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基因脑小血管病的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外症状:对诊断的提示
1
作者 蒋俊杰 王梦文 +1 位作者 万艳 胡波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1-789,共9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缺血或出血性卒中,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情感异常和步态障碍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包括近期皮质下梗死、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颅内出血...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缺血或出血性卒中,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情感异常和步态障碍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包括近期皮质下梗死、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颅内出血、脑萎缩、血管源性腔隙灶和脑白质病变。单基因CSVD是其中一类罕见的亚型,占全部病因的1%~5%,目前已报道的CSVD致病基因达数十个。除CSVD共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外,单基因CSVD常有特异性的表现,尤其是神经系统外症状,对诊断具有较强的提示作用。鉴于CSVD相关基因的检测分析耗时且具有挑战性,全面认识单基因CSVD的神经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外症状将有助于指导其早期诊疗。本文旨在总结单基因CSVD的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外症状、神经影像学特征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基因脑小血管病 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外症状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dwich联合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2
作者 张艳 耿力 +1 位作者 马婕 王亚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98名神经内科实习护理本科生为对象,按照实习病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98名神经内科实习护理本科生为对象,按照实习病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出科前比较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及教学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可有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 神经内科 Sandwich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自杀风险分级筛查与干预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剑苹 胡德英 +3 位作者 蒋辛 詹昱新 陈丹 肖雪娇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实施自杀风险分级筛查与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4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每个组各2个病区,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筛查,PHQ-9总分≥15分或第9条目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n=147)给予神经内科预防自杀常... 目的探讨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实施自杀风险分级筛查与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4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每个组各2个病区,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筛查,PHQ-9总分≥15分或第9条目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n=147)给予神经内科预防自杀常规护理;观察组(n=138)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进行二级筛查,并对高风险患者实施预防自杀综合干预。结果出院时观察组PHQ-9总分及第9条目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杀意念频率、持续时间及可控性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对神经系统疾病自杀高风险住院患者,进行自杀风险二级筛查并实施预防自杀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住院患者 自杀 风险筛查 分级筛查 综合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HMGB1/RAGE/NF-κB通路减轻癫痫大鼠神经炎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琼莹 高文勇 +2 位作者 艾艳萍 魏海棠 魏芬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1-1606,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是否通过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参与减轻癫痫大鼠神经炎症,探究HMGB1/RAGE/NF-κB通路作为槲皮素作用新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健康... 目的:探讨槲皮素是否通过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参与减轻癫痫大鼠神经炎症,探究HMGB1/RAGE/NF-κB通路作为槲皮素作用新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健康组,剩余大鼠构建癫痫大鼠实验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槲皮素高剂量组、槲皮素低剂量组、槲皮素+通路激活剂组,每组12只。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评估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检测大鼠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β水平及HMGB1、RAGE、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健康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完整;与健康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分散,存活神经元数显著降低,凋亡指数显著上升,Racine等级显著升高,海马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及HMGB1、RAGE、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低、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较为完整,存活神经元数显著上升,凋亡指数显著降低,Racine等级显著降低,TNF-α、IL-1β、IL-6含量及HMGB1、RAGE、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且槲皮素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更佳;与槲皮素高剂量组相比,槲皮素+通路激活剂组存活神经元数显著降低,凋亡指数显著上升,Racine等级显著升高,海马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及HMGB1、RAGE、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槲皮素可通过抑制HMGB1/RAGE/NF-κB通路,降低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有效减轻癫痫大鼠的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癫痫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核转录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轴突运输障碍的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小曼 徐岩 曹学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2,共5页
临床上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主要表现为致病蛋白的蓄积和细胞器的异常定位。这一病理特征可能与神经元中轴突运输障碍有关,轴突运输异常可能导致致病蛋白不能定向转运到特定部位降解,细... 临床上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主要表现为致病蛋白的蓄积和细胞器的异常定位。这一病理特征可能与神经元中轴突运输障碍有关,轴突运输异常可能导致致病蛋白不能定向转运到特定部位降解,细胞器不能运至指定区域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甚至轴突运输障碍极有可能是此类疾病的早期病理事件,并逐渐发展成轴突完整性的丧失与退行性改变。在此,我们对多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轴突运输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探讨,为后续的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突运输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抑制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非 孙圣刚 +6 位作者 王涛 刘昌勤 梅元武 陈吉相 曹学兵 童萼塘 骆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77,共4页
观察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左旋多巴联合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行性。采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通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行为学、 Nissl染色方法 ,选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后 l0 d、 l2 d、 l4d为观察时点 ,比较左... 观察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左旋多巴联合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行性。采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通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行为学、 Nissl染色方法 ,选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后 l0 d、 l2 d、 l4d为观察时点 ,比较左旋多巴 (L evodopa,L - dopa)治疗和银杏叶提取物 (Ginkgo biloba extract,EGb)、 L - dopa联合治疗(E- D组 )帕金森病大鼠的效果。结果 :与 L - dopa治疗组比较 ,E- D组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数、旋转行为减少 ,而尼氏细胞计数、 b FGF蛋白表达则增加 (P<0 .0 5 )。表明 EGb可减轻 L - dopa的神经毒性作用 ,EGb、 L - dopa联合治疗帕金森病是可行的 ,且疗效优于单用 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 左旋多巴 神经毒性作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蓝蛋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陈红兵 郭云良 +2 位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金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27-530,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以及藻蓝蛋白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 (MCAO) ,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以及藻蓝蛋白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 (MCAO) ,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 ,用干湿重法计算脑的含水量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观察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  (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 2小时应用藻蓝蛋白 ,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脑缺血再灌流后 2 4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藻蓝蛋白还能够缩小脑梗死的体积 ,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脑梗死体积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还能够减轻脑水肿 ,使脑组织的含水量明显减少。 (2 )模型对照组 ,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 ,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 ,至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开始下降 ,14天时与假手术组间差别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组凋亡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 ,其变化规律与模型对照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流 神经元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神经元抗体对副肿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谢俊丽 崔天盆 +1 位作者 王小梅 王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 探讨抗神经元抗体抗-Hu、抗-Yo、抗-Ri抗体的检测与副肿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对12例确诊为副肿瘤综合症(PNS)的患者血清及32例非PNS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12例确诊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一... 目的 探讨抗神经元抗体抗-Hu、抗-Yo、抗-Ri抗体的检测与副肿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对12例确诊为副肿瘤综合症(PNS)的患者血清及32例非PNS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12例确诊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一项或多项抗体阳性;PNS患者血清中抗-Hu、抗-Yo、抗-Ri抗体的阳性率高于非PNS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血清抗-Hu,抗-Yo,抗-Ri抗体全部为阴性。结论 抗神经元抗体抗-Hu、抗-Yo、抗-Ri抗体可作为PNS早期诊断及确诊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神经元抗体 副肿瘤综合征 诊断 抗-Yo 抗-Ri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结合安脑丸对脑梗死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赖天宝 宋艳玲 +4 位作者 余光 方媛 郭远瑾 梅元武 郑维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farction/reperfusion,tMCAO I/R)模型大鼠中证实电针结合安脑丸治疗对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SD大... 目的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farction/reperfusion,tMCAO I/R)模型大鼠中证实电针结合安脑丸治疗对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线栓法制作SD大鼠左侧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NSS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各个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大鼠各个时间点Bcl-2mRNA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10d各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Westernblot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梗死后10d各组大鼠梗死区边缘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结果假手术组(正常)mNSS评分为0,未见脑梗死,偶见生理性凋亡细胞。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在4、7、10dmNSS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更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显示脑梗死后Bcl-2mRNA转录水平升高,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更明显(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高(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都显示,脑梗死后10d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数及蛋白表达水平要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低(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梗死后10d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低(P<0.05)。结论中药安脑丸治疗tMCAO I/R模型大鼠,可减少大鼠脑梗死区边缘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改善神经功能,结合电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针药结合治疗后上调了Bcl-2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脑丸 电针 脑梗死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红兵 童萼塘 +1 位作者 孙圣刚 郭云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 - 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亚低温组、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及Caspase- 3mRNA的表达。...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 - 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亚低温组、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及Caspase- 3mRNA的表达。结果  (1)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 ,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 ,至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后开始下降 ,14天时仍高于假手术组 ;(2 )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 ,凋亡神经细胞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 ,数量相对较少 ,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 ;(3)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 2小时后 ,神经细胞Caspase - 3mRNA开始表达 ,并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后逐渐下降 ,至 14天略高于假手术组 ;(4 )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 ,神经细胞Caspase - 3mRNA的表达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 ,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后 ,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 ,Caspase - 3基因在介导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亚低温对短暂性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亚低温可能通过Caspase - 3mRNA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亚低温 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 神经细胞凋亡 CASPASE-3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鹂 涂自良 +2 位作者 杜士明 黄良永 张小乔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从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药治疗抑郁症的新型理论机制。方法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大鼠腹腔注...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从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药治疗抑郁症的新型理论机制。方法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大鼠腹腔注射盐酸氟西汀前后行Open-field行为测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用药前后海马齿状回(DG)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并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尿苷(5-B rdU)观察DG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所致的神经元再生。结果正常大鼠DG存在神经前体细胞,其中一些细胞处于分裂增殖状态。抑郁症大鼠DG神经前体细胞数目减少,而且其增殖明显减弱。应用盐酸氟西汀可显著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抑郁行为,同时增加DG神经前体细胞的数目,其增殖也增强。结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海马神经元再生减少有关,促进海马神经元再生可能是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盐酸 抑郁症 神经元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舱医院护士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莹 喻姣花 +4 位作者 詹昱新 叶旭阳 徐玉兰 张艳 王亚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8-51,共4页
目的了解方舱医院护士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工作体验,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方舱医院护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参加方舱医院工作的护士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炼出积极体... 目的了解方舱医院护士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工作体验,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方舱医院护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参加方舱医院工作的护士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炼出积极体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就感与自豪感、医院管理机制精简高效、感受到多方关怀),负性体验(压力、灾害准备度不足、愧疚感和孤独感)和工作展望(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心理团队建设)3个主题及9个亚主题。结论方舱医院护士工作期间既有积极体验,也有负性体验。护理管理者应总结方舱医院工作经验,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护士的灾害准备度和心理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方舱医院 护士 工作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节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AQP-4及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琴 张红 +2 位作者 毕明俊 郭云良 梅元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6,共7页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水通道蛋白(AQP-4)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增加,NRG-1β治疗能减少MCAO/R后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缺血1.5~2.0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脑组织AQP-4及GFAP表达,且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AQP-4及GFAP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尽管它们均在胶质细胞中表达,但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略有不同。NRG-1β治疗可以增加二者在脑中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结果提示,NRG-1β可能通过激活内在的保护机制,增强胶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MCAO/R早期脑水肿的形成过程,改善神经元的生存环境,进而干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AQP-4 GFAP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区神经肽表达的改变与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牛轶瑄 孙圣刚 +3 位作者 魏桂荣 张允建 徐岩 曹学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模型大鼠纹状体区特异性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LID时纹状体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方法分别以SCH23390(D1受体拮抗剂)和氟哌啶醇(D2受体拮抗剂)治疗LID大鼠,观察LI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模型大鼠纹状体区特异性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LID时纹状体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方法分别以SCH23390(D1受体拮抗剂)和氟哌啶醇(D2受体拮抗剂)治疗LID大鼠,观察LI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纹状体区前脑啡肽原(PPE)及前强啡肽原(PDy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LID大鼠经SCH23390治疗后,异常不自主运动(AIM)明显减少,其纹状体区PDyn mRNA表达量较LID组显著减少,PPE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经氟哌啶醇治疗后LID大鼠AIM无明显改变,其纹状体区PDyn mRNA和PPE mRNA表达量与LID组相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纹状体黑质神经元下游靶基因PDyn的表达异常与LID的形成有关,直接通路活动的异常增高和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参与了大鼠LID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动症 左旋多巴 帕金森病 强啡肽 脑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银章 翟恒 +2 位作者 孔祥泉 柳曦 刘定西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膜瘤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成像和结合短TI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分析和评价3D-STIR增强扫描序列...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膜瘤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成像和结合短TI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分析和评价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比较常规MRI成像及3D-STIR序列增强扫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征象和价值。结果27例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成像可以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体积、信号特征。3D-STIR增强扫描序列上均可清晰显示周围神经走行及病变同周围神经关系。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及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神经成像 外周神经 神经鞘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新高 童萼塘 孙圣刚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63-367,共5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假手术组;②模型对照组;③补阳还五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TTC染色计算脑梗塞体积,TUNEL染色...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假手术组;②模型对照组;③补阳还五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TTC染色计算脑梗塞体积,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侧皮质Bcl-2/Bax的表达,电镜观察线粒体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增多,同时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增多,Bcl-2/Bax比值下降,线粒体肿胀且大多破裂。补阳还五汤干预后,细胞凋亡减少,脑梗塞体积减小,Bcl-2/Bax比值上升,线粒体肿胀减轻。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减小脑梗塞体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Bax比值,保护线粒体,防止发生线粒体通透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 补阳还五汤 细胞凋亡 Bel-2/Bax 通透性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atenin在MPTP致C57BL/6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模型腹侧中脑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欣 吴艳 +1 位作者 黄露麒 张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v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C57BL/6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模型中β-catenin在腹侧中脑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腹腔注射MPTP制备C57BL/6小鼠帕金森病模型... 目的探讨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v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C57BL/6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模型中β-catenin在腹侧中脑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腹腔注射MPTP制备C57BL/6小鼠帕金森病模型。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n=5):对照组、MPTP 0 d组、MPTP 1 d组、MPTP 2 d组、MPTP 4 d组、MPTP 7 d组、MPTP 14 d组、MPTP 21 d组。在末次注射MPTP后的相应时间点将动物处死,Western blot法检测腹侧中脑磷酸化β-catenin(phosphorylatedβ-catenin,p-β-catenin)以及总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腹侧中脑β-catenin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结果MPTP致伤显著增加了C57BL/6小鼠腹侧中脑总β-catenin蛋白的水平,然而p-β-catenin蛋白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显示MPTP处理后第7天β-catenin蛋白在腹侧中脑各区域黑质网状部(SNr),黑质致密部(SNpc)以及被盖腹侧区(VTA)的表达增多并发生了核转移。结论MPTP所致腹侧中脑区β-catenin蛋白表达增加与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ATENIN蛋白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因子CXC受体4诱导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促进脑卒中的神经康复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丹 张娟 +2 位作者 王洪涛 刘行高 郭远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407-2413,共7页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因子CXC受体4(SDF-1α/CXCR4)诱导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新生在脑卒中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分析EPCs对氧糖剥夺(OGD)诱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凋亡、SDF-1α水平的影...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因子CXC受体4(SDF-1α/CXCR4)诱导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新生在脑卒中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分析EPCs对氧糖剥夺(OGD)诱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凋亡、SDF-1α水平的影响。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别采用EPCs、缺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预处理EPCs(HBMECs-pEPCs)或AMD3100(CXCR4拮抗剂)进行治疗。在第6周时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和第7周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脑皮层血管生成情况。结果EPCs处理降低OGD诱导的HBMECs凋亡率(P<0.05),并增加血管环数(P<0.05)。OGD-HBMECs诱导EPCs中SDF-1α表达增加(P<0.05)。CXCR4基因敲除减轻了EPCs对OGD-HBMECs的抗凋亡作用(P<0.05)。MCAO大鼠在建模后第4天时大脑皮层中EPCs、Claudin5阳性血管数量和SDF-1α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EPCs治疗相比,HBMECs-pEPCs治疗能显著增加大鼠MCAO模型的血管密度(P<0.05),并改善学习记忆障碍,而AMD3100逆转了HBMECs-pEPCs的治疗作用。结论HBMECs-pEPCs通过SDF-1α/CXCR4轴有效地促进大鼠MCAO模型神经血管重塑和认知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大脑中动脉闭塞 神经血管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趋化因子CXC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0靶向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脑梗死后神经康复和血管新生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丹 张娟 +2 位作者 王洪涛 刘行高 郭远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1-386,共6页
目的:探讨miR-150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结构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被分为4组(n=15):假手术(Sham)组、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MCAO+miR-150组和MCAO+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除... 目的:探讨miR-150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结构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被分为4组(n=15):假手术(Sham)组、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MCAO+miR-150组和MCAO+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除Sham组外,其余组采用电凝法建立大鼠大脑MCAO模型。MCAO+miR-NC组和MCAO+miR-150组分别注射PEG脂质体包埋miR-NC或miR-150(2.4 mg/kg,iv)。建模后第14天,观察MCAO大鼠神经功能、神经损伤和血管生成的变化。建立缺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模型,研究miR-150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荧光素酶活性测定证实miR-150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结合位点。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MCAO大鼠脑梗死组织中miR-150较Sham组明显下调(1.00±0.03 vs.0.34±0.04,P<0.05)。miR-150上调可降低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7天:6.9±1.0 vs.5.3±0.6,第14天:6.4±0.7 vs.3.9±0.5,均P<0.01)和梗死体积[(13.8±1.6)%vs.(5.1±0.6)%,P<0.001],促进血管生成。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进一步证实VEGF基因是miR-150的靶基因,并且在miR-150处理的MCAO大鼠脑梗死组织中观察到VEGF表达上调。体外实验结果表明,miR-150上调能增加OGD诱导的BMECs中VEGF/VEGFR2共表达,并促进其管形成。机制分析显示miR-150促进血管生成作用与激活VEGF通路有关,SU1498可抑制miR-150的激活作用。结论:miR-150通过靶向VEGF调节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梗死 大鼠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阻断剂伊拉地平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明 陈国华 刘昌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1-584,共4页
目的利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的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研究钙阻断剂伊拉地平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给予伊拉地平1周后,纹状体内注射6-OHDA造模,然后继续给药2周。用圆柱体试验和旋转试验评价损毁程度,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 目的利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的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研究钙阻断剂伊拉地平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给予伊拉地平1周后,纹状体内注射6-OHDA造模,然后继续给药2周。用圆柱体试验和旋转试验评价损毁程度,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多巴胺神经元数量。结果行为学测试表明,伊拉地平预给药大鼠运动功能障碍有所改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用药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较模型组显著增多,提示伊拉地平预给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另1组动物在损毁后给药则没有明显改善。结论伊拉地平有希望成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新型抗PD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阻断剂 伊拉地平 帕金森病 神经保护 6-羟基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