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6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黄琳 丁宏刚 +1 位作者 陈刚 张立麒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4-236,共3页
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内容、管理模式、运行状况、开放服务以及取得的成果与效益。
关键词 大型仪器 共享平台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浅谈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体会 被引量:5
2
作者 范伶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4年第4期74-75,共2页
介绍该校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经验和体会,探讨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精神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燃烧特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建设 工作作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作者 范伶俐 柳朝晖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0-311,共2页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改变.煤炭的利用效率不高以及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为了应运国家的这种需要,1988年由...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改变.煤炭的利用效率不高以及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为了应运国家的这种需要,1988年由国家直接投资建设,199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属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实验率自开放以来,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在中国煤燃烧领域研究中发挥了章要作用,是中国在煤燃烧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于1997年和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的两次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 应用基础研究 科学研究项目 能源结构 可持续发展 安全问题 环境污染 利用效率 投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 被引量:36
4
作者 黄琳 丁宏刚 +3 位作者 彭小平 朱西桂 刘太林 陈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8期1002-1004,共3页
介绍了该校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状况、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系统以及运行管理模式,探讨了共享平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关具体内容。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型仪器设备 共享平台 管理模式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过程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小雨 赵海波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6-1032,共7页
运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以Fe_(2)O_(3)/FeO为氧载体的600 MW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基于系统的仿真结果,分别进行了能量、[火用]和[火用]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净热效率为35.38%;系统中内部[火用... 运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以Fe_(2)O_(3)/FeO为氧载体的600 MW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基于系统的仿真结果,分别进行了能量、[火用]和[火用]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净热效率为35.38%;系统中内部[火用]损失最大的组件为空气反应器,占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子系统组件总内部[火用]损失的28.39%;水汽系统总内部[火用]损失在整个系统中占比较小,仅为化学链燃烧子系统的14%;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中单位[火用]成本最大的组件为空气预热器,其值为3.88,再热器、省煤器和过热器的产品单位[火用]成本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 [火用]分析 [火用]成本分析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仑 汪涂维 +3 位作者 方庆艳 谭鹏 张成 陈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47-2653,共7页
为深入研究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在沉降炉上进行了贫煤和烟煤不同配比混煤(贫煤掺混烟煤比例0,25%,50%,75%,100%)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煤燃烧过程中易燃煤对混煤燃烧的促进和抑制2种交互作用的竞争决定... 为深入研究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在沉降炉上进行了贫煤和烟煤不同配比混煤(贫煤掺混烟煤比例0,25%,50%,75%,100%)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煤燃烧过程中易燃煤对混煤燃烧的促进和抑制2种交互作用的竞争决定了混煤的燃烬特性,促进作用表现为烟煤优先燃烧,提高了燃烧初期的局部温度,促进了难燃煤的着火与燃烧;抑制作用则表现为易燃煤抢先燃烧消耗了大量氧气,导致难燃煤燃烧处于欠氧状态,阻碍了难燃煤的燃烧与燃烬。由于煤种差异大,交互作用影响明显,混煤实际燃烬率与计算线性燃烬率差异较大。掺混25%易燃煤时,促进作用在混煤燃烧中占主导地位,燃烬率高于按掺烧比例线性计算得出的计算线性燃烬率;当掺混50%易燃煤时,混煤燃烬率的出现"拐点";进一步增加至75%时,抑制作用在混煤燃烧中占据主导地位,燃烬率明显降低。混煤燃烧NO_x排放量与计算线性NO_x计算值比较接近,其随着易燃煤的掺烧比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煤燃烧 交互 沉降炉 燃烧特性 NO_x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和煤混合燃烧实验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豪 邱建荣 +1 位作者 董学文 李骏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9-322,共4页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是一种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煤炭资源并同时降低污染排放的新型燃烧方式。本文在STA 4 0 9C型热综合分析仪上对一种煤样和两种生物质样以及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所得的混合试样进行燃烧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煤中加入生物...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是一种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煤炭资源并同时降低污染排放的新型燃烧方式。本文在STA 4 0 9C型热综合分析仪上对一种煤样和两种生物质样以及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所得的混合试样进行燃烧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煤中加入生物质后 ,着火燃烧提前 ,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燃尽特性。生物质和煤混合后 ,发热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合燃烧 实验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过程中汞元素形态转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泉海 刘迎晖 +3 位作者 贾小红 刘晶 张军营 邱建荣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0,共4页
在一维煤粉燃烧炉上 ,利用液体吸附剂取样方法对煤燃烧过程中汞的化学形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煤燃烧过程中 ,煤中绝大部分 (85 %以上 )的汞挥发进入气相 ,残留在底灰中的汞的比例则相当小 ;飞灰颗粒汞浓度大大超过底... 在一维煤粉燃烧炉上 ,利用液体吸附剂取样方法对煤燃烧过程中汞的化学形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煤燃烧过程中 ,煤中绝大部分 (85 %以上 )的汞挥发进入气相 ,残留在底灰中的汞的比例则相当小 ;飞灰颗粒汞浓度大大超过底灰汞浓度 ,体现出汞的飞灰富集和底灰分散特性 ;由于飞灰残炭的吸附作用 ,烟气中的汞主要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 ,而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汞较少 ;单质汞是气态汞的主要形式 ,占气态汞总量的 5 2 %~ 8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过程 汞元素 形态转化 实验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S技术的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的释放特性
9
作者 赵京 杨本超 +3 位作者 魏小林 倪文翔 乔瑜 娄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16-3224,共9页
O_(2)/CO_(2)燃烧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高碱准东煤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碱金属通常是引起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的重要物质,严重危害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探讨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 O_(2)/CO_(2)燃烧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高碱准东煤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碱金属通常是引起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的重要物质,严重危害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探讨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的释放特性对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火焰发射光谱技术(FES),在金属丝网反应器上研究了煤粉燃烧过程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在O_(2)/N_(2)和O_(2)/CO_(2)两种气氛下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在O_(2)/N_(2)气氛下,挥发分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焰;与O_(2)/N_(2)气氛相比,O_(2)/CO_(2)气氛下煤粉燃烧强度降低,火焰温度下降,着火时间延迟,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时间延长,使得煤粉中气相Na的释放过程受到抑制。对于NaAc、Na_(2)CO_(3)和Na_(2)SO_(4)来讲,O_(2)/CO_(2)气氛延迟了其释放过程中质量浓度降低的时间,使煤粉中气相Na从开始释放就进入稳定释放阶段,气相Na质量浓度变化率波动不大;但NaCl会在释放的4 s左右质量浓度变化率变为负值,导致释放的气相Na质量浓度一直降低。同时CO_(2)气氛还会使得NaAc、NaCl等类型盐转化形成更难释放的Na_(2)CO_(3),进一步抑制气相Na的释放过程。而Na_(2)CO_(3)的质量释放率在O_(2)/CO_(2)气氛下也降低的主要原因则是CO_(2)抑制了Na_(2)CO_(3)向Na_(2)O的分解过程。Na_(2)SO_(4)则由于其本身释放就比较困难,因此其质量释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燃料燃烧温度和强度降低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CO_(2)燃烧 碱金属 火焰发射光谱技术 金属丝网反应器 释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龙潭褐煤燃烧细粒子生成演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英彪 王春梅 +2 位作者 张军营 郑楚光 刘海明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5,共5页
为了解煤燃烧过程中细粒子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 ,进行了小龙潭褐煤的滴管炉燃烧实验 .收集的细粒子尺寸分布和形貌已经在不同的操作参数下进行了测量 ,由此得到细粒子的分布特征并探讨燃烧过程中温度对细粒子生成的影响 ,同时利用 SEM... 为了解煤燃烧过程中细粒子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 ,进行了小龙潭褐煤的滴管炉燃烧实验 .收集的细粒子尺寸分布和形貌已经在不同的操作参数下进行了测量 ,由此得到细粒子的分布特征并探讨燃烧过程中温度对细粒子生成的影响 ,同时利用 SEM分析细粒子生成演化的过程 .煤粉燃烧细粒子的粒径分布呈典型的双峰分布 .不同燃烧温度下 ,细粒子尺寸的变化说明细粒子的形成机理是气化—成核—凝聚机理 ,并且测得的细粒子生成演化的 SEM图样与细粒子生成机理相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燃烧 细粒子 温度 形成机理 分布特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装 黄华汉 +9 位作者 傅勇强 李华鸿 方顺利 王志超 陈端 张冲 王浩帆 马帅 姚斌 娄春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7,共14页
准东煤等高碱煤在新疆地区储量巨大,但其富含的碱金属元素极易导致炉膛受热面沾污、结渣等问题,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研发高碱煤高效清洁燃烧发电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 准东煤等高碱煤在新疆地区储量巨大,但其富含的碱金属元素极易导致炉膛受热面沾污、结渣等问题,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研发高碱煤高效清洁燃烧发电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发射光谱技术、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在高碱煤燃烧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进而对其发展趋势和动态进行探讨。发射光谱技术通过对火焰发出的不同波长光谱辐射信号进行处理获取温度与组分,近期,已广泛用于测量工业炉膛燃烧火焰温度和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并基于此对炉内结渣趋势进行定性判断。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具备信号空间分布的解析能力,利用CCD、CMOS等面阵传感器获取炉内自发辐射图像,基于图像处理与热辐射成像原理,结合辐射反问题求解方法,可以获得燃烧场在三维空间的温度分布以及二维壁温分布,使结渣的三维可视化监测成为可能。未来需基于发射光谱技术、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对二维或者三维的受热面结渣沾污进行监测,结合炉内燃烧温度与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等参数分布,建立高碱煤燃烧受热面结渣沾污的定量判断指标,最终达到对受热面结渣沾污在线预测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燃料 自发辐射分析 火焰发射光谱 图像处理 热辐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重力煤粉燃烧实验装置的研制
12
作者 于强 艾国志 +1 位作者 吴乐 徐明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5-639,共5页
介绍了一种空间煤粉燃烧实验装置,用于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煤粉颗粒群的热解、气化、着火、挥发分的析出与焦碳燃烧及其燃尽等燃烧特性.采用间断式喷入方式,当炉膛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将煤粉通过一定氧气比例的空气喷入,观察并记录煤粉在... 介绍了一种空间煤粉燃烧实验装置,用于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煤粉颗粒群的热解、气化、着火、挥发分的析出与焦碳燃烧及其燃尽等燃烧特性.采用间断式喷入方式,当炉膛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将煤粉通过一定氧气比例的空气喷入,观察并记录煤粉在炉膛中的燃烧过程.燃烧完成之后,测量燃烧产物中的气体成分和含量.给出了利用该装置在地面进行煤粉燃烧实验的结果.详细介绍了该实验装置的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燃烧 煤燃烧 着火点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燃烧方式下神华煤熔融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青 张泰 +4 位作者 黄晓宏 柳朝晖 刘超 陈松涛 郑楚光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85,共7页
选用马弗炉和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FF-EFR)开展了神华煤在不同气氛下的灰化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分析仪(TG/DSC)、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仪(EDS)对收集到的灰样进行表征,探究了神华煤灰熔融性温度低的原因,考察了灰熔点温度... 选用马弗炉和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FF-EFR)开展了神华煤在不同气氛下的灰化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分析仪(TG/DSC)、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仪(EDS)对收集到的灰样进行表征,探究了神华煤灰熔融性温度低的原因,考察了灰熔点温度和灰分中矿物质成分含量受气氛的影响.结果表明,神华煤灰熔点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煤中存在大量的Ca和Fe,参与反应产生各种低熔点化合物;传统方式测得灰熔点可以代表实际锅炉中燃煤灰熔点,但不能直接表征高氧浓度燃烧反应时灰分实际熔融性特征;不同气氛下主要燃烧产物种类不变,区别在于富氧燃烧时会产生在空气中燃烧时没有的Ca CO3,从而降低富氧条件下灰熔点并加重结渣情况;富氧条件下Fe矿物形态相对空气气氛下玻璃体更多,赤铁矿更少,这些原因导致神华煤在富氧条件下结渣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富氧燃烧 灰熔点 矿物 结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体积分数对氨煤混燃NO生成特性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萍 向军 +1 位作者 顾明言 何正江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氨为一种理想的无碳燃料,通过氨煤混燃替代和降低燃煤发电中部分煤炭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氨煤混燃会生成额外的NO,其中氧体积分数变化对燃烧时NO的生成具有显著影响。利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不同温度(1000℃~1500℃)、不同掺氨... 氨为一种理想的无碳燃料,通过氨煤混燃替代和降低燃煤发电中部分煤炭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氨煤混燃会生成额外的NO,其中氧体积分数变化对燃烧时NO的生成具有显著影响。利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不同温度(1000℃~1500℃)、不同掺氨比(0%~20%)下氧体积分数对氨煤混燃时NO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量空气系数(α)从1.1增加至1.2时,纯煤粉燃烧条件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促进了燃料-N到NO的转化;1100℃与1300℃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抑制了氨煤混燃过程燃料-N到NO的转化;1500℃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促进了氨煤混燃过程燃料-N到NO的转化,且掺氨比和温度是氧体积分数增加时燃料-N转化为NO的氮转化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氧体积分数的增加利于系统氧化性自由基生成,从而促进了NH_(2)→HNO→NO,NH_(2)→H_(2)NO→HNO→NO以及NCO与O,O_(2)自由基等氧化的进行,促进了混燃过程中NO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掺氨比 温度 NO 氧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的受热面结渣监测实验研究
15
作者 王浩帆 郭丽 +6 位作者 徐永宁 晋中华 李翔 方顺利 张向宇 姚斌 娄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8,共9页
新疆高碱煤储量巨大,但碱金属引起的受热面沾污结渣问题严重限制其高效利用。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结合烟温监测、传热计算等方法对燃用高碱煤四角切圆锅炉的受热面进行结渣监测,分析了配风对炉内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与受热面... 新疆高碱煤储量巨大,但碱金属引起的受热面沾污结渣问题严重限制其高效利用。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结合烟温监测、传热计算等方法对燃用高碱煤四角切圆锅炉的受热面进行结渣监测,分析了配风对炉内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与受热面传热量的影响,建立了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对受热面传热量的定量关系,对受热面沾污结渣进行初步监测。结果表明:水冷壁侧与烟气侧渣块宏观差异较大,水冷壁侧疏松多孔而烟气侧表现为致密、坚硬的黑色焦块,钠晶相以长石为主;炉内主燃区的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最高,上二次风与下二次风比例越高,炉膛内的温度与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水平越高;在燃用高碱煤的四角切圆锅炉内,负荷稳定在300 MW时,炉内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平均值每升高1 mg/m^(3),水冷壁的传热量下降0.82×10^(8)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碱金属 结渣监测 高碱煤 传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MW煤粉锅炉烟气中汞形态分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0
16
作者 郭欣 郑楚光 +2 位作者 贾小红 林钊 刘亚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5-188,共4页
对某台300MW燃煤电站锅炉的煤,底渣,飞灰进行取样,测定了样品中汞的含量。并采用EPA推荐的Ontario-Hydro方法测定了电除尘器排放的烟气中汞形态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汞主要以烟气形式排放,占到原煤总汞量的83%,而底渣和飞灰分别占1%... 对某台300MW燃煤电站锅炉的煤,底渣,飞灰进行取样,测定了样品中汞的含量。并采用EPA推荐的Ontario-Hydro方法测定了电除尘器排放的烟气中汞形态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汞主要以烟气形式排放,占到原煤总汞量的83%,而底渣和飞灰分别占1%和13%。电除尘器后的烟气中,汞的浓度为13~21μg/Nm^3,颗粒态含量非常低,对汞的化学形态研究表明,Hg^(2+)占气态汞量的55%~69%,Hg^0占气态汞量的31%~45%。说明Hg^0在烟气中发生了一些氧化还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0MW煤粉锅炉 烟气 汞形态分析 实验 电除尘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煤种加压热解与气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杨海平 陈汉平 +2 位作者 鞠付栋 王静 张世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18-22,共5页
为了解压力对煤粉颗粒热解特性与固体煤焦的气化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煤粉颗粒特性的关联关系,采用加压热重分析仪在常压和3MPa下分析了4种我国典型工业用煤的热解失重特性,同时对煤焦的孔隙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常压热分析仪... 为了解压力对煤粉颗粒热解特性与固体煤焦的气化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煤粉颗粒特性的关联关系,采用加压热重分析仪在常压和3MPa下分析了4种我国典型工业用煤的热解失重特性,同时对煤焦的孔隙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常压热分析仪比较了所得煤焦的CO2气化特性。结果显示高压不利于煤颗粒的热解,增加了煤焦的产量,而煤焦中H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煤焦的气化活性也有明显降低。压力对不同煤种的影响因煤特性而异,褐煤焦的比表面积明显减少,而烟煤、无烟煤与贫煤的比表面积却有所增加,进而对煤焦气化特性的影响也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颗粒 热解 压力 煤焦 表面孔隙 气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排放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3
18
作者 徐明厚 郑楚光 +2 位作者 冯荣 乔瑜 晏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33-38,共6页
该文对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排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描述了煤中痕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并大致按含量的不同将它们分为 4类 ,即 >5 0 μg/g ,10 - 5 0 μg/ g ,1- 10 μg/ g ,<1μg/ g ;总结了燃烧气体与固体产物中痕量元... 该文对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排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描述了煤中痕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并大致按含量的不同将它们分为 4类 ,即 >5 0 μg/g ,10 - 5 0 μg/ g ,1- 10 μg/ g ,<1μg/ g ;总结了燃烧气体与固体产物中痕量元素的形态、分布与富集特性 ,包括飞灰中痕量元素的尺寸分布、痕量元素在亚微米级微细颗粒中的富集、易挥发痕量元素的气相排放、煤及燃烧废物中痕量元素的迁徙及浸洗特性等 ;阐明了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形态转变的机理是 :高温下蒸发的金属在下游低温区成核或凝结 ,这些元素与飞灰颗粒一道形成悬浮烟雾 ,上述已蒸发组分向固态或液态形式的转变决定了痕量元素最终的变形和分布行为 ;最后 ,文中简单介绍了痕量元素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并探讨了痕量元素研究的若干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燃烧过程 痕量元素排放 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超细颗粒物团聚促进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3
19
作者 赵永椿 张军营 +2 位作者 魏凤 陈俊 郑楚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76-2881,共6页
煤粉燃烧排放大量超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提出一种燃后区烟尘团聚促进新方法,通过在燃后区烟道喷射团聚促进剂,利用絮凝理论,增加超细颗粒之间的液桥力和固桥力,促使超细颗粒物团聚长大,进而被现有除尘装置捕... 煤粉燃烧排放大量超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提出一种燃后区烟尘团聚促进新方法,通过在燃后区烟道喷射团聚促进剂,利用絮凝理论,增加超细颗粒之间的液桥力和固桥力,促使超细颗粒物团聚长大,进而被现有除尘装置捕获,减少超细颗粒的排放。在自行设计搭建的团聚实验台上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团聚促进剂溶液的pH值、流量、浓度,团聚室的温度以及模拟烟气中粉尘浓度等因素对超细颗粒物团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团聚对于超细颗粒物的脱除具有显著的作用,喷入团聚促进剂后的烟尘排放浓度远比无团聚和喷水的情况要低;团聚促进剂的高分子链对超细颗粒的吸附絮凝作用促进超细颗粒团聚,显著降低烟尘排放浓度,实现超细颗粒物经济高效脱除,达到国家新的烟尘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颗粒物 团聚 絮凝 煤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煤焦颗粒内部孔隙结构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18
20
作者 胡松 孙学信 +4 位作者 向军 李培生 金峰 李敏 马新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用氮气等温吸附 /脱附 ( 77K)方法测量了淮南低变质煤及其在 85 0℃条件下燃烧得到半焦的内部孔隙结构 .通过分析得到有关煤焦颗粒内部孔隙结构的参数及其与燃尽率之间的关系 .由吸附 /脱附曲线判断煤焦孔洞的形状呈多样性 .结合吸附理... 用氮气等温吸附 /脱附 ( 77K)方法测量了淮南低变质煤及其在 85 0℃条件下燃烧得到半焦的内部孔隙结构 .通过分析得到有关煤焦颗粒内部孔隙结构的参数及其与燃尽率之间的关系 .由吸附 /脱附曲线判断煤焦孔洞的形状呈多样性 .结合吸附理论 ,认为分形BET和分形Freundlich方程回归得到的分形维数分别表征颗粒内部大中孔表面分形维数和微孔体积分形维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 颗粒内部 孔隙结构 燃烧 等温吸附/脱附法 BET方程 FREUNDLICH方程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