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科技与文学创作的新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科技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胡亚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5-91,共7页
关于文学与科技的关系,人们多看到高科技对文学的冲击和造成的威胁,关于高科技对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影响涉及较少。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文学与科技的关系是一个"破坏和补偿"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方面高... 关于文学与科技的关系,人们多看到高科技对文学的冲击和造成的威胁,关于高科技对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影响涉及较少。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文学与科技的关系是一个"破坏和补偿"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方面高科技使传统文学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遭到瓦解,另一方面又为文学打开了新的窗口。高科技不仅刷新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且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和想象,催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和结构方式,并由此构成对文学观念的重构。同时,当代文学创作又需要保持对科技的反思与超越,提醒人们警惕科技的负面作用,并通过发挥文学的特性和优势,推进人类在高科技时代诗意地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高科技 革命性影响 反思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文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3-191,F0002,共10页
20世纪以来的批评学研究以“文本意义何以形成”之问颠覆了把作者意指视为意义之源的传统文学观念。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先后从表意活动的分析和成义过程的研讨入手,揭示了释意活动与批评生产性之间的关系,在语言活动的层面上阐... 20世纪以来的批评学研究以“文本意义何以形成”之问颠覆了把作者意指视为意义之源的传统文学观念。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先后从表意活动的分析和成义过程的研讨入手,揭示了释意活动与批评生产性之间的关系,在语言活动的层面上阐释了文学批评的生产性。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则从社会结构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揭示了艺术生产运作机制对批评释意场域的建构与规定,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研讨批评生产性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释意场域 文学批评的生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论、本义论与实用说: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论
3
作者 魏天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4,共8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陈独秀在文学批评中,既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要求文学尽其所能地贴近现实,发挥其现实性和批判性功能,也秉持着个人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认识,力图在文学与政治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结合点。其"文学革命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陈独秀在文学批评中,既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要求文学尽其所能地贴近现实,发挥其现实性和批判性功能,也秉持着个人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认识,力图在文学与政治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结合点。其"文学革命论"与"文学本义论"互为一体:前者意在取"写实"而弃"空想";后者指向"文言合一"亦即"达意状物",以破除"文以载道"之陋习。"文学本义论"指向的并非文学的"自足说"而是"实用说":强调"本义"是为了把文学从模仿古人、剽窃浮词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以便让它敞开胸怀拥抱现实,感染读者。重写实、重文学在启迪人心、改造社会中的实用功能而并不忽视文学自身属性,这些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脉相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革命 本义 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于礼”: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二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齐洲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5-182,共8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前人对"立于礼"的解说各不相同,有说是"学之序"或"教之序",有说是"立身成德"之一步,有说是"为政次序"之一阶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前人对"立于礼"的解说各不相同,有说是"学之序"或"教之序",有说是"立身成德"之一步,有说是"为政次序"之一阶段。而据周代学校教育实际,不存在先学诗后学礼再学乐的教学次序,孔门教学也不能确定有此次序;"为政次序"说只是一种政教理想,并无实践依据。因此,将"立于礼"理解为"立身成德"即儒家君子人格养成之一步较为稳妥。如果说"兴于诗"强调的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那么"立于礼"则主要是指示了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既包括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包括个体内心对礼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遵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兴于诗 立于礼 君子人格 行为准则 文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受众体验的文学改编模式及媒介技术反思 被引量:3
5
作者 曾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8,共9页
文学改编是指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媒介符号再加工,将其转化、重塑为另一种形式的作品。改编热潮受到批评家和理论家关注,逐渐建构出改编理论。其中,哈琴借鉴传播学的分析结构,将改编看作运用媒介对源文本的重新编码过程,并归纳出讲述... 文学改编是指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媒介符号再加工,将其转化、重塑为另一种形式的作品。改编热潮受到批评家和理论家关注,逐渐建构出改编理论。其中,哈琴借鉴传播学的分析结构,将改编看作运用媒介对源文本的重新编码过程,并归纳出讲述、展示、分享三种改编模式。文学改编创造出新的故事世界,从受众对故事世界的体验的角度来考察,可将三种模式修正为:诉诸想象、诉诸认知与诉诸参与的改编。三种模式对应于作品的媒介呈现方式,即从单一媒介到多媒介再到融媒介或超媒介,与媒介发展的技术路线呈平行关系。媒介进化,看似越来越呼应并满足受众感官欲望的体验诉求,但也侵占了受众的想象空间。技术假体使受众远离了原作的故事世界,也远离了现实世界。因此,在文学改编中应对媒介技术保持审慎的批判态度,合理利用媒介,发挥主体的创造力,为受众提供高品质、高格调、高水准的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 改编理论 受众体验 媒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理论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庆卫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2,178,共8页
伊格尔顿将人类学批评列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四种形态中的首位,而文化批评则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批评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来看,它的研究方向已发生了从异文化或原始文化到自身文化的转向,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人类... 伊格尔顿将人类学批评列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四种形态中的首位,而文化批评则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批评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来看,它的研究方向已发生了从异文化或原始文化到自身文化的转向,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在当代取得了共同的问题域,人类学理论成为文化批评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将文化视为整个人类生活的观点,是沟通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文化批评的关键,这使文化批评获得了宏阔的哲学人类学视野,对于明确文化批评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理论定位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思想的当代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学出版研究的三维审视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嘉 范军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7,共5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中国大学出版事业的发展,对大学出版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业界的重视,成果层出不穷,蔚为大观。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大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大学出版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中国大学出版事业的发展,对大学出版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业界的重视,成果层出不穷,蔚为大观。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大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大学出版科研有责任更深入地总结历史经验,更系统地探索出版规律,更及时地回应现实关切,更有效地推动大学出版事业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出版 文化 经济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出版史”的中国近现代报刊史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范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1-147,共7页
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报刊史是作为新闻史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近现代报刊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近些年有学者注意到中国报刊史研究的局限和不足,试图在新文化史的视阈中来拓展报刊史的研究空间,重塑报刊史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报刊史是作为新闻史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近现代报刊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近些年有学者注意到中国报刊史研究的局限和不足,试图在新文化史的视阈中来拓展报刊史的研究空间,重塑报刊史研究的格局,提出的方法有作为"文化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媒介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现代化史"的报刊史研究等等。其实,中国近现代报刊史既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重要的编辑出版活动。作为"出版"活动的中国近现代报刊研究多年来一直十分薄弱,众多中国出版史论著也主要以图书出版、图书出版机构和人物、事件等为叙事主体,这显然有其明显的缺憾。本文提出从"出版"这个新的视阈、新的维度来重新考察、认识中国近现代报刊发展史,以期对报刊史和出版史有所丰富和开拓,促进中国近现代报刊出版史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史 报刊史 近现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版生活史视阈下的史料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范军 刘晓嘉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70,86,共13页
出版生活史的提出及发展,既是对“人”的“现实关怀”,也是史学本身发展的理论需求。史料之于出版生活史研究意义尤其重要。出版生活史探讨当以问题为导向,以史料为根基。出版生活史史料从形式、内容、本质几个方面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 出版生活史的提出及发展,既是对“人”的“现实关怀”,也是史学本身发展的理论需求。史料之于出版生活史研究意义尤其重要。出版生活史探讨当以问题为导向,以史料为根基。出版生活史史料从形式、内容、本质几个方面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有效搜集、合理利用相关史料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模糊边界,明确焦点,同时注重鉴别史料真伪优劣,注重平等对待不同类型史料,谨防断章取义,还需加强对史料的多维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史学 出版生活史 出版史料 出版生活史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录不可阑入古文”说的生成及现代省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祖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唐宋以降,禅宗语录和儒家语录大行于世,流风所及,许多文士在古文写作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语录形式,或者掺入语录中的常见用语。这种做法相当普遍,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迄至清代前中期,“语录不可阑入古文”成为一种集体认同。在此... 唐宋以降,禅宗语录和儒家语录大行于世,流风所及,许多文士在古文写作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语录形式,或者掺入语录中的常见用语。这种做法相当普遍,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迄至清代前中期,“语录不可阑入古文”成为一种集体认同。在此过程中,方苞个人思想和文学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古文观念对于端正学风、维护古文体性、推动清代古文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有绝对化的倾向,因而又有其局限性。古文发展的事实证明,在合适的场合适当借鉴、采用语录形式,不仅不会伤害古文之体,相反会给古文的表达带来别样的趣味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录 古文 语体 方苞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观、群、怨”新解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齐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22,共9页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诗学影响巨大。前贤对这段话有过许多讨论,尤以朱熹的解释最具权威。朱熹指出宋代学者对"可以观"的解说义有未安,然而,他自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诗学影响巨大。前贤对这段话有过许多讨论,尤以朱熹的解释最具权威。朱熹指出宋代学者对"可以观"的解说义有未安,然而,他自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同样也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如果将孔子的这段话放在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语境中,就会发现,"兴、观、群、怨"既不是诗歌创作论,也不是诗歌本体论,而是诗歌功用论。孔子强调学《诗》可以"起人之善意","观己之得失",使人"和而不流","怨而不怒",从而令学《诗》者领会礼乐文化精神并完善其道德人格。"兴、观、群、怨"有其内在逻辑,实际上体现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为己之学"。当然,"为己之学"最后要"推己及人",改造家庭与社会,即在完善君子人格的基础上"事父""事君",以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兴、观、群、怨"蕴涵有许多有价值的诗学命题,推动了诗歌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为己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与情感结构--论雷蒙·威廉斯“三条进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庆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9,共8页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其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学术立场上的从"左派利维斯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学术焦点上的"从大众文化到共同文化"、研究思路上的&q...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其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学术立场上的从"左派利维斯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学术焦点上的"从大众文化到共同文化"、研究思路上的"从文化领导权到情感结构"三条进路。其核心意旨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改造利维斯的文化精英主义,倡导具有物质生产性内涵的文化概念;在对"文化"定义的归纳中引出"共同文化"概念,以图达成少数人文化与多数人文化的和解;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出发探究文化中的权力现象,并以"情感结构"概念来呈现情感与现实、文本与社会普遍形式的同构性。对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的这一动态过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把握西方文化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演变和思想发展的逻辑,并为我们的当代文化建设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派利维斯主义 文化唯物主义 共同文化 情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品》和《水浒传》所载宋江词辨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丽娟 王齐洲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3-170,共8页
杨慎《词品》所载宋江词,与《水浒传》第72回所写宋江词虽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值得重视的细微差异。从词牌【念奴娇】入手,比较两版宋江词的异同,再结合二者对【念奴娇】词牌的认知,可以得知《词品》版并非因袭自《水浒》版,而是二者同出... 杨慎《词品》所载宋江词,与《水浒传》第72回所写宋江词虽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值得重视的细微差异。从词牌【念奴娇】入手,比较两版宋江词的异同,再结合二者对【念奴娇】词牌的认知,可以得知《词品》版并非因袭自《水浒》版,而是二者同出《瓮天脞语》,《词品》版属于忠实抄录,《水浒》版则有所改动,这些改动显然是为了避雅趋俗,而就词学来说却是不够专业的。《瓮天脞语》乃宋末元初童瓮天所作,明后期即已失传。书中所载宋江词既非杨慎伪撰,又非明代人附托,更非宋江创作,当为宋、元间人所拟作。从《词品》版宋江词可以看出,杨慎直到嘉靖三十年(1551)仍未接触过《水浒传》。对《词品》版与《水浒》版宋江词出处、原文及相互关系的辨析,对于水浒故事源流、《水浒传》成书时间和传播范围研究而言,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品》 《水浒传》 宋江词 【念奴娇】 杨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阐释 路在何方--对“强制阐释论”的冷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齐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3,共6页
张江教授的"强制阐释论"揭橥了当代西方文论的病症,消解了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宰制,激活了中国文论界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潜力,但也面临着一定的理论困难和现实压力。张江教授的目标是要探讨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路径,&qu... 张江教授的"强制阐释论"揭橥了当代西方文论的病症,消解了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宰制,激活了中国文论界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潜力,但也面临着一定的理论困难和现实压力。张江教授的目标是要探讨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路径,"强制阐释论"的提出只是清理路障,而"本体阐释"才是他计划建设的路标。由于"本体阐释"的"文学指征"没有给出定义,"本体"便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其可行性有待观察。我们不妨以"本位"代替"本体",以减少定义"文学指征"和"文学本体"所带来的困难。"本位"就是绵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有了这个本位,就能够"找到中国言说方式的立脚点",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代文论、中国当代文论更容易打通和融合。合理阐释是一条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本体阐释 回归本位 分段考察 有效连通 合理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山羊血黎洞丸看《红楼梦》的成书时间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晓华 王齐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09,共4页
《红楼梦》叙袭人被踢伤后,宝玉命人取"山羊血黎洞丸"药。据现存文献可知,最早记载黎洞丸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和《医宗金鉴》两书均成书和刊刻于乾隆初年。从医学角度考察,"山羊血黎洞丸"组方与袭人被踢伤后所需... 《红楼梦》叙袭人被踢伤后,宝玉命人取"山羊血黎洞丸"药。据现存文献可知,最早记载黎洞丸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和《医宗金鉴》两书均成书和刊刻于乾隆初年。从医学角度考察,"山羊血黎洞丸"组方与袭人被踢伤后所需诊治的病症吻合,此方当是作者在生活中接触或研读过,且深谙其药理,故在行文中信笔拈来。据此推断,《红楼梦》写定时间当在乾隆初年或以后,所谓《红楼梦》成书于康熙朝的说法,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血黎洞丸 《外科证治全生集》 《医宗金鉴》 《红楼梦》成书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乐教”的发生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81,共19页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愉悦 音乐 周公 制礼作乐 快乐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名实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齐洲 谷文彬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91,共5页
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所著录的小说,无论其归类为小说家还是小说,均为当时人所理解的小说作品。这一归类创始于《汉书·艺文志》而定型于《隋书·经籍志》,主要体现为传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政教学术是其立类基础和价... 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所著录的小说,无论其归类为小说家还是小说,均为当时人所理解的小说作品。这一归类创始于《汉书·艺文志》而定型于《隋书·经籍志》,主要体现为传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政教学术是其立类基础和价值评判标准。其较少著录唐宋传奇甚至根本不著录通俗小说,也与这一部类的设定原则密切相关。至于此类著录中有许多不合今人小说标准的作品,那是古今小说观念差异造成的,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这些作品在当时人眼里的的确确是小说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艺文(经籍)志》 小说家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夏“乐教”与《大司乐》的由来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齐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共14页
在儒学教育中,“乐教”的传承最不明晰,《乐经》之有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战国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从事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魏文侯作为子夏弟子,不仅服膺儒学,向子夏请教“乐”学问题,而且撰写《孝经传》宣传儒学思想... 在儒学教育中,“乐教”的传承最不明晰,《乐经》之有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战国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从事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魏文侯作为子夏弟子,不仅服膺儒学,向子夏请教“乐”学问题,而且撰写《孝经传》宣传儒学思想,在其国内推行儒学教育。他的乐工窦公保存有《大司乐》文本,应该和当时魏国所推行的礼乐教化有关。因此,《大司乐》应该是儒学“乐教”文献,而《乐记》则极有可能是子夏、窦公等人对《大司乐》的具体解说。事实证明,子夏在魏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和实践。通过现存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大司乐》是孔子晚年确定的儒学“乐教”教材,涵盖了儒学“乐教”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孔子逝后,子夏将其带到魏国加以传播,魏国乐工窦公保管了这份文献并由其后人献给了汉文帝。《大司乐》后来被整合进《周礼》中,长期作为儒家“礼学”文献,掩盖了它实际上是古《乐经》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乐教 《大司乐》 《乐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乐经》文献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齐洲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37-44,共8页
《乐经》为先秦儒家“六经”之一。汉武帝时立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而《乐经》乃汉平帝时王莽奏立,后人多以为其托古改制,非文字典籍,只是三代遗存的曲调曲谱。然而,孔子“乐教”虽与音乐有关,但主要指向人... 《乐经》为先秦儒家“六经”之一。汉武帝时立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而《乐经》乃汉平帝时王莽奏立,后人多以为其托古改制,非文字典籍,只是三代遗存的曲调曲谱。然而,孔子“乐教”虽与音乐有关,但主要指向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乐经》不是曲调曲谱,可通过传世文献的正反两方面证据得到证明。儒家“六经”并非孔子创作,而是有丰富文献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竹书能够证明这一点。孔子在当时流传的历代文献基础上,选择和整理并加以阐述有关文献以作为其弟子们学习的教材。如果承认《乐经》作为儒家经典的独立存在,并进行认真而细致的文献梳理,《乐经》文献问题是可望获得解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经》 文献 曲调曲谱 乐教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两类言语体裁与话语修辞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祖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9-45,共17页
鲁迅小说的两类言语体裁是对话与独白的体裁。鲁迅小说书写人物对话的话语修辞模式,常常是指物意义、人物性格和艺术规范三者统一的模式,并在这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话语修辞的积极功能,形成发散性的意义裂变,让话语所负载的内容通... 鲁迅小说的两类言语体裁是对话与独白的体裁。鲁迅小说书写人物对话的话语修辞模式,常常是指物意义、人物性格和艺术规范三者统一的模式,并在这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话语修辞的积极功能,形成发散性的意义裂变,让话语所负载的内容通过语义的所指和话语中句子的各种连接发散出来,形成可资多方解读的所指和丰富的内容。鲁迅小说所书写的人物独白,不仅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情态各异,而且其话语修辞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意味隽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人物对话 人物独白 话语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