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海外汉学”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又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89,共3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很赞同温儒敏先生的判断:“新的学术格局正在形成,学科整体在往前推进”;是否可以稍加修正的是.这个格局并不一定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同十年前相比...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很赞同温儒敏先生的判断:“新的学术格局正在形成,学科整体在往前推进”;是否可以稍加修正的是.这个格局并不一定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同十年前相比.有相当一批老学者因各种原因确实隐退了.但是即或在90年代中后期乃至于新世纪,还有为数不少的先生老当益壮,依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一点也不显“老”且昭示着后学者。如黄曼君先生关于文学经典的研究和论述,想必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返经典是有启发的:又如洪子诚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思考,已经使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机制(期刊和出版等)研究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充实到“学科整体”之中。循80年代的“中青年”的说法,在今天已有相当人年届花甲甚或超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海外汉学 20世纪90年代 中青年学者 中国当代文学 学术格局 研究成果 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建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29,共6页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完整建立与走向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困境。探讨比较文学"下潜模式"观念建立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中西文学关系、除中国之外的国与国之间文学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其中的具体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中国学派 “下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华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2-115,共4页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次"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近40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就"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我们这里编辑了一组相关的论文,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佛教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 学术研讨会 近代以来 关系问题 专家学者 科研院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岩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起伏跌宕、变化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文学嬗递的张力结构,并因此形成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这些张力结构包括:从时空关系看,表现为文学演进中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争锋角力;从文学的政治性质及文学与受众的关系看...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起伏跌宕、变化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文学嬗递的张力结构,并因此形成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这些张力结构包括:从时空关系看,表现为文学演进中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争锋角力;从文学的政治性质及文学与受众的关系看,是左中右和雅俗之间不同文学形态的共存或消长;从文学处理对象的态度看,则为歌颂与暴露立场的长期非和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学思潮 张力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流派研究与文学研究流派
5
作者 王齐洲 李晓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138-140,共3页
文学流派研究一般是对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发生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文学流派进行历史的、文学的、文献的、文化的考察,以确定这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过程、文学作用、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文学流派研究,大体上... 文学流派研究一般是对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发生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文学流派进行历史的、文学的、文献的、文化的考察,以确定这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过程、文学作用、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文学流派研究,大体上也是这样进行的。不过,他们研究得更深入、更细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 创新精神 治学精神 丛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反思中重塑民族新文学品格——略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反思特征
6
作者 黄曼君 王泽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8-71,共4页
文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文学反思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大众化”为核心,体现现实关怀精神的政治反思;以“人性”为内容,体现道德关怀价值的文化反思;以“民族性”为宗旨,关注文学审美品格重构的艺术反思。文章还... 文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文学反思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大众化”为核心,体现现实关怀精神的政治反思;以“人性”为内容,体现道德关怀价值的文化反思;以“民族性”为宗旨,关注文学审美品格重构的艺术反思。文章还分析了40年代文学反思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思 大众化 人性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建设探索
7
作者 胡亚敏 徐敏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46,共2页
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论坛初期出现的问题,论文提出,在网络教学特别是在以交互为特点的BBS课程论坛上,教师须从问题的回答者的位置退出,转换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话题的引导者;同时鉴于BBS论坛的非实时性特点,教师须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情境... 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论坛初期出现的问题,论文提出,在网络教学特别是在以交互为特点的BBS课程论坛上,教师须从问题的回答者的位置退出,转换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话题的引导者;同时鉴于BBS论坛的非实时性特点,教师须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情境,使非现场的交流和沟通具有互动和亲切感。论文还就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丰富网络资源库以及改善网络评价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精品课程 网络建 BBS论坛 师生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问题研究
8
作者 周晓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3,共3页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7年8月在湖北成宁九宫山举行,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课题,我们选择了一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其中,周晓明提出要重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史学性,加强现代中国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7年8月在湖北成宁九宫山举行,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课题,我们选择了一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其中,周晓明提出要重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史学性,加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现代中国文学文献学建设.要具体研究文学史的“杂”与“纯”、“史”与“论”、“源”与“流”、“时”与“势”、“题”与“体”的关系。王本朝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大量采用现代性的历史价值观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范畴化、理论化的历史叙述替代了鲜活的、生动的文学感知.忽略了西方现代性理论的社会文化学术背景。观念化的文学史观掩盖了文学史的多面性与丰富性。王又平对海外汉学热的影响发表了看法: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呼唤现代性”到“重估现代性”,从经验概括到“知识考古”,从结构性解读到解构性解读,从价值判断的优先到描述和阐释优先的变化。这种研究格局的变化.离不开海外汉学的积极影响。“海外汉学”拥有跨文化的特殊视角,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空间。陈思广以《子夜》的接受史为观照对象,探讨了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的变迁过程。李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一直有大叙事特征的倾向。提出在后现代语境下,小叙事的边缘性、零碎性和个人性特征形成了对大叙事的客观性的解构;小叙事的多元性、多视角性的追求给文学史写作提供了新的启发,主张在大叙事和小叙事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 学科观念 史学传统 方法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建构中的两个问题
9
作者 张卫中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学从体制的建立到解体,走过了一条"之"字形道路,其中存在着很多的裂痕与差异。现在虽然整体上谈论当代文学的特点还为时尚早,但是许多问题已经初露端倪。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因为涉及对政治历史事件...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学从体制的建立到解体,走过了一条"之"字形道路,其中存在着很多的裂痕与差异。现在虽然整体上谈论当代文学的特点还为时尚早,但是许多问题已经初露端倪。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因为涉及对政治历史事件与具有不同政治观点作品的评价,当代文学史评价标准很难做到自律与统一;其次,因为缺少经典作家,当代文学格局的定位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建构 评价标准 经典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建军 李志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3,共5页
贺敬之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但只有楼梯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这种艺术体式虽然有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因素,但主要来自于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及法国以阿波里奈尔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三种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 贺敬之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但只有楼梯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这种艺术体式虽然有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因素,但主要来自于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及法国以阿波里奈尔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三种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观感的艺术"、"吟唱的艺术"和"力感的艺术"的特征,并以此成为其诗歌艺术的生命之源。本文主要从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的角度讨论其构成要件,并对其艺术构成中的种种中外因素作出分辨与评价,以期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敬之 马雅可夫斯基 观感的艺术 吟唱的艺术 力感的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经影响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华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21,共9页
对于赞体的文体演变及其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最详,但却不够准确。由现有文献看来,赞体应源于图赞,后来发展出脱离图画的述赞、与图赞并列的像赞或画赞、与序相结合的序赞,并以纯粹赞美的序赞最为大宗。中国古代赞体文体形式和... 对于赞体的文体演变及其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最详,但却不够准确。由现有文献看来,赞体应源于图赞,后来发展出脱离图画的述赞、与图赞并列的像赞或画赞、与序相结合的序赞,并以纯粹赞美的序赞最为大宗。中国古代赞体文体形式和功能上的演变,主要是受到佛经文体影响的结果。佛教赞呗在内容上专赞佛菩萨功德、在形式上韵散兼行的特点,随着佛经的传播影响到汉地,使中土文人在写作赞体作品时纷纷仿效,故而造成了古代赞体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体 佛经 梵呗 图赞 述赞 画赞 序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齐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 《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志演义》的政治条件和文化环境。明中期社会走向腐败,统治者的控制力减弱,社会思想开始活跃,文化生活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面貌。弘治五年(1492),朝廷大规模征集图书时关注"稗官小说",刺激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弘治七年(1494),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极有可能是这次活动的产物,编写者疑为蒋大器。此书嘉靖元年(1522)由张尚德整理作引并由司礼监刊行,成为《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成书时间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玉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9,共6页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分析两个主要部分,形成了其美学范畴的主干:必然→美→崇高→自由。他按照逻辑学的体系从质、量、关系、情状(模态)四个方面分析了美与崇高,得出了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快性、...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分析两个主要部分,形成了其美学范畴的主干:必然→美→崇高→自由。他按照逻辑学的体系从质、量、关系、情状(模态)四个方面分析了美与崇高,得出了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普遍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必然令人愉快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并辨析了美与崇高的形态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从而组成一个使人由必然经过美与崇高而达到自由的美学范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学范畴 关的分析 崇高分析 审美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轻喜剧:新农村生活的“热媒介” 被引量:4
14
作者 普丽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81,85,共3页
新世纪以来,轻喜剧成为反映新农村生活的热媒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影视文化现象。本文论述了涉农轻喜剧作家的媒介选择和艺术追求,从传播效果分析了其优越的媒介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认为涉农轻喜剧创造了演绎新观念、贴近新生... 新世纪以来,轻喜剧成为反映新农村生活的热媒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影视文化现象。本文论述了涉农轻喜剧作家的媒介选择和艺术追求,从传播效果分析了其优越的媒介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认为涉农轻喜剧创造了演绎新观念、贴近新生活的时代镜像,使农民的主体性得到正视和传播,并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生活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题材 轻喜剧 体裁风格 传播效果 时代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亚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5-78,共4页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分别从审美的资本化、审美的普遍化、审美的欲望化和审美的过度与不足四个方面考察当代中国审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并对之重新予以评价。本文认为,审美不再只是纯粹的艺术旨趣,它背后有资本的运作和...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分别从审美的资本化、审美的普遍化、审美的欲望化和审美的过度与不足四个方面考察当代中国审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并对之重新予以评价。本文认为,审美不再只是纯粹的艺术旨趣,它背后有资本的运作和控制。同时,审美逐渐成为城市空间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活形式,而审美的这种普遍化与审美活动的民主化和个性化相伴而行。审美的社会功能也有所改变,它不再仅充当救赎和批判的功能,而是通过审美以释放和平复人们的欲望。本文还认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是审美不足,主要表现为审美心境的空洞。因此,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提倡"审美的生活"都可视为一种使生活恢复自由与诗意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资本 欲望 审美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遇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来制约主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方式。何其芳的话语困境植根于他的心理困境,也折射了当时面临创作转换的革命作家的普遍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延安文学 忏悔仪式 话语机制 创作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嬗变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泽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1-124,共4页
文章探讨了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特征。前期意象艺术重在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化用,并以诗歌意象的繁复性与视觉性建构,表现出对“五四”后新诗潮的反思;后期意象倾向主要体现了对传统审美观念、传统文化的隐喻性检讨与重新审视,明... 文章探讨了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特征。前期意象艺术重在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化用,并以诗歌意象的繁复性与视觉性建构,表现出对“五四”后新诗潮的反思;后期意象倾向主要体现了对传统审美观念、传统文化的隐喻性检讨与重新审视,明显反映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诗歌 前期 后期 意象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席勒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玉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当代 席勒 全球化语境 文化遗产 变化发展 现实价值 理论意义 后现代 剧作家 美学家 前现代 里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义华 邹建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9-101,共3页
在孔子诗教观的意义指向与《诗经》文本的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某些间隙。透过这些间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与《诗经》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晚年孔子的生命情境;从《诗经》出发,最终又回到《诗经》,孔子藉此完成了其生命与文化形态的内... 在孔子诗教观的意义指向与《诗经》文本的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某些间隙。透过这些间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与《诗经》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晚年孔子的生命情境;从《诗经》出发,最终又回到《诗经》,孔子藉此完成了其生命与文化形态的内在逻辑;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是其政治、文化活动的一个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教 间隙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华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3-96,共4页
关于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历来都有争议。本文通过考察郭店楚简《老子》的内容和文体特征,认为郭店《老子》文本显示《老子》一书原是经、传的混合体;郭店《老子》甲组属“经文”,乙、丙二组属“解说文”。根据先秦“解说文体”的特点... 关于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历来都有争议。本文通过考察郭店楚简《老子》的内容和文体特征,认为郭店《老子》文本显示《老子》一书原是经、传的混合体;郭店《老子》甲组属“经文”,乙、丙二组属“解说文”。根据先秦“解说文体”的特点,我们认为郭店楚简《老子》乙、丙二组中仍有部分“经文”,需要从“解说文”中剥离出来,还先秦《老子》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文体 经传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