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个人体验到社会知识——以小红书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
1
作者 李钧鹏 杨太文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8,214,共13页
近年来,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指南软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解答疑惑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却是一个“黑箱”。本文以小红书上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考察了乡村旅行博主如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性知识的过程。首先,... 近年来,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指南软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解答疑惑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却是一个“黑箱”。本文以小红书上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考察了乡村旅行博主如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性知识的过程。首先,内化乡村体验的过程以及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叙事、视频与攻略的外化过程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后台”;其次,经过外化处理的个人体验被发布到软件上,获得共享性、社会性和客观性,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前台”;最后,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知识通过创造实用性和情感价值以生产合法性,或借助于历史故事、当地居民陈述等途径继承合法性,从而成为社会知识。这揭示出一个不同于伯格和卢克曼的现实建构过程:一是数字空间中的知识生产包括“前台”和“后台”两个环节;二是知识客体化过程无法产生稳定的制度化知识,而是在个人经验与社会知识之间摇摆;三是知识生产受数字平台逻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红书 乡村旅行 知识生产 知识社会学 数字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
2
作者 苏海 向德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9-74,共6页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提升其发展能力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提升其发展能力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前期准备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2年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初步成型阶段以及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以后的逐步完善阶段。其发展演变是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及时应对,是对民众需求的真实回应,也是本土文化和现代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未来弱势群体社会政策要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与国外的先进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定层面要突出针对性和动态性,在执行层面要注重公平性和包容性,在评估层面要力争做到真实和有效,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弱势群体社会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政策 演变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的新时代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杰 高旸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9,共9页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社会调查方法论的中国化发展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调查研究工作传统,通过广泛深刻的社会调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群众需要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现实,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社会调查方法论将在人民群众话语权保障、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和民生治理工程推进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入的运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凝心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调查研究 人民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狱作为社会学研究议题的兴起及演变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卜清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41,共10页
监狱作为一个微型而又充满张力的社会,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和想象力。西方社会学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将监狱作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洞见的开创性研究,开启监狱研究的黄金时代。国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范式、研究视角,还是... 监狱作为一个微型而又充满张力的社会,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和想象力。西方社会学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将监狱作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洞见的开创性研究,开启监狱研究的黄金时代。国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范式、研究视角,还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都已经相当成熟和系统化,围绕监狱秩序的构建从犯人社会和监狱管理两个维度进行诸多研究。反观国内,自从20世纪20年代末严景耀先生开创监狱社会学传统以来,因种种原因这一传统被悬置起来,直到本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重拾监狱社会学的重要传统开展相关研究。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监狱这一重要的社会学议题仍缺乏足够关注,已有研究也较为碎片化。对当代国内监狱社会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监狱秩序的合法性;二是恢复性监禁哲学与收容式监禁哲学;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未来监狱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从监狱秩序、服刑人员适应性、监狱比较研究、监狱历史社会学研究这四个方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社会学 西方脉络 中国图景 权力与秩序 监狱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性嵌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基于武汉两所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实验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大维 郑永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88,共5页
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 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性的时空紧张,从而使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缺乏介入时空的困境。所幸的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内容上的包容性特征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武汉两所学校的社工介入实验的研究,可以发现,软性嵌入是将社会工作引入学校以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介入策略,其基本逻辑是:第一,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对德育教育的理念性和工具性框架借用形成初步介入空间;第二,介入空间经由学校、班主任和学生三大主体的合法性确认得以制度化;第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德育教育软性嵌入时要注重自身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软性嵌入 德育教育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返乡消费与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 被引量:18
6
作者 江立华 卢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6,159,共7页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由于乡村社会的"缺场"致使社会关系网络短暂的断裂,其通过利用城、乡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更多地在家乡实行面子、代理、人情以及互惠等不同形式的消费实践活动来完成乡村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这一消费策略虽然有利于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的再嵌入,但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消费 社会关系 再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方经验到中央政策:地方政府政策试验的过程研究--基于“合规-有效”框架的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郑永君 张大维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43,130,共5页
本研究区分了高位推动的政策测试和地方自主的改革创新两种不同类型的政策试验。利用"合规-有效"框架,文章对蕉岭县改革创新的村务监督制度从地方试验转变为中央政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政策试验通过有效性... 本研究区分了高位推动的政策测试和地方自主的改革创新两种不同类型的政策试验。利用"合规-有效"框架,文章对蕉岭县改革创新的村务监督制度从地方试验转变为中央政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政策试验通过有效性的累积来提升其合规性,并经历了从"低合规性-低有效性"到"高合规性-高有效性"的动态过程。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策略化互动则依据政策试验的"有效性-合规性"变化而相应展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政策试验 “合规-有效” 央地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 被引量:19
8
作者 蔡志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2,共6页
通过对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试点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简称互助资金)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全面考察了互助资金在各地农村试点三年来的基本制度安排、运行状况和绩效。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 通过对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试点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简称互助资金)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全面考察了互助资金在各地农村试点三年来的基本制度安排、运行状况和绩效。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互助资金发展中存在的五大困境:制度困境、资金困境、管理困境、风险困境和绩效困境,并一一提出了走出这些困境的可能性政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微型经济组织 互助资金 社区发展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社联动”中社会工作的专业缺位与补位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大维 赵彦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6-61,共6页
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创新催生了"三社联动"的实践探索和政策设计。"三社"中起步晚却最具能动力的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的发挥对于"三社联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工作(者)在"三社联动&qu... 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创新催生了"三社联动"的实践探索和政策设计。"三社"中起步晚却最具能动力的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的发挥对于"三社联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工作(者)在"三社联动"中尽管就提供特色服务、策划社区活动、链接组织资源等呈现出专业优势,但专业缺失仍较明显,主要体现为"依附—庇护"模式下的专业知识转化欠缺、发挥空间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这种"依附—庇护"模式存在内因方面的专业自觉性不够和外因方面的优势主导性缺位。因此,"三社联动"应从"依附—庇护"模式向"优势—权变"模式转变,从政府取向、三社关系、社工自觉等方面采取导向性补位策略,即政府需采取包容性扶持式态度,促进"三社"各方平等协作,建设自觉的"四型"社会工作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社"摆脱盲目性联动,实现权变性联动,达到1+1+1>3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社联动 社会工作 依附—庇护 优势—权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知识与意义:彼得·伯格的解读社会学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钧鹏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8-196,共9页
以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理解为研究出发点,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将知识社会学从特定的社会学分支拓展为一种解读日常生活经验的独有视角,对一系列社会现象展开了影响深远的研究。不仅如此,伯格的解读社会学试图以人本主... 以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理解为研究出发点,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将知识社会学从特定的社会学分支拓展为一种解读日常生活经验的独有视角,对一系列社会现象展开了影响深远的研究。不仅如此,伯格的解读社会学试图以人本主义回应社会学家的乌托邦激情,并解决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张力,这在技术重于思想的当代社会学界尤其值得我们反思。从理解、知识与意义这三个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连贯的理论视角来审视伯格的经验研究,并考察他如何在肯定社会科学价值无涉的同时探求超越性的伦理价值。理解了伯格的解读社会学,我们就理解了古典社会学与现代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科学之间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伯格 解读社会学 理解 知识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 被引量:226
11
作者 胡振光 向德平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107,共9页
作为参与式治理的重要探索,当前产业扶贫在践行参与式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了目标偏离和实践变形。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异化为政府主导下的被动参与,包括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在内的多元主体难以与地方政府进行平等对话和协... 作为参与式治理的重要探索,当前产业扶贫在践行参与式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了目标偏离和实践变形。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异化为政府主导下的被动参与,包括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在内的多元主体难以与地方政府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主体间地位不平等及互动不足是当前遇到的主要瓶颈。产业扶贫需要提高主体参与能力、激发主体参与动力、突破主体参与障碍,构建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治理 产业扶贫 多元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发展基金的变迁、管理及绩效分析——以云南省剑川县、禄劝县社区发展基金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玲 向德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6,共6页
社区发展基金是农村微型金融的新型供给形式,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办法,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村民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云南省剑川县、禄劝县社区发展基金项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考察了社区发展基金的发展变迁过程,分析了社... 社区发展基金是农村微型金融的新型供给形式,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办法,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村民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云南省剑川县、禄劝县社区发展基金项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考察了社区发展基金的发展变迁过程,分析了社区发展基金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评估了社区发展基金的绩效,剖析了社区发展基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发展基金 运作模式 管理机制 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退男进”:理发师的性别隔离
13
作者 李钧鹏 张志强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6,227,共14页
理发师为何多为男性?理发业的性别差异与分工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以劳动与性别视角考察理发师性别隔离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基于对数家理发店为期一年的田野观察和对多位理发师的深度访谈,并结合理发业的行业特点与理发师教育与劳动过程进... 理发师为何多为男性?理发业的性别差异与分工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以劳动与性别视角考察理发师性别隔离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基于对数家理发店为期一年的田野观察和对多位理发师的深度访谈,并结合理发业的行业特点与理发师教育与劳动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理发师的职业性别隔离在技能学习阶段就已产生,并在之后不断固化。在经济体制转型与行业变迁的影响下,女性因为身体与生育特点遭受多方面的性别排斥。从劳动者主体层面出发,“女退男进”过程体现为男性进入理发业后,通过重新定义、调整适应等男性策略,逐渐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职业教育 性别隔离 学徒制 理发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经济背景下的劳动过程理论:挑战与新议程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海涛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劳动过程理论起源于马克思,是探究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及其动态机制的重要视角。平台经济的新形态改变了传统劳动过程理论兴起与适用的背景条件,对该理论构成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扩展机会。虽然平台经济创造了资本与劳动互动的新场景,... 劳动过程理论起源于马克思,是探究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及其动态机制的重要视角。平台经济的新形态改变了传统劳动过程理论兴起与适用的背景条件,对该理论构成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扩展机会。虽然平台经济创造了资本与劳动互动的新场景,但劳动力如何转化为劳动这一劳动过程理论的内核并未改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平台经济背景下劳动过程理论的多元化议程,并对传统的核心概念赋予新的含义,以此为拓展劳动过程的理论边界和中国平台劳动者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过程理论 平台经济 平台劳动者 挑战 新议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乡能人村庄治理成效差异的演化逻辑--基于S镇返乡能人村干部任职的历时性观察
15
作者 徐晓军 林川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30,共12页
在国家不断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背景下,作为发展要素的内容和资源载体的能人返回乡村并参与村庄治理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探讨返乡能人治村的成效差异及其形塑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政策价值。通过构建资源调动行动... 在国家不断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背景下,作为发展要素的内容和资源载体的能人返回乡村并参与村庄治理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探讨返乡能人治村的成效差异及其形塑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政策价值。通过构建资源调动行动-利益关联行动-村庄治理成效的分析框架,探究了返乡能人村干部治村过程中的行动-利益互动形态及其对治理成效的形塑逻辑。再次嵌入村庄的返乡能人村干部作为村庄内外部资源的核心配置者,会主动根据治理情境变化,理性选择资源调动主导的治理行动类型。以资源配置为主导的治理行动缺乏基于乡村发展与乡村内生秩序的共同引导,易受到返乡能人村干部个人意志的影响。在静态的时间切片下,不同类型的治理行动及其行动-利益互动机制,使返乡能人村干部的治理成效产生差异化的高低之别;在动态的时间进程下,返乡能人村干部的治村行动会随治理情境的变化调整治村行动类型:从而演化出治理成效先高后低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能人 村干部 乡村治理 治理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不是什么?--农村转型视阈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治理 被引量:39
16
作者 吕方 梅琳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40,共6页
所谓"精准扶贫",意指立足对贫困问题成因的科学研判,通过不断优化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国家减贫行动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农户减贫与发展需求的回应能力,从而提升其内生发展能力。现实地看,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问... 所谓"精准扶贫",意指立足对贫困问题成因的科学研判,通过不断优化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国家减贫行动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农户减贫与发展需求的回应能力,从而提升其内生发展能力。现实地看,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应将贫困问题置于中国农村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整体性地理解和看待。"精准扶贫"不能片面地看待"到村到户"的工作要求,亦不能将贫困治理理解为某个单一主体的工作职能,单纯地追求数字层面、指标层面的"脱贫"。有效的贫困治理意味着坚持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和文化目标相统一,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系统内生动力的改善。相应地,在国家贫困治理体系的安排方面,需要形成政府内部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形成三部门协力的"大扶贫"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内生动力 大扶贫格局 数字脱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失独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及其集体行动风险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晓军 胡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33,共9页
本文运用戴维斯J曲线理论模型,在梳理总结近几年失独群体在集体维权行动中所表达的利益诉求及政府对此的回应基础之上,认为失独群体对政府的价值期望水平较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政府回应的能力水平较低且呈缓慢增长趋势,二者之间的差... 本文运用戴维斯J曲线理论模型,在梳理总结近几年失独群体在集体维权行动中所表达的利益诉求及政府对此的回应基础之上,认为失独群体对政府的价值期望水平较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政府回应的能力水平较低且呈缓慢增长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可能导致失独群体产生强烈地相对剥夺感,进而积累较高的集体行动风险。因此,只有降低失独群体对政府的价值期望,提升政府回应失独群体的价值能力,才能降低失独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及集体行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群体 相对剥夺感 集体行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性及其再造:当前我国慈善事业转型的关键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斌 江立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5,共6页
我国经历了由"乡土社会"向"总体性社会"、再向"个体化社会"的变迁。在此过程中,慈善与个体性的关联有着阶段性的表现形态。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助推了公益事业由"政府慈善"向"全民慈... 我国经历了由"乡土社会"向"总体性社会"、再向"个体化社会"的变迁。在此过程中,慈善与个体性的关联有着阶段性的表现形态。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助推了公益事业由"政府慈善"向"全民慈善"的演变,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体性的畸变成为本土慈善转型的基本困境。这种畸变的个体性不仅无序放大了个人利用慈善来牟取私利的动机,并且阻碍了主体以参与慈善的方式对公民身份与公共利益的追求。因此,再造个体性成为确保慈善事业平稳转型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必须促使公民将私域中的情感和利益与"公共的善"相结合,抑制极端的利己主义和自利行为,从而通过对个人慈善理念和参与能力的双向建设来促成慈善事业的持久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转型 公益事业 个体性 个体化社会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性动员与激励性实践:易地搬迁人口文化堕距治理的双重逻辑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寓凡 江立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29,共7页
在易地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点,文化堕距是搬迁人口实现社区融入的一大障碍。实地调研发现,贵州省BYL安置点多数居民的文化堕距表现为规范文化上“失范”、行为文化上“失序”、实体文化上“断裂”和观念文化上“脱嵌”的特征,呈现出社会性... 在易地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点,文化堕距是搬迁人口实现社区融入的一大障碍。实地调研发现,贵州省BYL安置点多数居民的文化堕距表现为规范文化上“失范”、行为文化上“失序”、实体文化上“断裂”和观念文化上“脱嵌”的特征,呈现出社会性回避和功能性依恋的特质。为解决上述问题,BYL安置点在搬迁后扶工作中,通过总体性动员和激励性实践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双重治理逻辑,在短时间内有效、稳定弥合了易地搬迁居民的文化堕距。易地搬迁人口文化堕距问题短时间内的化解是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有效转化的结果,实现了文化治理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但在治理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度治理导致治理失灵,处理好文化治理“收”与“放”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人口 文化堕距 适应性文化 总体性动员 激励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