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87例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1
作者 梁建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62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方法采用EnVision法。结果87例GIST中,CD117表达阳性72例(82.8%),CD34表达阳性62例(71.3%)。其生物学行...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62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方法采用EnVision法。结果87例GIST中,CD117表达阳性72例(82.8%),CD34表达阳性62例(71.3%)。其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17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3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3例,高度侵袭危险性24例,随侵袭危险性级别升高,其进展性疾病(PD)发生率升高。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具有诊断意义,但无预后意义。GIST组织学形态多样,不同组织学类型预后不同。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评价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凝固性坏死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癌基因c-k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中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 细胞增殖和凋亡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英文)
2
作者 崔文 孔霞 +6 位作者 曹慧玲 王旭 高继发 王舟 任启伟 王学春 吴人亮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MNA)和凋亡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P16蛋白表达及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应...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MNA)和凋亡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P16蛋白表达及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应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SSCP阳性标本中p53基因5-8外显子碱基突变谱和氨基酸顺序改变。应用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凋亡的改变。结果结果显示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1.7%(40/96),其中Ⅱ级肿瘤阳性率为27.3%(13/53),Ⅲ、Ⅳ级肿瘤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63.6%(7/11),低分级与高分级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88,P<0.05)。SSCP检测结果显示34/96(35.4%)例胶质瘤出现p53基因异常移动的单链DNA电泳带,主要分布在5,7,8外显子。在40例P53蛋白阳性的病例中有32例呈现该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改变,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基本一致。DNA序列分析显示,17例SSCP有异常电泳带的标本中均存在p53基因突变,而且主要发生在5-8外显子,突变类型多数为点突变或碱基缺失,突变位点多分布在第5外显子130-175号密码子之间,第8外显子270-291密码子之间,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16蛋白的表达缺失率为60.4%(58/96),其中Ⅱ级肿瘤为39.6%(21/53),Ⅲ、Ⅳ级肿瘤为81.2%(26/32)、100%(11/1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P16表达缺失率均显著高于低级别的肿瘤。复合表达研究显示,p53蛋白的表达与p16缺失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96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检测显示,PCNA标记指数(PCNALabelIndex,PCNAL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减,PCNALI/AI之比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结论p53异常表达和突变是胶质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53突变更常位于5、7、8外显子,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53基因突变可以通过p53蛋白的表达来间接反映,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p16的缺失更多见于高级别的胶质瘤,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胶质瘤发生、发展与PCNA的高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密切相关,PCNALI/AI比PCNALI或AI单独检测更能反映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及恶性行为。p53基因突变、p16基因表达的缺失及PCNALI的增高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协同作用并与肿瘤的分化和异常增生显著相关,而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受p53、p16基因的调控,p53及p16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胶质瘤逃逸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基因突变 基因产物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提升人肝癌细胞活性氧对氟尿嘧啶促凋亡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利红 官阳 杨木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8期792-795,共4页
目的:观察大黄素提升人肝癌细胞HepG2活性氧(ROS)水平对氟尿嘧啶(5-FU)促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大黄素以不同方式作用于HepG2细胞,以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内ROS的动态变化.不同浓度大黄素单用或与5-FU联合作用于HepG2细胞,以... 目的:观察大黄素提升人肝癌细胞HepG2活性氧(ROS)水平对氟尿嘧啶(5-FU)促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大黄素以不同方式作用于HepG2细胞,以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内ROS的动态变化.不同浓度大黄素单用或与5-FU联合作用于HepG2细胞,以MTT检测细胞活力;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大黄素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提升HepG2细胞的ROS水平,2~4h达到高峰.大黄素与5-FU联用,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地增强5-FU对HepG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论:应用大黄素提升人肝癌细胞HepG2的ROS水平可能是提高化疗药物抗肿瘤疗效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活性氧 氟尿嘧啶 肝癌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胞白血病和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的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官阳 徐惠 阮幼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16-519,共4页
毛细胞白血病和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均为少见的淋巴源性恶性肿瘤,两者在临床表现和光镜形态上很难区别。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14例毛细胞白血病和2例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的瘤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超微结构差异,... 毛细胞白血病和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均为少见的淋巴源性恶性肿瘤,两者在临床表现和光镜形态上很难区别。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14例毛细胞白血病和2例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的瘤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超微结构差异,提示了电镜检查在淋巴源性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白血病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类固醇受体-β mRNA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罗鸿 刘珺 +6 位作者 王先松 梁晋军 曾平凡 严能兵 沈莹 姜妍 王鹏举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80-48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受体α及βmRNA在接受鼻腔CS治疗后不同疗效的两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的定量表达,探讨在不同组AR鼻黏膜组织中CS-α和CS-β的表达意义。方法通过随访120例门诊AR患者后筛... 目的通过检测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受体α及βmRNA在接受鼻腔CS治疗后不同疗效的两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的定量表达,探讨在不同组AR鼻黏膜组织中CS-α和CS-β的表达意义。方法通过随访120例门诊AR患者后筛查出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其中CS敏感组36例,CS抵抗组29例。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检测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CS-αmRNA和CS-β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在CS抵抗组鼻黏膜组织中CS-βmRNA表达[(5.62±1.28)×102拷贝/μg]均高于CS敏感组[(4.62±0.48)×102拷贝/μg,t=-6.67,P<0.01]和正常鼻黏膜组[(5.32±0.55)×102拷贝/μg,t=-8.29,P<0.01],并在该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αmRNA与CS-βmRNA的比值在CS敏感组(658.32±65.16)与CS抵抗组(525.70±68.1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6,P<0.01)。结论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中的CS-βmRNA高表达、CS-αmRNA表达下调提示CS抵抗的存在,CS-β在评价AR患者对CS治疗疗效上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受体 类固醇 类固醇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胆管发育不良致先天性阻塞性黄疸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官阳 阮幼冰 周泽斌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一例先天性阻塞性黄疸病例的肝脏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肝细胞内有不同程度的淤胆,大部分肝细胞间未见毛细胆管结构或毛细胆管发育不良,提示本例患者的阻塞性黄疸由先天性毛细胆管发育不良引起,电镜检查有利于判断患儿的...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一例先天性阻塞性黄疸病例的肝脏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肝细胞内有不同程度的淤胆,大部分肝细胞间未见毛细胆管结构或毛细胆管发育不良,提示本例患者的阻塞性黄疸由先天性毛细胆管发育不良引起,电镜检查有利于判断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胆管 阻塞性黄疸 超微结构 新生儿黄疸 先天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贫血骨髓穿刺标本的电镜观察
7
作者 阮幼冰 官阳 +2 位作者 徐惠 武忠弼 杨木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4,共3页
对临床诊断的4例贫血患者骨髓穿刺活检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例1、例2分别为Ⅰ型及Ⅱ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电镜下,Ⅰ型患者骨髓中幼红细胞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核的变异,即形成典型的海绵状形态,Ⅱ型患者骨髓中幼红... 对临床诊断的4例贫血患者骨髓穿刺活检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例1、例2分别为Ⅰ型及Ⅱ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电镜下,Ⅰ型患者骨髓中幼红细胞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核的变异,即形成典型的海绵状形态,Ⅱ型患者骨髓中幼红细胞核形态变化不及Ⅰ型明显,但可见双核及多核幼红细胞,并常见网状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病例3、4均为β 地中海贫血,电镜下见到幼红细胞胞浆内有电子致密包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贫血 骨髓穿刺活检 电镜观测 红细胞不足 电子致密包涵体 红细胞吞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