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技术人类”的道德共情面临的挑战及教育应对
1
作者 喻学林 孙银光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17,共7页
共情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情感生活的基本方式。道德共情是个体对他人道德境遇的理性认知及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反应,道德共情能力是维系人的道德关系的基础性能力。科技的狂飙猛进使人类从“自然人类”进入“技术人类”时代,并给人类道德共... 共情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情感生活的基本方式。道德共情是个体对他人道德境遇的理性认知及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反应,道德共情能力是维系人的道德关系的基础性能力。科技的狂飙猛进使人类从“自然人类”进入“技术人类”时代,并给人类道德共情带来了巨大威胁。尤其是以智能互联网为集中表现的技术对现代人的支配导致了四种道德共情危机:世俗伦理生活渐现道德共情式微、媒体海量信息催生道德共情麻木、扭曲的价值观引发道德共情瓦解、资本利益算计驱逐道德共情隐退。遏制技术对人的道德共情的侵蚀,既需要积极寻求技术伦理制度的约束,以制度强制规范技术研发及其应用的行为,还要重视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形成基本的数字生活素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使其积极建构内心与社会间“人—技和谐”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类 道德共情 技术伦理制度 人—技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教育生成机制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银光 双小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5,共12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广泛而真实的新型民主形态,不仅在社会层面能推动全体人民参与民主治理,而且在教育领域能促使学生体认民主观念、生成民主意识和提升民主参与能力。聚焦到学校教育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表现为学生民主意见征集、...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广泛而真实的新型民主形态,不仅在社会层面能推动全体人民参与民主治理,而且在教育领域能促使学生体认民主观念、生成民主意识和提升民主参与能力。聚焦到学校教育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表现为学生民主意见征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以及民主监督等教育实现环节,并通过党委领导、公共议题和全员参与构成教育生成机制。为了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植根于教育实践,学校需建立民主社区以变革学校治理形式,创设民主集体以优化班级管理结构,实施参与型治理以提升学生民主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学校制度 民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谈:中国教育家精神与现代教育 被引量:35
3
作者 杜时忠 冯建军 +1 位作者 刘铁芳 李建华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1,共14页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柱,而且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基于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具体要求的阐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正确把握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整体特质和时代气息,特别是要同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本期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构性特点、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教育家与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的超越性向度等视角各抒己见,但又彼此关联,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 时代精神 中国教育家精神 教育伦理 超越性 育人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伦理属性及其实现 被引量:4
4
作者 杜时忠 张添翼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17年第4期91-105,90+186,共17页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是国家治理教育的政治行为,是国家协调、裁量、化解、解决教育利益与教育冲突的行动准则、行为规则,具有伦理属性。伦理要求是伦理属性的具体展开,包括主体伦理、内容伦理和程序伦理。毋庸讳言,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是国家治理教育的政治行为,是国家协调、裁量、化解、解决教育利益与教育冲突的行动准则、行为规则,具有伦理属性。伦理要求是伦理属性的具体展开,包括主体伦理、内容伦理和程序伦理。毋庸讳言,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存在多方面的伦理困境。把伦理要求变成伦理现实,需要多方面的伦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制度与政策 伦理属性 伦理要求 伦理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德育理论的奠基者——胡守棻德育思想研究
5
作者 杜时忠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5期144-150,共7页
胡守棻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德育理论家,是新中国学校德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把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说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相结合,阐释了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他凝聚全国德育研究的精锐力量,主持编写新... 胡守棻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德育理论家,是新中国学校德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把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说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相结合,阐释了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他凝聚全国德育研究的精锐力量,主持编写新中国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建构了德育原理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德育原理的独立学科地位。他带领德育研究团队,三十多年持之以恒坚持开展德育实验研究,研制大、中、小学德育大纲,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推动学校德育整体改革,建构学校德育整体体系。他秉持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他生活清贫,关心国家,热爱家乡,捐款赠书,兴教助学。他的道德境界、教育情怀和德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学的宝贵财富,值得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守棻 道德教育 德育原理 德育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溯本追源: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良知之维 被引量:7
6
作者 季轩民 程红艳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3-79,111,共8页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良知构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论、伦理实践以及深度体验的逻辑开端。通过人的三重属性思维方法对教师良知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良知本质上具有类存在、...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良知构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论、伦理实践以及深度体验的逻辑开端。通过人的三重属性思维方法对教师良知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良知本质上具有类存在、群体存在、个体存在三重存在样态,反映了教师良知作为教师本原意识、教师专业伦理与行业自律以及教师主体性道德的重要内涵。藉此,教师良知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动力,通过祛除工具理性、澄明教师良知、追求德福一致,来复归教师的价值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伦理发展以及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等等,并寻求教师良知在教师道德建设中的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道德 教师良知 教育公平 师道尊严 教师专业伦理 理性 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榜样教育的三重困境与未来进路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银光 刘艺琨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5,共9页
榜样教育是学校育人过程中的常用方式,具有增强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和砥砺行为的作用。在新时代境遇下,社会生活出现复杂化转向,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样态,这让学生的个性化和异质性凸显。新时代榜样教育未能进行同步转变,从而陷... 榜样教育是学校育人过程中的常用方式,具有增强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和砥砺行为的作用。在新时代境遇下,社会生活出现复杂化转向,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样态,这让学生的个性化和异质性凸显。新时代榜样教育未能进行同步转变,从而陷入了符号化、偶像化、同质化的三重困境。其根源在于控制逻辑支配下的教育意识缺失、流行文化侵袭导致的道德意蕴缺位和生活取向变更引发的崇高意境缺漏。三者的叠加不仅消弭了榜样携带的道德价值,也滞碍了榜样教育的功能实现。为实现育人功能的复归,新时代榜样教育应通过榜样塑造的个性化取向、榜样传递的生活化根基以及榜样教育的体系化建构等路径实现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榜样教育 符号化 同质化 偶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白与隐微:古典教育的两重性——兼论“高贵谎言”的教育意蕴 被引量:1
8
作者 孙银光 杜时忠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3,共7页
哲人与城邦的冲突产生了所谓的"苏格拉底问题",导致哲学不得不为自身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与之相关的古典教育,也在现实中遭遇了困境。柏拉图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教育活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正式开启了古典教育的两重性。然而,随... 哲人与城邦的冲突产生了所谓的"苏格拉底问题",导致哲学不得不为自身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与之相关的古典教育,也在现实中遭遇了困境。柏拉图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教育活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正式开启了古典教育的两重性。然而,随着现代哲学与社会的和解、学校制度对教师的收编,教育不可避免地遗失了传统,并退化为一种功利化知识传递活动。若想从这种困境中突围,有必要重拾古典教育的精神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白教诲 隐微教诲 古典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哲之争:《理想国》中教育观的冲突与融合
9
作者 孙银光 杜时忠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3,共7页
本文运用解释学方法,以“诗哲之争”为切入点,分析了《理想国》中教育观的冲突和融合。研究发现:《理想国》中诗哲之争的背后是教育的主导权之争、正统的正义观之争,而本质上是人的欲望和理性之争。这种理性和欲望之争一直是西方教育传... 本文运用解释学方法,以“诗哲之争”为切入点,分析了《理想国》中教育观的冲突和融合。研究发现:《理想国》中诗哲之争的背后是教育的主导权之争、正统的正义观之争,而本质上是人的欲望和理性之争。这种理性和欲望之争一直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线,但柏拉图为解决理情的颉颃而提出的教育方案存在固有缺陷,会导致理性对欲望的专制。因此,本文提出教育要超越理性和情感的对峙,以理性为指引,以情感为动力,基于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培养他们形成社会认知、理解社会情感、改造社会的行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诗哲之争 柏拉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德育意蕴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时忠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习和实践,要从制度化、法治化拓展到道德化、主体化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理论上具有“三全”特性,同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给予了理论回答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精神,主要有人民至上... 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习和实践,要从制度化、法治化拓展到道德化、主体化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理论上具有“三全”特性,同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给予了理论回答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精神,主要有人民至上、公益为重、理性植根、平等奠基、权责对称等,它们符合人类普遍的道德理念。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德育;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身就是德育;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好的德育。民主制度之政治上的“好”、道德上的“善”与教育上的“行”,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的道德功能 民主的道德精神 民主的道德教育 制度德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如何帮助较不利学生?——基于AHP-熵权法的评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婧 孙银光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3,共10页
我国贫困治理已经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与之相应,贫困生资助重点也应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转向对较不利学生的公正补偿。职业院校国家助学金作为我国学生多元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定过程涉及是否体现资助价值取向、是否精准定... 我国贫困治理已经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与之相应,贫困生资助重点也应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转向对较不利学生的公正补偿。职业院校国家助学金作为我国学生多元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定过程涉及是否体现资助价值取向、是否精准定位资助对象问题,所以需要建构多元指标体系、运用科学评定方法。本文为解决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程序正义而实质不正义导致的马太效应问题,聚焦分配正义、高效评定和激励较不利学生发展,建构了国家助学金评定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熵权法组合赋权构建国家助学金量化评定模型;以W职院5348名困难学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困难学生各维度评分及综合排名,为精准识别较不利学生提供参考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可以将数字化、信息化运用于国家助学金评定,有助于合理筛选并帮助较不利学生,为国家助学金精准发放、实现资助育人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在教育领域实现相对贫困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助学金 高职院校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组合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中振兴的政策取向、现实审视及发展理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银光 刘艺琨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3,共8页
县域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与我国的人才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秉持区域均衡理念,采取了整体协同的相关举措,以实现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然而,在条块分割体制、委托代理关系和社会声誉制度制约下,县域普通高中陷入教育资源难以统筹... 县域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与我国的人才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秉持区域均衡理念,采取了整体协同的相关举措,以实现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然而,在条块分割体制、委托代理关系和社会声誉制度制约下,县域普通高中陷入教育资源难以统筹、教育治理无法深入、教育生态失衡循环等发展困境。基于我国的政策取向和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样态,治理主体应制定一体分层设计的治理政策,建构协同联动的制度运行环境,扩大县中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进而振兴县域普通高中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中振兴 教育生态 多中心治理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员参与式课堂探究——让每位学生成为课堂的贡献者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炎 程红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60-64,共5页
全员参与式课堂的主旨在于实现学生参与的全体化,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对课堂的生成都有贡献,全员参与式课堂关照到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课堂上的"边缘人",强调课堂上多样的互动。然而,全员参与式课堂既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落... 全员参与式课堂的主旨在于实现学生参与的全体化,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对课堂的生成都有贡献,全员参与式课堂关照到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课堂上的"边缘人",强调课堂上多样的互动。然而,全员参与式课堂既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又在主观上受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约束,客观上受大班额教学的制约。全员参与式课堂的建构在于:营造关注学习的环境,有效运用提问策略,运用"差异教学",给所有人"体验成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员参与式课堂 边缘人 多样互动 认知水平提升 课堂氛围 参与机会 差异教学 体验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丽娜 徐峰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30期46-49,共4页
新时代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当前九年一贯制德育工作制度化的进程和德育工作... 新时代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当前九年一贯制德育工作制度化的进程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应通过强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制度的整体设计、正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来推动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制度育人”实践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九年一贯制 制度化 德育工作 制度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丰裕时代朝向幸福生活的德育理路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严海 王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63,共12页
从人的角度而言,道德、生活、幸福三位一体。关注人的幸福,引导幸福生活建构是德育的根本使命。物质丰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物质选择,奠定了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基础,但也引发“物质越丰裕,精神越匮乏”的现代性危机。破解这一危机,... 从人的角度而言,道德、生活、幸福三位一体。关注人的幸福,引导幸福生活建构是德育的根本使命。物质丰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物质选择,奠定了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基础,但也引发“物质越丰裕,精神越匮乏”的现代性危机。破解这一危机,需要德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魅力,使幸福生活充满德性张力。德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意向性活动,具有现实性与可能性并存的特点。德育过程围绕人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而进行,其既要立足当下,弥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也要筹划未来,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守望人类生活的乌托邦。德育引导幸福生活建构,应致力于物我相宜,观照人的物质生活;追求本真,建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走向超越,探寻有意义的可能生活。于此,德育才能推动德福一致生活愿景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丰裕 德育 幸福 尊严 可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伪善行为的类型、根源及消解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筱雪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15期72-76,共5页
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时代背景下,道德面临着功利化、边缘化的危机。学校正催生着具有伪善特征的学生群体,其既源于理性限度与原初欲望的矛盾,也源于外界不合理的理念规则。文章结合伪善的内涵透视,以行为动机与心理特征为切入点,对学生的... 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时代背景下,道德面临着功利化、边缘化的危机。学校正催生着具有伪善特征的学生群体,其既源于理性限度与原初欲望的矛盾,也源于外界不合理的理念规则。文章结合伪善的内涵透视,以行为动机与心理特征为切入点,对学生的伪善行为进行了类型辨析,依据程度的不同分为温和型、意欲型和侵占型三种伪善,并揭示出背后的原因是外化的价值取向、虚假的公共生活及异化的学校德育。当前学校应从教育价值的人性回归、班级公共生活的重构及道德教育的变革等方面消解学生的伪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伪善行为 学校教育 班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