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8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先生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晓芒 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F0003,共5页
邓晓芒教授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坚持面向硕博研究生开设句读课程。他认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有助于国人在思维上的进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助于在这一台阶上的登顶,对这些著作的句读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 邓晓芒教授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坚持面向硕博研究生开设句读课程。他认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有助于国人在思维上的进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助于在这一台阶上的登顶,对这些著作的句读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理解西方经典哲学著作的方法。邓晓芒教授把中西比较哲学当作他的一切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希望突破传统"中西马"的学科划分,在比较中产生新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晓芒 句读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 中西比较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 创造思想文化(一)——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1
2
作者 韩东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19-121,共3页
和谐作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之一,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统领;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则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得以实现后所结出的果实。我们不能想象,在某些人拥有先天社会特权或先天尊贵身份而其余人却一概没有的社... 和谐作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之一,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统领;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则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得以实现后所结出的果实。我们不能想象,在某些人拥有先天社会特权或先天尊贵身份而其余人却一概没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不能想象,在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个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同样不能想像,在不能公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或人际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矛盾 华中科技大学 和谐 人文社科 思想文化 第二届 论坛 终极价值 人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 创造思想文化(一)——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
3
作者 陈先红 孙利昌 +2 位作者 韩东屏 赵振宇 黄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18-119,共2页
以“和谐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是继我校首届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人文社科论坛之后,各文科院系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论坛式讨论。在此,本刊将选取论坛中的部分讨论发言整理... 以“和谐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是继我校首届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人文社科论坛之后,各文科院系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论坛式讨论。在此,本刊将选取论坛中的部分讨论发言整理分二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热点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思想文化建设 人文社科 第二届 论坛 和谐 教育创新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一种力量叫思想——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
4
作者 张廷国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国内著名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 1964年初中毕业后,邓晓芒作为知青到湖南省江永县插队落户。在下乡劳动期间,他阅读了包括哲学著作在内的很多书籍。为了阅读哲学类的德文著作,他自学了德语,于1979年考取武汉大学西方哲学专业... 国内著名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 1964年初中毕业后,邓晓芒作为知青到湖南省江永县插队落户。在下乡劳动期间,他阅读了包括哲学著作在内的很多书籍。为了阅读哲学类的德文著作,他自学了德语,于1979年考取武汉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邓晓芒 哲学系 教授 力量 哲学著作 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
5
作者 张廷国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欧阳康,1953年生,四川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哲学研究所所长,“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 欧阳康,1953年生,四川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哲学研究所所长,“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从事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社会认识论研究,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丰富的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哲学系 欧阳康 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素质教育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6
作者 荣宗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97-98,共2页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2006年12月12日,来自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华中科技大学的部分教师及学生共110多人,出席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2006年12月12日,来自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华中科技大学的部分教师及学生共110多人,出席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玉泉.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校党委副书记、哲学所所长欧阳康,副校长刘伟等领导以及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科学研究中心 学术研讨会 社会信息 综述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学术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民族精神研究院”
7
作者 粟志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8,共2页
在4月13日召开的"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玉泉向社会各界宣布了关于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精神研究院"的决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民族精神研究院” 学术理论 揭牌仪式 人文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与文学批评的互文性表达及AI生成式诗学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蒋济永 王磊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6,共13页
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共读—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 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共读—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这一独特的互文性表达话语生成机制,为互文性诠释话语提供了逻辑基础并由此生成新的表达形式。诗性思维与算法逻辑的融合在人-机具身交互的文学体验模式中得以最终实现,传统的批评家与文本的细读模式被“批评家—数据库—生成式AI算法软件—文本”互动形成的“细读—远读—共读—共释”模式所取代。数字文本的动态生成与人-机具身交互的体验、创作和诠释,形成了AI时代人-机共生的文学创作、理解和诠释新景观,催生出AI生成式诗学的构建。这包括AI数字人文学批评家、AI身份与创作、AI叙事学、虚拟文学体验场、AI生成式评价标准等系统理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话语基础 互文性表达 人-机具身交互诠释 AI生成式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实践场域、诠释路径和数字诗学
9
作者 蒋济永 王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8,共14页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传统批评范式在数字语境下的局限性,并分析其话语体系从文本中心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趋势。其次,设置人-机具身交互情境下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实践场域,应关注技术中介性、主体协同性与文本生成性的动态融合,强调人机协作对批评范式的重构作用。最后,提出“生成式数字诗学”的批评进路,构建虚实共生与动态协商的智能生态,推动批评实践从静态分析转向制作、解释与批判性并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数字人文批评 人-机交互 数字诗学 人-机共生批评 生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康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6,共4页
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好。也有些遗憾,因为... 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好。也有些遗憾,因为被安排接待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汉总领馆的有关客人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参访,我将原来定好的机票退了,没有能够来到广州现场参加会议。今天上午完成接待,罗海鸥书记安排我下午来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觉得也非常难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 美国国务院 汇报交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化素质 教育协同 三中全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语境中创造社“文学青年”的生成
11
作者 侯君伟 魏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88,共7页
晚清以来,国家政治危机抑制个人情感表达的欲求,青春文学主题在启蒙与革命话语的急进切换中被搁置。“五四”前后,留日青年经历的社会空间、文化潮流,促使其创制弱者同盟。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归国青年在地理空间、社会场域的转徙、错置之... 晚清以来,国家政治危机抑制个人情感表达的欲求,青春文学主题在启蒙与革命话语的急进切换中被搁置。“五四”前后,留日青年经历的社会空间、文化潮流,促使其创制弱者同盟。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归国青年在地理空间、社会场域的转徙、错置之中,形成了反抗既有文化权势的新文学团体。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将家国愁绪转置为社会不公的叙事结构,反抗情绪的渲染融入他们的写作主旨、论争态度,引起青年读者群体的同情,也决定了社团后续的成长方向。创造社凭借论争介入新文学话语权力中心,扮演青年偶像角色,吸引、培育专属受众,冲击既有出版市场秩序,开启了青年共同体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青年 文学社群 创造社 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科技心理素质教育
12
作者 王能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3-76,共4页
科技心理素质是科技认知心理素质、科技社会心理素质的有机整体;科技心理素质是大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科学教育必须加强科技心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 大学 科技心理素质 科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争鸣与主义:博物学与新诗的发生
13
作者 王书婷 魏文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3,196,F0003,共14页
博物学的概念包含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属性,既囊括了百科全书式的、空间化的博物志,亦有关乎时间的自然演化史。它既浸润近现代科学理性之精神,着重客观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类,亦闪烁着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光芒,涉及知识、情感和价... 博物学的概念包含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属性,既囊括了百科全书式的、空间化的博物志,亦有关乎时间的自然演化史。它既浸润近现代科学理性之精神,着重客观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类,亦闪烁着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光芒,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博物学对于新诗的发生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首先,博物学参与塑造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与认识观,并以“进化”之理论为诗歌变革/演化提供了学理依据。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生物进化论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博物学之结晶,它以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为时间节点,代表了一种新的关于自然与人的认知。文艺的进化观念即脱胎于此。其次,博物学的精神是新诗之“新”的基础。其包含的新的关于“人”的认识,以及对生命“自然”性的尊重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新诗的精神内核,表现为五四时期对个性、自由的强调。最后,博物学在文学实践层面上,赋予了新诗以新的形体、风格乃至内蕴。概言之,从生物进化论的传入引发的思想启蒙和思辨争鸣,到新诗文体意识在新旧传统洗濯之中逐渐成形,再到新诗内在精神的焕然一新,博物学在“新诗的发生”中起到的作用可谓是贯穿其里并葳蕤于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学 生物进化论 新诗的发生 思想启蒙 文体意识 新诗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挑战及应对 被引量:17
14
作者 周瑞冬 谢超凡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10,I0006,共12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根本上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认识的错位。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是自觉地、主动地和有意识地建构自我,并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根本上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认识的错位。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是自觉地、主动地和有意识地建构自我,并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等基本属性。本文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通过分析人的主体性活动所表现出的3个基本属性,引导高等教育参与者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战的本质,回归高等教育育人本位,提升高校教育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处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人的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盛建新 成良斌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39,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科技政策研究 科研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世后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紧要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永平 成良斌 殷正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5,共3页
中国入世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特殊商品的科技期刊如何应对?通过 对入世后中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紧要问题的分析,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在期刊质量、国际竞争力、市场营销、网络技术创新 等方面与国外... 中国入世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特殊商品的科技期刊如何应对?通过 对入世后中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紧要问题的分析,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在期刊质量、国际竞争力、市场营销、网络技术创新 等方面与国外期刊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出中国科技期刊业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O 科技期刊业 入世 中国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兴科技时代医学与哲学的界面——为《医学与哲学》杂志40周年而作 被引量:4
17
作者 邱仁宗 雷瑞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共8页
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医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面。从简单回顾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开始,论述了医学与哲学之间界面的形成和发展,医学与哲学界面赋予从事医学哲学研究的我们的使命,接着进一步论述了这个使命中的概念分析、与决策有关的论证的分析... 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医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面。从简单回顾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开始,论述了医学与哲学之间界面的形成和发展,医学与哲学界面赋予从事医学哲学研究的我们的使命,接着进一步论述了这个使命中的概念分析、与决策有关的论证的分析,以及决策背后的预设或假定问题。最后,希望充分利用医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面探讨新兴科技时代中医学发展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但我们要注意避免纯粹是医学的问题以及纯粹是哲学的问题,即在这个界面以外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不致陷于浅薄和空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医学哲学 知情同意 共同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域的科学技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述评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兰 吴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68-75,共8页
科技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并不是一种独立力量,科技自身的发展应有生态维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成因,以及化解科技发展与生态社会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有着明显的生态价值取向,揭示了... 科技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并不是一种独立力量,科技自身的发展应有生态维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成因,以及化解科技发展与生态社会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有着明显的生态价值取向,揭示了科技发展的生态维度,拓展了科技观的生态视域。其理论有其合理和明显进步之处,也有一定的缺陷,对解决中国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批评的力量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邓晓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8,163,共6页
文学批评的力量何在?有四个层次:第一,批评家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感动,这种感受力比一般读者更强,批评家是作品美的传播者和读者的导游;第二,批评家对这种感动的理性分析,包括形式上的分析和人性结构上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超越特殊感动... 文学批评的力量何在?有四个层次:第一,批评家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感动,这种感受力比一般读者更强,批评家是作品美的传播者和读者的导游;第二,批评家对这种感动的理性分析,包括形式上的分析和人性结构上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超越特殊感动之上的理论的普遍性;第三,批评家对作品中人性的历史维度即"时代精神"的感悟,他能够立足于当代对文学史中体现的人类精神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入的洞察;第四,批评家的人文哲学涵养,它将前面三个层次熔为一炉,构成文学批评的力量的最终源泉。从人文哲学的高度统摄作品感受、形式分析和时代精神的文学批评才是完整地道的文学批评,缺乏哲学维度的文学批评只是作品欣赏或技术分析,是不完全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的力量 感动 形式分析 时代精神 人文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人为本”哲学观,培养水利科技人才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惠君 周未隼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8年第4期25-27,共3页
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尊严、价值和意义,确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既是人的发展内源性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水利高等专科教育更应坚持“以人为本”哲学观,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水利科技人才而进行... 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尊严、价值和意义,确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既是人的发展内源性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水利高等专科教育更应坚持“以人为本”哲学观,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水利科技人才而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实践教学 水利科技 高等专科教育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