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类看中国当代小说的回归传统 被引量:2
1
作者 梅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2,共5页
本文从文类角度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回归传统现象,认为中国小说的主流属于俗文学,是韵散间杂的说唱文学传统,这形成了中国小说在文类上的异类混杂特点;从这个传统来看,中国当代小说虽然在言语体裁的混杂上有诸多尝试和实验,但真正能够贯... 本文从文类角度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回归传统现象,认为中国小说的主流属于俗文学,是韵散间杂的说唱文学传统,这形成了中国小说在文类上的异类混杂特点;从这个传统来看,中国当代小说虽然在言语体裁的混杂上有诸多尝试和实验,但真正能够贯彻异类混杂的非同一性立场,吸纳日常的言语体裁进入小说,创造新的言语体裁的当代小说并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类 当代小说 回归传统 言语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格非向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回归 被引量:5
2
作者 谭杉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7,共5页
中国传统的叙事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格非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向叙事传统回归的现象,对"春秋笔法"、预叙的借鉴以及重返时间的努力使他重新确立了叙事身份、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表现出对人与道德、人与时间问题的思考,为虚构性叙... 中国传统的叙事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格非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向叙事传统回归的现象,对"春秋笔法"、预叙的借鉴以及重返时间的努力使他重新确立了叙事身份、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表现出对人与道德、人与时间问题的思考,为虚构性叙事的产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同时表达他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传统 春秋笔法 预叙 重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迟子建的自然写作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均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3,共5页
对大自然与人性自然的热情讴歌,是迟子建的写作主题。但迟子建的写作中存在着过于自然化的倾向,甚至追求自然的奇观化。这对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深度、故事结构、题材选择、叙述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如能兼顾自... 对大自然与人性自然的热情讴歌,是迟子建的写作主题。但迟子建的写作中存在着过于自然化的倾向,甚至追求自然的奇观化。这对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深度、故事结构、题材选择、叙述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如能兼顾自然与文化两翼,迟子建的创作将会取得更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写作 奇观化 自然与文化 迟子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的审美实践的日常生活——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日常生活写作 被引量:1
4
作者 梅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51,共6页
本文通过对新写实主义和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考察,提出了有别于现实主义和回归传统说的日常生活写作,认为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的日常生活写作是一种新的审美实践,具体体现在反现代性、农民立场、创伤体验、孤独主体、民间信仰及审美风格... 本文通过对新写实主义和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考察,提出了有别于现实主义和回归传统说的日常生活写作,认为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的日常生活写作是一种新的审美实践,具体体现在反现代性、农民立场、创伤体验、孤独主体、民间信仰及审美风格、崇高风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现代性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花》:巫史传统下的和解与暴力 被引量:4
5
作者 梅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0,共3页
相对于贾平凹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极花》是一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既体现在拐卖故事的特殊性,也表现为其由始至终的第一人称讲述方式。贾平凹挑选这样一个拐卖妇女的故事并非偶然,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极花》是他所遭遇到的最为难... 相对于贾平凹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极花》是一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既体现在拐卖故事的特殊性,也表现为其由始至终的第一人称讲述方式。贾平凹挑选这样一个拐卖妇女的故事并非偶然,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极花》是他所遭遇到的最为难忘难解的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史 讲述方式 城市中心 中国当代作家 夏天智 叙述视角 文化事件 人格理想 令人 巫术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断裂——《白鹿原》创作方法的突破与价值重估 被引量:1
6
作者 蒋济永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5,共6页
《白鹿原》在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尽管已被确认,但对其创作方法上体现的"新质"认识和评价上存在着低估和片面解读。用老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认知,则是对其在创作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和文学史意义的低估;用"新历史主义&q... 《白鹿原》在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尽管已被确认,但对其创作方法上体现的"新质"认识和评价上存在着低估和片面解读。用老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认知,则是对其在创作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和文学史意义的低估;用"新历史主义"、"寻根文学"等去理解,只看到了《白鹿原》对历史和文化反思的题材意义而没有看到其在创作表现方法上变革的形式意义。本文用"乡族主义"(此非陈忠实命名)去概括陈忠实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旨在标示它既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决裂,也与新时期各种主义切割,是艺术家特立独行的"这一个"(黑格尔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断裂 乡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讷与乡愁:浅析《极花》的全息性叙事
7
作者 王书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共3页
作为一名擅长采掘"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家,贾平凹曾指出他的写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追求"看似没秩序、没工整,胡摊乱堆,整体上却清明透澈"的艺术效果,并力求能表现人物的"郁勃黝黯"、"孤寂无奈"[2]607。总... 作为一名擅长采掘"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家,贾平凹曾指出他的写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追求"看似没秩序、没工整,胡摊乱堆,整体上却清明透澈"的艺术效果,并力求能表现人物的"郁勃黝黯"、"孤寂无奈"[2]607。总的说来,细节芜杂而整体浑然,既有写实的粘滞又有务虚的跳脱——这是贾平凹对当下中国人"孤寂无奈"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小说叙事 中国故事 意象化 叙述方式 自我平衡 乡土题材 第一人称叙述 审美风格 价值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小说的寓言叙事
8
作者 王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29,共4页
余华的许多小说都被人们当作寓言来解读,即便是那些颇有现实色彩的作品也被评论者指出具有强烈的寓言性。"寓言"这个词,无论从古老的伊索寓言的层面上还是从本雅明所说的现代层面上考查,它都有共同的特点:从具象升华到抽象,用形象来... 余华的许多小说都被人们当作寓言来解读,即便是那些颇有现实色彩的作品也被评论者指出具有强烈的寓言性。"寓言"这个词,无论从古老的伊索寓言的层面上还是从本雅明所说的现代层面上考查,它都有共同的特点:从具象升华到抽象,用形象来负载或暗示难以直接言说的意旨,其理性认知功能胜过生活再现功能。它言此意彼,追求象外之义,其表层故事和第二层的真实意图之间的联系是隐曲的、含蓄的,而且其物象之外的意义,往往有深远的文化哲理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叙事 余华小说 认知功能 伊索寓言 言此意彼 哲理意味 寓言性 评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新学院派批评范式”如何可能
9
作者 蒋济永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5,共5页
这是一篇宣示"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未来批评方向的导论。它通过对当下时评、传统学院式研究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批评"所存在的弊端的反思,倡导一种兼具个性与学理的新学院派批评范式,并提出了以"原创&... 这是一篇宣示"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未来批评方向的导论。它通过对当下时评、传统学院式研究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批评"所存在的弊端的反思,倡导一种兼具个性与学理的新学院派批评范式,并提出了以"原创"为价值核心、以本国文学史和同时代世界文学为纵横参照坐标,让批评回归文学常识去建构新学院派批评范式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派批评 文学原创 文学常识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