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
1
作者 湖北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学组 +8 位作者 肖书萍 杨东 肖芳 陈冬萍 王晓燕 薛幼华 杨丽芹 阚雪锋 徐清榜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诊疗期间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兼容性评估,居家期间维护及自我管理。结论制定的共识内容全面,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患者应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癌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患者自控镇痛 疼痛护理 并发症 居家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鉴别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俊玲 李永丽 +3 位作者 连建敏 窦社伟 吴慧 冯敢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9-642,共4页
目的评价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作用。方法应用Siemens3.0TMR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常规MR检查出现新强化灶患者行2D1H-MRS分析。观察病变强化区及水肿区主要代谢物,计算代谢物比值(NA... 目的评价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作用。方法应用Siemens3.0TMR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常规MR检查出现新强化灶患者行2D1H-MRS分析。观察病变强化区及水肿区主要代谢物,计算代谢物比值(NAA、Cho、Cr、Cho/Cr、Cho/NAA、NAA/Cr)比较各代谢物比值在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间的差异。结果35例中,肿瘤复发20例,放射性脑损伤15例,经组织学证实23例,经临床及影像随访证实12例。肿瘤复发病变强化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损伤,平均NAA/Cr比值显著低于放射性脑损伤;肿瘤复发病变水肿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脑损伤,平均NAA/Cr在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病变强化区代谢物比值ROC曲线,将Cho/Cr和Cho/NAA比值中任意一个或两个大于1.77作为肿瘤复发的判断标准,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18/20)和93.33%(14/15),准确率为91.43%(32/35)。结论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复发 放射治疗 磁共振波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炜 梁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7-354,共8页
肝内胆管癌(iCCA)发病隐匿且侵袭性强,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中晚期iCCA治疗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但单一疗法疗效有限。近来研究表明,以消融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导管动脉放疗栓塞(TARE)、肝... 肝内胆管癌(iCCA)发病隐匿且侵袭性强,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中晚期iCCA治疗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但单一疗法疗效有限。近来研究表明,以消融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导管动脉放疗栓塞(TAR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介入手段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策略,可显著改善中晚期iCCA患者生存率,同时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该文综述iCCA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局部治疗 介入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陈磊 陈诗 郑传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1-635,共5页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对不同分期肝癌,指南推荐的治疗方式不同。对早期肝癌患者指南推荐接受外科手术、肝移植或消融治疗,对中期肝癌患者推荐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对晚期肝癌患者推荐分子靶...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对不同分期肝癌,指南推荐的治疗方式不同。对早期肝癌患者指南推荐接受外科手术、肝移植或消融治疗,对中期肝癌患者推荐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对晚期肝癌患者推荐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和仑伐替尼)为一线治疗方式。对不适合接受指南推荐治疗的肝癌患者,探究新型治疗方式迫在眉睫。然而既往研究认为肝癌细胞对放射治疗(放疗)不敏感,致使其应用于肝癌治疗受限。近年研究显示早、中及晚期肝癌患者均可接受放疗,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文就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放射治疗 临床应用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柴斌 周国锋 郑传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9-242,共4页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转移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本文对SIRT用于CRLM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EB扩增肾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6
作者 李媛 黄博 +6 位作者 雷萍 罗丹菊 翁密霞 范军 高蓓蓓 聂秀 杨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30-1332,共3页
目的探讨TFEB扩增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TFEB扩增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FISH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4和73岁,均因腰痛检查发现左肾上极占位。... 目的探讨TFEB扩增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TFEB扩增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FISH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4和73岁,均因腰痛检查发现左肾上极占位。例1肿瘤切面灰黄间褐,边界不清,侵及肾周脂肪。例2术中见左肾上极囊实性包块。镜下2例肿瘤均形似乳头状肾细胞癌,肿瘤细胞胞质粉染,核仁明显。2例免疫表型基本一致,肿瘤细胞TFEB、CK(AE1/AE3)弥漫阳性,Cathepsin K部分阳性,黑色素细胞标志物Melan A和HMB-45阴性。FISH检出TFEB基因扩增。TNM分期:例1病理T分期为pT3a。术后随访,例1术后恢复尚可,未经辅助治疗,复查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例2未经辅助治疗,患者状态尚可。结论TFEB扩增肾细胞癌是罕见的高级别侵袭性肾细胞癌,其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于TFEB重排肾细胞癌,诊断时应注意鉴别,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TFEB 基因扩增 临床病理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筛查低剂量CT检查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2
7
作者 康承欣 付彬洁 +13 位作者 吕发金 李真林 余建明 雷子乔 付海鸿 马新武 赵雁鸣 刘杰 周高峰 牛延涛 康庄 暴云锋 路青 尹建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肺癌筛查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方案,合理、规范地应用胸部LDCT检查技术,为胸部LDCT应用于肺结节的检出和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了肺癌筛... 目的: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肺癌筛查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方案,合理、规范地应用胸部LDCT检查技术,为胸部LDCT应用于肺结节的检出和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了肺癌筛查胸部LDCT检查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根据近年来国内外LDCT肺癌筛查进展,结合我国肺癌流行病学特征,在检查适用对象、扫描技术参数、辐射剂量范围、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同制定了本共识。结果:本共识定义肺癌筛查胸部LDCT的有效辐射剂量应≤1 m Sv,并将受检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照<18.5 kg/m^(2)、18.5~24.9 kg/m^(2)、≥25 kg/m^(2)分为小BMI、中BMI和大BMI人群,推荐其管电压分别为≤100 kV、100~、120 k V,管电流量分别为20 mAs、30 mAs、30 mAs。重建卷积核建议为标准或中等大小。根据椎体棘突标志制定扫描范围,即当受检者BMI≥21 kg/m^(2)时,扫描范围可从T1棘突上缘至T12棘突下缘,BMI<21 kg/m^(2)时,扫描范围可控制为T1棘突上缘至L1棘突下缘;于深吸气末屏气扫描;推荐采用多平面重组、10 mm层厚最大密度投影、3 mm层厚最小密度投影、多层面容积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结论:本文对肺癌筛查胸部LDCT检查技术达成了全流程技术规范共识,有助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同质化扫描,提升影像结果互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筛查 低辐射剂量 CT检查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压缩感知对比增强全身MRA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8
作者 李景阳 富青 +5 位作者 刘小明 吴佳威 金腾 于群 雷子乔 孔祥闯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129,共7页
目的研究单次注射、半剂量对比剂三维高分辨压缩感知对比增强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3D high-resolution compressed sensing contrast-enhanced 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S-CE-MRA)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 目的研究单次注射、半剂量对比剂三维高分辨压缩感知对比增强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3D high-resolution compressed sensing contrast-enhanced 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S-CE-MRA)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83例临床怀疑全身动脉疾病前来行磁共振全身血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4例,B组39例。A组行3D-CS-CE-MRA扫描,对比剂总量为0.15 mmol/kg,单次注射,流速为2 m L/s;B组行常规三维高分辨对比增强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3D high-resolution contrast-enhanced 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扫描,对比剂总量为0.3 mmol/kg,分两次注射,每次用量均为0.15 mmol/kg,流速为2 m L/s。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分析两组25个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并对各段动脉进行评分;选取颈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测量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NR_(颈总)、SNR_(股动脉)、SNR_(腘动脉)、CNR_(颈总)、CNR_(股动脉)、CNR_(腘动脉)总体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_(腹主)、CNR_(腹主)总体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均值高于A组。3D-CS-CE-MRA平均得分优于3D-CE-MRA[(3.41±0.52)vs.(3.18±0.48),P<0.05];腹主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血管显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头臂干、椎动脉、胸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血管显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评分高于B组。结论与常规3D-CE-MRA相比,3D-CS-CE-MRA只需一次对比剂注射且无需减影即可快速完成磁共振全身血管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对比剂用量,缩短了检查时间,提高患者耐受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多回波Dixon 对比增强 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周迪炜 雷萍 +7 位作者 谢玲玲 郑琴 罗丹菊 翁密霞 李雪飞 曹沁 聂秀 杨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2-817,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 目的探讨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组织化学染色、FISH、二代测序(NGS)及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9岁,平均28.2岁。肿瘤最大径3.0~6.0 cm(平均4.7 cm)。发病部位:右侧肾脏3例(其中1例发生胸椎转移),左侧输卵管间质与圆韧带之间1例,盆腔部位1例。组织学上,肿瘤由丰富的纤维血管网分隔成巢状、腺泡状结构,胞质透亮或嗜酸性、颗粒样,胞质内不同程度的出现黑色素聚集;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4例检出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3个/10 HPF;2例检出个别脉管内瘤栓,其余3例均未检出脉管内瘤栓及神经侵犯。免疫表型:5例TFE3均弥漫强阳性,HMB45及Melan A不同程度阳性;CK(AE1/AE3)、CK7、EMA、PAX8、TFEB、S-100、SOX10、SMA、desm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0%。FISH检测:TFE3分离探针显示4例存在明确的TFE3分离信号,1例因信号不典型判读为阴性,经NGS检测证实为RBM10-TFE3基因融合。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患者均存活,4例无瘤生存,1例胸椎转移患者情况稳定且未进展。结论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建议作为一种独立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实体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p11易位性肿瘤 黑色素分化 TFE3 基因重排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磁共振成像振荡梯度自旋回波原理及其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珏 汪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189,共5页
脑胶质瘤作为成人最常见的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高病死率及侵袭性强的特点。脑胶质瘤的肿瘤分级及遗传表型异质性将影响治疗方案制订及预后,治疗后疗效评估及肿瘤复发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基于振荡梯度自旋回波(oscillat... 脑胶质瘤作为成人最常见的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高病死率及侵袭性强的特点。脑胶质瘤的肿瘤分级及遗传表型异质性将影响治疗方案制订及预后,治疗后疗效评估及肿瘤复发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基于振荡梯度自旋回波(oscillating gradient spin echo,OGSE)的扩散MRI是一种新型扩散MRI技术,它通过探测细胞直径、细胞密度、细胞内外体积分数等微结构特征,在脑胶质瘤影像诊断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OGSE成像的技术原理、OGSE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类分级、分子分型预测、疗效评估、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OGSE成像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振荡梯度自旋回波 扩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微结构成像 肿瘤分级 分子分型预测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敏感黑血序列三维T_(1)WI增强扫描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冉红芹 向正东 +3 位作者 段庆红 陈振涛 徐军 杨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流动敏感黑血序列三维T_(1)加权增强扫描(FSBB 3D CE-T_(1)WI)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且经临床和影像检查证实的52例脑转移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行颅脑FSBB 3D C...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流动敏感黑血序列三维T_(1)加权增强扫描(FSBB 3D CE-T_(1)WI)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且经临床和影像检查证实的52例脑转移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行颅脑FSBB 3D CE-T_(1)WI、FSE CE-T_(1)WI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三维T_(1)加权对比增强(FFE 3D CE-T_(1)WI)扫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3个序列之间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经随访证实颅内转移灶总数为371个,FSBB 3D CE-T_(1)WI的检出率99.73%(370/371),FFE 3D CE-T_(1)WI的检出率为83.02%(308/371),FSE CE-T_(1)WI的检出率为78.44%(291/371),三者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8,P<0.05)。分层分析:直径<3 mm的转移灶共160个,FSE CE-T_(1)WI、FFE 3D CE-T_(1)WI和FSBB 3D CE-T_(1)WI的检出率分别为50.62%、60.62%和99.37%,三个序列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36,P<0.05);对于直径3~10 mm的转移灶,FSE CE-T_(1)WI、FFE 3D CE-T_(1)WI和FSBB 3D CE-T_(1)WI的检出率分别为99.38%、100%和100%,三个序列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径>10 mm的转移灶,三个序列的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BB 3D CE-T_(1)WI在检出脑转移瘤方面要优于常规和高分辨序列MR增强扫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流动敏感黑血序列 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及后处理技术 被引量:32
12
作者 周运锋 史河水 +4 位作者 吴爱兰 李欣 古今 刘永华 韩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时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方法疑诊肺动脉栓塞(PE)拟接受CTPA检查的患者40例分成A、B两组,A组触发点感兴趣区(ROI)位于肺动脉干,阈值80 HU,对比剂总量50-60 m... 目的探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时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方法疑诊肺动脉栓塞(PE)拟接受CTPA检查的患者40例分成A、B两组,A组触发点感兴趣区(ROI)位于肺动脉干,阈值80 HU,对比剂总量50-60 ml,B组ROI位于主动脉窗水平的上腔静脉内,阈值80 HU,对比剂总量35-45 ml,两组的其他技术参数相同。分析两种方法的CTPA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右下肺静脉CT值及6级肺动脉显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比较各种后处理重组方法对栓子的显示率。结果 40例疑似PE患者,除B组1例严重的右心功能不良致肺动脉图像较差外,其余均得到满意的图像;肺动脉干CT值和6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下肺静脉CT值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各种不同后处理技术,对不同情况下的栓子显示,各有其优势。结论选择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CTPA检查方法,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提高图像的质量;各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触发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H-MRS和DTI评估胶质瘤患者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浸润 被引量:16
13
作者 邹启桂 徐海波 +3 位作者 李志勇 孔祥闯 刘芳 刘定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5,159,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浸润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2例...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浸润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2例,高级别胶质瘤8例),另选9例脑转移瘤、6例脑膜瘤作为瘤周水肿区对照组,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1H-MRS、DTI检查。依距强化肿瘤实质边界距离将瘤周水肿区划分为3种类型:近瘤周水肿、中瘤周水肿和远瘤周水肿。分别测定肿瘤实质、不同区域瘤周水肿和相应位置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ho/Cr、NAA/Cr代谢比率和平均表观弥散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结果高级别胶质瘤近瘤周水肿区Cho/Cr比值为(2.79±1.03),与肿瘤实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4,P>0.05),而与对侧正常脑实质间存在明显差异(t=2.519,P<0.05),且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膜瘤(P<0.05);高级别胶质瘤近瘤周水肿区ADC值为(1 167.70±125.69)×10-6mm2/s,与中瘤周水肿存在明显差异(t=1.744,P<0.01),且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膜瘤(P<0.01);高级别胶质瘤近瘤周水肿区Cho/Cr比值与ADC值呈负相关(r=-0.866,P<0.01),而转移瘤二者之间无相关性(r=-0.177,P>0.05)。结论根据Cho/Cr、ADC值,可以推测高级别胶质瘤近瘤周水肿区可能存在肿瘤细胞浸润。1H-MRS和DTI可为评估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浸润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瘤周水肿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 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多糖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罗仕华 郑传胜 +5 位作者 黎维勇 卫乐乐 王勇 夏向文 周国锋 冯敢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白及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细胞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人卵巢癌细胞(A2780)和肝癌细胞(HepG2)经不同剂量白及多糖处理后,应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白及多糖对3种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白及多糖对sg... 目的探讨白及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细胞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人卵巢癌细胞(A2780)和肝癌细胞(HepG2)经不同剂量白及多糖处理后,应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白及多糖对3种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白及多糖对sgc、A2780和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显示经200μg/mL白及多糖作用72 h后,sgc 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减少;A2780 S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无明显变化;HepG2 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减少。结论白及多糖可通过抑制sgc、A2780和HepG2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时相及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陈艳 韩萍 +3 位作者 梁波 雷子乔 田志梁 周阳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5-429,共5页
目的探讨重建时相及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并确定冠状动脉各分支在不同心率组间的最佳时相.方法 93名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10%间隔回顾性重建20%~80%时相的图像,根据心率分三组(组Ⅰ:≤60次/分、组Ⅱ:60~70... 目的探讨重建时相及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并确定冠状动脉各分支在不同心率组间的最佳时相.方法 93名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10%间隔回顾性重建20%~80%时相的图像,根据心率分三组(组Ⅰ:≤60次/分、组Ⅱ:60~70次/分、组Ⅲ:≥70次/分),两名医师评价不同心率、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结果在组Ⅰ、组Ⅱ、组Ⅲ中的最佳成像时相,左前降支(LAD)分别为50%~70%、60%~70%、60%;左回旋支(LCX)分别为50%~60%、60%、40%;右冠(RCA)分别为60%、50%~60%、40%.LM、LAD近段在三组间显示比例无显著性差异;LAD中远段、LCX各段、RCA近段、远段在组Ⅰ与组Ⅱ间的显示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与组Ⅲ的显示比例有显著性差异;RCA中段在各组间的显示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在心率小于70次/分的情况下,采用多时相重建可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血透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洁 徐海波 +6 位作者 孔祥泉 刘定西 刘芳 于群 王玉辉 刘春萍 屈新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评价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时,术前对病变甲状旁腺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MHD并不同程... 目的评价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时,术前对病变甲状旁腺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MHD并不同程度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高的患者11例,在病变甲状旁腺切除术前行高场强3.0T MRI检查。结果 11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共有31枚增生甲状旁腺,术前MRI检出26枚,检出率达83.9%。其中T2WI压脂序列上病灶的异常高信号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易于发现病灶;而T1WI序列上多个病灶之间或病灶与甲状腺之间的解剖分辨率好,多序列、多方位结合诊断准确率高。结论高场强MRI检查对于SHPT患者多发甲状旁腺增生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和较高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维持性血液透析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增生 多发甲状旁腺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兔VX2肝肿瘤模型制作及动脉插管技术探讨 被引量:33
17
作者 周承凯 梁惠民 +1 位作者 李欣 柳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介绍应用VX2细胞株制作兔移植性肝癌模型,并探讨插管技术的应用。方法实验对象为新西兰大白兔(n=80),VX2瘤块组织接种于肝脏,接种后2-3周实验组(n=51)行剖腹直视下肝动脉直接楔入插管,并作DSA造影。对照组1和2(各10只)分... 目的介绍应用VX2细胞株制作兔移植性肝癌模型,并探讨插管技术的应用。方法实验对象为新西兰大白兔(n=80),VX2瘤块组织接种于肝脏,接种后2-3周实验组(n=51)行剖腹直视下肝动脉直接楔入插管,并作DSA造影。对照组1和2(各10只)分别采取经股动脉.肝动脉插管和开腹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方法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率为98%(50/51),其中88%(45/51)完成超选择栓塞;对照组1和2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30%和40%,只有0/10和4/10完成超选择栓塞。结论移植性兔VX2肝癌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综合影像评价有利于实验动物的筛选。采用肝动脉细针直接穿刺楔入法插管成功率高,可完成超选择栓塞,是值得推广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动物模型 介入治疗 动脉插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血管重塑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陶然 梁惠民 +5 位作者 冯敢生 袁锋 夏向文 潘峰 刘德翰 叶天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9
作者 雷子乔 韩萍 +2 位作者 余建明 田志梁 陈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400-1402,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 (正常肾 10例 ,正常输尿管7例 ,泌尿系疾病 2 9例 )泌尿系病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横断面图像进行重建。结果 根据疾病和诊断目的的不...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 (正常肾 10例 ,正常输尿管7例 ,泌尿系疾病 2 9例 )泌尿系病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横断面图像进行重建。结果 根据疾病和诊断目的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重建方法进行重建。MIP图像对肾动脉狭窄及全尿路显示有很好效果 ,MPR图像可用于显示各种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等 ,SSD和VRT图像适用于显示肾脏畸形、肾脏肿块、肾结石和输尿管变异等。结论 对于不同的泌尿系疾病 ,采用不同的三维重建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泌尿系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脊柱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金龙 史河水 +2 位作者 韩萍 田志梁 李友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3-225,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 CT及重建技术在脊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1例脊柱损伤患者的螺旋CT轴位图像 (Tr CT)、多平面重建图像 (MPR)、表面遮盖法重建图像 (SSD) ,根据对病变的分辨率 ,将三者对病变的显示能力分为优、良、差 3... 目的 探讨螺旋 CT及重建技术在脊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1例脊柱损伤患者的螺旋CT轴位图像 (Tr CT)、多平面重建图像 (MPR)、表面遮盖法重建图像 (SSD) ,根据对病变的分辨率 ,将三者对病变的显示能力分为优、良、差 3等。结果 脊柱正、侧位 CT定位像类似于常规 X线摄片。 Tr CT、 MPR对骨折、无旋转脱位、脊髓损伤显示良好。 SSD对线性骨折、脊髓损伤显示差。 MPR和 SSD能清晰显示椎间隙宽窄、椎体滑脱 ;椎体旋转脱位以 SSD显示最好。 MPR和 SSD立体感强 ,空间分辨率高。结论 螺旋 CT应作为脊柱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熟悉并灵活应用 CT定位像、 Tr CT、 MPR、 SSD图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螺旋CT 重建技术 螺旋CT轴位图像 多平面重建图像 表面遮盖法重建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