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POI火灾风险评估与消防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28
1
作者 祝明明 罗静 +2 位作者 余文昌 周洋 周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1,共6页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电子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区域POI火灾风险评估,并引入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的最小化设施点模型、最大化覆盖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模型,对武汉市现有消防设施进行空间...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电子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区域POI火灾风险评估,并引入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的最小化设施点模型、最大化覆盖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模型,对武汉市现有消防设施进行空间评估以及多重情境的空间优化布局调整。结果表明:(1)城市不同类型POI火灾风险存在较大差异;(2)现有条件下武汉市中心城市消防设施的服务缺口巨大;(3)在5 min消防队到达条件下,短期内亟待新建7座消防站,以保证超过90%的社区、居民点、商业网点、公共设施服务点等POI位置得到保护覆盖;(4)远期需要建设4座特勤消防站,39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和29座二级普通消防站,其中新增45座消防站,改建27座,以保证武汉市中心城区97.24%的区域能够及时得到保护,同时需要完善武汉市的交通路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趣点 区位-配置模型 消防站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时空关联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攀 余斌 武洁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5-362,共18页
探索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复杂性关联规律既是新时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时代前沿。以江汉平原为研究案例,以2000—2019年为研究时段,在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和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系... 探索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复杂性关联规律既是新时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时代前沿。以江汉平原为研究案例,以2000—2019年为研究时段,在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和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态面板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深入探究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之间的时序关联规律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具有明显结构分异性,其中,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在时序上呈现阶段性变化,空间上呈现沿焦柳-长荆发展轴的倒“U”形分布格局向汉宜线-东部平原带的“T”形分布格局演化。(2)江汉平原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在时序关联上呈现复杂性特征,其中人口、经济城市化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呈现“N”形曲线规律,土地城市化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呈现单调递增态势,但弹性系数值低于后期人口和经济城市化正效应值。(3)江汉平原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在空间关联上呈现明显规律性和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有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理论内涵,为案例地区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城市化 乡村地域功能 城乡关系 时空关联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居文化环境质量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朱媛媛 甘依霖 +1 位作者 曾菊新 孙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55-1863,共9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重塑中国现有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格局并形成城乡人居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侧重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并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重塑中国现有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格局并形成城乡人居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侧重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并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居文化环境变化的关键人类活动因子,构建由目标层、系统指标层、目标分解层与具体指标层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借助Delphi及AHP法和ArcGIS平台探析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呈现差异化上升的趋势。宜昌、长株潭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优良级别,武汉、南昌两大省会所辖乡村地区发展迅速,衡阳市、常德市等传统工业基地已由优良等级逐步降为较差或恶劣等级。②乡村人居文化环境及子系统质量的演变并非完全同步。人居物质文化是人居文化环境系统演变的基础,直接带动了人居制度文化的优先演变,人居精神文化环境滞后于人居物质、制度文化环境的演变。③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演变由政府体制机制扶持保障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撑多元主体需求力、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力“四轮”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文化环境 人居制度文化环境 人居精神文化环境 人居物质文化环境 驱动机制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媛媛 杨毅 +1 位作者 李俊杰 涂振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6-533,共8页
在人口密度等级区划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划分,运用搜狗地图API计算出武汉市内任一社区距离任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间的最短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包括从出发地到起始公交/地铁站点、抵达站的公交/地铁站点到目标地的时间、乘坐公交/地铁... 在人口密度等级区划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划分,运用搜狗地图API计算出武汉市内任一社区距离任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间的最短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包括从出发地到起始公交/地铁站点、抵达站的公交/地铁站点到目标地的时间、乘坐公交/地铁的时间),结果显示: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达性最优的地区集中在硚口区,江汉区和江岸区的沿江地带,这些地区的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均在1h之内,甚至是一刻钟.2)汉阳区、洪山区西部以及江岸区北部的后湖街道等区域的可达性较好,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在1.5h左右.3)东西湖区、汉南区2个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欠佳,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在2h左右.4)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4个远郊区的绝大部分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极差,公共交通出行的时间甚至高达5h左右.针对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达性"中心优外围差"的空间分异格局,提出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的结构,交通管理精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改变发展模式四项基本措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以达到一城之内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狗地图API 公共文化服务 时间可达性 空间格局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及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朱媛媛 汪孟 +3 位作者 胡淼 姜文丽 王宏涛 陈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7-456,共10页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共空间 公共绿地 空间可达性 居民需求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工业的结构调整与空间分布变化耦合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郑文升 蒋华雄 +2 位作者 曾菊新 朱丽霞 王晓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9-74,共6页
采用结构调整系数定量描述工业结构调整度,引入地理联系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考察工业空间分布变动情况,然后建立工业结构调整度和工业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耦合模型。以武汉市1995—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强度C)和... 采用结构调整系数定量描述工业结构调整度,引入地理联系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考察工业空间分布变动情况,然后建立工业结构调整度和工业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耦合模型。以武汉市1995—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强度C)和交互协调关系(耦合协调度D),据此划分不同的耦合水平,并分析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工业结构较初期发生了较大变化;2)工业分布长期呈现非均衡性,经历了由郊区向城区转移的过程;3)工业耦合协调类型大部分时期处于拮抗阶段,工业增长和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协调关系紧密相连。因此,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空间优化要协同进行,以取得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的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结构调整 工业空间分布变化 耦合度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之美的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研究——以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星明 雷雯 +1 位作者 陈芷涵 李家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4-631,669,共9页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主要技术与措施具有生态性、科技性和教育性的特性,其内涵与载体具有生态美、科技美和知识美,即形成水土资源的水土之美.基于水土之美,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的案例地,研究开发体现水土之生态美、水土之科技美和水土之知识美的研学旅行项目,以探索依托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水土之美 研学旅行 武汉蔡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公交网络空间结构复杂性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段德忠 刘承良 陈欣怡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1,共6页
针对传统公交网络评价模型的不足,基于分形理论,构建加权分形模型,从网络均衡性、站点可达性、站点-线路异速生长性角度揭示了武汉市中心城区公交网络空间异质性:武汉中心城区公交网络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分形,存在空间尺度依赖;公交... 针对传统公交网络评价模型的不足,基于分形理论,构建加权分形模型,从网络均衡性、站点可达性、站点-线路异速生长性角度揭示了武汉市中心城区公交网络空间异质性:武汉中心城区公交网络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分形,存在空间尺度依赖;公交线网发育相对迟缓,覆盖水平较低,且在分布形态上围绕测算中心呈强凝聚态展布;公交站点发育相对成熟,覆盖效果良好,其分布形态呈弱集聚态,但公交站点可达性空间差异明显,其发育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和空间共轭关系;中心城区公交线路与公交站点建设空间不匹配,公交线网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对城市主干道的过度依赖性。建议加强6km半径范围外的城郊线路建设,撤销中心城区重复的公交线路,降低公交线路对城市主干路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分形模型 公交网络 空间复杂性 武汉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武汉市城市文化消费空间解构——以实体书店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甘依霖 朱媛媛 +1 位作者 陈四云 高喆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70,共6页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为推动文化市场复苏和城市公共空间展演,以武汉市实体书店为典型案例区,综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以书店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1)武汉市实体书店空间分布...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为推动文化市场复苏和城市公共空间展演,以武汉市实体书店为典型案例区,综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以书店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1)武汉市实体书店空间分布模式为集聚型且多核心模式凸显,多元化消费场所催生出新的空间核心点;空间分布方向顺应长江走向显著,同时也在“西北—东南”向有所发展。(2)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在新业态、新功能、新体验的基础上正向更加多元化复合式消费空间转型,推动线上与线下服务空间交互升级,并在消费主义框架内重新解构了实体书店的公共领域内涵,初步建构起兼具开放性、交互性、复合型和公共性的新型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文化消费 空间解构 实体书店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自豪 余斌 +2 位作者 郭新伟 胡梦姗 何立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8,共15页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究案例区碳排放之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排放量由98152.00万t增长至132226.12万t,增长率由8.23%减缓至4.85%;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总体均呈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前两者差异尤为显著;3)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作用强度同样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排放 时空异质性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13
11
作者 余斌 卢燕 +1 位作者 曾菊新 朱媛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生活主体多元化和生活空间异质化,二是被城市社会生活他者化和空间边缘化的不同弱势群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及空间建构。国内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从研究内容看,注重乡村居民居住及就业空间变化研究,但乡村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研究成果很少见;从研究方法看,空间形式的实证分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内涵的结构分析和空间意义的人本分析有待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能够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并可能为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西方乡村生活空间研究难以提供标准模版,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资源得天独厚,"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能够帮助构造有效分析框架,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多种方法集成能够提供有力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空间 空间形式 空间内涵 空间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39
12
作者 陈国磊 罗静 +2 位作者 曾菊新 田野 董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2-1429,共8页
以全国1 05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对象,探究民族村寨空间结构及相关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民族村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分布,且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核密度格局以湘黔桂交界为单核集聚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呈"山"字形坐落态势;民族村寨系统... 以全国1 05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对象,探究民族村寨空间结构及相关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民族村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分布,且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核密度格局以湘黔桂交界为单核集聚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呈"山"字形坐落态势;民族村寨系统分形特征显著,自组织演化中围绕武夷山、峨眉山、长白山等不同山脉地带展开,分形结构复杂;民族村寨正空间相关,冷热点区呈东西两极分化现象;地形起伏及地貌多样的中高海拔山地、主要水系及河流上游等是民族村寨内生发展基础;距离中心城市较远、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民族文化及民族分布等促进了民族村寨的留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 空间结构 影响机理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与效率导向下农村公共医疗资源的空间优化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34
13
作者 田玲玲 张晋 +3 位作者 王法辉 李响 郑文升 罗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5-1463,共9页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可达性为主要指标,建立公平与效率导向下的二次规划模型,通过重新选址和设定规模以保证居民获得就医机会的最大公平和效率,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案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选地址和规模优化结果能使仙桃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得到显著提高,2个步骤相结合,使其成为真正的混合优化模型,达到效率和公平平衡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医疗资源 公平与效率 两步优化 湖北仙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35
14
作者 朱媛媛 汪紫薇 +1 位作者 罗静 崔家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7-1958,共12页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39稳步上升到0.784,基本实现了"濒临失调→中度协调"的跨越,空间上呈"北部高南部低、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2)河南省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特征分异明显,长期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市域占比29%,长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市域占比53%。(3)影响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核心要素转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外部经济变化对其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敏感性逐步降低,科技进步始终是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促进力。研究旨为中部农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使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安全 重点农区 中国中部农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湖北省16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文升 刘浩 +2 位作者 马琳 王晓芳 罗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6-764,共9页
以湖北省16个副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近30 a来的改革开放阶段为研究时段(1984~2013年),构筑涵盖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与生态景观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为权重赋值,分别构建增长系数、协调系数与综合系数3个维度的测度模... 以湖北省16个副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近30 a来的改革开放阶段为研究时段(1984~2013年),构筑涵盖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与生态景观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为权重赋值,分别构建增长系数、协调系数与综合系数3个维度的测度模型,计算各年度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基于Arc GIS10.0、DPS7.05与SPSS19软件,使用系统聚类、二阶段聚类、有序样本分类、非线性映射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全局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局部莫兰指数等工具,模拟分析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整体时序演化(城市聚类、时段划分与演化趋势)、个体时序演化与空间格局演化(全局格局与局部格局)。结果表明,湖北省绝大多数城市的综合发展趋势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次级规模城市更具优势,总体差距仍较明显,毗邻城市差距逐渐收敛,国家发展观念、地区战略及体制机制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基础格局、城市规模的辩证作用、城市的地域特征深刻影响城市综合发展的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时空演化 改革开放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1 位作者 陈四云 涂振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4-881,912,共9页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乡村旅游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农区乡村重构及其环境胁迫演变
17
作者 李营营 陈江龙 +1 位作者 余斌 陈诚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1535,共1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域经历显著重构过程,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乡村重构背景下环境胁迫演变规律成为乡村地理科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将乡村重构分解为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空间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域经历显著重构过程,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乡村重构背景下环境胁迫演变规律成为乡村地理科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将乡村重构分解为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空间重构3个维度,以主导重构类型划分乡村重构阶段,通过人类活动作用强度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对变化刻画环境胁迫程度,以重构因素变化解析环境胁迫演变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案例地区乡村重构进程呈现“社会重构主导–经济重构主导–空间重构主导”的模式演化特征。②在不同重构主导模式下,地区环境胁迫演变特征存在差异。社会重构主导模式下地区人类活动的环境胁迫作用较弱,经济重构主导模式下胁迫作用增强,空间重构主导模式下出现减弱趋势。③环境胁迫演变机制表现为多维重构要素共同驱动,经济重构发挥主要作用。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增加资源环境压力,规模化、高投入的农业发展方式加剧环境胁迫,农户生计多元化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缓和人地矛盾。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人地关系的地理研究提供启示,为案例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环境胁迫 江汉平原典型农区 传统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工流动时空偏好及驱动机理研究——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子龙 王军 +1 位作者 尹文欣 朱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1-1020,共10页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通过构建农民工流动网络,分析不同时间截面农民工流动的空间偏好,并利用QAP方法探讨驱动农民工流动空间偏好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农民...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通过构建农民工流动网络,分析不同时间截面农民工流动的空间偏好,并利用QAP方法探讨驱动农民工流动空间偏好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农民工总量持续增加,增速减缓,外出农民工进一步增多,但总占比有所下降;2)农民工以东西向流动为主,京津冀、沪苏浙以及广东省三大区域是主要的流入地,中西部地区是主要的流出源;3)农民工流动网络中的主体以年龄31~50岁为主,且大多数农民工仅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主要流动聚集地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市;4)QAP回归表明,农民工流动偏好与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初级中学以上公办学校数量、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是否邻省具有显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流动 流动偏好 驱动机理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桃市癌症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玲玲 罗静 +2 位作者 张晋 孙凯媛 杨涛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5-754,共10页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环境的恶化也会体现在居民的公共健康上,尤其是癌症高发现象.癌症病例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成为社会群体格外关心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选取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案例,...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环境的恶化也会体现在居民的公共健康上,尤其是癌症高发现象.癌症病例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成为社会群体格外关心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选取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案例,根据居民就诊记录提取居民癌症病例人数,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描述癌症的空间分布规律,探测患者在空间上聚集性特征;通过空间统计学方法描述外部环境因子与癌症空间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案例区癌症患者聚集分布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多中心分布格局.癌症病例多集中于河流下游、乡镇工业区和化工厂集聚区,距工厂的距离与癌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高度相关,而医疗设施短缺地区对癌症发病具有一定影响,癌症高发聚落点大部分在距离河流5km的范围内.该结果验证了仙桃市工厂布局、医疗水平和水体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江汉平原区域相关环境污染整治和开展环境与人群健康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居民健康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仙桃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要素交互作用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演变及机制研究——以河南舞阳县柴庄村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朱媛媛 罗源 +1 位作者 王优聪 陈四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7-859,共13页
城乡要素高速交互流动已成为影响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时空现象。立足重新认知并诠释多要素交互作用下中国乡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聚焦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形式与载体功能,以河南省舞阳县柴庄村为例,结合遥感影像与调查访... 城乡要素高速交互流动已成为影响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时空现象。立足重新认知并诠释多要素交互作用下中国乡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聚焦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形式与载体功能,以河南省舞阳县柴庄村为例,结合遥感影像与调查访谈结果,深度剖析其公共文化空间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①柴庄村的公共文化空间经历了“村民自组织→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结构演变过程和“传统时期的供不适需→转型时期的以供适需→新时期的供需契合”的模式演变过程。②柴庄村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类型偏好与占比、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时间分配在城乡要素的交互作用下均发生了改变。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演变是村民文化需求等内在需求力和政策、市场等外在供给力以及生活结构改变等潜在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探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既能拓展乡村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也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城乡融合 城郊融合型村庄 高质量发展 柴庄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