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3
1
作者 王春香 李媛媛 徐顺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5期628-638,共11页
生物监测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角度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监测具有敏感性、长期性、... 生物监测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角度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监测具有敏感性、长期性、连续性、经济性、非破坏性和综合性等优势,有望在生态系统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环境污染早期预警、突发事件监测和环境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突破.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目前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生物监测的原理、分类、特点、方法学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尽管生物监测还有不足之处,但可以肯定,其发展和应用将会对环境监测事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生物监测 环境监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化铝除氟剂的除氟性能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谢虹 贾文波 吴志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4-646,共3页
目的通过对经特殊工艺处理的不同粒径的活性氧化铝的除氟性能进行研究,开发实用的除氟剂.方法模拟A(粒径2.0~3.0 mm)、B(粒径3.5~5.5 mm)样除氟剂对氟含量为10 mg/L的原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除氟性能.结果 A、B样除氟剂当流速分别为80 ... 目的通过对经特殊工艺处理的不同粒径的活性氧化铝的除氟性能进行研究,开发实用的除氟剂.方法模拟A(粒径2.0~3.0 mm)、B(粒径3.5~5.5 mm)样除氟剂对氟含量为10 mg/L的原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除氟性能.结果 A、B样除氟剂当流速分别为80 ml/min及以下和20 ml/min及以下时,其终端流出水中的氟含量均小于1 mg/L; A、B样除氟剂的绝对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7 mg/g和1.30 mg/g,相对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57 mg/g和0.17 mg/g.结论除氟剂粒径小、比表面积较大时,有利于除氟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氟剂 活性氧化铝 饱和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生物样品中的胆固醇 被引量:6
3
作者 吕斌 石丹 +3 位作者 张江华 江明 石云 戴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9-641,共3页
目的研究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作为固相萃取(SPE)材料,固相萃取血液、蛋黄、牛奶等样品中胆固醇的效率。方法分别采用非共价热启动和紫外聚合方法合成胆固醇MIPs,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MAA),交联剂乙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 目的研究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作为固相萃取(SPE)材料,固相萃取血液、蛋黄、牛奶等样品中胆固醇的效率。方法分别采用非共价热启动和紫外聚合方法合成胆固醇MIPs,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MAA),交联剂乙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DMA),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2,2-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分析合成的MIP的吸附特异性后,利用两种MIPs作为固相萃取的固定相,对血液、蛋黄、牛奶等样品进行固相萃取,并与常规C18固相萃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胆固醇MIPs对胆固醇有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对与胆固醇结构类似的雌二醇、雌三醇的结合能力远远小于胆固醇。紫外聚合的MIPs吸附能力和吸附特异性均明显好于热启动MIPs。两种MIPs的固相萃取效率主要与上样和洗脱的溶剂密切相关,最佳固相萃取条件为:正己烷平衡后,正己烷上样,然后用正己烷加正乙烷∶甲苯(9∶1)淋洗除去非特异性结合的胆固醇,氯仿∶乙醇∶乙酸(3∶1∶1)洗脱特异性结合的胆固醇。回收率大于70%。结论胆固醇MIPs可特异性地识别和分离胆固醇,可用于固相萃取,快速分离不同生物样品中的胆固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分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萃取 生物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矽肺病预测组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章勤 田晶 +2 位作者 孙傲冰 郑然 陈卫红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矽肺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职业病之一,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研究表明,矽肺与粉尘接触量、吸烟量、接尘时间等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基于各矽肺致病影响因子,分别利用指数平滑-神经网络ES-BP(Exponential smoot-hing-BP neural network)... 矽肺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职业病之一,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研究表明,矽肺与粉尘接触量、吸烟量、接尘时间等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基于各矽肺致病影响因子,分别利用指数平滑-神经网络ES-BP(Exponential smoot-hing-BP neural network)和模糊c均值聚类-神经网络FCM-BP(Fuzzy c-means clustering-BP neural network)组合模型对接尘工人未来是否患病以及患病年龄做预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ES-BP模型能结合原始工人接尘时间队列数据特点,从时间序列上对工人患病年龄进行预测;FCM-BP模型对数据预归类,能极大减小模型复杂度并降低网络训练时间。两种组合模型预测精度均高于BP单独建模预测精度,在工人患病年龄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指数平滑法 FCM聚类 组合预测 矽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检测食品中痕量雌二醇 被引量:3
5
作者 韦克波 郑丹 +4 位作者 石云 刘飞 伍雅婷 张梦 吕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6-328,336,共4页
目的利用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MISPE)结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方法,检测奶类和肉类食品中痕量雌二醇。方法采用改良沉淀聚合法,制备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各种奶类和肉类样品进行MISPE,结合HPLC-UV,测定... 目的利用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MISPE)结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方法,检测奶类和肉类食品中痕量雌二醇。方法采用改良沉淀聚合法,制备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各种奶类和肉类样品进行MISPE,结合HPLC-UV,测定各种样品中痕量雌二醇。结果改良沉淀聚合法可以得到规律的MIPs微球,对雌二醇有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在最佳固相萃取条件下,MISPE结合HPLC-UV法,可准确测定500 g奶类和肉类食品中痕量雌二醇(0.116~0.461 nmol/kg)。结论 MISPE结合HPLC-UV方法可用于食品中痕量雌二醇的常规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分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萃取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房原花青素对乙醇诱导肝细胞凋亡的拮抗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唐瑛 李华文 +4 位作者 唐忠志 石丹 张江华 郝巧玲 吕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4-677,共4页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乙醇诱导的人胚肝细胞株L-02凋亡的拮抗作用机制。方法观察5、10、25mg/L的LSPC与200mmol/L乙醇共同作用于肝细胞L-0224h后,对细胞生存率、凋亡率的影响,对细胞凋亡通路的相关基因MAPK38、Caspase3、p53以...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乙醇诱导的人胚肝细胞株L-02凋亡的拮抗作用机制。方法观察5、10、25mg/L的LSPC与200mmol/L乙醇共同作用于肝细胞L-0224h后,对细胞生存率、凋亡率的影响,对细胞凋亡通路的相关基因MAPK38、Caspase3、p53以及生长抑制DNA损伤诱导基因(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gene,GADD)GADD34、GADD45β、GADD153表达的影响。结果与乙醇组相比,5mg/L和10mg/LLSPC使细胞的生存率由73.14%上升到84.79%和90.52%,通过抑制细胞p53和Caspase3通路,并通过降低DNA损伤而降低GADD34、GADD45β、GADD153的表达(P<0.01),从而有效降低细胞的凋亡率,从11.54%分别降至8.21%和9.10%(P<0.05);抑制凋亡率的效果以LSPC5mg/L组最佳,10mg/L组效果次之,但高剂量组(25mg/L)对乙醇所致凋亡的拮抗作用不明显,对细胞生存率也无影响。乙醇和LSPC处理均不影响L-02细胞的MAPK38表达。结论适当浓度的莲房原花青素对乙醇诱导的肝细胞L-02的凋亡有拮抗作用。其抑制凋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p53、Caspase3和GADD途径,而与MAPK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肝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毒理学及其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先良 徐顺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系统毒理学是近5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 系统毒理学是近5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系统毒理学有望在阐明毒物对机体损伤分子机制、分子生物标志物和危险度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毒理学的诞生背景、研究策略、研究技术及其主要应用.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但可以肯定系统毒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对人类的环境与健康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毒理学 转录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毒理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