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护理人文关怀质量改进策略的制订及实施
1
作者 张丽华 杨中善 +10 位作者 刘义兰 孙丽 胡德英 金环 王峥嵘 王双 何娇 王羡科 官春燕 张丰健 胡梦云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4-68,99,共6页
目的制订并实施医院护理人文关怀质量改进策略,为临床提升护理人文关怀管理成效提供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回顾及根本原因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护理人文关怀质量缺陷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紧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并实施质量改进策略,具体涵... 目的制订并实施医院护理人文关怀质量改进策略,为临床提升护理人文关怀管理成效提供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回顾及根本原因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护理人文关怀质量缺陷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紧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并实施质量改进策略,具体涵盖修订护理人文关怀管理制度与护理管理制度、构建护士人文关怀分层培训课程、实施护理人文关怀过程督导、制订护理人文关怀质量评价标准等。比较质量改进策略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管理者关怀领导力。结果实施质量改进项目后,出院患者满意度、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管理者关怀领导力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开展医院护理人文关怀质量改进工作,能够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促进患者满意度提升,助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质量改进 患者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 关怀能力 关怀领导力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误吸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37
2
作者 詹昱新 杨中善 +1 位作者 许妮娜 欧阳燕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2-86,共5页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误吸预防的最佳证据,为降低患者误吸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IPOST模式确立问题,使用计算机按"6S证据模型"检索肠内营养支持预防误吸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判断证据级别。结...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误吸预防的最佳证据,为降低患者误吸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IPOST模式确立问题,使用计算机按"6S证据模型"检索肠内营养支持预防误吸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判断证据级别。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证据总结1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3篇及专家共识2篇。总结15条最佳证据,分别为团队管理、早期评估与识别危险因素、喂养方式选择、药物预防、体位管理、口腔卫生、气道管理和临床监测8大类别。结论临床医护人员需结合患者偏好及临床实践,选择最佳证据对神经外科ICU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进行误吸预防,降低误吸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ICU 肠内营养 误吸 循证护理 最佳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模式在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3
作者 詹昱新 欧阳燕 易汉娥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8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12月神经外科收治患者2 939例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3 41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并按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12月神经外科收治患者2 939例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3 41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并按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MDRO感染控制管理。结果 2015年神经外科MDRO感染率为6.22%,显著低于2014年MDRO感染率8.13%(P〈0.01),各类医务人员对MDRO感染防控知识及措施知晓率显著高于2014年(P〈0.05,P〈0.01);2015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95.31%,显著高于2014年的依从率61.29%(P〈0.01)。结论 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MDRO感染发生率,提高MDRO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医院获得性感染 多重耐药菌 PDCA循环 感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提高神经外科ICU患者护理满意度 被引量:25
4
作者 詹昱新 王羡科 +1 位作者 乐革芬 易汉娥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神经外科ICU(NICU)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方法成立金星圈,确定"提高NICU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明确影响NICU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主因为NICU环境不佳、护理人文关怀不...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神经外科ICU(NICU)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方法成立金星圈,确定"提高NICU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明确影响NICU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主因为NICU环境不佳、护理人文关怀不满意,采取优化NICU住院环境、控制NICU噪声、加强NICU光源管理、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等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NICU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从88.5分提高到96.6分。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护理质量,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ICU 品管圈 护理工作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实践 被引量:5
5
作者 乐革芬 吴丽娜 +2 位作者 许妮娜 田丹英 唐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0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病区护士参与质量管理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实施前)单纯由护士长和质控员实施病区护理质量管理;2013年(实施后)全体护士参与病区护理质量管理,质控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将质控结果纳入护士当月绩效考核。结果全... 目的探讨病区护士参与质量管理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实施前)单纯由护士长和质控员实施病区护理质量管理;2013年(实施后)全体护士参与病区护理质量管理,质控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将质控结果纳入护士当月绩效考核。结果全体护士参与病区护理质量管理后,病区护理质量指标检查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全体护士参与质量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士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质量管理 绩效考核 护理质量 护士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神经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新中 朱贤立 王仲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2-164,167,共4页
目的 :为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头颅湿标本 ,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测相关重要血管神经走行长度及相互毗邻关系。观察了Labbe’s静脉 ,岩静脉 ,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走行及与神经的关系。结果 :测得三叉神经... 目的 :为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头颅湿标本 ,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测相关重要血管神经走行长度及相互毗邻关系。观察了Labbe’s静脉 ,岩静脉 ,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走行及与神经的关系。结果 :测得三叉神经出颅部到正中矢状面距离、角度及颅内段长度分别为(13 .1± 2 .1)mm (10 .2~ 15 .3mm ) ,19.3°± 8.1°(14 .5°~ 2 5 .0°) ,(14 .0± 1.9)mm (11.6~ 18.2mm ) ;展神经分别为 (10 .0± 1.7)mm (8.9~ 11.9mm ) ,2 5 .3°± 12 .3°(2 1.0°~ 2 7.6°) ,(17.1± 3 .5 )mm (14 .0~ 2 1.0mm) ;面和前庭蜗神经分别为 (2 3 .8± 2 .9)mm (2 .1~ 3 .2mm ) ,70 .3°± 5 .6°(65 .0°~ 78.3°) ,(14 .8±2 .3 )mm (11.2~ 2 0 .1mm) ;舌咽神经分别为 (2 3 .1± 3 .1)mm (19.8~ 3 4.1mm ) ,67.5°± 7.6°(5 9.6°~70 .4°) ,(14 .9± 1.9)mm (13 .0~ 16.7mm )。结论 :①颞下、乙状窦前及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中、上岩斜区病变 ;枕下远外侧入路适用于下岩斜区病变。②本文岩斜区重要神经血管形态及相互关系测量数据 ,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显微解剖 血管神经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性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方成 丁金铎 魏志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武汉市协和医院收治的24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性听神经瘤95例,占38.5%。结果 95例囊性听神经瘤中,肿瘤全切85例(8... 目的探讨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武汉市协和医院收治的24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性听神经瘤95例,占38.5%。结果 95例囊性听神经瘤中,肿瘤全切85例(89.5%),次全切7例(7.3%),部分切除3例(3.2%)。面神经保护率86.3%(82/95),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65例(69.2%),Ⅲ-Ⅳ级26例(27.6%),Ⅴ-Ⅵ级3例(3.2%);术后三叉神经功能障碍15例(16%),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4例(4.3%),1例(1.1%)保存听力,死亡1例(1.1%),颅内感染3例(3.2%)。结论扎实的神经解剖知识,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和现代的手术器械,是成功切除囊性听神经瘤,并最大可能保全神经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囊性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患者照顾者对重症监护过渡期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詹昱新 喻姣花 +6 位作者 廖兰 陈怿 万雅莉 张丽华 许妮娜 王羡科 乐革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59,共4页
目的 深入了解照顾者对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ICU)过渡期护理的体验,为科学实施其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5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以最大差异化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患者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现象学... 目的 深入了解照顾者对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ICU)过渡期护理的体验,为科学实施其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5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以最大差异化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患者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编码、类属分析和描述。结果 照顾者对ICU过渡期护理的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对患者转出ICU决定的感受、对过渡期护理服务的体验、影响照顾者照护效能的障碍因素以及对过渡期护理的改进需求。结论 照顾者在患者ICU过渡期承受积极希望与多重压力,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在患者ICU过渡期间的体验和需求,构建并实施过渡期护理策略,保障过渡期安全照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过渡期护理 照顾者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护理绩效管理的改进与实施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妮娜 张雯 +3 位作者 胡德英 刘义兰 乐革芬 詹昱新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S1期30-33,共4页
目的:在神经外科病区建立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并探讨其成效。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外科病区2011年10月实行护理绩效考核改进前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护患满意度方面的变化,统计数据并分析。结果:实施护理绩效改进后,神经外科病区护理质控得... 目的:在神经外科病区建立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并探讨其成效。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外科病区2011年10月实行护理绩效考核改进前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护患满意度方面的变化,统计数据并分析。结果:实施护理绩效改进后,神经外科病区护理质控得分、护理安全、护患满意度得分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实施护理绩效管理并结合医院及科室具体情况进行改进是持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增加患者满意度、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办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量 护理部 外科病区 护理安全 护理绩效考核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下肢痉挛中的应用
10
作者 唐楠 沈寅 +3 位作者 汪磊 郑江林 黄宁 周迎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下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9例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评价手术...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下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9例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评价手术前后髋内收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腘绳肌肌张力[Ashworth量表(AS)],股角、腘窝角和足背屈角角度,下肢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共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髋内收肌(F=43.568,P=0.000)、股四头肌(F=43.000,P=0.000)、小腿三头肌(F=59.200,P=0.000)和腘绳肌(F=116.138,P=0.000)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1 d和12个月髋内收肌(P=0.000,0.000)、股四头肌(P=0.000,0.000)、小腿三头肌(P=0.000,0.000)和腘绳肌(P=0.000,0.000)AS评分低于术前。与术前相比,术后5 d股角(t=-17.812,P=0.000)和腘窝角(t=-12.791,P=0.000)增大,足背屈角缩小(t=14.050,P=0.000)。术前与术后12个月GMF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347)。结论 对于处于稳定期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可以作为缓解下肢痉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 痉挛 下肢 脊神经根切断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结合蛋白4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
11
作者 张晓亚 王昆鹏 +3 位作者 李爽 郑保平 孙震 王海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调控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野生型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Fabp4基因敲除(Fabp4^(-/-))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每组6只。通过West...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调控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野生型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Fabp4基因敲除(Fabp4^(-/-))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每组6只。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脑组织Fabp4、IL-1β、TNF-α、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的表达;采用干湿重量比法测定脑含水量;尼氏染色评估神经损伤;组织免疫荧光双染检测小胶质细胞M1极化标志物(CD86和iNOS)、M2极化标志物(CD206)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C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BV2细胞培养上清中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MitoSOX Red荧光染料评估各组BV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ELISA检测TBI后脑组织中丙二醛和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免疫荧光检测BV2细胞中NLR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野生型小鼠中,与假手术组相比,TBI组损伤部位脑组织中Fabp4蛋白表达在损伤后12 h开始显著升高(P<0.01),并在3 d时达到高峰(P<0.01)。与野生型TBI组相比,Fabp4^(-/-)小鼠TBI组的IL-1β和TNF-α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脑含水量明显减少(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Fabp4敲除显著减小了TBI后的脑损伤体积(P<0.05)。免疫荧光实验显示,Fabp4敲除抑制TBI后小胶质细胞M1极化,促进M2极化,但对星形胶质细胞极化无显著影响。细胞实验表明,Fabp4过表达显著增加BV2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均P<0.01)及线粒体ROS生成(P<0.01)。LPS刺激BV2细胞后Fabp4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Fabp4抑制剂BMS309403干预可显著降低IL-1β和TNF-α水平(均P<0.05)及线粒体ROS生成(P<0.01)。在小鼠模型中,Fabp4^(-/-)小鼠TBI组的丙二醛和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TBI组(均P<0.01)。此外,Fabp4过表达导致BV2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均P<0.01),ROS清除剂可显著抑制上述蛋白的表达(P<0.05,P<0.01)。在小鼠模型中,Fabp4^(-/-)小鼠TBI组的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TBI组(P<0.05,P<0.01)。结论Fabp4通过调控线粒体ROS产生和NLRP3炎症小体的形成,促进TBI后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反应,为TBI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4 创伤性脑损伤 小胶质细胞 炎症反应 线粒体ROS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靳峰 刘春华 +2 位作者 郭守刚 赵洪洋 赵甲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21-72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8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h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8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h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治疗后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的基本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早期康复 功能恢复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时机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靳峰 郭守刚 +2 位作者 张长远 种衍军 赵甲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脑室微创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行脑室微创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对照分析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 目的:探讨脑室微创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行脑室微创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对照分析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病死率和住院天数。结果:A组(超早期)、B组(急性期)和C组(亚急性期)3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C组,A、B两组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C组,而死亡率低于C组,A、B两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较C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型脑室出血患者在24h内行脑室微创血肿清除并脑脊液置换手术,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室出血 手术时机 微创手术 早期康复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学斌 赵洪洋 +5 位作者 赵沃华 张方成 朱贤立 冯哲 胡军民 秦尚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和25例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病人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三脑室在内镜下的解剖结构,并录象作记录... 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和25例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病人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三脑室在内镜下的解剖结构,并录象作记录和研究之用。结果:额角入路可以观察到侧脑室额角和侧脑室体部,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室间孔的Y形结构是脑室内观察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分别可观察到侧脑室相应部位和脉络丛。结论:侧脑室额角入路是观察侧脑室和三脑室的最常用入路,观察侧脑室范围最大,也是第三脑室底造瘘的最佳入路,枕角入路便于对侧脑室三角区和侧脑室体后部病变的观察和治疗,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很少用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侧脑室 第三脑室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对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符荣 赵甲山 +5 位作者 朱贤立 赵洪洋 陈衔城 夏鹰 金复生 季耀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的影响 ,试图从离子水平阐明CO对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n =6 ) ,使用HO诱导剂、HO抑制剂腹腔注射为实验组 ,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为对照组 ,...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的影响 ,试图从离子水平阐明CO对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n =6 ) ,使用HO诱导剂、HO抑制剂腹腔注射为实验组 ,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为对照组 ,12h后制成MCAO模型。栓塞后 2 4h检测血浆CO浓度、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结果 :HO诱导剂组CO浓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而胞内Ca2 + 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组 (P <0 0 5 ) ;HO抑制剂组CO浓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胞内Ca2 + 浓度高于生理盐水组 (P <0 0 5 )。HO诱导剂、HO抑制剂对非栓塞侧神经细胞胞内Ca2 + 浓度没有影响 (P >0 0 5 )。结论 :CO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Ca2 + -K+ 通道 ,引起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胞内Ca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一氧化碳 血红素氧合酶(脱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2a细胞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童松 熊南翔 沈建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2种不同的培养方法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冻存的细胞经复苏后,分别用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Opti-MEM(1∶1)+5%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与DMEM+10%FBS培养液... 目的观察2种不同的培养方法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冻存的细胞经复苏后,分别用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Opti-MEM(1∶1)+5%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与DMEM+10%FBS培养液进行培养,传至第7代时比较两组在细胞增殖率、细胞分化、粘附、迁移、自发凋亡方面的差异。结果 2种培养液均能用于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2a细胞,DMEM+10%FBS组的细胞分化比例及粘附能力与DMEM/Opti-MEM(1∶1)+5%FBS组相比明显增高,细胞增殖率、迁移能力与细胞凋亡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DMEM/Opti-MEM(1∶1)+5%FBS培养液可使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2a细胞保持较低水平的分化率,因而更适合运用于诱导N2a分化的实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A细胞 培养 分化 增殖 粘附 迁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方俊杰 赵洪洋 杨卫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评价使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双靶点治疗,以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和近半月节处为照射靶点,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结果本组32例... 目的评价使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双靶点治疗,以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和近半月节处为照射靶点,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结果本组32例获随访,均有疼痛缓解,按BNI评分,有效率为96.9%。起效时间平均4.2个月(1d~26个月)。8例(25%)复发,8例(25%)出现并发症。结论双靶点治疗能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双靶点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胸腔镜切除胸椎椎管“哑铃”形肿瘤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波 郭家龙 +2 位作者 秦军 陈亮 赵洪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995-999,共5页
研究背景椎管"哑铃"形肿瘤因向椎管内及椎旁生长,压迫脊髓,侵犯椎管、椎间孔和椎旁结构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位于胸椎的"哑铃"形肿瘤可突入胸腔生长,引起胸膜刺激症状如胸痛、气急、咳嗽等,由于侵犯广泛而难以Ⅰ期... 研究背景椎管"哑铃"形肿瘤因向椎管内及椎旁生长,压迫脊髓,侵犯椎管、椎间孔和椎旁结构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位于胸椎的"哑铃"形肿瘤可突入胸腔生长,引起胸膜刺激症状如胸痛、气急、咳嗽等,由于侵犯广泛而难以Ⅰ期手术完整切除,存在分期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胸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手术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极大地降低。方法与结果 4例胸椎椎管内"哑铃"形肿瘤患者中3例Ⅱ型患者先经胸腔镜切除后纵隔肿瘤,再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半椎板切除术,显微镜下肿瘤显露良好,完整切除肿瘤;1例Ⅲ型患者先切除椎管内肿瘤,后经胸腔镜完整切除胸腔内病灶。术后2例患者早期症状加重,6个月后好转;1例双下肢无力、胸痛、咳嗽症状明显改善;1例干咳消失。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MRI检查显示肿瘤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半椎板切除联合胸腔镜切除胸椎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佳、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胸椎椎管"哑铃"形肿瘤的首选外科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椎管 胸椎 椎板切除术 胸腔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9
作者 詹昱新 王佩 +3 位作者 万雅莉 李冰 谢文芳 喻姣花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07-112,共6页
目的对运动疗法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糖尿病足患者运动方案的制订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干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2月28日。由... 目的对运动疗法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糖尿病足患者运动方案的制订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干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2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应用RevMan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1040例糖尿病足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运动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创面愈合有效率[OR=2.72,95%CI(1.71,4.33)],促进糖尿病足创面面积缩小[MD=5.43,95%CI(2.94,7.92)],改善患者踝肱指数[MD=0.06,95%CI(0.04,0.09)]及经皮氧分压值[MD=5.03,95%CI(3.25,6.81)],但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23,1.31)]。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愈合有效率,缩小创面面积,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及经皮氧分压。但需要更多高质量和大样本的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运动疗法 伤口愈合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内室管膜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附36例报告)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方成 王旋 魏志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至2009年10年间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脊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脊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有32例获得手术全切,全切率为88.9%,3例次全切...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至2009年10年间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脊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脊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有32例获得手术全切,全切率为88.9%,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者24例(66.7%),无明显改善者7例(19.4%),加重5例(13.9%);随访0.5年至9.5年,术前McCormick临床功能分级在Ⅰ-Ⅲ级的24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3例患者未见明显好转,2例肌力障碍程度加重;术前McCormick临床功能分级Ⅳ级的12例患者中,有5例好转,3例症状有加重。肿瘤复发有3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达到脊髓内室管膜瘤的镜下全切,患者术后症状大多数可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内室管膜瘤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