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 被引量:38
1
作者 杨巍然 曾佐勋 +3 位作者 李德威 邢集善 王杰 罗文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地震的本质是一个能量长期积累和突发释放的地质过程。在板内地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板内地震的三层次构造模式——软流圈上隆的深部构造、中地壳韧性流变层(低速高导层)及其上、下的强硬层组成的中部三明治构造和上地壳浅表脆... 地震的本质是一个能量长期积累和突发释放的地质过程。在板内地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板内地震的三层次构造模式——软流圈上隆的深部构造、中地壳韧性流变层(低速高导层)及其上、下的强硬层组成的中部三明治构造和上地壳浅表脆性断裂构造。软流圈上隆使岩石圈减薄并为震源提供热能和机械能,提升地震三明治构造中韧性流变层的温度,且降低其粘度,相应地加大了高导层与高阻层的能干差,使得热能和机械能引起的应变能在两种不同流变性质介质边界附近强烈集中。三明治构造上面脆性断裂加速了应力集中,当活动断层达到三明治构造边界,即可触发地震的发生,引起应变能、热能的突然释放。基于以上模式,我们初步设计了对三层次构造信息的地震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地震 深部软流圈隆起构造 中部三明治构造 浅部脆性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构造的曲率分析及其裂缝估算——以江汉盆地王场褶皱为例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志勇 曾佐勋 罗文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7-521,共5页
曲面曲率的几何意义可以反映曲面一点邻近区域的具体形态和变形特征,因而可以用来研究褶皱层面的变形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可展性。褶皱面裂缝发育主要为一组张裂系,张裂隙走向与最大主曲率的方向垂直。褶皱构造的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曲面曲率的几何意义可以反映曲面一点邻近区域的具体形态和变形特征,因而可以用来研究褶皱层面的变形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可展性。褶皱面裂缝发育主要为一组张裂系,张裂隙走向与最大主曲率的方向垂直。褶皱构造的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与褶皱有关的张裂隙的发育情况。对于圆柱状褶皱可以估算与褶皱有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以王场褶皱构造面为例,通过计算二次趋势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褶皱构造面主曲率的大小和方向,确定该褶皱为圆柱状褶皱,并对与之相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主曲率 二次趋势面 裂隙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迁移:数值模拟证据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才志 曾佐勋 +3 位作者 任建业 祁鹏 李志勇 胡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3-584,共12页
在详细调研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绘制了黄骅坳陷新生代各期地层古厚度图,并由此重建了黄骅坳陷古地貌形态,认为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具有由南向北再转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沉降演化进行数值模... 在详细调研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绘制了黄骅坳陷新生代各期地层古厚度图,并由此重建了黄骅坳陷古地貌形态,认为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具有由南向北再转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沉降演化进行数值模拟实验,认为造成这一迁移的主要机理在于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碰撞及伊佐奈崎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西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的综合应力作用下,黄骅坳陷两条控盆边界断层先后开始活动.首先在沧东断层弯曲的应力集中部位产生裂陷,后羊二庄等兰聊断裂延伸端也开始活动,使得沉降中心沿沧东断层向北迁移,由于受到新港潜山构造带影响,古近纪末期开始转向东部海域迁移,新近纪时迁移至现今最大沉降中心歧口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中心 迁移机理 黄骅坳陷 新生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铁山梯形石香肠构造基质层中的应变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林波 曾佐勋 +1 位作者 高曦 王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4-307,共14页
鄂东南铁山是全球第二个梯形石香肠构造的发现点。以该区成层分布、形态相近的梯形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岩层厚度比、运动学涡度分布等。结合梯形石香肠几何形态学、岩石学特... 鄂东南铁山是全球第二个梯形石香肠构造的发现点。以该区成层分布、形态相近的梯形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岩层厚度比、运动学涡度分布等。结合梯形石香肠几何形态学、岩石学特征,对所得数据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剪切带中垂直剪切方向的厚度比值与其所受真应变差趋于负相关;该梯形石香肠构造是由其上、下相邻基质层厚度差异,基质层中总体上的纯剪切,局部相对集中的简单剪切及相对富集于张裂隙处角岩层中的热液流体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发育成层分布且形态相近的梯形石香肠构造所需特征性条件是能干层上、下相邻基质层厚度相差较大,且受总体上持续的平行层面拉伸、垂直层面压缩的纯剪切与局部的简单剪切共同作用。该类石香肠构造是较好的岩石流变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石香肠构造 有限应变测量 应变分析 惯量椭圆法 鄂东南铁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南缘老君庙构造带应力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烨 曾佐勋 +2 位作者 潘良云 孙庭斌 尹崇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3-429,共7页
老君庙构造带处于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前陆冲断带上,纵向上,叠置于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南部隆起和石大凹陷之上。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的老君庙构造带新生代平面断裂系统及老君庙构造带西段北东向地... 老君庙构造带处于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前陆冲断带上,纵向上,叠置于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南部隆起和石大凹陷之上。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的老君庙构造带新生代平面断裂系统及老君庙构造带西段北东向地质剖面进行应力场分析。通过与油气分布区域的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应力场数值模拟X方向位移场显示构造带西侧的断层具有左行走滑性质,构造带中部以逆冲为主,东部断层位移具有右行走滑的性质;Y方向位移场显示断层位移具有左行走滑性质。老君庙构造带上高应力区中所圈闭的低应力区是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区域,应该把这些应力圈闭区域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如庙西背斜、老君庙推覆体中盘、下盘以及老君庙背斜翼部等低应力圈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老君庙构造带 数值模拟 应力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主要构造特征:嫦娥一号月球影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杰 曾佐勋 +1 位作者 岳宗玉 胡烨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2-491,共10页
月球在31亿年前已基本停止地质活动,从而保留了其形成初期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认识月球、地球乃至太阳系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CCD影像数据,从月海穹窿、撞击坑、月岭、断裂、月坑链、月... 月球在31亿年前已基本停止地质活动,从而保留了其形成初期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认识月球、地球乃至太阳系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CCD影像数据,从月海穹窿、撞击坑、月岭、断裂、月坑链、月溪及月谷等方面介绍了月球主要构造形式的地质特征、形貌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对其成因以及所隐含的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嫦娥一号CCD影像信息丰富,影像清晰,利用其CCD影像数据进一步研究月球的构造现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一号 月球 构造特征 CCD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合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巍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5-199,共5页
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2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本文简介了开合构造中的几个问题... 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2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本文简介了开合构造中的几个问题:开合构造是一种新的大地构造观点;开合运动是地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开合类型是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对立统一;开、合、剪之间是辩证关系;开合构造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构造 开合运动 开合类型 开合旋回 剪切运动 板块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铁山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基质层中的应变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林波 曾佐勋 高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8-777,共10页
鄂东南铁山是亚洲首个发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的地区。以该区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运动学涡度等相关参数及有限应变椭圆长轴展布方位的分布图。对所获数据资料研究... 鄂东南铁山是亚洲首个发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的地区。以该区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运动学涡度等相关参数及有限应变椭圆长轴展布方位的分布图。对所获数据资料研究表明:该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基质层的应变受其能干层控制,有限应变值与其离能干层的距离趋于负相关,且与其矿物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在平行于石香肠构造伸展方向上基质层有限应变分布不均;石香肠体附近与之相近规模的变形构造可使其相应基质中的应变分布紊乱;该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是由早期平行于层面简单剪切叠加晚期平行层面伸长、垂直层面压缩的纯剪切作用形成。与不对称鱼嘴状石香肠构造对比研究表明,两者基质层中简单剪切与纯剪切的分布均分别与其相对增厚与减薄区段对应,而两者形态的不同主要与石香肠体不连续处充填物的能干性不同有关,再次表明两者均是较好的岩石流变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应变测量 应变分析 骨节状石香肠构造 惯量椭圆法 鄂东南铁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南投地震(M_S6.7)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流变构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曾佐勋 吴达兵 +2 位作者 王杰 贺赤诚 黄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171,共10页
回顾了不同方法对于台湾南投(MS6.7)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分析了南投地震的构造背景及发震机制。根据太阳黑子数为主要参数的太阳活动度分析,曾小苹和林云芳于2013年4月预测2013年台湾高雄—南投—花莲一带,将发生MS7.0地震... 回顾了不同方法对于台湾南投(MS6.7)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分析了南投地震的构造背景及发震机制。根据太阳黑子数为主要参数的太阳活动度分析,曾小苹和林云芳于2013年4月预测2013年台湾高雄—南投—花莲一带,将发生MS7.0地震。2013年5月12日,沈宗丕和林命周根据"磁暴月相二倍法"做了一个短期和临震预测:2013年6月19日前后5天或10天左右,台湾省或邻近海域在内的地震带可能发生一次MS7.5~8.0级左右的大地震。2013年5月26日,张建国向部分专家通报了基于他自创的全球地震天象干支序列预测图谱做出的中期预测:发震时间为2013年4月24日—2014年2月10日(高危时区为阴历4—5月);预测地区为嘉义—台南—南投—云林(23.0°~23.4°~24.0°N,120.0°~120.6°~121.2°E);预测震级为MS6.2~6.6~7.2。利用地震云和云地映对分析和陈界宏的磁异常交点,2013年5月26日23:55,重庆万州吴达兵预测在2013年6月中旬以前台湾云地映对地区(24°±0.2°N,121°±0.2°E)将发生ML6.2±0.4地震。2013年5月27日,黄建文明确发出台湾南投应力集中警报;5月29日,又发布强应力集中持续增强特别警报。2013年6月2日13:43,台湾南投(23.87°N,121.00°E)发生MS6.7(ML6.3)地震,震源深度9km。发震时间落入吴达兵的短期预测区间;落入张建国的高危时区(阴历4—5月);比沈宗丕和林命周预测的短期预测时间范围提前7天;分别落入曾小苹和林云芳的中期预测范围。震中位置与吴达兵的预测完全一致;与陈界宏磁异常交点基本一致;准确落入张建国的预测区间;与曾小苹和林云芳的预测地区一致。震级与吴达兵的预测震级高度一致;落入张建国的中期预测范围;与曾小苹和林云芳的震级预测基本一致。经过对比可以看出,吴达兵的短期预测、张建国的中期预测、曾小苹和林云芳的中期预测都是成功的。沈宗丕和林命周的时间预测是基本成功的。构造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卫星重力异常分析结果表明:屈尺—潮州逆冲断裂是南投地震发震构造;南投地震的发生与菲律宾板块向NWW入欧亚板块中下地壳并使台湾中央山脉向其西侧台湾海峡盆地逆冲有关,是卫星重力异常梯度带或地壳密度陡变带边缘与盆山边界断裂带交汇处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投地震 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 云地映对 屈尺—潮州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地震(M_S4.1)短期预测和流变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佐勋 吴达兵 +2 位作者 贺赤诚 王杰 黄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79,共8页
2013年6月2日22时23分,重庆万州吴达兵给曾佐勋发送了四川绵阳网友"光耀vision"于2013年6月1日19时38分拍摄的云图。通过吴达兵本人创建的"云地映对"法,初步识别出该云图对应龙门山地区。6月3日11时44分的电子邮件... 2013年6月2日22时23分,重庆万州吴达兵给曾佐勋发送了四川绵阳网友"光耀vision"于2013年6月1日19时38分拍摄的云图。通过吴达兵本人创建的"云地映对"法,初步识别出该云图对应龙门山地区。6月3日11时44分的电子邮件中,曾佐勋提出请吴达兵根据云地映对法"标注几个地名","帮助标出索状云汇聚中心点的经纬度,怀疑是震中位置",并提出似乎北面还有一个汇聚中心。当日15时17分,吴达兵给曾佐勋发来了标注地名和索状云汇聚中心经纬度(31.27°N,103.90°E)的云图。虽然北面的汇聚中心没有标注经纬度,但是地名很具体。2013年6月3日17时16分,曾佐勋在答谢吴达兵地名标注和汇聚中心经纬度标注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预测意见:利用绵阳网友拍摄云图和吴达兵云地映对标注,结合6月3日沿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长条状)地球排气观测及卫星重力资料分析,预测震中应该在北川县陈家坝乡(31°N,104°E),震级应该在MS5.5±0.5,发震时间估计2个月内。曾佐勋的这一短期预测,显然重点考虑了北面汇聚中心。这是因为云图区北面索状云汇聚中心对应区的卫星重力异常梯度更加明显。2013年7月8日7时39分,在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接处靠近都江堰市一侧发生了MS4.1级地震,震中位置是31.3°N,103.6°E。与云图中南面汇聚中心相当一致。与曾佐勋预测的北面汇聚中心(31°N,104°E)相距仅50.6km。发震时间落入2个月预测值时间窗口。预测震级略高于实际地震的震级,误差0.9级。综合地震预测三要素与实际发生的都江堰地震三要素的对比分析,都江堰(MS4.1)地震是一次利用云地映对、地球排气与卫星重力异常相结合的成功短期预测。值得注意的是,云团中的两组索状云形成两个汇聚中心。其中一个汇聚中心已经发震,另一个汇聚中心可能孕育着下一个中、强地震。本文初步认为,弧形索状云是由于局部地面超低频震荡导致水蒸气和尘埃形成波纹。综合构造背景、卫星重力异常和该区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都江堰(MS4.1)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北川—映秀断裂,与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相同,为逆冲兼右行走滑性质。都江堰地震是汶川(MS8.0)地震的余震,二者具有相同的成因机制: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作用下,松潘-甘孜地块向东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引起北川—映秀断裂逆冲兼右行走滑活动,造成中地壳密度突变的差异流变区积累能量突然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地震 短期预测 云地映对 地球排气 卫星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嘴构造在相邻能干层能干性估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彦蒿 曾佐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2-497,共6页
利用不同类型鱼嘴状石香肠构造恢复能干层原岩的初始厚度,并进一步分析原岩发生在应变椭球Z轴方向和X方向的线应变,以应变差折射流变计的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求相同基质中相邻能干层粘度比的估测方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采集的两块... 利用不同类型鱼嘴状石香肠构造恢复能干层原岩的初始厚度,并进一步分析原岩发生在应变椭球Z轴方向和X方向的线应变,以应变差折射流变计的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求相同基质中相邻能干层粘度比的估测方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采集的两块鱼嘴状石香肠标本为例进行了应用尝试,得到大理岩基质中两层不同的角岩鱼嘴状香肠体的粘度比分别为3.07和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嘴状石香肠 初始厚度 应变折射 能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节状香肠构造形成机制研究——以湖北铁山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泉 曾佐勋 张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骨节状香肠构造为对象,根据其骨节缝形态、香肠层的剖面形态以及骨节缝填充脉体与香肠形成的期次关系,划分出13种骨节状香肠构造类型;通过对其物质组成的镜下鉴定,认为其形成过程中至少发生两期变形作用,并总结出三... 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骨节状香肠构造为对象,根据其骨节缝形态、香肠层的剖面形态以及骨节缝填充脉体与香肠形成的期次关系,划分出13种骨节状香肠构造类型;通过对其物质组成的镜下鉴定,认为其形成过程中至少发生两期变形作用,并总结出三种力学机制①两期递进的垂直层面压缩变形叠加;②早期垂直层面压缩与后期平行层面剪切的叠加;③早期垂直层面压缩与后期平行层面挤压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节状香肠构造 骨节缝 填充脉体 大冶铁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星Beta Regio地区构造与成因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宁 曾佐勋 谢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28,共8页
金星的火山作用曾十分活跃,形成了占总面积70%的平原。由于缺少有意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金星表面5亿年来形成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保存得十分完好。Beta Regio地区位于金星中北纬地带,是金星分区中的V17区,在地貌上是一个面积2 000 km&#... 金星的火山作用曾十分活跃,形成了占总面积70%的平原。由于缺少有意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金星表面5亿年来形成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保存得十分完好。Beta Regio地区位于金星中北纬地带,是金星分区中的V17区,在地貌上是一个面积2 000 km×2 500 km的、伴随抬升和火山作用的隆起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地、冠状构造、沟谷、锥状隆起、线状带、平原、脊状带和放射状系统8种;共分为瓦片状地形、密集断裂平原、断裂和脊状平原、盾状平原、皱脊平原、平坦平原、叶状平原和陨击坑8种物质构造单元。最新研究表明金幔柱是造成Beta Regio地区的抬升、断裂形成和火山作用的唯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 构造 BETA Regio 金幔柱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星构造特征及演化
14
作者 闫丹 曾佐勋 +2 位作者 胡才志 徐大良 胡烨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7,共7页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类地行星,它有着类似月球的外表和类似地球的内部,其重要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广泛分布的撞击坑;全球线性构造(格子构造)体系;叶片状悬崖;与Caloris盆地相关的构造;局部的拉张构造,其中叶片状悬崖是仅存在...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类地行星,它有着类似月球的外表和类似地球的内部,其重要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广泛分布的撞击坑;全球线性构造(格子构造)体系;叶片状悬崖;与Caloris盆地相关的构造;局部的拉张构造,其中叶片状悬崖是仅存在于水星的独特构造。类地行星(除地球以外)的构造形迹主要形成于星球历史的早、中期,同时小行星体的构造演化通常被认为是行星热演化以及外部作用(如强烈撞击或者潮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星 构造特征 叶片状悬崖 Caloris盆地 构造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M_S7.0)前甲烷释放与大气增温异常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杰 张雄 +1 位作者 潘黎黎 曾佐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35,共7页
汶川地震(MS8.0)后甲烷等流体在地震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观测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多来源于地面或地下基站,站点分布零散,维护困难,难以开展大范围的实时监测。文中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探测器(AIRS)反演出的甲... 汶川地震(MS8.0)后甲烷等流体在地震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观测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多来源于地面或地下基站,站点分布零散,维护困难,难以开展大范围的实时监测。文中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探测器(AIRS)反演出的甲烷浓度数据,研究了芦山MS7.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甲烷浓度的变化与震前大气增温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探测器可以观测到震前地下甲烷的释放,为地震前兆监测提供新途径;芦山地震前甲烷释放受断裂带控制明显,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荥经—马边断裂和金坪断裂及其周边;震前大气增温异常与甲烷释放关系密切。最后探讨了地下甲烷等流体的释放机理,认为甲烷等流体的释放与地震前上地壳岩石中裂隙的发育和扩展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甲烷 增温异常 地震前兆 A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阳明山复式花岗岩的岩石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伟 曾佐勋 +5 位作者 陈德立 贺赤诚 莫皓然 曾志方 魏运许 徐大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5-1504,共20页
湖南阳明山复式岩体位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岩体主要由白果市-土坳黑(白)云母二长花岗岩、阳明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大江背电气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大源里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给出228.6±... 湖南阳明山复式岩体位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岩体主要由白果市-土坳黑(白)云母二长花岗岩、阳明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大江背电气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大源里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给出228.6±1.4Ma和205±1.8Ma、229.0±2.0Ma和221.8±1.3Ma、218.2±2.0Ma、217.8±1.6Ma的谐和年龄。综合野外观察、地质测量,阳明山复式花岗岩体可能经历了4期岩浆活动:~229Ma、~221Ma、~217Ma、~205Ma。各期次岩石总体具有高碱(ALK平均值8.55%)、高铝(Al2O3平均14.47%)、高磷(P2O5平均值0.25%),低硅(SiO2平均值71.74%)、低铁(Fe2O3T平均值0.92%)、低镁(MgO平均值0.19%)低Ca(CaO平均值0.64%)等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97%~1.30%,大部分大于1,属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在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U、Th、K)和Pb,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和Ba、Sr等元素。上述特征指示阳明山花岗岩是印支晚期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侵入的复式岩体并具有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εHf(t)值均为负值(集中在-12^-5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集中在1.28~1.60Ga,推断是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其形成年龄和区域构造背景,本文认为阳明山复式岩体是印支运动由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加厚地壳发生局部伸展-减薄的机制下,中元古代变质泥岩部分熔融形成,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其形成温度850~875℃,压力约为7×108~10×108Pa,相当深度为26~3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锆石HF同位素 阳明山复式岩体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龚伟 曾佐勋 +3 位作者 王杰 徐大良 胡烨 李细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92,共7页
从前人地表地质、地球化学探测与构造年代学,形变资料等方面入手,结合遥感影像信息,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活动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第四纪新构... 从前人地表地质、地球化学探测与构造年代学,形变资料等方面入手,结合遥感影像信息,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活动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期总体活动性不强,表现为右旋走滑性质。断裂以宿迁为界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差异性——北段较强,南段较弱;在北华北块体内部,郯庐断裂带通过其活动性的分段差异调节次一级块体的不同方向位移;枣庄—宿迁断裂对郯庐断裂带的切割及其左旋走滑调节作用是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动差异性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 第四纪活动性 遥感影像 左旋走滑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富川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区斑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伟 曾佐勋 +3 位作者 李绍凡 贺赤诚 杨宝忠 刘建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7-813,共17页
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床位于桂东北W-Mo多金属成矿带中部,矿体产于岩鹰嘴斑岩体内及其接触带矽卡岩中,成矿作用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但对于该矿床成矿斑岩形成时代至今仍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本文通过对与该矿床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和花岗... 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床位于桂东北W-Mo多金属成矿带中部,矿体产于岩鹰嘴斑岩体内及其接触带矽卡岩中,成矿作用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但对于该矿床成矿斑岩形成时代至今仍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本文通过对与该矿床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成岩年龄分别为(426.2±2.3)Ma和(426.9±2.3)Ma,说明岩鹰嘴斑岩体是加里东期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区域成岩成矿时代对比和矿床地质特征,推测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区成矿作用和岩浆活动可能发生于晚志留世,形成于华南加里东运动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下,并与桂东北地区加里东期W-Mo成矿作用产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间接表明在加里东期桂东北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强度的W-Mo-Cu成矿作用。此外,NE向构造-岩浆带、斑岩体分布带及矿化区外围是寻找斑岩-矽卡岩型W-Mo-Cu多金属矿床、同系列矿床以及隐伏矿床的有利地区,今后应加强该区加里东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出露区的找矿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花岗斑岩 花岗闪长斑岩 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床 桂东北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预测主曲率法的新探索 被引量:61
19
作者 李志勇 曾佐勋 罗文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85,共3页
构造面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裂缝发育的密度、方向、宽度和深度;因而油层厚度及与之有关的裂缝孔隙体积和渗透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构造面主曲率的影响。由微分几何学原理得到计算主曲率的一般公式,克服了由薄板小扰度弯曲理论得到... 构造面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裂缝发育的密度、方向、宽度和深度;因而油层厚度及与之有关的裂缝孔隙体积和渗透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构造面主曲率的影响。由微分几何学原理得到计算主曲率的一般公式,克服了由薄板小扰度弯曲理论得到的主曲率计算公式的局限性。使用趋势面分析与差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离散的构造层面数据,计算构造面主曲率,选取各点主方向上两个主曲率值中绝对值较大者作为裂缝发育区预测的依据。在江汉盆地王场地区用该方法预测的裂缝发育区与实际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曲率 趋势面分析 差分法 裂缝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M_S7.0)及玉树地震(M_S5.2)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潘黎黎 曾佐勋 王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79,共7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安装在三峡库区的次声波监测仪在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MS7.0)和玉树地震(2011年6月26日,MS5.2)震前都接收到有效的异常信号。根据不同台站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配合Matlab滤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安装在三峡库区的次声波监测仪在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MS7.0)和玉树地震(2011年6月26日,MS5.2)震前都接收到有效的异常信号。根据不同台站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配合Matlab滤波和小波分析等手段,得出:芦山地震震前次声波信号的频率主要集中在(0~4)×10-3 Hz;玉树地震震前次声波信号的频率主要集中在(0~5)×10-3 Hz,且地震震级越大,震前次声波信号振幅越大。根据野三关和秭归的次声波监测仪在玉树地震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的时间差和震中与次声波监测仪台站之间的距离差,估算出玉树地震震前超低频次声波的波速约为6.4m/s。为探讨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行性,文中设计了一个大三角套小三角的次声监测阵列以实现震中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安地震 玉树地震 次声波异常信号 小波分析 震中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