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月球主要构造特征:嫦娥一号月球影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杰 曾佐勋 +1 位作者 岳宗玉 胡烨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2-491,共10页
月球在31亿年前已基本停止地质活动,从而保留了其形成初期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认识月球、地球乃至太阳系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CCD影像数据,从月海穹窿、撞击坑、月岭、断裂、月坑链、月... 月球在31亿年前已基本停止地质活动,从而保留了其形成初期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认识月球、地球乃至太阳系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CCD影像数据,从月海穹窿、撞击坑、月岭、断裂、月坑链、月溪及月谷等方面介绍了月球主要构造形式的地质特征、形貌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对其成因以及所隐含的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嫦娥一号CCD影像信息丰富,影像清晰,利用其CCD影像数据进一步研究月球的构造现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一号 月球 构造特征 CCD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合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巍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5-199,共5页
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2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本文简介了开合构造中的几个问题... 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2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本文简介了开合构造中的几个问题:开合构造是一种新的大地构造观点;开合运动是地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开合类型是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对立统一;开、合、剪之间是辩证关系;开合构造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构造 开合运动 开合类型 开合旋回 剪切运动 板块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星Beta Regio地区构造与成因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宁 曾佐勋 谢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28,共8页
金星的火山作用曾十分活跃,形成了占总面积70%的平原。由于缺少有意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金星表面5亿年来形成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保存得十分完好。Beta Regio地区位于金星中北纬地带,是金星分区中的V17区,在地貌上是一个面积2 000 km&#... 金星的火山作用曾十分活跃,形成了占总面积70%的平原。由于缺少有意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金星表面5亿年来形成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保存得十分完好。Beta Regio地区位于金星中北纬地带,是金星分区中的V17区,在地貌上是一个面积2 000 km×2 500 km的、伴随抬升和火山作用的隆起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地、冠状构造、沟谷、锥状隆起、线状带、平原、脊状带和放射状系统8种;共分为瓦片状地形、密集断裂平原、断裂和脊状平原、盾状平原、皱脊平原、平坦平原、叶状平原和陨击坑8种物质构造单元。最新研究表明金幔柱是造成Beta Regio地区的抬升、断裂形成和火山作用的唯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 构造 BETA Regio 金幔柱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节状香肠构造形成机制研究——以湖北铁山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泉 曾佐勋 张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骨节状香肠构造为对象,根据其骨节缝形态、香肠层的剖面形态以及骨节缝填充脉体与香肠形成的期次关系,划分出13种骨节状香肠构造类型;通过对其物质组成的镜下鉴定,认为其形成过程中至少发生两期变形作用,并总结出三... 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骨节状香肠构造为对象,根据其骨节缝形态、香肠层的剖面形态以及骨节缝填充脉体与香肠形成的期次关系,划分出13种骨节状香肠构造类型;通过对其物质组成的镜下鉴定,认为其形成过程中至少发生两期变形作用,并总结出三种力学机制①两期递进的垂直层面压缩变形叠加;②早期垂直层面压缩与后期平行层面剪切的叠加;③早期垂直层面压缩与后期平行层面挤压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节状香肠构造 骨节缝 填充脉体 大冶铁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 被引量:38
5
作者 杨巍然 曾佐勋 +3 位作者 李德威 邢集善 王杰 罗文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地震的本质是一个能量长期积累和突发释放的地质过程。在板内地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板内地震的三层次构造模式——软流圈上隆的深部构造、中地壳韧性流变层(低速高导层)及其上、下的强硬层组成的中部三明治构造和上地壳浅表脆... 地震的本质是一个能量长期积累和突发释放的地质过程。在板内地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板内地震的三层次构造模式——软流圈上隆的深部构造、中地壳韧性流变层(低速高导层)及其上、下的强硬层组成的中部三明治构造和上地壳浅表脆性断裂构造。软流圈上隆使岩石圈减薄并为震源提供热能和机械能,提升地震三明治构造中韧性流变层的温度,且降低其粘度,相应地加大了高导层与高阻层的能干差,使得热能和机械能引起的应变能在两种不同流变性质介质边界附近强烈集中。三明治构造上面脆性断裂加速了应力集中,当活动断层达到三明治构造边界,即可触发地震的发生,引起应变能、热能的突然释放。基于以上模式,我们初步设计了对三层次构造信息的地震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地震 深部软流圈隆起构造 中部三明治构造 浅部脆性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构造的曲率分析及其裂缝估算——以江汉盆地王场褶皱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志勇 曾佐勋 罗文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7-521,共5页
曲面曲率的几何意义可以反映曲面一点邻近区域的具体形态和变形特征,因而可以用来研究褶皱层面的变形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可展性。褶皱面裂缝发育主要为一组张裂系,张裂隙走向与最大主曲率的方向垂直。褶皱构造的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曲面曲率的几何意义可以反映曲面一点邻近区域的具体形态和变形特征,因而可以用来研究褶皱层面的变形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可展性。褶皱面裂缝发育主要为一组张裂系,张裂隙走向与最大主曲率的方向垂直。褶皱构造的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与褶皱有关的张裂隙的发育情况。对于圆柱状褶皱可以估算与褶皱有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以王场褶皱构造面为例,通过计算二次趋势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褶皱构造面主曲率的大小和方向,确定该褶皱为圆柱状褶皱,并对与之相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主曲率 二次趋势面 裂隙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迁移:数值模拟证据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才志 曾佐勋 +3 位作者 任建业 祁鹏 李志勇 胡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3-584,共12页
在详细调研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绘制了黄骅坳陷新生代各期地层古厚度图,并由此重建了黄骅坳陷古地貌形态,认为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具有由南向北再转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沉降演化进行数值模... 在详细调研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绘制了黄骅坳陷新生代各期地层古厚度图,并由此重建了黄骅坳陷古地貌形态,认为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具有由南向北再转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沉降演化进行数值模拟实验,认为造成这一迁移的主要机理在于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碰撞及伊佐奈崎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西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的综合应力作用下,黄骅坳陷两条控盆边界断层先后开始活动.首先在沧东断层弯曲的应力集中部位产生裂陷,后羊二庄等兰聊断裂延伸端也开始活动,使得沉降中心沿沧东断层向北迁移,由于受到新港潜山构造带影响,古近纪末期开始转向东部海域迁移,新近纪时迁移至现今最大沉降中心歧口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中心 迁移机理 黄骅坳陷 新生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龚伟 曾佐勋 +3 位作者 王杰 徐大良 胡烨 李细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92,共7页
从前人地表地质、地球化学探测与构造年代学,形变资料等方面入手,结合遥感影像信息,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活动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第四纪新构... 从前人地表地质、地球化学探测与构造年代学,形变资料等方面入手,结合遥感影像信息,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活动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期总体活动性不强,表现为右旋走滑性质。断裂以宿迁为界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差异性——北段较强,南段较弱;在北华北块体内部,郯庐断裂带通过其活动性的分段差异调节次一级块体的不同方向位移;枣庄—宿迁断裂对郯庐断裂带的切割及其左旋走滑调节作用是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动差异性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 第四纪活动性 遥感影像 左旋走滑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机理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预测实践 被引量:5
9
作者 曾佐勋 陈志耕 +10 位作者 鲁成东 杨屿 陈康力 向世民 代青沁 张骏 邓延廷 付燕 杜秋姣 刘立林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282,共20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机理模型: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简称震源腔)与闭锁断层组合模型。高温高压下的软流圈物质在复杂相变空间中,受到温度场中的异重流作用和受迫振动作用而形成深源震源腔。随着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汁在温度...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机理模型: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简称震源腔)与闭锁断层组合模型。高温高压下的软流圈物质在复杂相变空间中,受到温度场中的异重流作用和受迫振动作用而形成深源震源腔。随着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汁在温度差和压力差驱使下,涌入地壳中的物理空间,形成浅源地震震源腔。由于温度升高使得腔体内岩石部分熔融或全部熔融,释放出大量气液流体,拓展腔体空间范围,同时提升腔体内压。当腔体内部有效压力(即内压与上覆地壳压力之差)达到腔体边缘或者上方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的岩石破坏强度时,震源腔便进入临界状态。当软流圈物质上涌继续向腔体内供能,或者由于星体连线在震源区造成触发作用,便引起震源腔的隐蔽爆炸,即隐爆,释放腔体内部积累的能量,同时释放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于闭锁断层积累的应变能。腔体隐爆释放能量与腔体规模正相关。闭锁断层释放应变能与闭锁断层规模、闭锁区大小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强度相关。震源腔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是潜在震源位置。多年观测资料表明,震源腔从进入临界状态到隐爆,一般经历1~13天,平均7天。长期观测表明,潜在震中区在震前经常出现干旱、气温升高、海温升高、大量水汽释放等异常现象。通过超低频地震仪监测、重力波作用于水汽形成的地震云的观测、次声波的监测、卫星重力异常反映的高程面垂向震荡监测、以及地基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升降监测等,都显示出震源腔进入临界状态后的胀缩震荡引起震中及其外围地面的垂向振动。文中还给出了震源腔体隐爆遗迹的直接证据。对于被主流地震界和主流气象界长期否定的地震云是否存在问题,从地震机理和观测实践两个方面,给与了充分肯定。认为腔体震荡在空气中产生的重力波和震源腔内携带离子的流体涡旋电场感应磁场作用于水汽,是地震云形成的两个物理机制。山东金伯利岩管中的椭球状隐爆角砾岩的斜列组合以及地球南、北半球岩浆底辟螺旋侵位岩体的发现,记录了这种流体螺旋状上升的真实过程。单智伟团队在西安雾霾中收集到1081个金属微颗粒中多见含铬、钛等成分的浑圆状球状重金属微粒的事实,为地壳排气来自幔源提供了物证。本文展示了2010年1月13日海地7.0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2级地震、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前排气卫星云图。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圈定出了汶川8.0级巨震(20080512)的震源腔形态、规模和位置,发现汶川巨震震源恰好处于震源腔顶部与龙门山脆性活动断层带交会部位。对于九寨沟震源区及其附近2002年1月1日以后12年期间的重力扰动数据和该区3.0级以上地震目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重力异常扰动显示出6.0级地震前的等效高程震荡幅差平均值达到3.9 cm,震级与高程震荡幅值成正比。利用108个断层面解求得渤海湾及其外围的构造应力场,发现在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震源腔上方及其北东侧附近,正好都存在一个对应的应力场异常区。间接证明震源腔内高压对于震源区局部应力场的影响。利用海水表面温度异常,笔者成功预测了2021年5月1日日本本州岛东海岸近海6.7级地震震中位置。另外,利用干旱和气温异常,笔者提前两天预测了2019年6月24日云南楚雄4.8级地震震中位置。这为震源腔模型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案例。根据震源腔临界状态内部离子随着热流体涡旋状流动产生地电场的频率特征,我们研制了一台DD108地电仪。单台站可以预测全球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异常出现后1~13天,平均7天)和震级。文中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包括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2021年9月8日墨西哥7.1级地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机理 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 闭锁断层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地震云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铁山梯形石香肠构造基质层中的应变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林波 曾佐勋 +1 位作者 高曦 王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4-307,共14页
鄂东南铁山是全球第二个梯形石香肠构造的发现点。以该区成层分布、形态相近的梯形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岩层厚度比、运动学涡度分布等。结合梯形石香肠几何形态学、岩石学特... 鄂东南铁山是全球第二个梯形石香肠构造的发现点。以该区成层分布、形态相近的梯形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岩层厚度比、运动学涡度分布等。结合梯形石香肠几何形态学、岩石学特征,对所得数据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剪切带中垂直剪切方向的厚度比值与其所受真应变差趋于负相关;该梯形石香肠构造是由其上、下相邻基质层厚度差异,基质层中总体上的纯剪切,局部相对集中的简单剪切及相对富集于张裂隙处角岩层中的热液流体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发育成层分布且形态相近的梯形石香肠构造所需特征性条件是能干层上、下相邻基质层厚度相差较大,且受总体上持续的平行层面拉伸、垂直层面压缩的纯剪切与局部的简单剪切共同作用。该类石香肠构造是较好的岩石流变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石香肠构造 有限应变测量 应变分析 惯量椭圆法 鄂东南铁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南缘老君庙构造带应力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烨 曾佐勋 +2 位作者 潘良云 孙庭斌 尹崇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3-429,共7页
老君庙构造带处于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前陆冲断带上,纵向上,叠置于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南部隆起和石大凹陷之上。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的老君庙构造带新生代平面断裂系统及老君庙构造带西段北东向地... 老君庙构造带处于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前陆冲断带上,纵向上,叠置于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南部隆起和石大凹陷之上。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的老君庙构造带新生代平面断裂系统及老君庙构造带西段北东向地质剖面进行应力场分析。通过与油气分布区域的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应力场数值模拟X方向位移场显示构造带西侧的断层具有左行走滑性质,构造带中部以逆冲为主,东部断层位移具有右行走滑的性质;Y方向位移场显示断层位移具有左行走滑性质。老君庙构造带上高应力区中所圈闭的低应力区是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区域,应该把这些应力圈闭区域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如庙西背斜、老君庙推覆体中盘、下盘以及老君庙背斜翼部等低应力圈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老君庙构造带 数值模拟 应力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南投地震(M_S6.7)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流变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佐勋 吴达兵 +2 位作者 王杰 贺赤诚 黄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171,共10页
回顾了不同方法对于台湾南投(MS6.7)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分析了南投地震的构造背景及发震机制。根据太阳黑子数为主要参数的太阳活动度分析,曾小苹和林云芳于2013年4月预测2013年台湾高雄—南投—花莲一带,将发生MS7.0地震... 回顾了不同方法对于台湾南投(MS6.7)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分析了南投地震的构造背景及发震机制。根据太阳黑子数为主要参数的太阳活动度分析,曾小苹和林云芳于2013年4月预测2013年台湾高雄—南投—花莲一带,将发生MS7.0地震。2013年5月12日,沈宗丕和林命周根据"磁暴月相二倍法"做了一个短期和临震预测:2013年6月19日前后5天或10天左右,台湾省或邻近海域在内的地震带可能发生一次MS7.5~8.0级左右的大地震。2013年5月26日,张建国向部分专家通报了基于他自创的全球地震天象干支序列预测图谱做出的中期预测:发震时间为2013年4月24日—2014年2月10日(高危时区为阴历4—5月);预测地区为嘉义—台南—南投—云林(23.0°~23.4°~24.0°N,120.0°~120.6°~121.2°E);预测震级为MS6.2~6.6~7.2。利用地震云和云地映对分析和陈界宏的磁异常交点,2013年5月26日23:55,重庆万州吴达兵预测在2013年6月中旬以前台湾云地映对地区(24°±0.2°N,121°±0.2°E)将发生ML6.2±0.4地震。2013年5月27日,黄建文明确发出台湾南投应力集中警报;5月29日,又发布强应力集中持续增强特别警报。2013年6月2日13:43,台湾南投(23.87°N,121.00°E)发生MS6.7(ML6.3)地震,震源深度9km。发震时间落入吴达兵的短期预测区间;落入张建国的高危时区(阴历4—5月);比沈宗丕和林命周预测的短期预测时间范围提前7天;分别落入曾小苹和林云芳的中期预测范围。震中位置与吴达兵的预测完全一致;与陈界宏磁异常交点基本一致;准确落入张建国的预测区间;与曾小苹和林云芳的预测地区一致。震级与吴达兵的预测震级高度一致;落入张建国的中期预测范围;与曾小苹和林云芳的震级预测基本一致。经过对比可以看出,吴达兵的短期预测、张建国的中期预测、曾小苹和林云芳的中期预测都是成功的。沈宗丕和林命周的时间预测是基本成功的。构造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卫星重力异常分析结果表明:屈尺—潮州逆冲断裂是南投地震发震构造;南投地震的发生与菲律宾板块向NWW入欧亚板块中下地壳并使台湾中央山脉向其西侧台湾海峡盆地逆冲有关,是卫星重力异常梯度带或地壳密度陡变带边缘与盆山边界断裂带交汇处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投地震 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 云地映对 屈尺—潮州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地震(M_S4.1)短期预测和流变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佐勋 吴达兵 +2 位作者 贺赤诚 王杰 黄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79,共8页
2013年6月2日22时23分,重庆万州吴达兵给曾佐勋发送了四川绵阳网友"光耀vision"于2013年6月1日19时38分拍摄的云图。通过吴达兵本人创建的"云地映对"法,初步识别出该云图对应龙门山地区。6月3日11时44分的电子邮件... 2013年6月2日22时23分,重庆万州吴达兵给曾佐勋发送了四川绵阳网友"光耀vision"于2013年6月1日19时38分拍摄的云图。通过吴达兵本人创建的"云地映对"法,初步识别出该云图对应龙门山地区。6月3日11时44分的电子邮件中,曾佐勋提出请吴达兵根据云地映对法"标注几个地名","帮助标出索状云汇聚中心点的经纬度,怀疑是震中位置",并提出似乎北面还有一个汇聚中心。当日15时17分,吴达兵给曾佐勋发来了标注地名和索状云汇聚中心经纬度(31.27°N,103.90°E)的云图。虽然北面的汇聚中心没有标注经纬度,但是地名很具体。2013年6月3日17时16分,曾佐勋在答谢吴达兵地名标注和汇聚中心经纬度标注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预测意见:利用绵阳网友拍摄云图和吴达兵云地映对标注,结合6月3日沿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长条状)地球排气观测及卫星重力资料分析,预测震中应该在北川县陈家坝乡(31°N,104°E),震级应该在MS5.5±0.5,发震时间估计2个月内。曾佐勋的这一短期预测,显然重点考虑了北面汇聚中心。这是因为云图区北面索状云汇聚中心对应区的卫星重力异常梯度更加明显。2013年7月8日7时39分,在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接处靠近都江堰市一侧发生了MS4.1级地震,震中位置是31.3°N,103.6°E。与云图中南面汇聚中心相当一致。与曾佐勋预测的北面汇聚中心(31°N,104°E)相距仅50.6km。发震时间落入2个月预测值时间窗口。预测震级略高于实际地震的震级,误差0.9级。综合地震预测三要素与实际发生的都江堰地震三要素的对比分析,都江堰(MS4.1)地震是一次利用云地映对、地球排气与卫星重力异常相结合的成功短期预测。值得注意的是,云团中的两组索状云形成两个汇聚中心。其中一个汇聚中心已经发震,另一个汇聚中心可能孕育着下一个中、强地震。本文初步认为,弧形索状云是由于局部地面超低频震荡导致水蒸气和尘埃形成波纹。综合构造背景、卫星重力异常和该区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都江堰(MS4.1)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北川—映秀断裂,与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相同,为逆冲兼右行走滑性质。都江堰地震是汶川(MS8.0)地震的余震,二者具有相同的成因机制: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作用下,松潘-甘孜地块向东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引起北川—映秀断裂逆冲兼右行走滑活动,造成中地壳密度突变的差异流变区积累能量突然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地震 短期预测 云地映对 地球排气 卫星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细光 曾佐勋 +2 位作者 彭晓文 曾克峰 张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7-294,共8页
运用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现代地壳形变特征、主干断裂构造以及区域断裂活动性分析、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对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指出本区地震... 运用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现代地壳形变特征、主干断裂构造以及区域断裂活动性分析、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对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指出本区地震活动受走滑活动断裂控制,中、强地震集中于区内东南部和西北部NW向与NE向断裂交汇处;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数值模拟等综合分析表明,信阳地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高,现代地壳形变量小,应力平缓,地震活动少且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 地壳稳定性 现今构造应力场 新构造运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火星冲沟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大良 曾佐勋 +2 位作者 岳宗玉 张振飞 闫丹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5-452,共8页
对火星陨击坑壁上发育的冲沟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因和控制因素并进而探讨火星表面附近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当今火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采用分形理论对火星南半球中纬度9个陨击坑壁内不同方位发育的冲沟沟头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头的... 对火星陨击坑壁上发育的冲沟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因和控制因素并进而探讨火星表面附近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当今火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采用分形理论对火星南半球中纬度9个陨击坑壁内不同方位发育的冲沟沟头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头的分维值与冲沟发育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冲沟沟头的分维值大小分布与冲沟的方位关系密切,面向极地的冲沟分维值较大,面向赤道的冲沟分维值较小。陨击坑内不同方位冲沟所处位置的局部气候因素差异控制了水量的大小,从而造成陨击坑内不同方位冲沟发育程度和分维值大小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强调火星气候因素控制了冲沟形成的地表冰雪积累/融化成因模式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冲沟沟头 成因机制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嘴构造在相邻能干层能干性估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彦蒿 曾佐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2-497,共6页
利用不同类型鱼嘴状石香肠构造恢复能干层原岩的初始厚度,并进一步分析原岩发生在应变椭球Z轴方向和X方向的线应变,以应变差折射流变计的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求相同基质中相邻能干层粘度比的估测方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采集的两块... 利用不同类型鱼嘴状石香肠构造恢复能干层原岩的初始厚度,并进一步分析原岩发生在应变椭球Z轴方向和X方向的线应变,以应变差折射流变计的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求相同基质中相邻能干层粘度比的估测方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采集的两块鱼嘴状石香肠标本为例进行了应用尝试,得到大理岩基质中两层不同的角岩鱼嘴状香肠体的粘度比分别为3.07和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嘴状石香肠 初始厚度 应变折射 能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工程厂址近区域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乔岳强 陈蜀俊 曾佐勋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3期113-118,共6页
在湖北省通山大畈某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断层选取原则在厂址近区域范围选取了相应数量的断层,根据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野外地质追踪调查、航卫片解译、断层物质测年分析等,对每一条所选断层的性状、活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在湖北省通山大畈某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断层选取原则在厂址近区域范围选取了相应数量的断层,根据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野外地质追踪调查、航卫片解译、断层物质测年分析等,对每一条所选断层的性状、活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断层活动的上限不晚于311±30 Ka;根据地震资料分析,研究区域内断层不属于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区域 断裂活动性 电子自旋共振 热释光 晚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市燃气混气站断裂活动性和场地稳定性系统研究
18
作者 李细光 曾佐勋 +2 位作者 彭晓文 董浩斌 程新文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8-23,共6页
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从区域构造稳定性、构造岩研究、构造裂隙统计分析、红外相位法位移监测、高密度电阻率法、钻探验证、年代学研究、新构造运动分析、遥感图像解译、地震安全性评价、数值模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等方面... 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从区域构造稳定性、构造岩研究、构造裂隙统计分析、红外相位法位移监测、高密度电阻率法、钻探验证、年代学研究、新构造运动分析、遥感图像解译、地震安全性评价、数值模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等方面入手 ,对信阳市燃气混气站的断裂活动性和场地稳定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 ;指出场区断裂规模小 ,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 ,无活动断裂通过 ,邻区地震活动小且弱 ,区域构造稳定性高 ,应力平缓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是一个稳定的“岛区” ,并指出系统而全面的综合研究方法是研究工程稳定性项目行之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性 场地稳定性 混气站 信阳市 红外相位法 工程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台里韧性剪切带中长英质脉体的变形演化机制研究
19
作者 徐少朋 曾佐勋 +4 位作者 刘永江 金巍 李绍凡 孙政权 杨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31,共14页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及破坏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的热点话题,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主要受扬子板块的俯冲使区域内岩浆-变质事件频繁,形成一系列近EW向构造,包括位于辽西地区的一条中生代NEE向台里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有S-C组构、...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及破坏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的热点话题,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主要受扬子板块的俯冲使区域内岩浆-变质事件频繁,形成一系列近EW向构造,包括位于辽西地区的一条中生代NEE向台里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有S-C组构、旋转碎斑、石香肠、长英质脉体等丰富的构造现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分析,识别出其中长英质脉体的演化序列为"分异脉→香肠化→透镜化→碎斑化→细粒化→丝带化"六个变形阶段。对各变形阶段样品切制垂直面理平行线理的薄片,并对薄片基质层进行二维有限应变测量分析与统计,包括真应变差(ε_1-ε_2)等值线图、岩层厚度比(S)等值线图、运动学涡度(W_k)等值线图。其中W_k在演化前期主要小于0.71,演化中期主要大于0.71,演化后期主要小于0.71,表明长英质脉体演化过程前期主要为纯剪切作用,中期为简单剪切作用,后期为纯剪切作用,同时W_k为正值和S小于1反映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在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下形成,这对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韧性剪切带 长英质脉体 纯剪切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星构造特征及演化
20
作者 闫丹 曾佐勋 +2 位作者 胡才志 徐大良 胡烨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7,共7页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类地行星,它有着类似月球的外表和类似地球的内部,其重要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广泛分布的撞击坑;全球线性构造(格子构造)体系;叶片状悬崖;与Caloris盆地相关的构造;局部的拉张构造,其中叶片状悬崖是仅存在...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类地行星,它有着类似月球的外表和类似地球的内部,其重要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广泛分布的撞击坑;全球线性构造(格子构造)体系;叶片状悬崖;与Caloris盆地相关的构造;局部的拉张构造,其中叶片状悬崖是仅存在于水星的独特构造。类地行星(除地球以外)的构造形迹主要形成于星球历史的早、中期,同时小行星体的构造演化通常被认为是行星热演化以及外部作用(如强烈撞击或者潮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星 构造特征 叶片状悬崖 Caloris盆地 构造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