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
被引量:
66
1
作者
喻发胜
张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96-103,共8页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日趋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沉浸式传播凭借其对传播时空的有效重组,建构“环绕式”与“包裹式”传播场域,使得受众感官内外产生双向交互,激发具身的情感共振,从而使受众产生“感官共振”的沉浸体...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日趋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沉浸式传播凭借其对传播时空的有效重组,建构“环绕式”与“包裹式”传播场域,使得受众感官内外产生双向交互,激发具身的情感共振,从而使受众产生“感官共振”的沉浸体验。在此体验之中,沉浸式传播通过“回归”传统口语媒介叙事手法、“消解”虚拟与真实传播场域边界两种方式,使人作为传播主体被重新“询唤”。沉浸式传播为受众“肉身”“精神”双向在场提供了交互空间,实现了“身体”与“交流”共存与泛在,其最终目的在于重新聚焦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在场与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传播
感官共振
形象还原
在场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共同体传播:一种被忽视的传播形态
被引量:
11
2
作者
秦琼
彭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29,共6页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共同体指的是以血缘、地域为基础,并扩大为精神联系的一种人类聚集方式。近代以降,社会的组织功能日益完善,共同体逐渐消逝。然而本文认为,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着,在当代表现出"脱域"性,不再以地...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共同体指的是以血缘、地域为基础,并扩大为精神联系的一种人类聚集方式。近代以降,社会的组织功能日益完善,共同体逐渐消逝。然而本文认为,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着,在当代表现出"脱域"性,不再以地域为主要的集中方式,而是扩大为心理聚集(集群)。本文认为,已有的几种传播形态研究并不能涵盖人类传播的全部内涵,它们能够解释具体的传播行为的发生和过程,也考虑到个体、群体心理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但却不能很好的从传播的角度,解释这种心理从何而来,也不能很好地考察脱离具体空间限制的受众,如何受到传播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既有传播形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为我们所忽视的传播形态——共同体传播。本文关注的即是以"脱域"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共同体中,传播的发生和作用机制如何产生心理集群并维持心理集群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脱域
共同体传播
心理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周挥辉
付卫东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6,共5页
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本文分析了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国家重点支持、地方院校平等竞争、免费师范生动态管理等视角提出实施该制度...
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本文分析了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国家重点支持、地方院校平等竞争、免费师范生动态管理等视角提出实施该制度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励
支持
师范生免费教育
理性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突发事件中公益社群的演化逻辑——基于“雷火志愿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喻发胜
张诗瑶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3期21-31,共11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雷火志愿者”这一代表性公益社群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公益社群生成于“社会认同”“意见领袖”和“文化资本”三个序参量;“共同目标”“道德自审与行为约束机制”是支配其遵循伺服原理的控制参量;“组织割裂”“自我退化”“弱规则性”等逆序参量的作用使其最终走向弱化与消散。此外,相对于其他社群而言,突发事件催生的公益社群大多具有“因危聚合,危消群散”的特征。在网络社会,群体并不都是“乌合之众”;在突发事件的情境中,群体也可能通过“自组织”成为“协合之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公益社群
自组织
演化逻辑
协合之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建构的阅读进路审视
5
作者
江作苏
陈妮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0,共5页
文化自信作为与道路、理论和制度并列的第四种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处于"海绵期"吸附能力活跃,其进阶路径在于积极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全面建构与提升,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从分析当下青少...
文化自信作为与道路、理论和制度并列的第四种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处于"海绵期"吸附能力活跃,其进阶路径在于积极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全面建构与提升,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从分析当下青少年种种文化"不自信"现象和根源入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构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的阅读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意识
建构
阅读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
被引量:
66
1
作者
喻发胜
张玥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96-103,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媒预警与突发事件数据库建设”(13AXW012)。
文摘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日趋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沉浸式传播凭借其对传播时空的有效重组,建构“环绕式”与“包裹式”传播场域,使得受众感官内外产生双向交互,激发具身的情感共振,从而使受众产生“感官共振”的沉浸体验。在此体验之中,沉浸式传播通过“回归”传统口语媒介叙事手法、“消解”虚拟与真实传播场域边界两种方式,使人作为传播主体被重新“询唤”。沉浸式传播为受众“肉身”“精神”双向在场提供了交互空间,实现了“身体”与“交流”共存与泛在,其最终目的在于重新聚焦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在场与回归。
关键词
沉浸式传播
感官共振
形象还原
在场参与
Keywords
immersive communication
sensory resonance
image restoration
presence and participation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同体传播:一种被忽视的传播形态
被引量:
11
2
作者
秦琼
彭涛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文
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29,共6页
文摘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共同体指的是以血缘、地域为基础,并扩大为精神联系的一种人类聚集方式。近代以降,社会的组织功能日益完善,共同体逐渐消逝。然而本文认为,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着,在当代表现出"脱域"性,不再以地域为主要的集中方式,而是扩大为心理聚集(集群)。本文认为,已有的几种传播形态研究并不能涵盖人类传播的全部内涵,它们能够解释具体的传播行为的发生和过程,也考虑到个体、群体心理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但却不能很好的从传播的角度,解释这种心理从何而来,也不能很好地考察脱离具体空间限制的受众,如何受到传播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既有传播形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为我们所忽视的传播形态——共同体传播。本文关注的即是以"脱域"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共同体中,传播的发生和作用机制如何产生心理集群并维持心理集群的稳定。
关键词
共同体
脱域
共同体传播
心理集群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周挥辉
付卫东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天津
大学
教育
学院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6,共5页
文摘
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本文分析了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国家重点支持、地方院校平等竞争、免费师范生动态管理等视角提出实施该制度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鼓励
支持
师范生免费教育
理性
思考
分类号
G659.20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突发事件中公益社群的演化逻辑——基于“雷火志愿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喻发胜
张诗瑶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文
学院
出处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3期21-3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项目(20VYJ020)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专项(CCNU20YS002)。
文摘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雷火志愿者”这一代表性公益社群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公益社群生成于“社会认同”“意见领袖”和“文化资本”三个序参量;“共同目标”“道德自审与行为约束机制”是支配其遵循伺服原理的控制参量;“组织割裂”“自我退化”“弱规则性”等逆序参量的作用使其最终走向弱化与消散。此外,相对于其他社群而言,突发事件催生的公益社群大多具有“因危聚合,危消群散”的特征。在网络社会,群体并不都是“乌合之众”;在突发事件的情境中,群体也可能通过“自组织”成为“协合之众”。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公益社群
自组织
演化逻辑
协合之众
Keywords
emergencies
public welfare communities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ary logic
cooperative groups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建构的阅读进路审视
5
作者
江作苏
陈妮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0,共5页
文摘
文化自信作为与道路、理论和制度并列的第四种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处于"海绵期"吸附能力活跃,其进阶路径在于积极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全面建构与提升,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从分析当下青少年种种文化"不自信"现象和根源入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构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的阅读进路。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意识
建构
阅读进路
分类号
D669.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
喻发胜
张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
6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共同体传播:一种被忽视的传播形态
秦琼
彭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鼓励和支持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性思考
周挥辉
付卫东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突发事件中公益社群的演化逻辑——基于“雷火志愿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喻发胜
张诗瑶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建构的阅读进路审视
江作苏
陈妮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