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 被引量:66
1
作者 喻发胜 张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96-103,共8页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日趋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沉浸式传播凭借其对传播时空的有效重组,建构“环绕式”与“包裹式”传播场域,使得受众感官内外产生双向交互,激发具身的情感共振,从而使受众产生“感官共振”的沉浸体...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日趋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沉浸式传播凭借其对传播时空的有效重组,建构“环绕式”与“包裹式”传播场域,使得受众感官内外产生双向交互,激发具身的情感共振,从而使受众产生“感官共振”的沉浸体验。在此体验之中,沉浸式传播通过“回归”传统口语媒介叙事手法、“消解”虚拟与真实传播场域边界两种方式,使人作为传播主体被重新“询唤”。沉浸式传播为受众“肉身”“精神”双向在场提供了交互空间,实现了“身体”与“交流”共存与泛在,其最终目的在于重新聚焦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在场与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传播 感官共振 形象还原 在场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传播:一种被忽视的传播形态 被引量:11
2
作者 秦琼 彭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29,共6页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共同体指的是以血缘、地域为基础,并扩大为精神联系的一种人类聚集方式。近代以降,社会的组织功能日益完善,共同体逐渐消逝。然而本文认为,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着,在当代表现出"脱域"性,不再以地...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共同体指的是以血缘、地域为基础,并扩大为精神联系的一种人类聚集方式。近代以降,社会的组织功能日益完善,共同体逐渐消逝。然而本文认为,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着,在当代表现出"脱域"性,不再以地域为主要的集中方式,而是扩大为心理聚集(集群)。本文认为,已有的几种传播形态研究并不能涵盖人类传播的全部内涵,它们能够解释具体的传播行为的发生和过程,也考虑到个体、群体心理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但却不能很好的从传播的角度,解释这种心理从何而来,也不能很好地考察脱离具体空间限制的受众,如何受到传播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既有传播形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为我们所忽视的传播形态——共同体传播。本文关注的即是以"脱域"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共同体中,传播的发生和作用机制如何产生心理集群并维持心理集群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脱域 共同体传播 心理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挥辉 付卫东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6,共5页
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本文分析了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国家重点支持、地方院校平等竞争、免费师范生动态管理等视角提出实施该制度... 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本文分析了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国家重点支持、地方院校平等竞争、免费师范生动态管理等视角提出实施该制度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励 支持 师范生免费教育 理性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中公益社群的演化逻辑——基于“雷火志愿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喻发胜 张诗瑶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3期21-31,共11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雷火志愿者”这一代表性公益社群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公益社群生成于“社会认同”“意见领袖”和“文化资本”三个序参量;“共同目标”“道德自审与行为约束机制”是支配其遵循伺服原理的控制参量;“组织割裂”“自我退化”“弱规则性”等逆序参量的作用使其最终走向弱化与消散。此外,相对于其他社群而言,突发事件催生的公益社群大多具有“因危聚合,危消群散”的特征。在网络社会,群体并不都是“乌合之众”;在突发事件的情境中,群体也可能通过“自组织”成为“协合之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公益社群 自组织 演化逻辑 协合之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建构的阅读进路审视
5
作者 江作苏 陈妮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0,共5页
文化自信作为与道路、理论和制度并列的第四种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处于"海绵期"吸附能力活跃,其进阶路径在于积极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全面建构与提升,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从分析当下青少... 文化自信作为与道路、理论和制度并列的第四种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处于"海绵期"吸附能力活跃,其进阶路径在于积极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全面建构与提升,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从分析当下青少年种种文化"不自信"现象和根源入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构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的阅读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意识 建构 阅读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