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失的“受害者”:难民新闻图像的全球生产机制及其传播网络
1
作者 周莉 于子晴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0,共16页
作为重大事件的叙事载体,新闻图像在推动国际议题的全球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全球危机的直接后果——难民议题,对198个国家的474786张难民图像进行视觉框架提取、人物情感识别和传播网络分析后发现:全球难民新闻图像的视觉呈现具... 作为重大事件的叙事载体,新闻图像在推动国际议题的全球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全球危机的直接后果——难民议题,对198个国家的474786张难民图像进行视觉框架提取、人物情感识别和传播网络分析后发现:全球难民新闻图像的视觉呈现具有符号偏离、情感对立与叙事矛盾等特点,这种视觉话语冲突受到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语境因素的影响;全球媒体在难民图像共享上呈现较强的联动效应,形成显著的圈层结构和媒体群落。由此,国际议题自身属性为图像生产的场景化提供了条件,国家内部语境因素是其图像生产策略的主要线索,国际权力则是构建全球视觉传播生态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民新闻图像 国际议题 全球传播 传播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践育人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丽 李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59,共3页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小了信息传播的数字距离,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语境。高校实践育人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还存在着传播视角模式化、传播场景单一化、教学实践课程化等困境,高校可通过转化叙事视角、传播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小了信息传播的数字距离,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语境。高校实践育人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还存在着传播视角模式化、传播场景单一化、教学实践课程化等困境,高校可通过转化叙事视角、传播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转化高校教学课程观的主体经验等方式,精准化共联高校学生的情感导向和话语表达,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情景的交互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传播 高校 体验价值 实践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宅舞活动研究
3
作者 陈淑婷 吴志远 《传媒论坛》 2024年第24期54-57,共4页
宅舞是一种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舞蹈,深受ACG爱好者的热爱和追捧,并随着全国各地活跃的漫展和随机宅舞活动跃入大众视野。基于传播仪式观,分析宅舞活动是如何构建和传递仪式、建立共享社群和获得自我认同,并通过宅舞这一符号与社会文化... 宅舞是一种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舞蹈,深受ACG爱好者的热爱和追捧,并随着全国各地活跃的漫展和随机宅舞活动跃入大众视野。基于传播仪式观,分析宅舞活动是如何构建和传递仪式、建立共享社群和获得自我认同,并通过宅舞这一符号与社会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同时,对宅舞作为小众非主流文化在走向大众主流文化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路径和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仪式观 宅舞 情感认同 趣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传播研究:内涵、意义与推进路径——第二届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学术对话
4
作者 唐佳梅 辛静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3期109-116,共8页
第二届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于2019年末在武汉大学召开。圆桌论坛中,6位中外学者围绕“什么是比较传播研究”“比较传播能否促进对话”和“如何避免比较传播中的中心化和二元对立”这三个问题展开对话,探讨比较传播研究的内涵、意义... 第二届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于2019年末在武汉大学召开。圆桌论坛中,6位中外学者围绕“什么是比较传播研究”“比较传播能否促进对话”和“如何避免比较传播中的中心化和二元对立”这三个问题展开对话,探讨比较传播研究的内涵、意义与推进路径。学者们指出,比较传播研究应该致力于引出对话、促进交流。虽然消解中心化和二元对立有一定的困难,但各界应该正视差异的存在,秉持平等、合作、谦卑的态度,面对人类交往的事实,寻找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传播 跨文化传播 主体间性 文化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夏守信 韩君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2-64,共3页
网络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工作实践中直面挑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关键词 网络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逼视”结构演化的发散性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江作苏 王婷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3期37-43,共7页
媒体能量生成"逼视"情态,已是传媒场域的一个显性表征,研究旨在探讨其形成机理。媒体将私人情境"前台化",置客体于话语困境,对报道对象形成初始逼视。伴随着"剧班瓦解"与"舆论反转",逼视对象... 媒体能量生成"逼视"情态,已是传媒场域的一个显性表征,研究旨在探讨其形成机理。媒体将私人情境"前台化",置客体于话语困境,对报道对象形成初始逼视。伴随着"剧班瓦解"与"舆论反转",逼视对象可能发生延伸,既可能由当事人延伸至其家人、朋友,也可能由当事人转向事件的另一方责任人。此外,在媒体进行逼视的过程中,还存在反逼视力量与之相抗,部分媒体及意见领袖理性引导舆论,发挥着抵制逼视的作用。在逼视形成到演化的整个过程中,传媒话语失衡、文化偏移、传播异动形成舆论场多维对抗的复杂局面,有其结构化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逼视 私人领域 传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楚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逊 张艺凡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57-58,共2页
以湖北为中心的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为大学生实践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培育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基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通过... 以湖北为中心的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为大学生实践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培育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基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2+3文化育人实践教育模式”,以“工作坊”和“专业社团”为建设基础,以“入口—过程—出口”为三项主要着眼点,充分调动和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大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更年轻的视角、更新鲜的方式和更多元的讲述手段来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化发展,让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更宽、更广、更新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实践教育 荆楚文化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影评类自媒体跨平台传播——以微博与微信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沈思 焦思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04-106,共3页
自媒体的问世,以其深度契合人类的传统舆论传播定式而深得大众喜爱,迅速成为融合传统媒体、解构垄断媒体、无极化联通人与人关系的必然之选。凭借自媒体的无往不入,影评自媒体的发展备受瞩目,微博与微信的社会化、无极化、跨平台传播,... 自媒体的问世,以其深度契合人类的传统舆论传播定式而深得大众喜爱,迅速成为融合传统媒体、解构垄断媒体、无极化联通人与人关系的必然之选。凭借自媒体的无往不入,影评自媒体的发展备受瞩目,微博与微信的社会化、无极化、跨平台传播,显然为影评类传播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微博大V海量翘首关注的大众,微信传播的无极化深度与未来发展等都为影评类传播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传播 自媒体 影评 传统媒体 人与人关系 跨越式发展 极化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环境下新闻媒体智能化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付晨璐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第9期25-28,共4页
大数据环境下,新闻媒体智能发展迎来高光时刻,在政策推动、时代发展、用户需求的作用下,新闻媒体结构转向多元化、平台化发展,是以新技术作为支撑,以内容创造为根本,打造全媒体模式,整合不同文化圈层,形成智能化、高效化的新闻传播体系... 大数据环境下,新闻媒体智能发展迎来高光时刻,在政策推动、时代发展、用户需求的作用下,新闻媒体结构转向多元化、平台化发展,是以新技术作为支撑,以内容创造为根本,打造全媒体模式,整合不同文化圈层,形成智能化、高效化的新闻传播体系,解决单一模式、内容杂乱、定性不准等问题,使得大众可以更好地获取、评判、反馈相关新闻,进而促进社会治理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新闻媒体 全媒体 智能化 高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幕亚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展 陆旖婷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8-52,共5页
弹幕亚文化具有互联网文化基因,这种亚文化通过设置严格的准入机制,在"次元墙"的保护下,进行弹幕视频文化圈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游戏狂欢。同时,弹幕亚文化在虚拟文化圈中同样建立了实在的话语权力结构,这对于弹幕亚文化圈的信... 弹幕亚文化具有互联网文化基因,这种亚文化通过设置严格的准入机制,在"次元墙"的保护下,进行弹幕视频文化圈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游戏狂欢。同时,弹幕亚文化在虚拟文化圈中同样建立了实在的话语权力结构,这对于弹幕亚文化圈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文化需要对亚文化进行理解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 亚文化 传播机制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学视角下的新闻媒介与受众的新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潇璇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第7期32-34,36,共4页
本文从未来学视角,通过文献和思辨研究,回应一个关于新闻媒介和受众的关系模型如何变化的问题。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报纸和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介,失去了新闻信息强势输出的优势,社交媒体平台让新闻生产者和受众的界限愈... 本文从未来学视角,通过文献和思辨研究,回应一个关于新闻媒介和受众的关系模型如何变化的问题。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报纸和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介,失去了新闻信息强势输出的优势,社交媒体平台让新闻生产者和受众的界限愈发模糊,媒介和受众不再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线性模式中,这两者的互动关系模式有了质变的征兆。分析这种质变的征兆,预测新的互动模型,对于大众传播理论的检验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学 技术 新闻媒介 受众 莫比乌斯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观视域下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翠玉 《传媒论坛》 2023年第13期85-87,共3页
目前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主要面临宣传意味过浓、未能打造具有强大话语权的跨文化传播体系、西方国家的污名化等难题。这就需要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基于共享理念,由传播的“传递观”转向传播的“仪式观”,通过借力“第三文化人”、去他者... 目前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主要面临宣传意味过浓、未能打造具有强大话语权的跨文化传播体系、西方国家的污名化等难题。这就需要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基于共享理念,由传播的“传递观”转向传播的“仪式观”,通过借力“第三文化人”、去他者化共享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语境策划故事性“媒介事件”、以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等路径来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观 跨文化传播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的时刻:红色博物馆传播的访客研究
13
作者 李理 邹易颖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5期48-59,共12页
红色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集中体现,是启蒙群众和传播革命精神精心设计的基本要素。研究通过访客录像对上海、南昌、武汉、洪湖等地6个红色博物馆内有组织的访客进行观察。掌握访客的馆内行进路线和空间偏好、如何使用解说资源与讲解... 红色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集中体现,是启蒙群众和传播革命精神精心设计的基本要素。研究通过访客录像对上海、南昌、武汉、洪湖等地6个红色博物馆内有组织的访客进行观察。掌握访客的馆内行进路线和空间偏好、如何使用解说资源与讲解员互动、如何理解评论展品和陈列布局、如何使用交互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等。通过深度访谈,聚焦红色博物馆展览设计如何加强访客参观之前之后,以及在馆内馆外的体验。研究通过红色博物馆特殊兴趣和爱好诉求与沉浸体验之间的关系来界定“有组织”的访客,用以区别临时访客。研究发现,红色博物馆参观主要结果是访客态度的改变。“有组织的”实地考察使访客对事实有了更好的了解;“无组织的”实地考察则使参与者对所展示的主题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即产生了更积极的态度。访客语言和身体行动,应在沉浸体验的实践感之中产生:每一个情境是由互动体验模型持续构建的,这种构建对于访客都是独一无二的,行动和体验是偶发的时刻。编排设计以及馆员管理在有组织和无组织的访客体验中找到平衡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博物馆 沉浸体验 访客录像研究 互动体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接受现状调查及互联网传播路径探析
14
作者 吴春晓语 杨子龙 《今古文创》 2022年第46期123-125,共3页
有声阅读作为数字阅读的重要分支,以其伴随性、娱乐性、信息性等特质吸引了大批受众,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将红色经典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成为后人铭记历史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本文基于对几款有声频道APP红色经典读物的市场... 有声阅读作为数字阅读的重要分支,以其伴随性、娱乐性、信息性等特质吸引了大批受众,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将红色经典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成为后人铭记历史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本文基于对几款有声频道APP红色经典读物的市场现状及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接受度的问卷调查,提出平衡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拓展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深层阅读功能、创新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形式等红色经典传播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读物 红色经典 媒介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健康社区中的隐私悖论:青年用户的隐私忧虑与互动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书培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9,共15页
随着数字经济和在线健康社区的兴起,健康信息隐私的概念上升至公共话语前沿。青年用户声称高度在意隐私,但仍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并主动表露大量健康信息,即表现出“隐私悖论”。基于对多名18~35岁在线健康社区青年用户的深度访谈,研究从... 随着数字经济和在线健康社区的兴起,健康信息隐私的概念上升至公共话语前沿。青年用户声称高度在意隐私,但仍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并主动表露大量健康信息,即表现出“隐私悖论”。基于对多名18~35岁在线健康社区青年用户的深度访谈,研究从隐私计算和认知偏差两大理论视角探索隐私悖论现象背后的认知决策过程。研究发现,信息支持、社区互助和情感陪伴代表的利益感知是青年用户健康信息表露的主要动因,其作用胜过隐私侵犯代表的风险感知。尽管收益同风险的权衡过程和博弈机制仍然存在,但信息不对等、过度自信和即时满足等外部限制和内在偏差令青年用户难以客观、均衡地执行隐私计算,并最终带来非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有限理性”决定。研究基于在线健康社区语境拓展了隐私悖论的视域,解释了用户放弃隐私而表露健康信息的动因与机制,印证了理想隐私计算过程被偏转的部分条件,对健康传播和行为经济学的交叉领域有若干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健康社区 青年用户 隐私计算 认知偏差 隐私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电影十年:嬗变、问题与对策
16
作者 林吉安 覃星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5,共5页
作为电影与互联网联姻的产物,网络电影在我国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我国电影产业和网络视听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10年里,网络电影在影像形态、产业生态、生产制作、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迭代升级。但当前我国网络电影创... 作为电影与互联网联姻的产物,网络电影在我国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我国电影产业和网络视听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10年里,网络电影在影像形态、产业生态、生产制作、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迭代升级。但当前我国网络电影创作仍存在作品质量不高、过度娱乐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我们应当从管理机制、内容生产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助力网络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电影 精品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弱势群体网络化利益表达:风险与应对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浩然 刘敏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90,共6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特殊优势,所以弱势群体十分倾向于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利益表达,但是随着对这种方式认识的加深、网络推手的出现,民意出现了被工具化运用的迹象,网络舆论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特殊优势,所以弱势群体十分倾向于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利益表达,但是随着对这种方式认识的加深、网络推手的出现,民意出现了被工具化运用的迹象,网络舆论也因而出现了变质的倾向,并且网络舆论还存在威胁司法相对独立的风险,本文认为要发挥网络舆论"第四权力"的作用,首先需要遏制网络推手,净化网络舆论的运作空间,厘清网络舆论和传统行政渠道利益表达方式的关系,在保障司法公正、独立的同时,引导网络舆论,使之成为传统利益表达渠道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传统行政渠道 网络舆论 风险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迷宫与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孟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120,共5页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种显性表征,中国城市的空间景观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展现了宏伟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城市空间由是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叙事途径。本文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电影中的转喻空间、意象空间、象...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种显性表征,中国城市的空间景观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展现了宏伟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城市空间由是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叙事途径。本文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电影中的转喻空间、意象空间、象征空间和权力空间等电影空间构成了一座现代性迷宫,在这座迷宫里普通市民、都市青年、知识分子和外来务工者等各种人群产生了相关的种种现代性体验,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和城市人的主观体验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的正是"人的异化"这一城市元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城市电影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发展的契机、迷思与建议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海燕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大数据给高校课程教学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运用想象。然而,通过对网络课程使用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大数据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虚假学习"数字脚印"的存在,都提示我们必须对现阶段网络课程的迷思保持应有的警惕。高校网络课程建... 大数据给高校课程教学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运用想象。然而,通过对网络课程使用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大数据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虚假学习"数字脚印"的存在,都提示我们必须对现阶段网络课程的迷思保持应有的警惕。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应鼓励原创,又不固执于原创;集中用力,协同创新;建立产品思维,增强用户意识;细分接入端口,实现分众解析,让真正公平的教育成为大数据背景下教学场景中的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教育 网络课程 数字脚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中公益社群的演化逻辑——基于“雷火志愿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喻发胜 张诗瑶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3期21-31,共11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雷火志愿者”这一代表性公益社群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公益社群生成于“社会认同”“意见领袖”和“文化资本”三个序参量;“共同目标”“道德自审与行为约束机制”是支配其遵循伺服原理的控制参量;“组织割裂”“自我退化”“弱规则性”等逆序参量的作用使其最终走向弱化与消散。此外,相对于其他社群而言,突发事件催生的公益社群大多具有“因危聚合,危消群散”的特征。在网络社会,群体并不都是“乌合之众”;在突发事件的情境中,群体也可能通过“自组织”成为“协合之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公益社群 自组织 演化逻辑 协合之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