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传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7-22,共6页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因此 ,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 ,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 ,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 ,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因此 ,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 ,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 ,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 ,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名世的历史评论浅议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传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90,51,共6页
戴名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虽然蕴含有许多深刻的史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但由于戴名世论史、评史的出发点在于宣扬对明王朝的追思,宣扬狭隘的君臣之义,并据此反对清朝的统治,所以使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带有很强的政治和个人情感色彩,... 戴名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虽然蕴含有许多深刻的史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但由于戴名世论史、评史的出发点在于宣扬对明王朝的追思,宣扬狭隘的君臣之义,并据此反对清朝的统治,所以使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带有很强的政治和个人情感色彩,甚至不惜牵强附会,妄加比附,已经脱离了正确的历史评论范畴而演变为极端情绪宣泄。因此,在封建专制政治下,戴名世以文字遭祸也就不难理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名世 清代史学 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藩与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作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权重一时。是时,列强环伺,社会剧变,为实现富国强兵,曾国藩在引进西方科技、任用与培养科技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 曾国藩 科学技术 近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补释
4
作者 刘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98-102,共5页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中的奴婢廪食粟出入簿及河堤简,其整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脱字处当补未补,亦有错补。简文解释也有不当处。对这些脱字考补,错补的纠讹,释文不当处补释,不仅十分必要,对于其深入的研究也有所裨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筒牍整理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科融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被引量:7
5
作者 吕涛宇 易谦柳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15期105-110,共6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科的融合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科的融合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要求和课堂实践,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科融合教学"这一理念,主张在历史学科教学中通过融合多门学科知识与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讨论了历史与思想政治、语文、地理、美术等多门学科融合的具体策略,试图通过发挥历史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体作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融合式教学法 学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圣外王”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 被引量:10
6
作者 田勤耘 罗家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2-18,共7页
儒家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一核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其... 儒家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一核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流之一,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以及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民族精神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与汉代社会性别制度的理论建构——以“女祸史观”下末喜、妲己和褒姒的史事撰述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夏增民 池明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100,共7页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厌女症",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而欲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由于先秦秦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头地位,"女祸论"成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制度 厌女症 女性涉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传印 陈得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持续而没有中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环境意识密切相关。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环境意识... 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持续而没有中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环境意识密切相关。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环境意识能有效地防止人的物化,抑制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确立以代际平等为基础的资源利用原则,从而保证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意识 传统文化 文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传印 邓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65-71,共7页
我国史学资治鉴戒的教化和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作为优秀的史学遗产是当前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史学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我国那些优良史学传统抱残守阙,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并赋予它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意义... 我国史学资治鉴戒的教化和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作为优秀的史学遗产是当前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史学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我国那些优良史学传统抱残守阙,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并赋予它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意义有一定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史学传统有必要在拓宽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贴近现实生活等方面进行现代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不能失去史学的学术品格和自身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遗产 现代转换 史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推论汉初女性社会地位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增民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0,共6页
关于汉代女性地位的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着高或低两种相反的观点。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在史料缺乏的条件下对有效史料的不同取舍标准和解读立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出土,使汉代法律的部分原始条文得以重现,从法律的角度判别女... 关于汉代女性地位的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着高或低两种相反的观点。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在史料缺乏的条件下对有效史料的不同取舍标准和解读立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出土,使汉代法律的部分原始条文得以重现,从法律的角度判别女性的社会地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史料缺乏而造成的偏颇。根据其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可推论汉初女性虽然有部分的财产和身份继承权利,在人身安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在性别关系上,女性已经对男性产生依从性,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高,相比唐代而言,汉初女性的社会空间也略显狭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社会地位 《二年律令》 汉代 社会性别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布与北宋哲宗、徽宗统治时期的政局演变 被引量:9
11
作者 罗家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1-57,共7页
自北宋哲宗"亲政"至徽宗即位初期,是北宋政治生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时段,也是北宋王朝逐步走向衰败、垂危直至覆灭的重要环节之一。前此置身变法派阵营的曾布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政治活动不仅对当时所形成... 自北宋哲宗"亲政"至徽宗即位初期,是北宋政治生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时段,也是北宋王朝逐步走向衰败、垂危直至覆灭的重要环节之一。前此置身变法派阵营的曾布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政治活动不仅对当时所形成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北宋王朝的政治走向有着种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布 北宋哲宗 徽宗 政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晚期的政局演变与武将命运--以王厚军事活动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家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106,共9页
在北宋晚期的特殊历史环境中,王韶之子王厚在西北边陲出生入死,立下了显赫战功,但其军事活动及其功绩多被忽略或者否定。王厚之所以能成就功业是与宋王朝的政局演变息息相关的,而要准确定位和评价王厚的军事活动并非易事,除了要考虑在&q... 在北宋晚期的特殊历史环境中,王韶之子王厚在西北边陲出生入死,立下了显赫战功,但其军事活动及其功绩多被忽略或者否定。王厚之所以能成就功业是与宋王朝的政局演变息息相关的,而要准确定位和评价王厚的军事活动并非易事,除了要考虑在"重文轻武"、百般猜忌和防范武将的宋代,武将尤其是名将要建立功业很难,特别是在北宋覆灭的惨痛现实及由此形成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当时的政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晚期 王厚 军事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简牍“九九残表”述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金华 《文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28,共4页
九九表是早期人们所发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乘法口诀.关于九九的传说,史书中多有记载,如<管子·轻重篇>云'宓戏作九九之数',魏刘徽<九章算术>序云'庖羲氏,……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①可知其起源甚早.
关键词 秦汉时期 简牍 “九九残表” 九九表 敦煌汉简 居延汉简 书写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雷家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7,共4页
官学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是宋元时期荆楚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成就的突出标志。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从草创走向成熟,为明清时期荆楚官学的鼎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荆楚官学经历了由零散到普及、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不少官学并非一... 官学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是宋元时期荆楚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成就的突出标志。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从草创走向成熟,为明清时期荆楚官学的鼎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荆楚官学经历了由零散到普及、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不少官学并非一蹴而就,有的历经艰难,有的遭毁而重修。《寿昌乘》所载鄂州武昌县官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可以视为宋代荆楚官学的一个缩影。元代荆楚官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绝大部分府州县设有官学,一些边远之地也设立了官学,祭祀典礼渐趋完备。楚官学发展的事实表明,学之兴废存乎人,宋元荆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并不落后,相反在所谓"山穷、水恶和兵燹"的条件下取得的文化进步,更能彰显荆楚先民开拓进取的可贵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学 荆楚地区 宋元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物价考(二)——以汉简为中心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金华 《文博》 2008年第2期27-33,共7页
  目前出土的汉代竹简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当时物价方面的史料,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1]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主要还针对其中某一批竹简进行研究,对于汉简中物价资料系统的整理则还比较少见.在此,我们试图通过综合各批竹简...   目前出土的汉代竹简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当时物价方面的史料,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1]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主要还针对其中某一批竹简进行研究,对于汉简中物价资料系统的整理则还比较少见.在此,我们试图通过综合各批竹简中原始资料,尽可能多、并准确的复原当时社会的物价变化情况,以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 汉代社会 物价变化 合校 直百 资料系统 简文 尉史 经济生活 大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及其特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传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151,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相对于汉代来说呈现衰微之势,依附于经的史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机会,逐渐离经自立。与此同时,文史相别,子史换位,史学完成升格,逐渐形成自身的学科范式,并占据次于经的学术位置。但是,传统经学及玄学化经学继续以不同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相对于汉代来说呈现衰微之势,依附于经的史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机会,逐渐离经自立。与此同时,文史相别,子史换位,史学完成升格,逐渐形成自身的学科范式,并占据次于经的学术位置。但是,传统经学及玄学化经学继续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史学的发展,使此期史学仍然充满着经学气息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经学与史学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促进了经学的革新和史学的多途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经史关系 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陆贾与贾谊:性格与思想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增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94-98,共5页
陆贾与贾谊都是汉初闻人 ,以文名于朝 ,但归宿却大有不同 ,陆贾以善终 ,而贾谊却伤悼早夭。究其原因 ,不仅与两人身处的政治利益集团不同有关——陆贾属于当政的军功受益集团 ,而贾谊出于新兴的法吏集团 ,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集团内个... 陆贾与贾谊都是汉初闻人 ,以文名于朝 ,但归宿却大有不同 ,陆贾以善终 ,而贾谊却伤悼早夭。究其原因 ,不仅与两人身处的政治利益集团不同有关——陆贾属于当政的军功受益集团 ,而贾谊出于新兴的法吏集团 ,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集团内个人的命运 ;而且还与两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陆贾世故圆通 ,贾谊伉直不屈 ,性格的差异同样也影响个人政治的前途 ,终致两人同出而异终。就两人思想体系而言 ,陆贾宗儒 ,近于黄老而好纵横 ;贾谊则本儒近法而乐老庄。二人思想的异趣 ,不是学术的分裂 ,而是学术由“百虑”向“一致”,“殊途”向“同归”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到汉武帝时 ,这一学术演进过程才告基本结束 ,而陆贾与贾谊俱本于儒家 ,实为董仲舒、公孙弘倡导儒术独尊张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陆贾 贾谊 性格 思想体系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遣使巡行制度与汉代儒学传播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增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77-81,共5页
汉代中期以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儒学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其中"遣使巡行"制度就对儒学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政府遣使巡行采风的主要目的在于察风俗、体民情、宣教化,甚至举贤良,意在将皇帝关怀下民之情传布四方。其政治前提... 汉代中期以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儒学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其中"遣使巡行"制度就对儒学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政府遣使巡行采风的主要目的在于察风俗、体民情、宣教化,甚至举贤良,意在将皇帝关怀下民之情传布四方。其政治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为因俗施政做准备;然后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化民成俗"施政方针,实现儒学的社会化,推进文化的"大一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风 遣使巡行 汉代 儒学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时代特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传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0-95,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学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阶级关系和政治形势 ,反映了门阀地主的要求和趣味。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谱学盛行、谱学定尊卑 ,辨贵贱的门阀性质以及谱学在政治活动中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学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阶级关系和政治形势 ,反映了门阀地主的要求和趣味。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谱学盛行、谱学定尊卑 ,辨贵贱的门阀性质以及谱学在政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等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这些时代特点 ,实质上是这个时期史学与政治关系的一个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谱学 史学理论 史学与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社会保险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82-86,共5页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出现了以30年代上海租界人力车夫互助保险、简易人寿保险和40年代川北盐工保险为代表社会保险实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和国外社会保险实践的影响以及民族商业保险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保险实...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出现了以30年代上海租界人力车夫互助保险、简易人寿保险和40年代川北盐工保险为代表社会保险实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和国外社会保险实践的影响以及民族商业保险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保险实践的出现。它体现了中国社会保障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是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