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注城市社区研究:从体制改革到治理现代化的跨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伟东教授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伟东 席军良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F0003,共6页
陈伟东教授是当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之一。他的发展起步和成长于川府之国成都,发展和成就于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从四川师范大学到华中师范大学,他始终没有离开教育行业,这也恰巧对应了他的发展轨迹:从校园教育到社会教... 陈伟东教授是当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之一。他的发展起步和成长于川府之国成都,发展和成就于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从四川师范大学到华中师范大学,他始终没有离开教育行业,这也恰巧对应了他的发展轨迹:从校园教育到社会教育。他先后推动了武汉市江汉区、深圳市坪山区等城市的社区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成就了"江汉模式"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建设典范。为了使社区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近年来,他潜心于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伟大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体制改革 社区治理 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权改革与城市地方治理单元的多元化——以武汉市城市治理和社区建设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大维 陈伟东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66-69,共4页
善治政府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善治政府应该是一个分权的政府,地方政府也不例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既要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问题,又要解决地方政府内部的分权问题,还要解决政府向社会分权问题。
关键词 分权改革 可控性分权 地方治理 社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进路与发展态势 被引量:6
3
作者 尹浩 陈伟东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134,共4页
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目前主要借鉴以国家为中心、社会为中心、市场为中心以及网络为中心治理的四种理论分析进路。在研究内容与发展态势上,侧重于公共权力主体的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下的... 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目前主要借鉴以国家为中心、社会为中心、市场为中心以及网络为中心治理的四种理论分析进路。在研究内容与发展态势上,侧重于公共权力主体的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下的社区治理等六种类型。其中,突出治理过程中多主体的有效互动和联系是国内学者在社区治理变迁研究中的共识。在治理理论范式的应用上,相比于以国家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等治理理论与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及社区治理技术的开发应用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将是未来城市社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城市社区 社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社区性质与社区建设的取向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亚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4-97,共4页
在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建设的取向是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由于没有把社区建设置于特殊的制度环境与社会转型的现实之中,人们往往就事论事谈社区建设,没有把社区建设与培育新的社会结构力量、构建现代性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致使缺... 在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建设的取向是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由于没有把社区建设置于特殊的制度环境与社会转型的现实之中,人们往往就事论事谈社区建设,没有把社区建设与培育新的社会结构力量、构建现代性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致使缺乏对国家化与行政化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反思。我国城市社区的既有性质就是国家性与行政性强,行政推动型的社区建设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强化了这一性质,从而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悖。本文据此提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取向是居民和公民的自我组织和社区自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建设 社区的行政化 社区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大维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其研究越来越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并逐步形成了单独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国内外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出现了哪些研究...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其研究越来越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并逐步形成了单独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国内外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出现了哪些研究成果和不足;二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进展情况,主要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内容、投资主体、建设标准、人员配备等方面出现了哪些特点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建设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博弈、多重形态:城市社区权利关系模式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伟东 孔娜娜 卢爱国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95,共3页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正处于权力和资源的重组过程,社区已经成为多元主体博弈的公共空间。社区权利关系出现了多重形态:社区党组织对居委会由外在干预转入内在介入,居民代表大会与居委会从形式上的行政层级转向实际上的协商参与,政府行...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正处于权力和资源的重组过程,社区已经成为多元主体博弈的公共空间。社区权利关系出现了多重形态:社区党组织对居委会由外在干预转入内在介入,居民代表大会与居委会从形式上的行政层级转向实际上的协商参与,政府行政吸纳居委会,辖区单位冷处理居委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权力配置 资源分配 治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49
7
作者 张大维 陈伟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是实现参与式社区治理。在社区行政化背景下,居民参与呈现出参与率总体偏低、参与明显不均衡、参与效能不高等问题。为达到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在社区治理视域中,有必要从参与渠道、组织化程度、法律制度、...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是实现参与式社区治理。在社区行政化背景下,居民参与呈现出参与率总体偏低、参与明显不均衡、参与效能不高等问题。为达到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在社区治理视域中,有必要从参与渠道、组织化程度、法律制度、社会资本、福利体系、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方面探讨破解居民参与难题的一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参与 目标模式 社区治理 参与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雪萍 陈伟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8,共5页
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人们为应对生活共同体中诸多共同性问题而实施的互助合作的集体行动。选择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直接原因是总结工业化社会经验,根本原因是社会功能性结构合理分化,社区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现实原因。随着对... 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人们为应对生活共同体中诸多共同性问题而实施的互助合作的集体行动。选择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直接原因是总结工业化社会经验,根本原因是社会功能性结构合理分化,社区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现实原因。随着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我国也选择了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经由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区建设 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贫富分区与社区的阶层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晓军 沈新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5,共6页
在分区内社会成员共同的阶层意识不强、社区文化未定型、阶层文化与社区文化还未重叠的情况下,当前城市出现的贫富分区现象还不能界定为社区的阶层化,贫富分区只是为社区阶层化提供了可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阶层化,必须在社区文化... 在分区内社会成员共同的阶层意识不强、社区文化未定型、阶层文化与社区文化还未重叠的情况下,当前城市出现的贫富分区现象还不能界定为社区的阶层化,贫富分区只是为社区阶层化提供了可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阶层化,必须在社区文化、阶层文化的作用下,通过社会上层成员的主动排斥与社会下层成员的被动排斥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阶层化社区。阶层化社区是社会阶层间封闭的极端形式和体现,当前中国城市贫富分区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城市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已大大增强,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城市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还远没有达到极端的情况,政策调整阶层间的封闭性还有较大的空间,应及时进行政策调控。而通过加强基于新地域的社区文化建设和加强下层社区公共物品的投入与建设,防止上层因亚文化排斥的外流和下层社区生活条件的恶化,能比较有效地阻止和延缓贫富分区迈向社区阶层化的进程与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富分区 社区阶层化 社会排斥 阶层封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以武汉市为分析个案 被引量:19
10
作者 姚华平 陈伟东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5-118,共4页
本文是以武汉市为分析个案,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状况及问题,揭示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问题的实质、根源、相关因素,就扩大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需求、权力、机会、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社区文化参与 二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伟东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8,共9页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型农村社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新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承载载体是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状况很大程...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型农村社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新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承载载体是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乡统筹的进展程度和变迁过程。本文以成都市锦江区红砂社区(村)为研究个案,简要阐述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进程中的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等宏观背景,深度剖析了"村改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状况、布局特点、居民需求、基本趋向,试图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演进规律,初步探索了城乡社区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居 城乡统筹 社区服务设施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区建设——以武汉市社区建设为个案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伟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0-54,共5页
本文围绕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性、推进社会运行机制转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武汉市社区发展为个案,提出:经济与社会落差效应放大催生公共服务型政府、社会问题社区化催促和谐社区建设、地方民主化与居民自... 本文围绕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性、推进社会运行机制转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武汉市社区发展为个案,提出:经济与社会落差效应放大催生公共服务型政府、社会问题社区化催促和谐社区建设、地方民主化与居民自治内生出多种协作生产机制,提炼出构建新型社会运行机制的七条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转型 政府转型 和谐社区 社会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大维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57,共2页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分析了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缘起,阐述了其运作方式和特点,并以武汉市江汉区的具体实践为例说明了其创新之处,最后以调查数据为支撑着...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分析了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缘起,阐述了其运作方式和特点,并以武汉市江汉区的具体实践为例说明了其创新之处,最后以调查数据为支撑着重研究了其效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城市管理 公共服务 武汉市 江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会资源引入与制度系统兼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基本逻辑——以宁波市江东区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社区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孔娜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市民化,还是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不仅要引入城市经济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入城市社会资源,没有城市社会资源的流入,失地农民市民化会面临村落文化"内卷化"困境,增大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同时,失地农... 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市民化,还是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不仅要引入城市经济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入城市社会资源,没有城市社会资源的流入,失地农民市民化会面临村落文化"内卷化"困境,增大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同时,失地农民市民化还是一个制度化过程,是各个主体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过程,而政府的优势在于制度创设和导入、居委会的优势在于制度执行(实施)、民间组织的优势在于其社会支持系统功能,促使制度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制度系统 社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阶层隔离与社区性格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晓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0,共3页
城市社会阶层间所产生的自愿与非自愿性隔离,已形成了普遍性的住房贫富分区现象,并正在通过社会上层的自愿性隔离和社会下层的非自愿性隔离加速向极端化的阶层化社区演进。社区性格作为社区特定空间中聚居着的大多数人所显示出来的一种... 城市社会阶层间所产生的自愿与非自愿性隔离,已形成了普遍性的住房贫富分区现象,并正在通过社会上层的自愿性隔离和社会下层的非自愿性隔离加速向极端化的阶层化社区演进。社区性格作为社区特定空间中聚居着的大多数人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共同的、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倾向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其形成与社区成员的相似性具有很大的关系。社区间阶层的空间隔离使社区内主体阶层的群体性格很容易形成鲜明的社区性格,这种社区性格不仅会使社区中边缘阶层成员失去社区认同与归属感,甚至会将这些边缘成员的性格定义为越轨行为;而社区间迥异的社区性格,会使异阶层成员因感受到巨大的文化震荡而阻断阶层空间隔离的逆转趋势。阶层空间隔离体现了社会阶层间的极端封闭性,只有加强贫富分区后的社区文化建设,阻止社区主体阶层群体性格上升为社区性格,才能延缓社区阶层化这一极端阶层空间隔离与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隔离 社区性格 阶层间封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参与:城市社区民主发展主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雪萍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前,政府推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创建和实践民主制度,到培育民主精神和公民社团,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基本路径;协商对话、社区参与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主题。长远看,民主精神和公民社团的发展和成熟程度,... 目前,政府推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创建和实践民主制度,到培育民主精神和公民社团,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基本路径;协商对话、社区参与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主题。长远看,民主精神和公民社团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决定着城市社区民主的发展和成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社区参与 民主精神 公民社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的准市场机制供给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雪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1,共5页
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准市场机制是指供应者供给社区公共产品时引入市场机制,即构建准市场制度环境。准市场机制的特征是不完全遵循市场交换的两个基本原则,"变形"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准市场机制内源于公共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多方... 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准市场机制是指供应者供给社区公共产品时引入市场机制,即构建准市场制度环境。准市场机制的特征是不完全遵循市场交换的两个基本原则,"变形"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准市场机制内源于公共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多方面属性及其集体选择机制,实质是实现供应者和生产者的分离。大量的社区公共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可采用准市场机制供给,就政府而言,具体有政府购买、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等制度安排。采用准市场机制有助于政府精简机构、节省开支,构建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共产品 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准市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现状与行动策略——以武汉市的调查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江立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3,共4页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大型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状况,分析社区福利不仅存在资金不足、设施陈旧、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还存在供需脱节,自组织能力弱等问题。文章从社区行动的...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大型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状况,分析社区福利不仅存在资金不足、设施陈旧、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还存在供需脱节,自组织能力弱等问题。文章从社区行动的视角分析了提供社区福利水平必须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增强社区归属感、提高社区管理层的文化素质和资源动员能力、注重社区福利中的“公助、自助和互助”相结合、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以及实现社区福利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福利 弱势群体 社区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基层公共服务组织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伟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22,共7页
当前,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服务组织管理运行的规范化问题。问题的背后是体制性问题:一是行政体系内部的"条块"问题,二是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问题。城市基层公共服务组织管理运... 当前,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服务组织管理运行的规范化问题。问题的背后是体制性问题:一是行政体系内部的"条块"问题,二是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问题。城市基层公共服务组织管理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出现了两种模式:职能专一、主管部门单一的基层公共服务组织(如街道医疗服务中心),采取社会化模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职能交叉、主管部门多头的基层公共服务组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采取行政整合模式——行政体系内部职能整合。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管理运行的规范化,需要在行政整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生活场景提升城市发展新动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35个城市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必春 雷晓丽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31,共9页
创新和消费是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动力。既有研究证明了城市便利设施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内在机制不甚明晰。从场景理论透视中国城市夜生活场景出发,基于35个城市的舒适物数据,利用熵值法、因子分析法提取城市夜生活场景的典型特征... 创新和消费是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动力。既有研究证明了城市便利设施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内在机制不甚明晰。从场景理论透视中国城市夜生活场景出发,基于35个城市的舒适物数据,利用熵值法、因子分析法提取城市夜生活场景的典型特征,并构建OLS回归模型估计了夜生活场景对城市发展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夜生活场景蕴含着自我表达和睦邻这两类文化气质,是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其中,自我表达和睦邻均能促进城市消费力且自我表达能显著提升城市创新力。此外,对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超大城市来说,睦邻气质有所缺失,成都、武汉、长沙、西安等新一线城市自我表达气质还有待提高,南昌、福州等城市两种文化气质比较均衡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广州、深圳、杭州在均衡性和整体水平上比较协调。据此,城市发展需要在“高度”和“深度”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文化场景的政策方法营造高品质的夜生活场景释放场景红利,实现文化赋能消费和创新的协同发展模式,助力中国城市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生活场景 舒适物 城市发展转型 创新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