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及其系统学初探 被引量:6
1
作者 关飞 牛安欧 李友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7,44,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拟钉螺线粒体CO1基因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发生。方法收集4省7地拟钉螺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O1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NJ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PC... 目的研究中国拟钉螺线粒体CO1基因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发生。方法收集4省7地拟钉螺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O1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NJ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PCR扩增得到大小约700bp的片段。遗传距离显示: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亲缘关系最近距离为0.124,而与其余6种拟钉螺遗传距离较远,遂将其分为两组。6种拟钉螺组内距离为0.127,两组间距离为0.179。两种方法构建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聚为一支,其余6种拟钉螺位于另一支。结论台湾邱氏拟钉螺应归入湖北钉螺,钉螺与拟钉螺属单源进化。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钉螺 线粒体CO1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胶体金SEA-DIP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雷家慧 姜昌富 +4 位作者 甘燕 魏兰英 宁长修 邓伟文 石佑恩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的Dipstick方法。方法 应用胶体金SEA -dip 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结果 用该法检测急性血吸虫病血清 2 8人份和慢性血吸虫病血清 2 97人份 ,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的Dipstick方法。方法 应用胶体金SEA -dip 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结果 用该法检测急性血吸虫病血清 2 8人份和慢性血吸虫病血清 2 97人份 ,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10 0 %和 97 31%。在 5 18例正常人和 5 73例其它 4种寄生虫病人血清中有 0 19%假阳性和 2 4%交叉反应。与Dot-ELISA比较 ,经卡方检验表明两者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而SEA -dipstick法的特异性较Dot -ELISA强。 结论 胶体金SEA -dipstick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且方法快速 ,操作简便 ,不需特殊仪器设备 ,稳定性高 ,重复性好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dipstick 血清抗体 日本血吸虫病 胶体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SR-PCR和RAPD技术研究中国不同地域旋毛虫株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莉 牛安欧 +1 位作者 刘蓉 方正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57-761,共5页
目的 对中国不同地域的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 ,并为其种及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 PCR)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RAPD)对我国 6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电泳条带情况进行SAS分... 目的 对中国不同地域的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 ,并为其种及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 PCR)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RAPD)对我国 6旋毛虫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电泳条带情况进行SAS分析 ,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T3、T7与国内各地域株间遗传距离均大于 0 85 ;湖北株与天津株、黑龙江株与云南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 0 2。河南株与前 4株的遗传距离在SSR PCR小于 0 3,在RAPD小于0 6。结论 中国 6株旋毛虫在基因水平可分为不同层次的 3类 :a 湖北株、天津株为一类 ;b 黑龙江株、云南株为一类 ;c 不明株与河南株归为一类或者不明株归为a类中。国内 6株归属于T1。此外 ,国际标准株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遗传变异 RAPD SSR-PCR 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多糖对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VIVO2-Sj14-Sj23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鲁燕妮 冯清 +3 位作者 朱晓华 甘燕 胡媛 石佑恩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9-460,共2页
血吸虫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血吸虫疫苗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其中核酸疫苗,包括混合或多价DNA疫苗。但疫苗候选分子诱导的保护力较弱,很少超过50%减虫率。为此,要继续寻找新的疫苗抗原分子,同时应重视筛选可用于人体的疫苗佐剂... 血吸虫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血吸虫疫苗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其中核酸疫苗,包括混合或多价DNA疫苗。但疫苗候选分子诱导的保护力较弱,很少超过50%减虫率。为此,要继续寻找新的疫苗抗原分子,同时应重视筛选可用于人体的疫苗佐剂,进一步提高其保护力。多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希望能找出安全有效的佐剂,可是实际上并不如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pVIVO2-Sj14-Sj23疫苗 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26 kDa GST的优化表达 被引量:10
5
作者 余光清 蒋诗琴 李雍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70-773,共4页
目的探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 GST)的优化条件。方法用含有Sj26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3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将影响可溶性rSj26 GST表达的4个因素,即温度、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时细菌的... 目的探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 GST)的优化条件。方法用含有Sj26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3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将影响可溶性rSj26 GST表达的4个因素,即温度、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时细菌的密度和诱导时间进行正交设计,确定其优化表达条件并大量表达,采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的蛋白,测定酶活性,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免疫活性。结果正交设计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rSj26GST最佳表达条件为温度25℃,IPTG的浓度1 mmol/L,诱导前细菌的生长密度0.9,诱导表达时间8 h。可溶性rSj26 GST纯化的产量为16 mg/L,Western blot证实rSj26 GST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通过正交设计确定了可溶性rSj26 GST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优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 S-转移酶 蛋白表达 正交设计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佐剂FQ_2对日本血吸虫rBCG-Sj26GST疫苗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甘燕 姜昌富 +4 位作者 石佑恩 徐均耀 姜晓华 冯清 皇甫永穆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5,共3页
为探讨多糖佐剂FQ2 对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力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 1 0 8CFU日本血吸虫重组BCG -Sj2 6GST疫苗分别与 5 %、1 0 %、2 0 %浓度的佐剂FQ2 混匀皮下接种BALB/c小鼠 ,同时设对照组。接种后第 8W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 为探讨多糖佐剂FQ2 对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力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 1 0 8CFU日本血吸虫重组BCG -Sj2 6GST疫苗分别与 5 %、1 0 %、2 0 %浓度的佐剂FQ2 混匀皮下接种BALB/c小鼠 ,同时设对照组。接种后第 8W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感染后 6W剖杀小鼠 ,计算减虫率 ,测定血清中特异抗体水平和胸腺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结果实验组获得了 33 49% - 4 0 50 %的减虫率 ,与对照组相比 ,胸腺细胞总数、胸腺活性细胞率、CD8+ 细胞率、CD4 + 细胞率均显著升高 ,尤其是疫苗 +1 0 %佐剂 ,疫苗 +2 0 %佐剂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而各实验组IgG抗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别。提示多糖佐剂FQ2 对日本血吸虫rBCG -Sj2 6GST疫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佐剂FQ2 日本血吸虫 rBCG-Sj26GST疫苗 增效作用 血吸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庆霞 牛安欧 李金木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 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 .0 35 ,其余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 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 .12 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株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结论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线粒体CO1基因 序列分析 差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APD技术对湖北大口等3地的钉螺遗传差异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恺 石鑫玮 +1 位作者 陈兴华 牛安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78-980,共3页
目的对3个不同地点的湖北钉螺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湖北省三个不同地域的钉螺进行PCR扩增,根据DNA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计算湖北钉螺之间的遗传距离,绘制系统进化树,并结合形态学观... 目的对3个不同地点的湖北钉螺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湖北省三个不同地域的钉螺进行PCR扩增,根据DNA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计算湖北钉螺之间的遗传距离,绘制系统进化树,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态环境调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不同地点湖北钉螺标本PCR扩增产物均呈多态性,钟祥市的大口与冷水距离很近,但两地的钉螺遗传距离大于远安县与钟祥市钉螺的遗传距离。大口林场的钉螺壳顶磨损明显。结论生态环境对遗传变异的影响较大,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湖北钉螺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锚定PCR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5
9
作者 熊衍文 牛安欧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0,共4页
目的 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日本血吸虫进行遗传变异研究 ,并为中国日本血吸虫地域品系的划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 -PCR)技术对中国 7省 10地日本血吸虫标本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 ,计算遗传距离 ,并... 目的 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日本血吸虫进行遗传变异研究 ,并为中国日本血吸虫地域品系的划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 -PCR)技术对中国 7省 10地日本血吸虫标本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 ,计算遗传距离 ,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各地域标本PCR扩增产物均呈多态性 ,其中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日本血吸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16± 0 0 6 7(0 176~ 0 378)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山区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6 7;湖区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6 3~ 0 176 ;山区型与湖区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6 7~ 0 2 5 0 ;湖北省境内 4个地域的日本血吸虫 ,其遗传距离为0 0 6 3~ 0 111。结论 根据我们所采集的日本血吸虫标本和SSR -PCR的实验结果 ,认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基因分类水平上至少可分为不同层次的 5类 :①云南洱源、四川天全为一类 ;②安徽贵池、湖南岳阳为一类 ;③湖北武汉、湖北钟祥为一类 ;④江西新建、湖北阳新为一类 ;⑤湖北松滋单独为一类。其中①与②③④⑤在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②③④⑤又可再分为②③与④⑤两类 ,②③与④⑤还可再各分为两类 ,此外 ,中国台湾日本血吸虫单独列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地域品系 遗传变异 SSR-PCR 微卫星锚定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技术研究6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伟 牛安欧 +1 位作者 李友松 向选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对来自中国3省5地的6种拟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明确它们的亲缘关系,为拟钉螺的DNA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6种拟钉螺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地拟钉螺的遗传距离,并绘... 目的对来自中国3省5地的6种拟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明确它们的亲缘关系,为拟钉螺的DNA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6种拟钉螺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地拟钉螺的遗传距离,并绘制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6种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并结合RAPD实验分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RAPD技术可将6种拟钉螺分为4类:①秉氏拟钉螺和向氏拟钉螺;②洪山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③十堰拟钉螺;④武鸣拟钉螺。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方面,秉氏拟钉螺与向氏拟钉螺、洪山拟钉螺与新店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及生态环境较为相似,其它螺种间则差异较大。结论6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差异,此差异与拟钉螺外部形态、生态因素等传统分类因素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拟钉螺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DNA联合白细胞介素-12的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晓华 石佑恩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 (IL-12)对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 (Sj14FABP)DNA疫苗的辅佐作用。方法 大量制备pVIVO2、pVIVO2 IL-12、pVIVO2 Sj14FABP质粒DNA。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 12只,每只小鼠于免疫前 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 (IL-12)对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 (Sj14FABP)DNA疫苗的辅佐作用。方法 大量制备pVIVO2、pVIVO2 IL-12、pVIVO2 Sj14FABP质粒DNA。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 12只,每只小鼠于免疫前 1d在右后腿股四头肌肌内注射 0 75%盐酸布比卡因 30μL。A组给予 0 9%氯化钠注射液 100μL,im;B组给予pVIVO2质粒DNA 100μg,im; C组给予pVIVO2 Sj14FABP质粒DNA 100μg,im;D组给予pVIVO2 Sj14FABP质粒DNA50μg和pVIVO2 IL 12质粒DNA50μg,im。免疫 30d后,每只小鼠以 ( 40±2 )条尾蚴感染,感染 45d后,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结果 C、D组的减虫率分别为24 11%和 38 83%,减卵率为 27 20%和 40 27%,差异有显著性(P<0. 05);免疫 30d后小鼠血清IgG水平无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5)。结论 pVIVO2 Sj14FABP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IL-12是一种有效的血吸虫病DNA疫苗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 白细胞介素-12 DNA疫苗 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毒力株弓形虫速殖子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海珠 袁保梅 +1 位作者 宋晓荣 石佑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构建不同毒力株弓形虫速殖子cDNA消减文库。方法以弓形虫强毒株RH株速殖子为Tester、弱毒株Prugniaud株速殖子为Driver,进行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以Prugniaud株为Tester、RH株为Driver,进行反向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将获取的2组抑制... 目的构建不同毒力株弓形虫速殖子cDNA消减文库。方法以弓形虫强毒株RH株速殖子为Tester、弱毒株Prugniaud株速殖子为Driver,进行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以Prugniaud株为Tester、RH株为Driver,进行反向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将获取的2组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以PCR扩增鉴定插入片段。结果获得正向和反向cDNA消减文库,每个消减文库分别随机挑取384个阳性克隆,PCR扩增显示插入率为98%,片段长度在200-2000bp之间。结论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2个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弓形虫毒力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虫株 抑制性消减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混合DNA疫苗pBK-CMV-Sj26/Sj32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柳哲 石佑恩 +1 位作者 江侃 宁长修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观察含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谷胱甘肽S -转移酶 (Sj2 6 )和天冬酰胺肽链酶 (Sj32 )的真核载体 pBK-CMV -Sj2 6 /Sj32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方法 将质粒按 5 0 μg/只在 0w ,3w ,5w免疫小鼠股四头肌 ,第一次免疫后取小鼠脾... 目的 观察含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谷胱甘肽S -转移酶 (Sj2 6 )和天冬酰胺肽链酶 (Sj32 )的真核载体 pBK-CMV -Sj2 6 /Sj32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方法 将质粒按 5 0 μg/只在 0w ,3w ,5w免疫小鼠股四头肌 ,第一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作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在 0w、3w和 6w经小鼠尾静脉取血 ,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效价及阳性反应率。结果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示血吸虫成虫抗原能特异性刺激免疫鼠脾细胞 ;第一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效价开始升高。抗体最高效价为 1∶2 0 ,3次免疫后有 91.7%小鼠血清呈阳性反应。结论 真核载体 pBK -CMV -Sj2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26/Sj32 混合DNA疫苗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石佑恩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4期265-266,共2页
血吸虫病的危害、治疗血吸虫病的一般药物,论述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键词 疫苗 血吸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庆霞 牛安欧 李金木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08-,共1页
  湖北钉螺是目前已知的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研究表明,相同或不同地域株血吸虫对不同地域株钉螺感染率差异显著.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我们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   湖北钉螺是目前已知的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研究表明,相同或不同地域株血吸虫对不同地域株钉螺感染率差异显著.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我们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发现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035,剩余其它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2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由此可见,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纯培养的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异常形态观察
16
作者 方正明 卢思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3-375,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纯培养的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异常形态。方法用改良TYI-S-33培养基培养贾第虫,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取培养管底部虫体涂片,Giemsa’s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并照相。结果除观察到典型的营二分裂法繁殖的贾第虫滋养体外... 目的观察体外纯培养的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异常形态。方法用改良TYI-S-33培养基培养贾第虫,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取培养管底部虫体涂片,Giemsa’s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并照相。结果除观察到典型的营二分裂法繁殖的贾第虫滋养体外,还可见到多种形态异常的虫体,包括虫体呈非典型二分裂;滋养体胀大,胞质中有团块状和(或)不规则形状的嗜酸性物质;在胀大的贾第虫细胞内含有团块状和(或)不规则形状的嗜酸性物质以及鞭毛;在胀大的贾第虫细胞内含有6或8个核状物以及鞭毛;在一个母体细胞中含有3或4个子体细胞的雏形;胞质互相融合的4个滋养体的雏形;胞质互相融合的3个滋养体;胞质互相融合的4个滋养体;1对营二分裂的滋养体与另一个滋养体互相融合;2对营二分裂的滋养体互相融合;仅有1个细胞核的滋养体。结论在体外纯培养的贾第虫滋养体中发现一些异常形态的虫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其发育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氏贾第鞭毛虫 纯培养 分裂繁殖 异常形态的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球蚴感染过程中宿主CD_4^+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史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2,65,共5页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8细胞 ,在体外分别经EmAg ,anti-CD3 ,IL - 2 ,TNFα ,PWM刺激培养 16h ;Tunel和PI双染后 ,FCM分析凋亡细胞数 ;并用C -myc ,TGF - β ,bcl- 2cDNA探针检测感染 2 5周EmAg诱导CD+ 4 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FCM分析 ,感染 12周组CD+ 4 ,CD+ 8细胞凋亡数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感染 2 5周组CD+ 4 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也显著性高于同组CD+ 8细胞 (P <0 0 1)。CD+ 4 细胞内C -myc,TGF - β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bcl- 2mRNA水平则减弱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寄生宿主后期 ,可诱导宿主成熟T细胞中CD+ 4 细胞发生凋亡 ,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凋亡的形成与凋亡信号增加 ,抑制信号减弱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感染 宿主 CD4^+ 细胞凋亡 凋亡相关基因 转录 T细胞亚群 核酸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状棘球蚴病宿主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史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CD+ 4 ,CD+ 8,CD+ 19,CD+ 3 8,CD+ 56和HLA -DR+ 细胞的变化。结果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 ,1~ 8周以CD+ 4 细胞为主 ,随后CD+ 4 细胞减少 ,CD+ 8细胞增加 ,2 0周后改变显著 (P <0 0 5 ) ,CD+ 4 /CD+ 8比值迅速倒置。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D+ 3细胞未发生改变 ,CD+ 4 细胞较正常对照组下降 (P <0 0 5 ) ,CD+ 8细胞上升 (P <0 0 5 ) ,使CD+ 4 /CD+ 8比值降低 (P <0 0 5 )。CD+ 56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降低 (P <0 0 1) ,CD+ 19,CD+ 3 8和HLA -DR+ 细胞未发生改变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感染小鼠前 8周 ,以CD+ 4 细胞反应为主 ,具有保护性免疫。感染后期逐渐以CD+ 8细胞为主 ,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球蚴生存。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宿主淋巴细胞 变化 临床意义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苯达唑治疗泡球蚴病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史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 为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  35例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 1 2月前后 ,血清中sIL - 2R ,IFN -γ ,IL - 4IL - 5 ,IL - 6 ,TNFα,及特异性IgG ,IgE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 目的 为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  35例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 1 2月前后 ,血清中sIL - 2R ,IFN -γ ,IL - 4IL - 5 ,IL - 6 ,TNFα,及特异性IgG ,IgE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 在治疗 1 2月后 ,Th1型细胞因子sIL - 2R ,IFN -γ无改变 (P >0 0 5) ,Th2型细胞因子IL - 4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IL - 5在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降低 (P <0 0 1 ) ,TNFα和I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结论 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 ,Th2型细胞因子反应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治疗 泡球蚴病 血清 TH1/TH2型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涵闸钉螺截留系统(OCS)现场应用因素研究
20
作者 张爱华 何昌浩 +1 位作者 许甲凤 于和开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5-125,共1页
关键词 涵闸钉螺截留系统 OCS 现场应用 水利工程 钉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