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络舒肝胶囊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天才 张国 王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3,177,222,共5页
探讨中药制剂和络舒肝胶囊的抗慢性肝损伤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8周制作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 ,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和络舒肝混悬液灌胃 ,2粒 / (只·次 ) ,每天 1次 ,连续 8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检测血清 AL T、AST... 探讨中药制剂和络舒肝胶囊的抗慢性肝损伤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8周制作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 ,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和络舒肝混悬液灌胃 ,2粒 / (只·次 ) ,每天 1次 ,连续 8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检测血清 AL T、AST、AKP、γ- GT值 ,放免法检测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 (L N)、 型前胶原肽 (P P)和 型胶原水平 ,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表达 ,RT- PCR检测肝组织 Smad3m RNA水平。结果 ,和络舒肝能减轻慢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改变 ,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 AL T、AST、AKP值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 ,P<0 .0 5或 P<0 .0 1。四氯化碳诱导的慢性肝损伤中 TGFβ1表达增加 ,使用和络舒肝胶囊可抑制肝组织中 TGFβ1蛋白表达。正常组、和络舒肝组以及模型组 Smad3m RNA表达亦明显不同 ,其转录水平呈现依次增高趋势。和络舒肝胶囊对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 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而且可能是通过抑制信号转导分子 Smad3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络舒肝胶囊 大鼠 慢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分子机制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大鼠星状细胞Smad3、Smad7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国 王天才 +3 位作者 唐望先 王颖 李勤 梁扩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5,59,共4页
通过检测肝纤维化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 (HSC)的 Sm ad3和 Smad7编码基因的表达 ,探讨 HSC活化及转化机制。皮下注射四氯化碳 (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于注射 CCl4后 1、 4、 8周分批分离 HSC并计算 HSC平均得率 ;RT- PCR检测其 Sm ... 通过检测肝纤维化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 (HSC)的 Sm ad3和 Smad7编码基因的表达 ,探讨 HSC活化及转化机制。皮下注射四氯化碳 (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于注射 CCl4后 1、 4、 8周分批分离 HSC并计算 HSC平均得率 ;RT- PCR检测其 Sm ad3、Smad7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1CCl4注射后第 1、 4、 8周大鼠 HSC平均得率分别为 :(3.34± 0 .36 )× 10 7/只、 (4 .2 1± 0 .6 4)× 10 7/只、 (5 .88± 0 .79)× 10 7/只 ,均高于正常大鼠 HSC平均得率(2 .2 3± 0 .19)× 10 7/只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注射 CCl4后 1、 4、 8周大鼠 HSC中 Sm ad3m RNA表达增加 ,P<0 .0 5。注射 CCl4后 1周 Sm ad7m RNA较正常明显升高 ,P<0 .0 5 ,到第 4周和第 8周表达水平则持续下降 ,P<0 .0 1。提示 Sm ad3和 Smad7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对 HSC的活化及转化起不同的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SMAD3基因 SMAD7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胰星状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万远太 赵秋 +2 位作者 王天才 王波 李德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胰星状细胞 (PSC) 以建立合适的体外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胰纤维化的分子发生机制打下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改良Apte MV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PSC,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 免疫组化染色和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自发...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胰星状细胞 (PSC) 以建立合适的体外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胰纤维化的分子发生机制打下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改良Apte MV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PSC,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 免疫组化染色和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自发绿色荧光对原代培养的 PSC加以鉴定。结果 PSC与肝星状细胞 (HSC) 具有相似的特征, 细胞呈梭形或星形, 细胞骨架蛋白 GFAP染色阳性, 由于胞质内含维生素 A脂滴, 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于 328nm波长处可见自发绿色荧光。结论 改良酶消化法可用于体外分离培养 PSC, PSC分离培养的成功为进一步研究PSC活化与抑制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星状细胞 体外分离 体外模型 GFAP 酶消化法 大鼠 倒置显微镜 荧光 信号通路 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碳酸镁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道粘膜的保护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天才 王波 +1 位作者 张国 梁扩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3,177,共4页
目的 观察铝碳酸镁对急性反流性食道炎的防治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十二指肠结扎复制反流性食管炎模型 ,治疗组予以铝碳酸镁 5 0 0 mg/(kg· d)灌胃 ,观察大鼠食管粘膜组织学表现 ,测定粘膜血流量 ,收集胃内潴留物测... 目的 观察铝碳酸镁对急性反流性食道炎的防治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十二指肠结扎复制反流性食管炎模型 ,治疗组予以铝碳酸镁 5 0 0 mg/(kg· d)灌胃 ,观察大鼠食管粘膜组织学表现 ,测定粘膜血流量 ,收集胃内潴留物测定 p H值及总胆酸浓度。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光镜下模型组大鼠食管粘膜充血水肿 ,有的形成典型的溃疡结构。治疗组大鼠部分食管粘膜下层出现炎性细胞浸润 ,局部表层粘膜上皮脱落形成糜烂灶。电镜下治疗组大鼠血管炎症反应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大鼠粘膜血流量较治疗组明显降低 (P<0 .0 5 ) ,胃潴留液量、粘膜损伤指数、总胆酸含量均较治疗组升高 (P<0 .0 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模型组大鼠食管粘膜下层及肌层间质中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上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L-选择素 (L- selectin)、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呈较强表达 ,而在治疗组大鼠仅呈弱表达 ,对照组大鼠食管表达为阴性。结论 铝碳酸镁通过与胆酸结合 ,改善局部粘膜血流状态及调节胃内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铝碳酸镁 治疗 作用机制 胆酸 细胞间粘附因子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平抗大鼠肝纤维化酶组织化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唐望先 严红梅 +4 位作者 张国 但自力 刘梅 吴翠环 李绍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6-278,296,共4页
目的 进一步研究肝炎平在肝纤维化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 5组 :正常组 (n =8) ,依肝炎平作用时间不同分设A、B、C组 (均n =15 ) ,D组为模型组 (n =15 )。肝炎平灌胃 1ml/(10 0g·次 ) ,1次 /d。模型组皮下注射CCl40 3m... 目的 进一步研究肝炎平在肝纤维化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 5组 :正常组 (n =8) ,依肝炎平作用时间不同分设A、B、C组 (均n =15 ) ,D组为模型组 (n =15 )。肝炎平灌胃 1ml/(10 0g·次 ) ,1次 /d。模型组皮下注射CCl40 3ml/10 0 g体重 ,2次 /周 ,共用 9周。 结果 HE染色及电镜观察显示 :模型组肝脏失去正常结构 ,部分假小叶形成 ,而肝炎平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明显减少。模型组总胶原纤维面积 (84 0 2 3± 81 6 5 )μm2 及面积百分数 (7 0 0± 0 90 ) %明显增加 ,肝炎平组 (B组 )胶原纤维面积 (14 8 73± 4 5 89) μm2 及面积百分数(1 16± 0 33) % ,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模型组单胺氧化酶 (MAO)、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明显增加 ,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明显下降。肝炎平组较模型组MAO、ACP活性明显下降 ,SDH活性明显增加。结论 肝炎平能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 ,提高肝细胞的新陈代谢及免疫机能状态 ,有抗纤维化作用 ,是一种可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纤维化 鼠肝 正常 酶组织化学 胶原纤维 大鼠 活性 MAO A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纤维、纽蛋白和粘着斑激酶对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波 王天才 梁扩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 观察应力纤维 (stressfiber)、纽蛋白 (vinculin)和粘着斑激酶 (FAK)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探讨肌动蛋白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模型组 (n =30 )和对照组 (n =10 ) ,模... 目的 观察应力纤维 (stressfiber)、纽蛋白 (vinculin)和粘着斑激酶 (FAK)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探讨肌动蛋白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模型组 (n =30 )和对照组 (n =10 ) ,模型组给予 6 0 %四氯化碳 (CCl4) 0 1ml/ 10 0g皮下注射 ,分别于造模后 1、 4、 8周取肝组织 ,RT PCR检测vinculin和FAK的mRNA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inculin的表达 ,免疫荧光检测束状肌动蛋白 (F actin)的表达 ,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 Vinculin和FAK的mRNA、vincul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免疫荧光显示模型组F actin的表达亦较对照组增强 (P <0 0 1)。结论 肌动蛋白对肝星状细胞 (HSC)激活和肝纤维化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 肝纤维化形成 鼠肝 粘着斑激酶 FAK 表达 纽蛋白 肌动蛋白 雄性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肝大部切除后再生相关因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望先 张国 +1 位作者 王俊平 张文英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1-332,共2页
为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转化生长因子 - α(TGF- α)、转化生长因子 - β(TGF- β)在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 (FCM)动态检测再生肝组织 S期肝细胞百分含量及 HGF、TGF- α、TGF- β的变化。结果表明 :HGF、TGF- α... 为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转化生长因子 - α(TGF- α)、转化生长因子 - β(TGF- β)在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 (FCM)动态检测再生肝组织 S期肝细胞百分含量及 HGF、TGF- α、TGF- β的变化。结果表明 :HGF、TGF- α浓度在肝大部分切除 6 h后达高峰 ,而 TGF- β2 4h后缓慢上升。提示 HGF、TGF- α、TGF- β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肝再生 ,HGF、 TGF- α为正性调节因子 ,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肝切除 肝再生 肝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平抗兔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望先 金琦 +2 位作者 舒柏华 艾莉 袁顺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肝炎平对兔血吸虫肝纤维化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制备兔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肝炎平治疗组(E组)及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组(D组)。对3组兔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兔血清肝纤... 目的探讨肝炎平对兔血吸虫肝纤维化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制备兔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肝炎平治疗组(E组)及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组(D组)。对3组兔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兔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板层素(LN)及Ⅲ型前胶原(PCⅢ)进行检测。结果肝炎平组HA、ⅣC、LN及PCⅢ分别为(2484.3±384.9)、(1181.9±375.6)、(3791.8±1053.9)及(936.4±218.3)μg/L。模型组分别为(4823.1±969.2)、(1619.7±405.1)、(5425.9±1859.2)、(1250.0±403.6)μg/L。两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炎平能降低血吸虫肝纤维化兔血清中的各项肝纤维化指标,有抗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平 肝纤维化 血吸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甘酸二钠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廖晓宏 王天才 +3 位作者 查光成 王波 梁扩寰 张志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6-729,共4页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4β1及其 2个天然配体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和纤维连接蛋白 (FN)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肥大细胞 (MC)募集过程中的意义以及色甘酸二钠 (DC)对防治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 80只雄性SD大鼠制作CCl4诱导的...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4β1及其 2个天然配体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和纤维连接蛋白 (FN)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肥大细胞 (MC)募集过程中的意义以及色甘酸二钠 (DC)对防治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 80只雄性SD大鼠制作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MC与纤维组织的关系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整合素α4β1、VCAM 1及FN的表达。其中用 2 0只在造模前 30min给予腹腔注射DC 2 0mg/kg ,并与模型组、正常组的Ⅰ型及Ⅲ型胶原对比。结果 ①随着肝纤维化进展 ,大鼠肝组织中MC数量相应增加 ;② 76 4 %MCs呈整合素α4β1阳性表达 ;③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VCAM 1呈阳性表达 ;④汇管区和小叶间隔内沉积大量阳性表达的FN。⑤DC组与模型组Ⅰ型及Ⅲ型胶原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整合素α4β1及其 2个配体VCAM 1和FN是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MC募集的重要因子 ;MC与肝纤维化有着密切的关系。DC在预防肝纤维化发生及其进展中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VCAM-1 鼠肝 大鼠 FN 整合素 阳性表达 雄性 MC 表达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0
作者 赵永忠 王天才 +1 位作者 林中 梁扩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4-645,648,共3页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 (2 0只 )和对照组 (8只 ) ,采用 4 0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0 .10 ml/ 10 0 g)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12周后作转化生长因子 β1...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 (2 0只 )和对照组 (8只 ) ,采用 4 0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0 .10 ml/ 10 0 g)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12周后作转化生长因子 β1 免疫组化染色及其肝内胶原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模型组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 β1 积分光密度及胶原纤维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P<0 .0 0 1)。结果提示 :转化生长因子 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肝纤维化 胶原 免疫组织化学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家族聚集性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基础核心启动子和C区变异的研究
11
作者 吴颖 林菊生 +1 位作者 朱樑 姚定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家族聚集性乙肝感染者HBV基因型和基础核心启动子(BCP)、前C/C区变异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8例(来自38个家族)作为研究组,非家族聚集性CHB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 目的探讨家族聚集性乙肝感染者HBV基因型和基础核心启动子(BCP)、前C/C区变异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8例(来自38个家族)作为研究组,非家族聚集性CHB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PCR测定BCP、前C/C区核苷酸序列,并且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乙肝五项和HBV-DNA载量等临床指标。结果家族性乙肝母亲和(或)父亲与子女感染组以C基因型为主(52.9%,36/68),家族水平成员感染组和对照组以B基因型为主[分别为73.3%(22/30)、67.3%(74/110)],仅检测到少数B/C和B/D混合型,并且乙肝家族中母亲和(或)父亲与子女感染组C基因型所占百分比高于家族水平成员感染组及对照组(P<0.01)。家族内HBV聚集感染的基因型基本相同,不一致者为混合型。HBV C基因型的家族CHB患者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HBV-DNA载量(P<0.01),更高的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率[61.9%(26/42)vs 35.7(10/28),P<0.05]。结论家族聚集性CHB患者HBV基因型可能与传播途径有关,C基因型更易发生垂直传播。HBV C基因型感染并且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家族聚集感染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变异遗传学 家族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与肝脏疾病的研究现状
12
作者 刘秀梅 王天才 梁扩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一氧化碳 作用机制 生物合成 肝疾病 胰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10基因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表达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琼 叶达伟 +4 位作者 常莹 宋宇虎 谢娜 王晓燕 林菊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8-760,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中PEG10基因(parternal express gene 10)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探讨其作为肝癌转移基因的可能性。方法提取肝癌细胞株HepG2、MHCC-97L、MHCC-97H的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对反转录产物进行荧光定量... 目的通过对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中PEG10基因(parternal express gene 10)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探讨其作为肝癌转移基因的可能性。方法提取肝癌细胞株HepG2、MHCC-97L、MHCC-97H的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对反转录产物进行荧光定量PCR。用管家基因-βactin的cDNA起始浓度作为参照标化PEG10的cDNA起始浓度,对标化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HepG2、MHCC-97L、MHCC-97H标化后的PEG10 cDNA相对起始浓度分别为(3.15±0.05)×10-3(、5.06±0.03)×10-3(、6.14±0.09)×10-3,各肝癌细胞系之间PEG10表达量差异也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EG10基因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呈正相关,可以推测PEG10基因可能是促使肝癌转移的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转移 荧光定量PCR PEG10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永忠 王波 +2 位作者 王天才 梁扩寰 李德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5,17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门静脉高压 (portal hypertensive,PHT)组和假手术 (sham- operated,SO)组。采用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复制门脉高压模型 ,于术后第 14 d,测量门...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门静脉高压 (portal hypertensive,PHT)组和假手术 (sham- operated,SO)组。采用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复制门脉高压模型 ,于术后第 14 d,测量门静脉压力、胃底及胃窦黏膜血流量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检测胃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结果  PHT组大鼠门静脉压力 [(19.89± 2 .2 9) mm Hg]和胃底黏膜血流量 [(116 .2 1± 13.4 0 ) BPU]显著高于 SO组 [(8.5 3± 0 .84 ) mm Hg,(79.0 1± 11.6 6 ) BPU](P<0 .0 1,P<0 .0 5 )。而胃窦黏膜血流量在 PHT组和 SO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免疫组化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 PHT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 ,在 SO组则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VEGF可能参与了门脉高压性胃病 (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发病机制 ,门脉高压性胃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性胃病 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x基因下调miR-192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琼慧 何星星 +2 位作者 常莹 蒋翔 林菊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目的探讨HBx基因通过调节miR-192的表达影响人肝癌细胞株HepG2周期进展的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以下3组细胞的周期变化:HepG2/HBx细胞(HepG2细胞稳定转染HBx基因)、HepG2/pcDNA3.1细胞(HepG2细胞稳定转染空载体pcDNA3.1)以及HepG2细... 目的探讨HBx基因通过调节miR-192的表达影响人肝癌细胞株HepG2周期进展的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以下3组细胞的周期变化:HepG2/HBx细胞(HepG2细胞稳定转染HBx基因)、HepG2/pcDNA3.1细胞(HepG2细胞稳定转染空载体pcDNA3.1)以及HepG2细胞。3组细胞中miR-192的表达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流式细胞术观察转染miR-192后HepG2细胞的周期分布变化,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miR-192对HepG2细胞p53、CDKN1A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3组细胞中,HepG2/HBx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52.78±4.08)%vs(67.37±4.87)%,(65.08±5.15)%],S期和G2/M期比例明显升高[S期:(25.22±1.84)%vs(19.78±1.26)%,(18.84±1.68)%;G2/M期:(22.00±2.07)%vs(12.85±1.29)%,(16.08±1.44)%]。HepG2/HBx细胞miR-192表达显著下调[(49.1±5.9)%vs(98.0±8.9)%,(100.0±9.1)%]。转染miR-192引起HepG2细胞G0/G1期和G2/M期阻滞,同时p53、CDKN1A mRNA(p53:1.68±0.12 vs 0.90±0.06;CD-KN1A:2.36±0.12 vs 1.05±0.06)和蛋白(p53:3.07倍;CDKN1A:2.82倍)的表达水平亦显著上升。结论 miR-192通过促进p53和CDKN1A表达引起HepG2细胞周期阻滞,而HBx通过下调miR-192加速HepG2细胞周期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X基因 miR-192 HEPG2细胞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价值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天才 乐桂容 梁扩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0-121,共2页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测定的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采用CDFI对104例肝硬化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作电子胃镜检查。①肝硬化患者与正常...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测定的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采用CDFI对104例肝硬化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作电子胃镜检查。①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门脉系统血管内径(Dpv、Dsv)和血流速度(Vpv、Vsv)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血流速度测定对估价肝功能损害较血管内径为优;②36例有脐静脉开放患者门静脉系统血管内径在出血组和非出血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门静脉血流速度不仅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亦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否有密切关系。门脉系统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测定可作为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性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出血 彩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leptin基因的siRN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薛秀兰 林菊生 +2 位作者 宋宇虎 蔡晓坤 周鹤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构建具有特异性瘦素(leptin)基因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功能的表达质粒,研究靶向leptin基因的siRN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中leptin表达及H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leptin为目的基因,以产... 目的构建具有特异性瘦素(leptin)基因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功能的表达质粒,研究靶向leptin基因的siRN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中leptin表达及H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leptin为目的基因,以产生siRNA质粒载体psiRNA-hH1neo为表达模板,细胞内转录合成4对特异的siRNA和1对对照siRNA。构建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组质粒leptin siRNA,用酶切方法和测序法对重组体进行鉴定。应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转染HSC。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SC的leptin表达情况,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结果酶切和序列测定表明,成功构建了leptin siRNA表达质粒;外源重组质粒siRNA3和siRNA4能够抑制lept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HSC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凋亡增加(P<0.01)。与未转染组相比,consiRNAs、iRNA1和siRNA2转染组没有显著改变(均P>0.05)。结论构建的leptinsiRNA表达载体可减少leptin的表达,抑制HSC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肝星状细胞 小干扰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代丁)治疗71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芹芳 阳乔 +2 位作者 张曜文 吴文杰 唐望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6-118,124,共4页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口服国产阿德福韦酯(代丁)1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52周。观察用药12、24、52周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谷丙转氨酶(ALT)、...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口服国产阿德福韦酯(代丁)1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52周。观察用药12、24、52周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和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HBeAg/anti-HBe)血清转换率。结果患者在治疗12、24、52周时血清HBV-DNA、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周时患者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是31.5%和16.7%,ALT恢复至正常的百分比为74.6%。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并能改善肝功能,是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阿德福韦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萍 王密 +1 位作者 陆小丹 唐望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2-69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的变化,为血吸虫肝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Balb/c小鼠通过腹部皮肤贴敷尾蚴的方法制备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分别在制模后第1、3、6、9周各处死模型鼠10只,第11周和...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的变化,为血吸虫肝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Balb/c小鼠通过腹部皮肤贴敷尾蚴的方法制备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分别在制模后第1、3、6、9周各处死模型鼠10只,第11周和正常对照组各处死6只。取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并称重,计算各个时期小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肾脏指数;肝脏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损伤的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的沉积。摘除眼球取全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结果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制备成功。随着时间的推进,模型鼠的肝脏组织在第6周逐渐出现嗜酸性肉芽肿结节、胶原纤维及虫卵的沉积;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在第6周逐渐升高,第6、9、11周时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脏指数无明显变化。ALT、AST在第6周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但均高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HA和PCⅢ分别在第6周和第3周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LN在第1、3、9周明显升高(均P<0.01);Ⅳ-C在第1周和第3周明显升高(均P<0.01),而后降至正常水平。ALT、AST水平与HA水平呈正相关(r=0.32、0.29,P<0.05)。结论随着时间的推进,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肝脏和脾脏是晚期血吸虫病主要的损伤器官,ALT和AST可基本反映肝脏的损伤情况,HA和PCⅢ可较敏感地反映血吸虫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肝损伤 肝纤维化 病理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平对家兔血吸虫肝纤维化MMP-2、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琦 唐望先 +3 位作者 周晟 吴翠环 叶红 黄晓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184,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肝炎平抗家兔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N组)、血吸虫感染+吡喹酮组(A组) 及血吸虫感染+吡喹酮+肝炎平治疗组(B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 观察肝组织病... 目的 研究肝炎平抗家兔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N组)、血吸虫感染+吡喹酮组(A组) 及血吸虫感染+吡喹酮+肝炎平治疗组(B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 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 1) 的表达水平。结果 B组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低于A组(P<0 05); B组MMP 2、TIMP -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A组(P<0 .01, P<0 .05)。结论 在抗血吸虫治疗后使用肝炎平,能通过减少肝组织MMP- 2、TIMP- 1的表达而发挥抗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平 基质金属蛋白酶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肝纤维化 血吸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