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级淋巴结构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从基础特征到临床意义
1
作者 韩晓晴 沈达 +4 位作者 孙纪威 曹亚茹 杜露阳 朱磊 郭丰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9-586,共8页
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是慢性炎症、肿瘤微环境等病理条件下诱导产生的类淋巴器官结构,具有类似次级淋巴器官的功能特征,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该综述聚焦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 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是慢性炎症、肿瘤微环境等病理条件下诱导产生的类淋巴器官结构,具有类似次级淋巴器官的功能特征,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该综述聚焦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TLS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归纳了TLS的组成成分、形成机制、成熟阶段等,系统解析了TLS不同组织成熟度、空间分布和内部组成等特征与OSCC进展、预后的关系,强调了TLS与OSCC中微生物定植的相互作用,以及对OSCC患者放化疗疗效的影响和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淋巴结构 鳞状细胞癌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口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化学性炎性胃痛时幽门括约肌几种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晓利 易卉玲 +4 位作者 鲁雄兵 叶章讯 赵珊 李琴 茹立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幽门括约肌在化学性炎性痛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能、胆碱(acetylcholine,ACh)能神经元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 目的探讨大鼠幽门括约肌在化学性炎性痛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能、胆碱(acetylcholine,ACh)能神经元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变化,以及电针抗化学性炎性胃痛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①甲醛灌胃建立胃痛模型。②电针"足三里"穴镇痛。③采用还原型辅酶Ⅱ和亚铁氰化铜直接显色的组织化学方法及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显示括约肌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及VIP、CGRP免疫反应性(IR)神经元成分。结果①正常括约肌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有散在NOS或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CGRP-IR、VIP-IR纤维较丰富,2~3个弱阳性神经元胞体形成丛。以上几种神经元胞体在括约肌增厚部位普遍较多,神经纤维形成浓密的丛状结构;邻近括约肌的胃、肠端侧也有丰富的阳性神经元成分。②甲醛致胃痛时括约肌黏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NOS、AChE和VIP阳性神经元活性均降低。图像分析显示,肌内NOS、AChE和VIP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吸光度值,甲醛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但甲醛组CGRP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③电针使NOS、AChE、VIP、CGRP的组织化学特性恢复至接近正常状态。结论电针对正常胃肠功能起调控作用并参与胃肠动力障碍的调节,其机制是通过括约肌内的神经及其递质,特别是肠神经系统(胆碱能、NO能、VIP能、CGRP能神经)的自主调节途径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化学性炎性痛 一氧化氮合酶 胆碱酯酶 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幽门括约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损伤度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罗振钊 王静 +3 位作者 孔曼 胡绘 卢忠心 施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元损伤度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进行缺氧处理,不同的时长(0.5、1、2、4h)后,复氧处理24h,收集神经元条件培养液(neuron-conditioned media,NCM),然后将NCM刺激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24h(NCM...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元损伤度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进行缺氧处理,不同的时长(0.5、1、2、4h)后,复氧处理24h,收集神经元条件培养液(neuron-conditioned media,NCM),然后将NCM刺激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24h(NCM∶小胶质细胞培养液=1∶1,V/V)。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内的M2表型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inase-1)和激活标记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表达变化规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rginase-1的表达变化规律。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变化规律。最后,将不同损伤度的NCM诱导小胶质细胞形成不同表型,将小胶质细胞和缺氧处理2h后的神经元共培养24h,MTT法检测神经元的活力。结果轻微损伤(缺氧0.5、1h)的NCM明显下调M2型标记物arginase-1的表达水平,中度(缺氧2h)和重度(缺氧4h)损伤的NCM能够上调arginase-1的表达,各种损伤度的NCM都能上调Iba-1的表达水平,提示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小胶质细胞。同时,轻微损伤的NCM明显上调小胶质细胞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而中度和重度损伤的NCM对这些促炎因子的释放没有影响,各种损伤度的NCM都能明显上调营养因子的分泌。MTT法检测表明,轻微和重度损伤处理的NCM刺激的小胶质细胞进一步加重缺氧处理的神经元损伤,而中度损伤的NCM对缺氧处理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结论神经元损伤度是决定小胶质细胞表型的重要因素,进而使小胶质细胞进一步发挥神经毒性或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细胞因子 神经元损伤度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肠道内ACh能、SP、VIP-肽能和NO能神经的分布模式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林 茹立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目的比较观察大鼠肠道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4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比较观察大鼠肠道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4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AChE、NOS、SP、VIP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分布。结果4种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遍布肠壁各层,其分布状态有相随性和相似性规律,即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逐渐增多,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AChE阳性神经元在肠壁各层都十分丰富,NOS和SP阳性神经元以肠肌丛较为丰富,VIP阳性神经元以黏膜下神经丛和黏膜层较为丰富;分布密度依次为AChE>NOS>VIP>SP。4种神经元彼此有共染(递质共存)现象,肠肌丛内神经元互相有突触样联系。结论AChE、SP、VIP和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及神经纤维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密度有明显差异,而肠肌丛内各种神经元在形态学上有密切联系,由此推论在肠动力功能调节上它们可能起协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地黄对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龙宣 赵斌 +2 位作者 许志恩 茹立强 唐荣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熟地黄对卵巢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以建立去势动物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水平;Westernblot及激酶活性测定法检... 目的探讨熟地黄对卵巢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以建立去势动物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水平;Westernblot及激酶活性测定法检测海马内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和活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于卵巢切除4周后以熟地黄84、g/(kg.d)对去势大鼠连续灌胃6周进行治疗,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经行为学检测发现卵巢去势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减退;血清E2水平显著下降;海马内Caspase-3含量和活性明显增高,细胞核DNA降解;使用熟地黄灌胃治疗后并不能明显改善去势大鼠血清E2水平,但能显著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降低海马内Caspase-3的含量和活性,抑制细胞核DNA降解。结论卵巢切除可导致雌性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熟地黄对雌激素缺乏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和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但并不是通过改变雌激素的水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地黄 卵巢去势 细胞凋亡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素对脑片PO/AH神经元自发放电的紧张性调节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唐瑜 张洁 +1 位作者 王念 施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研究加压素(vasopressin,VP)对大鼠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神经元自发放电的紧张性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大鼠下丘脑片,通过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和脑片膜片钳技术,采用全细胞模式记录PO/AH神经元放... 目的研究加压素(vasopressin,VP)对大鼠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神经元自发放电的紧张性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大鼠下丘脑片,通过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和脑片膜片钳技术,采用全细胞模式记录PO/AH神经元放电,鉴定温度敏感类型。脑片灌流给予1μmol/L VP或VP V1a受体阻断剂,观察对热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和温度不敏感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与自身对照比较,外源性VP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P<0.01),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P<0.05),而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放电有兴奋,也有抑制作用(均P<0.01)。阻断V1a受体,产生的作用相反(均P<0.05)。结论 VP通过V1a受体对大鼠PO/AH热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和温度不敏感神经元自发放电均产生紧张性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素 加压素V1a受体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突漏是阿尔茨海默病关键性的神经病理改变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爱武 戴甲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78,F0004,共3页
目的探讨轴突病变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人死亡后脑细胞轴突转运功能恢复方法和神经示踪技术分析38例个体的不同脑区(个体死亡时间均小于8 h),其中26例为AD患者,另12例非AD患者被设为对照... 目的探讨轴突病变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人死亡后脑细胞轴突转运功能恢复方法和神经示踪技术分析38例个体的不同脑区(个体死亡时间均小于8 h),其中26例为AD患者,另12例非AD患者被设为对照。结果AD患者脑出现重要的神经病理改变———轴突漏(axonal leakage)。轴突漏常伴随肿胀的轴突和轴突膨体,且与传统的神经病理改变———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轴突漏可能是AD关键性的神经病理改变,不但可能导致斑块的产生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而且可能是AD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突漏 阿尔茨海默病 轴突病变 死亡后神经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的Kv4.2通道电流特性的比较
8
作者 聂辉 张玉芹 +4 位作者 李享元 余文静 罗加烈 胡霞敏 李之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为最终揭示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天然瞬时外向钾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极电压钳技术记录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的Kv4.2电流,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瞬间外向钾电流(IA),并对二者进行... 目的为最终揭示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天然瞬时外向钾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极电压钳技术记录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的Kv4.2电流,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瞬间外向钾电流(IA),并对二者进行动力学特征的比较。结果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IA和Kv4.2通道电流①均具有明显的A型电流特征;②半数最大激活电位分别为(-29.5±3.1)mV和(-3.9±1.0)mV;③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分别为(-78.5±3.4)mV和(-48.5±0.6)mV;④失活后再激活恢复时间常数(τ)分别为(32.0±4.8)ms和(71.4±13.2)ms。结论Kv4.2通道电流可能是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IA电流的主要成分,但不是唯一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钾通道 Kv4.2钾通道 背根神经节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rine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5-HT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
9
作者 郑少萍 罗加烈 +3 位作者 刘长金 郑少江 樊友珍 李之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1-293,共3页
目的 研究他可林(tacrine)对急性分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5-HT。受体的调制作用,探讨tacrine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的可能途径。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膜5-HT。受体介导的电流。结果 83.75%(67... 目的 研究他可林(tacrine)对急性分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5-HT。受体的调制作用,探讨tacrine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的可能途径。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膜5-HT。受体介导的电流。结果 83.75%(67/80)受检细胞对胞外加5-HT(10^-6~10^-3mol/1,)敏感,引起一快去敏感的内向电流,同时应用tacrine(10^-6~10^-4mol/L),5-HT激活电流被不同程度抑制,抑制作用随tacrine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3×10^-5mol/L。结论 Tacrine可抑制5-HT诱导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膜电流,这可能是其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可林 5 -HT3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三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rschsprung病肠壁中葡萄糖转运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的变化憊
10
作者 杨小进 胡道松 +1 位作者 林传友 殷光甫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5-477,518,共4页
目的 观察葡萄糖转运体 1(GLUT 1)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在Hirschsprung病 (HD)肠壁中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还原型辅酶Ⅱ 黄递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9例HD及 5例对照组患儿结肠。结果 在正... 目的 观察葡萄糖转运体 1(GLUT 1)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在Hirschsprung病 (HD)肠壁中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还原型辅酶Ⅱ 黄递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9例HD及 5例对照组患儿结肠。结果 在正常结肠的肌层和粘膜下层内偶见细小的GLUT 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 ,肠壁外的外源性神经纤维呈阳性染色 ;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相应区域内GLUT 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增粗。在正常结肠肠壁内有大量NOS阳性神经节细胞 ,环肌层内含有丰富的阳性神经纤维 ;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肠壁内缺乏NOS阳性神经元 ,肌层内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肠壁内GLUT 1阳性神经可能为外源性神经 ,GLUT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能对HD具有诊断价值。NOS阳性神经在病变肠壁中的分布异常可能与H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肠壁 葡萄糖转运体-1 一氧化氮合酶 阳性 神经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物质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辣椒素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
11
作者 罗加烈 胡旺平 +2 位作者 樊友珍 甘志强 李之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2-714,共3页
目的研究P物质(SP)对急性分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辣椒素受体亚型1(VR1)的调制作用,探讨SP对辣椒素在疼痛传导中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膜VR1介导的电流,并观察预加SP对VR1介导的电流... 目的研究P物质(SP)对急性分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辣椒素受体亚型1(VR1)的调制作用,探讨SP对辣椒素在疼痛传导中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膜VR1介导的电流,并观察预加SP对VR1介导的电流的调制作用。结果大多数三叉神经节细胞对辣椒素敏感,细胞外应用辣椒素(1×10-7~3×10-6mol/L)后可引起缓慢激活无明显去敏感的内向电流,且呈浓度依赖性;分别预加1×10-9、3×10-9和1×10-8mol/L SP 1 min后,辣椒素引起的电流幅值分别增加2.4%、20.8%和51.8%,增加的程度与SP的浓度和预加的持续时间有关。应用SP受体特异性阻断剂GR82334(1×10-6mol/L)可以阻断SP对辣椒素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结论SP可增强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膜辣椒素受体介导的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辣椒素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 三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降压肽在脊髓内的定量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痛中的表达变化
12
作者 刚书成 张育文 +1 位作者 李玲俐 张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肽在脊髓内的正常分布及在神经病理痛条件下该处神经降压肽的免疫反应性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建立单侧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CI)大鼠模型,利用辐射热测痛等行为学手段,结合免...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肽在脊髓内的正常分布及在神经病理痛条件下该处神经降压肽的免疫反应性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建立单侧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CI)大鼠模型,利用辐射热测痛等行为学手段,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在体研究。结果光镜水平下发现神经降压肽免疫阳性细胞有大小两种,其中大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脊髓前角外侧(第Ⅸ层),为多极神经元或双极神经元,和尼氏染色以及胆碱酯酶显色显示的运动神经元在位置、形状、大小和数量等形态学上有基本的一致性;小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前角各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在痛阈最低时模型组小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显著增多,同时后角胶状质内神经降压肽免疫活性明显升高,二者均在痛阈恢复期降至约正常水平;三组间大阳性细胞的数量和阳性面积在痛阈最低期和恢复期都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脊髓前角的神经降压肽可能定位于运动神经元(α和γ)和部分中间神经元内,神经病理痛条件下前角小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上调,同时胶状质内神经降压肽免疫活性升高,提示胶状质内参与痛觉调制的神经降压肽可能主要来自脊髓前角的中间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降压肽 神经病理痛 脊髓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对阿尔茨海默病样大鼠海马内乙酰胆碱酯酶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龙宣 林传友 +1 位作者 茹立强 殷光甫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探讨丹参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 Alzheim er’s disease,AD)样大鼠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 应用凝聚态 β-淀粉样肽 1~ 40片段 ( Aβ1~ 40 )在大鼠海马齿状回背侧进行微量注射以建立 AD样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 ;利用改良的乙酰胆碱... 目的 探讨丹参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 Alzheim er’s disease,AD)样大鼠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 应用凝聚态 β-淀粉样肽 1~ 40片段 ( Aβ1~ 40 )在大鼠海马齿状回背侧进行微量注射以建立 AD样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 ;利用改良的乙酰胆碱酯酶 ( ACh E)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内各亚区胆碱能纤维的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 n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i NOS)的表达。结果 大鼠双侧海马内注射 Aβ1~ 40 ( 2 0μg) 14d后 ,海马内各亚区 ACh E阳性纤维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海马内 i NOS的表达上调 ,而 n NOS的表达则明显降低。此外 ,大鼠海马各亚区内 ACh E阳性纤维面积百分比与 i NOS细胞数存在显著负相关。丹参酮 5 0 m g/ kg连续灌胃 14d后 ,分别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结论 丹参酮治疗 AD样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脑内胆碱能系统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Β-淀粉样肽 胆碱能系统 一氧化氮合酶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对两种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林 夏保芦 茹立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9-822,827,共5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对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2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①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痴呆(AD/VD)模型组、丹参酮治疗组、假造模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VD模型组:应用改良的大脑中动脉线栓塞(M... 目的研究丹参酮对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2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①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痴呆(AD/VD)模型组、丹参酮治疗组、假造模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VD模型组:应用改良的大脑中动脉线栓塞(MCAO)法建模;AD模型组:应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海马内注射β-淀粉样肽蛋白片段1-40(Aβ1-40)复合造模方法建模。丹参酮治疗组:VD大鼠造模完成后或AD大鼠造模24h后给予丹参酮[50mg/(kg·d)],溶于5ml玉米油中灌胃14d。假造模对照组:与VD大鼠同法,但不做插线、结扎;与AD大鼠同法注射等量溶媒。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②采用水迷宫行为学实验,以单位时间逃避潜伏期及其频率为指标,测定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结果①AD/VD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逃生错误频率高,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丹参酮治疗组大鼠较痴呆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逃生错误频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2种痴呆大鼠模型具有较好仿真人类AD/VD的特点。②丹参酮对AD/V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动物模型 水迷宫实验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足底疼痛病灶所属脊髓节段NMDAR-2B mRNA表达的抑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熳 曾青 +2 位作者 施静 刘晓春 关新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2-123,共2页
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电针对大鼠一侧足底注射 5 %福尔马林 5 0 μl后病灶所属脊髓节段 (L4~6 ) N-甲基 - 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 - 2 B(NMDAR- 2 B)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福尔马林组大鼠 L4~ 6节段脊髓背角 NMDAR- 2 B... 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电针对大鼠一侧足底注射 5 %福尔马林 5 0 μl后病灶所属脊髓节段 (L4~6 ) N-甲基 - 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 - 2 B(NMDAR- 2 B)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福尔马林组大鼠 L4~ 6节段脊髓背角 NMDAR- 2 B m RNA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强 ,电针治疗组大鼠 L4~ 6节段脊髓背角 NMDAR- 2 B m RNA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低于福尔马林组。提示电针治疗能抑制大鼠足底疼痛病灶所属脊髓节段 NMDAR- 2 Bm RNA的高表达 ,减弱脊髓神经元的敏感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测定 电针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基因表达 MRNA 针刺镇痛 大鼠 足底疼痛病灶 脊髓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正湘 胡丽春 +1 位作者 刘晓春 施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6-378,共3页
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 AD)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 ,并进行细胞计数。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 bcl- 2 m RNA和基因表达产物的蛋白质 ,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阳性染色区域的平均光密... 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 AD)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 ,并进行细胞计数。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 bcl- 2 m RNA和基因表达产物的蛋白质 ,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阳性染色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进行量化分析 ,以观察人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基因表达。结果显示 :心肌细胞凋亡数单纯结扎组为 (37.5± 9.2 )个 /视野 ,人参治疗组为 (6 .5± 3.6 )个 /视野 ,假手术组为 0~ 1个 /视野 ,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0 .0 0 1)。人参治疗组 bcl- 2 m RNA光密度值为 0 .11± 0 .0 2 ,较单纯结扎组 (0 .0 7±0 .0 2 )和假手术组 (0 .0 6± 0 .0 1)明显升高 (P<0 .0 0 1) ;人参治疗组 Bcl- 2蛋白光密度值为 0 .15± 0 .0 2 ,与单纯结扎组 (0 .0 9± 0 .0 2 )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但与假手术组 (0 .14± 0 .0 1)比较差异不显著 (P>0 .0 5 )。心肌缺血再灌注可使心肌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加 ,人参治疗可明显地抑制缺血再灌注时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提示人参具有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 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 人参 细胞凋亡 BCL-2基因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与内脏伤害性信息传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易春霞 雷君 +1 位作者 茹立强 孟宪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3-668,共6页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参与胃内脏伤害性信息向下丘脑传递的通路中是否有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参与。方法 检测胃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分别给予NMDA受体拮抗剂D APV、AMPA受体拮抗剂CNQX及nNOS抑制剂L NNA后Fos样蛋白在下丘脑室旁核 (PVN)的表...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参与胃内脏伤害性信息向下丘脑传递的通路中是否有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参与。方法 检测胃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分别给予NMDA受体拮抗剂D APV、AMPA受体拮抗剂CNQX及nNOS抑制剂L NNA后Fos样蛋白在下丘脑室旁核 (PVN)的表达 ;并用RT PCR方法检测胃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脑干NMDA受体、AMPA受体和nNOSmRNA的表达及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后对其的影响。结果 预先注射D APV或L NNA可以明显抑制胃内灌注福尔马林诱导的Fos样蛋白在PVN的表达。②胃内注入福尔马林可以增加NR1和nNOSmRNA的表达 ,减少AMPA受体mRNA的表达 ;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以明显阻断三种mRNA表达的改变。结论 迷走神经和NMDA受体及其下游因子NO参与了胃内脏伤害性信息向下丘脑室旁核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伤害性信息 表达 胃内 AMPA受体 迷走神经 伤害性刺激 双侧 RNA 蛋白 NMD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V介导的CD151基因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康基顺 刘正湘 +4 位作者 蓝荣芳 宋玉娥 刘晓春 张欣 汪道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5-608,共4页
目的研究肌肉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CD151基因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促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的作用。方法分别包装携带有CD151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CD151,rAAV-GFP)。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 目的研究肌肉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CD151基因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促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的作用。方法分别包装携带有CD151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CD151,rAAV-GFP)。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实验组大鼠左下肢肌肉注射局部转染rAAV-CD151,对照组注射rAAV-GFP(1×1010pfu/只)。基因转染2周后行股动脉切除术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通过后肢皮肤温度测定、后肢血管造影和缺血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检测,观察缺血肢体血管再生和评价血运重建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大鼠缺血肢体局部CD151的表达。结果股动脉切除术4周(基因转染6周)后,实验组大鼠缺血后肢平均皮肤温度为(32.92±0.63)℃,对照组为(31.22±0.87)℃;后肢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实验组缺血侧血管评分平均为(2.56±0.37),对照组平均为(1.57±0.39);实验组缺血后肢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为(609.00±83.89)/mm2,对照组为(517.00±70.65)/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缺血侧肌肉组织CD151表达为对照组的2.96倍。结论局部高表达CD151基因能够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能力,促进缺血器官的血运重建和功能恢复。CD151将为缺血性疾病的血管再生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51基因 重组腺相关病毒 后肢缺血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Bcl-2、Bax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晓群 段东晓 +2 位作者 邢莹 常成 茹立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6-549,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 (8%O2 ,3h)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h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及Bcl 2、Bax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低氧预适应后 12h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h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进...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 (8%O2 ,3h)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h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及Bcl 2、Bax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低氧预适应后 12h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h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进行脑梗死体积测定 (TTC)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 (TUNEL) ,通过Northernblot检测脑组织中Bcl 2、BaxmRNA的表达以及免疫组化检测Bcl 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低氧预适应组的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Bax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 ;Bcl 2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低氧预适应可减少大脑中动脉缺血 3h再灌注后梗死体积 ,增强Bcl 2及减少Bax的表达 ,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预适应 BCL-2 蛋白表达 大鼠 大脑中动脉缺血 脑梗死体积 再灌注 RNA 间脑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痛及辣椒素诱导的BSI-B_4结合位点和NMDAR-1表达变化的研究
20
作者 王丽娜 张育文 +3 位作者 李熳 李玲俐 张静 关新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 观察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是否存在突触前的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 ;以及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结合位点和NMDA受体亚型R 1(NMDAR 1)表达的变化。方法 制作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 目的 观察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是否存在突触前的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 ;以及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结合位点和NMDA受体亚型R 1(NMDAR 1)表达的变化。方法 制作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神经药理学手段 ,结合辐射热测痛法以及BSI B4与NMDAR 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结果 蛛网膜下腔注入辣椒素后第 8天 ,在背根节 (DRG) ,BSI B4与NMDAR 1标记的小神经节细胞平均吸光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少 32 4 6 %和 19 18% (均P <0 0 1)。在脊髓后角 ,阳性产物平均面积和吸光度分别较对照组减少 6 3 11%和 36 82 % (均P <0 0 1) ;NMDAR 1则分别减少 2 9 93%和36 36 % (均P <0 0 1)。注射后第 3、 7天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炎性痛组大鼠注射侧脊髓后角浅层BSI B4的结合位点以及NMDAR 1的表达均上调 ,而且注射后第 7天NMDAR 1的表达较第 3天减少 ,结合热痛阈的结果提示 ,随着炎症的缓解 ,NMDAR 1的表达也相应降低。结论 从DRG和脊髓后角水平初步证明了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末梢上可能存在突触前的NMDA受体。NMDA受体的激活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R 炎性痛 表达 对照组 NMDA受体 脊髓后角 辣椒素 结合位点 凝集素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