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 被引量:8
1
作者 曾立英 杨小卫 《汉语学报》 2005年第4期22-30,共9页
本文主要以作格为理论背景谈主语系统的选择情况。按照Dixon(1994)的观点,作格分为小句内作格和小句间作格。在小句内,根据S、A、O三者之间的语法关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作格、宾格和分裂的系统三种类型,其中分裂的系统又包括分裂的... 本文主要以作格为理论背景谈主语系统的选择情况。按照Dixon(1994)的观点,作格分为小句内作格和小句间作格。在小句内,根据S、A、O三者之间的语法关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作格、宾格和分裂的系统三种类型,其中分裂的系统又包括分裂的主语系统和变动的主语系统两种类型。我们根据汉语的特点,发现汉语的作格动词以及很多及物动词在主语的选择上呈现变动的局面。小句间作格着重在小句的组合中,句法作格的类型有S/A中枢词转换,S/O中枢词转换和二者的综合,汉语是综合了这两种转换方式,随着信息展开的需要而铺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格性 变动的主语系统 分裂的主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中的牙音声母 被引量:5
2
作者 黄仁瑄 《汉语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2-6,95,共6页
从玄应音系、慧苑音系、慧琳音系、可洪音系到希麟音系,汉语牙音声母有相同的对音行为,它们都对译梵语k组辅音,其音值分别是见[k]、溪[kh]、群[g]、疑[(?)],其中浊音声母还带有同部位的鼻音音色。
关键词 唐五代 佛典音义 音系 牙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化”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倩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2-153,共2页
时代发展的大格局和大学语文目前的教学困境都呼唤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化"。"大语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兴热点话题,文章提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大目标、丰富性与多样化结合的大内容、开放性... 时代发展的大格局和大学语文目前的教学困境都呼唤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化"。"大语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兴热点话题,文章提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大目标、丰富性与多样化结合的大内容、开放性与立体性并举的大课堂"的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大语文化 大目标 大内容 大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孟子》第一第二人称称谓系统的异同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被引量:2
4
作者 遆亚荣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39-41,共3页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比《论语》时代更为严格,更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 社会文化 《论语》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Ten(sion)到“张力”:美学范畴“张力”的词源学谱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乾坤 张龙云 《长江学术》 2018年第4期59-66,共8页
作为审美概念之一的"张力"(tension)因其普遍使用而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存在于科学领域,还运用于艺术领域。大多数观点都认为,美学"张力"源自物理。通过研究美学范畴"张力"词源学谱系,可以发现:美学"... 作为审美概念之一的"张力"(tension)因其普遍使用而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存在于科学领域,还运用于艺术领域。大多数观点都认为,美学"张力"源自物理。通过研究美学范畴"张力"词源学谱系,可以发现:美学"张力"的概念主要源于"张力"(tension)的原始意义"机体延展及心理紧张"。由于汉语构词法则和中文翻译的影响,"张力"概念原始的生理和心理意义被遮蔽,物理学意义过于突出,这一方面严重窄化了英语tension的多层涵义,另一方面严重泛化了它物理方面的含义,造成词源意义上的误解,并直接导致张力美之泛化判断。总之,就语词演化和美学"张力"的概念而言,只有在机体意义上的对抗才能带来生命动感与张力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 美学范畴 词源学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中的全浊声母
6
作者 黄仁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6-441,共6页
从玄应音系、慧苑音系、慧琳音系、可洪音系到希麟音系,汉语全浊声母有相同的对音行为。梵汉对音材料证明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的全浊声母有两个重要特征:1)不送气;2)带同部位的鼻音音色。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的语音基础是长安方言。
关键词 唐五代 佛典音义 音系 全浊声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秀华诗歌谱系与疼痛美学——以《诗经》、海子、“梨花体”为参照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云峰 李俊国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47,共7页
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 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对《诗经》以及当代诗人作品的继承、发扬和疏离,并由此衡量其诗歌创作的谱系、特色和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海子 弃妇诗 陌生化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面”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8
作者 许红菊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6期65-67,共3页
隐喻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面"的语义系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面"的本义在隐喻和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可以从共时角度构拟出"面"的语义演变路径。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词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问代词“怎么”的语义扩展过程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小穹 何洪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73,共9页
"怎么"的语义是从原型语义逐步向次边缘语义、边缘语义扩展的。在语义扩展过程中,"怎么"首先失去疑问语义,由具体指代扩展为抽象指代,接着进一步扩展,"怎么"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指代关系褪尽,扩展出否定... "怎么"的语义是从原型语义逐步向次边缘语义、边缘语义扩展的。在语义扩展过程中,"怎么"首先失去疑问语义,由具体指代扩展为抽象指代,接着进一步扩展,"怎么"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指代关系褪尽,扩展出否定、感叹、类语气词等主观语义。"具体指代—抽象指代—无指代"是客观性成分越来越少、主观性因素越来越多而且主观化程度越来越强的过程。与自然种类的范畴化一样,"怎么"的语义扩展是由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化所致,与特定语境中主体的认知状态、认知程度有关,是主体在构建意义时的一种心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怎么” 语义扩展 认知 范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词“向”的语法化源义辨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金光 何洪峰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7,96,共9页
先秦汉语存在大量假借现象,形、音、义关系复杂,导致实词语法化源义不易确认。确定介词"向"字的语法化源义首先要厘清"向"与"鄉/嚮"的形义关系。"向"字自甲金文至楷定形,其形体未变,本义表示北... 先秦汉语存在大量假借现象,形、音、义关系复杂,导致实词语法化源义不易确认。确定介词"向"字的语法化源义首先要厘清"向"与"鄉/嚮"的形义关系。"向"字自甲金文至楷定形,其形体未变,本义表示北窗,或表地名、姓氏;在用字上,"向"与"鄉、嚮"通假,"面对"和"趋近、前往"是其假借义,也是其语法化源义。"鄉/嚮/向"作为方向内含性动词,具有[+人,+朝对,+移向]的语义特征,在典型的连动结构中具有很强的介词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向语法化 源义 连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然后”的语法化及其认知机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何洪峰 孙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0年第5期15-21,共7页
“然后”在先秦就高度词汇化,由表条件关系发展为表顺承关系,并虚化出表事理顺序及非顺序关联功能。现代汉语中,“然后”功能发生泛化。由表客观顺承发展成表主观顺序,再泛化成话语标记,最后虚化成话语助势成分。“然后”语法化的... “然后”在先秦就高度词汇化,由表条件关系发展为表顺承关系,并虚化出表事理顺序及非顺序关联功能。现代汉语中,“然后”功能发生泛化。由表客观顺承发展成表主观顺序,再泛化成话语标记,最后虚化成话语助势成分。“然后”语法化的形成机制来自心理扫描。由客观扫描到主观虚拟扫描,构成心理扫描链;语义由纯客观性发展成纯主观性,功能由表实体关系到话语无义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然后 功能泛化 语法化 心理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汉语的比拟式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崇兴 丁勇 《汉语学报》 2008年第1期2-10,共9页
"比较"同"比拟"向来纠缠不清,文章提出了一些区分办法。文章把元代汉语的比拟式归纳为6式25目,分析了各自的句法表现。不同类型的比拟式在元代文献中分布不一样,显示出地域差异:《琵琶记》、《小孙屠》、《错立身... "比较"同"比拟"向来纠缠不清,文章提出了一些区分办法。文章把元代汉语的比拟式归纳为6式25目,分析了各自的句法表现。不同类型的比拟式在元代文献中分布不一样,显示出地域差异:《琵琶记》、《小孙屠》、《错立身》三种南戏基本上只用"像义动词+喻体"式,"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式用例极少,"喻体+比拟助词"式不出现;"喻体+似"、"喻体+也似"只在元刊杂剧、《元典章》和《老乞大》三种文献中出现。本文赞同江蓝生的如下观点:"喻体+似"、"喻体+也似"这两种比拟格式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汉语 比拟式 语言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附近”的词汇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东升 潘志刚 《汉语学报》 2008年第2期78-82,共5页
"附近"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但在早期文献中,"附近"只是一个动词短语,它是由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复合词。它的演变途径是: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复合词。第一次关键的变化发生在汉代,第二次关键的变化发生在... "附近"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但在早期文献中,"附近"只是一个动词短语,它是由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复合词。它的演变途径是: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复合词。第一次关键的变化发生在汉代,第二次关键的变化发生在唐代。"附近"变成一个复合词后,作为动补短语和作为复合词的用法自唐至宋都同时并存。元代后,"附近"就基本上只有复合词的用法从而和现代汉语中的"附近"完全一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近” 动补短语 词汇化 复合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句管控下的状位主谓结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洪峰 朱怀 《汉语学报》 2006年第1期18-25,共8页
主谓结构在小句中配置在状位后,有着不同于一般主谓结构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受小句管控而形成的。本文以句管控理论为指导,考察分析了状位主谓结构的结构特点、语法性质、语义关系及功能特点等问题。
关键词 句管控 状位 主谓结构 语义功能 考察分析 语法性质 功能特点 语义关系 小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文化和宋话本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跃生 魏立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0-74,共5页
宋话本是中国白话小说繁荣的一个契机。话本在形式和内容上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话本在形式上承袭了佛教变文的形式 ;内容上以佛教的因缘观和报应观为主要内容和结构模式。
关键词 话本 变文 形式 因缘 报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湖游民的奴才梦——论“水浒人物”的生存状态及其生存意识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锡章 高建青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53,共6页
本文从《水浒传》文本解读的角度出发 ,着重分析了“水浒人物”的“忠”“义”观念以及他们逼上梁山的原因和结果 ,旨在说明他们并非是作为“英雄”而存在 ,其真实的生存状态应该是强盗的面目、奴才的本质。并进而指出 ,“水浒人物”这... 本文从《水浒传》文本解读的角度出发 ,着重分析了“水浒人物”的“忠”“义”观念以及他们逼上梁山的原因和结果 ,旨在说明他们并非是作为“英雄”而存在 ,其真实的生存状态应该是强盗的面目、奴才的本质。并进而指出 ,“水浒人物”这一特定的人物群体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奴性生存意识 ,并不仅仅是某一部分人的心态 ,而是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压迫和奴役下的国人普遍的民族性格心理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江湖游民 英雄 强盗 奴性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构成意境的条件与意境现代阐释的路向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济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26,共8页
意境的构成与虚实的关系究竟怎样?这关系到虚与实是否就是意境构成的基本结构和特征问题。传统文论和现代学者们只是理论上泛论了,而并没有将其理论通过具体作品去检验,将其说透。本文通过具体作品的“虚”与“实”如何构成意境的演示分... 意境的构成与虚实的关系究竟怎样?这关系到虚与实是否就是意境构成的基本结构和特征问题。传统文论和现代学者们只是理论上泛论了,而并没有将其理论通过具体作品去检验,将其说透。本文通过具体作品的“虚”与“实”如何构成意境的演示分析,指出作品有虚实未必有意境,只有“虚实相生”才能构成意境,而“虚与实”又是如何“相生”来构成意境的?本文提出了虚实构成意境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20世纪以来意境理论现代阐释中的特点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虚实相生 化实为虚 象外之象 言外之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不准”的语法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韩启振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74,共7页
"说不准"经历了由动补结构到情态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从语法化发生的句法环境来看,"说不准"的语法化是双小句构式"(S)+说不准+小句宾语"语法化的附带现象。事件在时间上延展的基本认知经验、"说不准&... "说不准"经历了由动补结构到情态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从语法化发生的句法环境来看,"说不准"的语法化是双小句构式"(S)+说不准+小句宾语"语法化的附带现象。事件在时间上延展的基本认知经验、"说不准"的主观能动语义及篇章中的背景信息地位是其演变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不准 语法化 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源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春琴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8-651,共4页
"草"表"雌性"之语源,古往今来有三种说法,然都不切要旨,文章在分析常用词时,发现其语源当与"木"、"根"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语源 语义 感染 雌性 “草” “木” “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永福话的否定词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万萍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88-92,共5页
永福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西南方。永福县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官话和平话,永福官话(本文简称永福话)属西南官话桂柳片。永福话的否定词有:“没”“没得”“没曾”“没有”“不”“莫”。
关键词 否定词 西南官话 汉语方言 “没有” 永福县 东北部 “莫” “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