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海外汉学” |
王又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2
|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 |
邹建军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3
|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
高华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4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 |
张岩泉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5
|
文学流派研究与文学研究流派 |
王齐洲
李晓晖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4 |
0 |
|
6
|
在反思中重塑民族新文学品格——略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反思特征 |
黄曼君
王泽龙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7
|
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建设探索 |
胡亚敏
徐敏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8
|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问题研究 |
周晓明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9
|
当代文学史建构中的两个问题 |
张卫中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0
|
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 |
邹建军
李志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1
|
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经影响探讨 |
高华平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12
|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
王齐洲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0
|
|
13
|
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 |
张玉能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14
|
影视轻喜剧:新农村生活的“热媒介” |
普丽华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5
|
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 |
胡亚敏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6
|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
李遇春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7
|
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嬗变论 |
王泽龙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8
|
席勒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价值 |
张玉能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9
|
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 |
罗义华
邹建军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20
|
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 |
高华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