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路径与现状——近十年来“华中乡土派”的村治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涛 赵晓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53-58,共6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华中乡土派"在其中独树一帜,从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到乡村治理研究,一直延伸到对农村社会运作逻辑的研究,研究重心不断下沉。以乡村治理为关键词,分三个层面总结"...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华中乡土派"在其中独树一帜,从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到乡村治理研究,一直延伸到对农村社会运作逻辑的研究,研究重心不断下沉。以乡村治理为关键词,分三个层面总结"华中乡土派"近十年的研究路径与现状,以期对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华中乡土派 路径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被引量:100
2
作者 贺雪峰 董磊明 陈柏峰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8期116-126,共11页
乡村治理研究是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问题导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它大体上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治理发生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其现实处境;中观层面的研究主... 乡村治理研究是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问题导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它大体上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治理发生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其现实处境;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在农村实践的过程、机制及后果,并为理解农村政策的实践提供理论解释;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社会内在的运作机制及农民的生活逻辑。据此思路,本篇报告将对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状况做出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政策实践 农村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兼谈乡村治理研究中的若干相关话题 被引量:94
3
作者 贺雪峰 阿古智子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76,共6页
村干部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对乡村治理状况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要理解村干部的行为模式,就必须理解村干部行为的动力机制。村干部虽然是自上而下行政建制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但其本身并没有被纳入行政体制进行管理,也不构成自上... 村干部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对乡村治理状况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要理解村干部的行为模式,就必须理解村干部行为的动力机制。村干部虽然是自上而下行政建制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但其本身并没有被纳入行政体制进行管理,也不构成自上而下官僚体制的内在部分,而属于村民自治这一社会性建制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乡村治理 乡村关系 村干部角色 行为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与进路 被引量:41
4
作者 贺雪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50,共7页
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与农民行动单位有关,农民行动单位包括家庭及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的家庭联合体,具体如宗族、小亲族、户族、联合家庭及地域共同体(如村民组),正是农民行动单位成为了决定乡村治理状况最为重要的内生基础之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治模式 区域研究 非均衡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族、国家与社会三重认同下的村治逻辑——兼论乡村治理研究的经验本位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谭同学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6期94-99,共6页
从宗族、自然村和村“两委”三个层面来看,赣中农村地区展现的农民的宗族、社区和国家认同较强,此村庄社会基础塑造了其特定的乡村治理逻辑。对研究者而言,只有将经验置于本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获得农村生活内部性视角,方可能理解其治理逻... 从宗族、自然村和村“两委”三个层面来看,赣中农村地区展现的农民的宗族、社区和国家认同较强,此村庄社会基础塑造了其特定的乡村治理逻辑。对研究者而言,只有将经验置于本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获得农村生活内部性视角,方可能理解其治理逻辑,避免对经验的切割与想象。真正深入经验,研究经验,而非将经验当作一种附庸风雅的装饰,是目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社区 乡村治理 经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关系研究的视角与进路 被引量:56
6
作者 贺雪峰 苏明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2,共8页
当前学界关于乡村关系的讨论,要么局限于制度文本,要么局限于区域经验,而缺少比较的视角。本文认为,决定乡村关系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村庄自主生产价值的能力、村干部可以调用资源的状况和乡村财政状况,正是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乡村关... 当前学界关于乡村关系的讨论,要么局限于制度文本,要么局限于区域经验,而缺少比较的视角。本文认为,决定乡村关系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村庄自主生产价值的能力、村干部可以调用资源的状况和乡村财政状况,正是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乡村关系的区域差异。本文在对以上三个因素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关系的弱乡强村、强乡弱村、强乡强村等多类型模式,从而将对乡村关系的研究下沉到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的区域比较层面。对乡村关系的研究应该到现实的农村实践中去理解乡村关系展开的过程,其中包括村民自治的影响。而研究首先是要理解村民自治制度究竟是如何影响乡村关系的过程与机制,这种过程与机制在不同区域展开的差异,以及在多大比重上村民自治形成了乡村关系,和在多大程度上村民自治并没有触及到乡村社会的内部,而仅仅是乡村关系水面上的一层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关系 《村委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制度 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 村庄资源 乡镇财政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理解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框架 被引量:112
7
作者 杨华 王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41-49,共9页
从农村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年乡村出现新一轮的治理困境,主要根源于国家通过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脱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治理责任是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配置资源进行乡村治理的动力、意愿和职责。在国家集中了绝大部分政治、经济... 从农村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年乡村出现新一轮的治理困境,主要根源于国家通过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脱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治理责任是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配置资源进行乡村治理的动力、意愿和职责。在国家集中了绝大部分政治、经济与合法性资源,以及乡村治权具有配置性特点的条件下,国家下达至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任务就十分关键,有上级的治理压力就有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它就能配置资源形成乡村治权,进行乡村治理。而没有国家的治理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就不会主动进行乡村治理。因此,为了扭转乡村治理困局,国家应该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权 治理责任 税费改革 乡村治理困境 上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闻传播在乡村治理中的反作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车英 袁松 张月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税费改革之后,媒体成为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上级政府的政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模式通过传媒的政策报道、典型报道、批评报道及常规新闻节目直接向农民受众传递。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这些... 税费改革之后,媒体成为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上级政府的政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模式通过传媒的政策报道、典型报道、批评报道及常规新闻节目直接向农民受众传递。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这些"直达"的政策精神做出的不同解释,使得基层治理中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权威,增加了基层政权采取作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农村公共品自我供给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乡村治理 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社视角下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研究新进展——读《村社力量与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治理模式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2
9
作者 田孟 孙敏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61,共8页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得到更加有效利用,其本质上是一个治理问题。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在既有的"政府—市场"二分框架之外,村社是可供考虑的第三种视角。在村社共同体内部,基于传统...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得到更加有效利用,其本质上是一个治理问题。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在既有的"政府—市场"二分框架之外,村社是可供考虑的第三种视角。在村社共同体内部,基于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资本和基层组织的体制性资源之上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的信任、网络与合作能力,将能够增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国家卫生资源及市场与分散小农之间的对接成本。村社力量将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从而更加有助于解决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 农村卫生 政府 市场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治理中的资源耗散结构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德福 陈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39,共5页
对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来说,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资源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约束,始终是国家政权建设和完善基层治理体制绕不开的问题。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并随后大规模向农村输入资源,但一个新的资源耗散结构的形成,蚕食了国家输... 对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来说,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资源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约束,始终是国家政权建设和完善基层治理体制绕不开的问题。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并随后大规模向农村输入资源,但一个新的资源耗散结构的形成,蚕食了国家输入的各项资源,使乡村治理陷入新一轮困境。要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实现国家与基层社会、国家与农民的有效对接,关键在于改变资源输入体制、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农村中间阶层、增强基层社会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资源汲取 资源输入 资源耗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 被引量:88
11
作者 贺雪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4,共3页
当前,中国农民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观念转变上。本体性价值是指人生存的根本性意义;社会性价值是指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意义。与全国其他村庄一样,由于现代性因素的持续冲... 当前,中国农民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观念转变上。本体性价值是指人生存的根本性意义;社会性价值是指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意义。与全国其他村庄一样,由于现代性因素的持续冲击,辽宁省大古村农民的慎终追远、传宗接代等传统的本体性价值观已经被动摇,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道义观也受到"气人有、笑人无"等负面社会价值观的严峻挑战。随着农村社会流动的进一步增加,村庄的负面因素很可能破坏村庄的团结,致使村庄共同体解体,以至村庄呈现原子化状态。当然,农民价值观的失落也与政策失误,如丧葬政策的失误有关。因此,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要特别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农民价值观建设;同时也要重视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等问题,为搞好乡村治理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价值观 本体性价值 社会性价值 辽宁省大古村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27
12
作者 贺雪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4-118,共5页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区域差异 乡村治理 乡村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学 行动单位 乡土中国 结构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动员与社会动员:基层社会治理的双层动员结构——基于南京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1
13
作者 刘成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7-145 160,共10页
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能力与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政府压力过大、责任过重,不仅行政效果得不到群众认可和理解,还滋生了群众在公共事务中的等靠要思想。通过对南京市社区治理... 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能力与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政府压力过大、责任过重,不仅行政效果得不到群众认可和理解,还滋生了群众在公共事务中的等靠要思想。通过对南京市社区治理创新的调查发现,官僚系统内通过行政动员的方式,依靠行政命令、体制机制调整、资源投入等手段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改革能够显效一时,但是没有激起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社会活力,基层民主和自治的发育空间仍然不足,行政与社会两者不均衡的动员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应当做到进退有度,当社会、市场失灵时,择机进入,同时,应该避免部门利益对基层自治过多干预,消解自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行政动员 社会动员 居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自治:乡村治理转型的实践与反思 被引量:39
14
作者 刘成良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2-110,共9页
"微自治"作为乡村治理转型的新探索,通过治理单元下沉、重塑基层自治主体等手段,以理事会作为组织载体,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一实践形式不仅激发了基层的自治活力,促进基层民主发育进程,还探索了社会... "微自治"作为乡村治理转型的新探索,通过治理单元下沉、重塑基层自治主体等手段,以理事会作为组织载体,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一实践形式不仅激发了基层的自治活力,促进基层民主发育进程,还探索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有效模式。然而"微治理"在当前也面临着诸如被行政力量吸纳和消解、缺乏法律和理论支撑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权力 村民自治 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 精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流转、阶层分化与乡村治理转型——基于湖北省京山J村的调查 被引量:32
15
作者 刘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2-100,共9页
以户籍在村的家庭为基础,结合阶层分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用社会资源作为农民分层标准,同时纳入土地变量,将J村农户分为脱离土地阶层、外出务工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小农兼业阶层、村庄贫弱阶层。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地位秉赋、政治态... 以户籍在村的家庭为基础,结合阶层分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用社会资源作为农民分层标准,同时纳入土地变量,将J村农户分为脱离土地阶层、外出务工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小农兼业阶层、村庄贫弱阶层。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地位秉赋、政治态度、社会表现不同,维护基层秩序的能力和动力也有差异。在阶层分化的条件下,乡村治理应该适时转型,深入调查农民阶层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整合阶层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小农兼业阶层是当前农村的中间阶层,他们是融洽阶层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发扬基层社会民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应该得到积极培育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阶层分化 乡村治理转型 阶层利益 中间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阶层分化与乡村治理转型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3,共5页
农民阶层分化受宏观制度影响,并且对乡村秩序维系和基层民主发展影响重大。用社会资源作为农民分层标准,同时纳入土地变量,可以找到合适的乡村治理主体。在阶层分化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应该由符合乡村治理目标、兼顾多数阶层利益、注意... 农民阶层分化受宏观制度影响,并且对乡村秩序维系和基层民主发展影响重大。用社会资源作为农民分层标准,同时纳入土地变量,可以找到合适的乡村治理主体。在阶层分化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应该由符合乡村治理目标、兼顾多数阶层利益、注意维护乡村稳定大局、保证阶层公平和整体正义的阶层成员担任。比较中农阶层和富人阶层的阶层秉赋、治理方式、治理绩效,可以发现,中农阶层在维护村庄稳定、促进阶层整合、发展乡村民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国家政权在新时期坚定的依靠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阶层分化 乡村治理转型 分层标准 富人治村 中农治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党建:流动人口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超 虞崇胜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1-59,共9页
科层式的流动人口治理模式无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口治理目标,反而诱发了治理环节中的多处张力,即农民工多元需求与体制有效回应之间的张力,服务供给与科层体系碎片化之间的张力,组织缺失与权益保障之间的张力。调查发现,浙江玉市... 科层式的流动人口治理模式无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口治理目标,反而诱发了治理环节中的多处张力,即农民工多元需求与体制有效回应之间的张力,服务供给与科层体系碎片化之间的张力,组织缺失与权益保障之间的张力。调查发现,浙江玉市通过加强流动人口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再造了流动人口的治理组织、治理资源和治理规则,通过吸纳流动人口中的党员,调动社会资本和协商整合利益等机制,适应了流动社会的流变性和规则的多元性,提高了治理效率并降低了治理成本。流动党组织具有社会性、先进性与政治性的特征,在对其党员的管理上,具有跨越属地管理的绝对优势。因此,加强党的领导,采取流动人口党建的模式,有利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多元参与,形成社会共识,从而有效契合流动社会的治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层制 流动人口 服务型政党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黑势力与乡村治理内卷化 被引量:41
18
作者 耿羽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71-77,共7页
后税费时代,国家以各种形式向乡村分配了大量的资源,但是资源的很大一部分被基层政权和灰黑势力以合谋的形式截取,资源分配没有引起相应的治理效益,反而出现了新一轮的基层治理"内卷化"。基层治理"内卷化"的出现,... 后税费时代,国家以各种形式向乡村分配了大量的资源,但是资源的很大一部分被基层政权和灰黑势力以合谋的形式截取,资源分配没有引起相应的治理效益,反而出现了新一轮的基层治理"内卷化"。基层治理"内卷化"的出现,和灰黑势力、基层政权以及村庄资源分布三者的转变密切相关。要解决基层治理"内卷化"的问题,需要改进基层政府的政权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黑势力 基层政权 内卷化 治理 税费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乡村治理手段的低保 被引量:37
19
作者 刘燕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税费改革和免税以后,中国的乡村治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涉农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前者,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以乡镇改革为标志的乡村治理体制的变革;关于后者,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那么,如何看待税费... 税费改革和免税以后,中国的乡村治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涉农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前者,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以乡镇改革为标志的乡村治理体制的变革;关于后者,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那么,如何看待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变革,如何评估税费改革以后国家涉农政策的绩效,以及这两者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本组八篇笔谈力图从经验研究中理解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变革,前四篇分别从电视下乡、大喇叭的职能转变、纠纷性质的变化以及猪肉涨价现象等角度呈现了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状况,视角新颖、独特;后四篇文章则分别关注了火葬、计划生育、低保、村民自治等政策推行,形象地演绎了这些政策在农村的实践过程,其呈现出的复杂性及戏剧性,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希望这组随笔能够有益于认识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状况,并为理解农村政策实践提供另一种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低保 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惠农政策 工具性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下乡:大众媒介与乡村社会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申端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00-105,共6页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治理、村庄性质以及人际关联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分析电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村庄社会生活的关系,以理读电视与区域性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的内在关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下乡 乡村治理 村庄性质 人际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