示正常)。于治疗前后取病变肠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LR9的表达水平,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LR9mRNA的表达,比较U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9蛋白和mRNA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UC患者治疗前后TLR9蛋白和mRNA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对3组UC患者治疗前后的Sutherland疾病活动性指数(DAI)、肠镜分级积分、病理组织学分级积分、大便菌群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免疫组化显示TLR9在UC结肠上皮和炎症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RT-PCR检测UC患者结肠组织可见TLR9mRNA表达,而正常对照组未检出TLR9mRNA的表达。且TLR9与Sutherland DAI、肠镜分级积分、病理组织学分级积分及大便菌群积分呈正相关性。2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显示A、B、C 3组治疗前病变肠组织中TLR9及TLR9mRNA均为阳性表达,治疗后均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各组治疗前后3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间比较,A、B组间无差异,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3组治疗前后Sutherland DAI、肠镜分级积分、病理组织学分级积分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组间)比较:Sutherland DAI、肠镜分级积分、病理组织学分级变化差值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便菌群变化A、B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治疗前后大便菌群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9失调可能参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微生态制剂能有效降低UC患者的TLR9表达水平,TLR9下调可能是益生菌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微生态制剂 TOLL样受体9 肠道菌群 先天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及其传入纤维对大鼠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劲松 乔娴 侯晓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7-719,723,共4页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及其传入纤维对清醒大鼠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研究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迷走神经干切断组 (vagotomy组 )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阻断组 (capsaicin组 )...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及其传入纤维对清醒大鼠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研究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迷走神经干切断组 (vagotomy组 )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阻断组 (capsaicin组 ) ,3组大鼠均于胃浆膜面植入电极 1对 ,于清醒状态下记录胃肌电活动 ,随后采用酚红排空方法检测大鼠胃排空。结果 ①vagotomy组大鼠胃肌电活动的主频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apsaicin组 ;②capsaicin组大鼠胃肌电活动的主频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③vagotomy组大鼠胃排空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capsaicin组大鼠胃排空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迷走神经对胃肌电活动的影响是由其传出纤维介导的。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辣椒素对大鼠胃排空的不同影响显示迷走神经对胃运动的调控存在多重作用 ,可能由不同神经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排空 胃肌电活动 大鼠 对照组 迷走神经 传入纤维 影响 酚红 雄性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素诱导MKN-45胃癌细胞凋亡及对cyclinE、cyclin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细元 邹开芳 +1 位作者 钱伟 侯晓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对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cyclinE、cyclinD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KN-45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泰素共同孵育,应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FACS)、Annexin-Ⅴ标记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不同时... 目的探讨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对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cyclinE、cyclinD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KN-45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泰素共同孵育,应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FACS)、Annexin-Ⅴ标记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不同时间点应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泰素对MKN-45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对泰素作用后的MKN-45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表达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泰素对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泰素使MKN-45细胞分裂阻滞于G2/M期;泰素作用MKN-45细胞24h后cyclinE表达下调,cyclinD1表达基本不变;应用Annexin-Ⅴ标记的方法检测发现泰素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后坏死。结论泰素能使胃癌细胞MKN-45坏死,发生细胞周期阻滞,还可诱导MKN-45细胞发生凋亡及周期蛋白cyclinE表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胃癌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年至1999年食管癌、贲门癌低发区和高发区患者TNM分期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常炜 王立东 +13 位作者 侯晓华 李吉林 李学民 刘宾 罗平 王能超 郭军辉 赵建波 宋昕 樊慧 郭涛 张梅 刘保池 吴爱群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1982年到1999年18a间中国北方城市食管、贲门癌城市低发区与农村高发区居民中新发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北京同仁医院和河北磁县人民医院的病例资料记录,动态分析这2个医院18a间首次确诊时的食管... 目的探讨1982年到1999年18a间中国北方城市食管、贲门癌城市低发区与农村高发区居民中新发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北京同仁医院和河北磁县人民医院的病例资料记录,动态分析这2个医院18a间首次确诊时的食管癌和贲门癌TNM分期,并依据TNM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TNM0和Ⅰ期),中期(TNMⅡa和Ⅱb期)及晚期(TNMⅢ和Ⅳ期)。结果18a间农村居民患者首次确诊的4928例食管癌(3074例)和贲门癌(1854例)中,早期患者仅占5%和2%,95%以上的患者均为中、晚期。城市居民患者首次确诊的751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中,早期食管癌(14%)和早期贲门癌(10%)均略高于农村患者(P<0.05),但是城市患者中,90%的贲门癌和86%的食管癌患者仍为中、晚期。结论城市低发区和农村高发区首次就诊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仍以中、晚期为主,这是导致食管贲门癌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贲门腺癌 肿瘤分期 城市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胃粘膜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劲松 侯晓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2-595,共4页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胃粘膜保护因子的影响 ,探讨其胃粘膜保护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80只 ,随机分为 4组进行 4项指标的检测 ,每组又分为 4个亚组 ,即对照组 L arg组 L NAME组 L NAME +L arg组 ,各组...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胃粘膜保护因子的影响 ,探讨其胃粘膜保护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80只 ,随机分为 4组进行 4项指标的检测 ,每组又分为 4个亚组 ,即对照组 L arg组 L NAME组 L NAME +L arg组 ,各组经不同药物处理后 ,检测 :①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糜烂面积和深度 ;②通过Grees re action方法检测胃粘膜一氧化氮含量 ;③中性红分泌法及胃粘膜池模型方法检测胃粘膜血流 ;④血气分析检测胃粘膜中HCO3 -分泌。结果 L arg组大鼠给予无水乙醇灌胃后 ,其胃粘膜溃疡面积和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L NAME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L NAME +L arg组胃粘膜溃疡面积和深度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L arg可显著增加胃粘膜一氧化氮浓度 胃粘膜血流及胃粘膜HCO3 -分泌 ,给予L NAME后该促进作用消失 ,而单独给予L NAME可显著减低胃粘膜一氧化氮浓度 胃粘膜血流及胃粘膜HCO3 -分泌。结论 一氧化氮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与增加胃粘膜血流和促进HCO3 -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AME 胃粘膜血流 L-ARG 对照组 胃粘膜保护 分泌 一氧化氮 雄性 中性红 消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被引量:29
20
作者 肖丽 杨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774-779,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参与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逐渐上升。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从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参与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逐渐上升。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从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指出针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干预策略可能是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脂肪肝 代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